从高考阅卷谈考场抢分的技巧.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780443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高考阅卷谈考场抢分的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从高考阅卷谈考场抢分的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从高考阅卷谈考场抢分的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从高考阅卷谈考场抢分的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从高考阅卷谈考场抢分的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高考阅卷谈考场抢分的技巧.docx

《从高考阅卷谈考场抢分的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高考阅卷谈考场抢分的技巧.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高考阅卷谈考场抢分的技巧.docx

从高考阅卷谈考场抢分的技巧

从高考阅卷谈考场抢分的技巧

江苏省宜兴市汇文中学 何 平

  

2011年高考结束后,本人参与了历史学科的阅卷工作。

阅卷期间我发现了学生答题时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在和命题组专家多次进行交流后,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特整理出来,供明年备考的老师和同学们参考。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高考阅卷的操作方式,所谓网上阅卷是指评阅非选择题。

每一题由两名不同的评卷教师分别评阅。

若两人评出的分数超出评卷专家组设定的评分差值的,进行三评;仍超出评分差值的,再进行四评。

评卷组组长利用电脑及时监控每一位阅卷老师的评卷质量,及时协助评卷教师正确掌握评分标准,确保评卷质量。

从评卷的操作角度,有两个方面尤其要指导学生注意。

第一是字迹一定要清楚,如果模糊不清,扫描之后很难保证阅卷老师能够从中找到得分点。

第二是一定要注意答题区域。

有不少同学答题的时候粗心大意,把22题的答案写在23题的框内,把24题的答案写在25题的区域。

这种情况在阅卷中发现了,一般会被当作问题卷提交到组长那里,由组长调看其他题目的答题情况,如果确实是答错区域,那也会协调一下评阅。

但问题是高考阅卷时间紧,任务重。

有时候阅卷老师一不留神就会直接给零分,而不把它当成问题卷提交。

这样就造成了失分,非常可惜。

下面总结一下本人在非选择题阅卷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一、考生概括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太弱

 

江苏卷的第24题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一小题,根据材料概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构建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

阅卷过程就发现学生照抄材料的非常多:

“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等,其实我们在阅卷的时候发现,只要把这些材料稍加概括即可,但是原封不动地照抄,肯定是不允许的。

考试说明考核要求里就明确强调获取和解读信息。

包括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对材料的解读,相信这是所有历史老师和学生都非常重视的。

绝大部分的客观题和所有主观题,都是以新情境新材料的形式展示的。

没有对材料的正确理解,要想正确答题,无疑是天方夜谭。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在复习阶段培养自己解读材料的能力,在考试中取得先机呢?

 

在平时的练习中,一定要形成一个理念:

不为做题而做题。

很多同学都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做作业的,其实这种态度就决定了他们的练习效果不明显。

如果我们对题目的态度是真正弄懂每段材料,即使这道题目做错了,但是材料能够理解了,我觉得也是一种成功。

 

解读材料需要注意的东西很多,我举一例来说明。

材料引文经常会标明出处,也就是破折号后面的信息,尤其应该要求我们同学的注意。

 

例如:

 

材料一:

美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是创造条件,使我们和其他国家能共同建立一种不受逼迫的生活方式……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我认为我们必须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命运。

                                     ──杜鲁门1947年3月12日致国会两院的咨文

 

材料二:

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需要一个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

……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

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出现。

……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

 

材料三:

我知道,要摈弃旧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

然而个别国家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

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

──1998年2月8日叶利钦接受记者采访时发表的讲话

 

这三段材料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引文出处交代得非常明确,我们完全可以不看设问,直接先来解读材料。

材料一是1947年,当时正是二战结束后不久,苏联与美国由战时的盟友变成了对手,整个世界的局势已开始出现美苏争霸两极格局的态势。

美苏之间采用的是“冷战”政策,美国方面的具体表现是:

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建立北约;苏联方面是:

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建立华约。

材料二的时间为1971年,当时美国经济进入滞涨阶段,又陷入了越南战争的泥潭,霸主地位动摇,美国对外政策开始进行调整。

材料三的时间为1998年,当时苏联已经解体,两极格局彻底瓦解。

世界上只剩下一个超级大国,因此美国倡导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单极世界,遭到了俄罗斯的反对。

 

我想如果他们在做题时,都能这样先根据材料一眼就可以看出的信息,结合自己所学来解读。

经过反复训练之后,一定能提高他们解读材料的能力。

 

