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的节日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773786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连城的节日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连城的节日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连城的节日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连城的节日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连城的节日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连城的节日文档格式.docx

《连城的节日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连城的节日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连城的节日文档格式.docx

如上所说,本来灶神每月上天一次,后来逐渐演变为一年上天一次。

连城送灶神上天是在腊月二十四,李姓因是李世民子孙,提前一日,于二十三日举行,所谓“官三民四”是也。

据说灶神是吃素的,送灶那一天吃过晚饭后,人们必须把灶台、几桌、锅碗瓢盆洗涤干净,然后贴上新的灶神奶奶像,或用红纸写灶神尊号,民间写法不一,有的称“九天东厨司命九天元皇感应天命”,有的称“南天护福星君利济真卿东厨司命万化天尊”,神像或神号两旁一律地写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也有:

“上天奏好事,下地降吉祥”的对联,供上诸般素品如桔饼、柑桔、甘蔗、冬瓜糖、柿饼等,焚香烛、烧纸钱、放鞭炮。

于年后元宵节晚饭后又如法将灶神接回叫“接灶”。

其次是“入年卦”。

传统习惯从腊月二十五开始,是人们准备过年的时间。

从这天起,城关天天集市,让人们买卖,采办年(料)货。

“入年卦”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挂上几代同福的祖宗像。

顾铁卿《清嘉录》说:

“比户挂祖先画像”,“其三代五代合绘一幅者,则曰代图,亦曰三代图、五代图”。

这种几代同福的祖宗像要一直挂到正月二十才收下。

“二十天川,天川地川(川流不息)”,过年才告结束。

除挂祖宗像之外,还要贴春联,写吉祥语或治家处世的格言;

贴年画,绘吉祥图。

宋王安石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写的就是家家贴春联的盛况。

入年卦那一天不可以生米下锅,因为“落生”是不吉利的;

第二天直至除夕前,不能钉钉(连城话叫“除钉”),“钉”与“丁”同音,“丁”是人丁,“除丁”,是不吉利的。

腊月二十五“入年卦”,什么时候“出年卦”呢?

那是夏历新正月初五。

其禁忌与“入年卦”同。

《燕京岁时记》对此也有记载:

“初五谓之破五,破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炊,妇女不得出门。

”不过连城“妇女不得出门”的风俗罢了。

除夕,元旦二日相连,是过年的正日。

在旧社会,人们为感谢神灵和祖先,祈求来年神灵和祖先隆吉赐福,因此把祭神祀祖看做是春节的一件大事。

《燕京岁时记》写道:

“每届除夕,列长案于中庭,供以百分。

百分者,乃诸天神圣之全图也。

百分之前设客供一层,苹果、干果、馒头、素菜、年糕各一层,谓之全供。

、、、、、、及接神时,将百分焚化,接递烧香,至灯节而止,谓之天地桌。

”连城城关及周围各乡则有于除夕之夜在大厅当天设香案供奉“岁饭”,元旦“开门”和清早回祖庙“拜图”(世系图)等活动。

供奉“岁饭”是将“岁饭”盛在饭甑内,饭甑外贴红纸花,饭上放有桂圆、红枣、花生(染红)等,将贴有家庭主妇用红纸精心剪成串串铜钱币的腊树枝插入“岁饭”里,叫做“摇钱树”,在香案上除了点烛烧香之外,还供有雄鸡、锦鳞、豚肉、芹菜、大蒜等荤素供品,以期招财进宝,四季常青。

“开门”是元旦的又一种祭神(天地)活动。

人们按照旧历书规定的时辰打开中门,烧松明,烧香点烛,大放鞭炮,祈求“开门”大吉。

至于祀祖,“拜图”又是春节的一个重要活动。

《清嘉录》所说在祖宗画像前“具备蜡茶果、粉丸茶糕,肃衣冠,率妻孥以次拜”的情况连城亦有之,不过不是“率妻孥以次拜”,而