二、考生对历史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得不好,容易混淆

 

江苏卷的第24题B小题第4问,就经典理论与科学实践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接近一半的同学都回答:

经典理论为科学实践奠定了基础。

其实这明显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

理论应该是源自科学实践,同时理论又指导了实践。

 

关于历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这个并不需要我们专门去深入总结。

毕竟我们只是把这些理论作为帮助他们理解的工具,并不是真正要去研究这些理论。

例如一些史观问题,历史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革命与改革性质的判断标准等等,近来作为非常热点的问题,经常出现在高考试题中。

我们就应该从题目本身出发,触类旁通地把相关理论都弄清楚。

 

很多同学都会发现一个问题。

他们在听老师讲课的过程中提到某某理论,往往兴趣不大。

就算学习认真的同学,也只是记住了这些理论。

但是当真正做到题目时,却往往把这些基本理论忘到了九霄云外,只顾面对题目而言。

这是许多同学的通病,也反映了当今教育的教与考之间的联系问题。

在这里我想提一个小小的建议,在考试开考之前的看卷时间内,他们完全可以大致地浏览试卷,看看每个题目应该从哪个角度去解答,或者说需要用到平时所学的哪些理论,千万不能拣到篮里就是菜,盲目作答,这样只会事倍功半。

例如今年高考全国文综卷第39题第4小问“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互动”对唐以后中国历史的影响。

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一般讲影响有哪些方面。

经过思考我们会发现,可以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几个角度去思考。

然后再考虑唐朝之后的中国有哪些新变化,这些新变化是否是“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互动”所带来的结果。

我想如果在做题之前,能够先从理论的角度去思考一下,下笔的时候就更有针对性了。

 

三、在答题规范上,学生表现得错误百出

 

在答题规范方面错误很多,大致有:

 

1.答题不注意格式要求。

题目明明有“分别”二字的,明显要求分开作答,很多学生却混在一起,非常笼统。

答题的格式要求,是一个非常老套的话题。

但是老师每每讲,还是有很多学生做题的时候不注意。

每次考试之后我都会让学生自己寻找一下,哪些分数是由自己粗心,在答题格式要求上没有注意而错的。

每次统计下来,学生都会觉得很惊奇,因为分数确实不少。

举一个简单地例子来说。

今年高考不少地方都采用了小论文的形式:

江苏卷第23题第3小题和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

巧合的是,都是让学生评论一下对某个观点的看法,或者论证一下这个观点。

在阅卷过程中就发现,很多学生眉毛胡子一把抓,不注意格式规范。

一般像这样的题目,我们首先要对材料的观点作一个总的评价。

比如是积极影响为主,还是消极影响为主。

亦或是我们是基本肯定,还是大部分否定。

接下来采用的应该是我们经常讲的史论结合的方式。

很多同学理解了材料,却只是列举材料,并没有摆明自己的观点,这是不符合要求的。

相对应的,如果只表明自己的观点,没有相应的材料作为证据,也是不妥当的。

阅卷过程中,我们发现在这个地方栽跟头的人非常多。

 

2.笔误。

三大改造写成三大改革,公有制写成共有制等。

这些笔误某种程度上也能反映出学生本身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很不到位。

关于笔误问题,我想也没有什么太好的方法。

毛主席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我建议让我们的同学在读书时勤动手,边读边写。

那样他们对这些要掌握的重点就会写得比较熟练,不至于犯这样的低级错误了。

 

3.口语化严重。

我们在阅卷过程中经常会看到学生回答“两半社会”、“马哲”等缩写,“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等倒装,类似的错误很多。

其实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语言,而历史学科语言更多更好地体现为课本语言。

课本语言是历经多年锤炼的,所以较为精炼和准确。

解答历史试题,即不能自造历史名词,也不能用口头语言,文学语言,甚至修辞手法。

要充分尊重历史学科语言的严肃性和科学性,采用教材中的标准概念、,用正确观点来阐述史实,分析史料,评价人物。

熟练灵活运用课本语言来答题相较于自己的语言能最大程度地提高答题的准确性,避免语言漏洞,造成失分。

这些小问题的存在,实际上是对历史学科语言掌握得不到位。

要正确使用历史术语,必须在平时多加记忆、多加练习和经常书写。

高考历史评分细则明确规定“用词不准或词不达意者”,均只给少量分数甚至不给分。

由此可见准确使用专业术语在高考答题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历史学科中有许多概念和专有名词必须准确表达,绝不能张冠李戴。

也不能滥用文学性的修饰语,历史卷不能当成语文卷,更不可写成“散文”!

 

通过对高考阅卷中常见问题的追根溯源,我们可以制定一个较为规范的答题程序,按照这个程序进行答题,可以有效避免失误。

 

首先,试卷一发下来,都有五分钟的看卷时间。

提醒学生不要小看这五分钟时间,谁能利用好,谁就能取得先机。

很多同学拿到试卷就是按照顺序看题目,甚至动笔答题,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允许的。

我觉得总的原则应该是先通观试卷,看看题目、分值分布的情况。

看看哪些题目自己比较熟悉一些,哪些可能有难度,先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开始答题时一定要注意时间的安排。

以江苏卷为例,我要求学生在做选择题时一定要保证每道题不超过两分钟,一般为一分钟左右。

而每道材料题则要保证10~15分钟。

最后留出几分钟的时间回头再检查检查。

做题的顺序也是非常有讲究的。

每次考试几乎都有同学来不及做完所有题目,原因大多是在难题处浪费了不少时间。

如果看题期间,看到自己非常熟悉的题目,比如高考前几天老师刚刚强调过的,可以选择先做。

先用比较快的速度把自己熟悉的题目先做完,然后主攻难题。

 

再次,在做题过程中,还要注意一些问题。

 

1.答题时要注意有的放矢。

为什么有些考生答题“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搞清要解答的问题是什么,也就是没有弄清设问的要求。

设问不单是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题眼”所在。

设问有规定性、针对性和指向性的作用,可以为解析材料确定方向,使考生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明确试题考查的具体知识,理解试题的考查意图。

因此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

审读设问包括:

试题中有几个要回答的问题?

每个问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关联等。

设问有一个或多个,或明确或隐蔽,也有设问内套设问,但不管如何,设问都是针对材料的某一特定角度设计的,立足于对材料的理解阅读和对所学知识的灵活掌握。

只有搞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去解题,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审清设问是答题的关键,若看不清设问的要求,“差之毫厘”,往往会导致答案“谬以千里”。

 

2.要揣摩赋分的意图。

高考是一次重大的选拔考试,关系到千家万户,因此每年高考试题的命制都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应该说每一道高考试题的命制都凝聚了多位专家的心血。

同样,材料题的每一个赋分,都有其深层次的作用,而我们的同学往往都忽视了这点。

一般来说赋分都表明了这个题目的得分点或者说考查的知识点,我们可以从赋分中大致猜测出命题者在这个地方的命题意图。

有时候某道题目给了3分,而我们同学只答出两点,这个时候就要引起注意,很可能漏掉了某个知识点。

 

3.要注意答题时的条理清晰。

高考阅卷时间短,任务重,整天对着电脑阅卷,眼睛肯定是非常劳累的。

如果答题时不注意条理,一句话写到底,全部逗号,最后句号。

阅卷老师看了肯定是不满意的。

相反如果答案字迹清晰,很有条理,阅卷老师看了舒服,也容易从中找到得分点。

 

最后,如果考试时间宽裕的话,我们还需要回过头来检查一下。

很多同学误认为只有数学、物理这样的理科需要检查,文科注重的是第一感觉,有什么好检查的呢?

其实不然。

我们应该都看到过这样一个题目。

1923年,胡适撰文写道:

“这三十年里,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

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

”文中所说的这个“名词”应该是指什么?

很多同学回答民主,因为大家都认为“民主”是近代中国一直在追求的东西,大家都非常推崇。

其实我们把“民主”代入到题目之中就会发现,肯定是不符合题意的。

因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推崇民主,而封建保守势力则是极力反对的。

至于“改革”“革命”代入进去都不符合题意,真正的答案只有“科学”。

今年的高考试题中也有很多类似这样能用代入法来检查。

 

当然,检验方法也很多,绝不仅仅代入法一种,这需要指导我们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慢慢摸索,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相信我们的同学都有体会,自己做完题目之后,再检查的时候很难检查出什么问题,而让别人来看则效果就不一样了。

就像我们看别人做的试卷,比较容易看出错误之处。

这实际上告诉我们,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如果我们回头检查的时候还是按照做题时的思路,肯定是没有效果的。

我们应该换个角度再去思考,也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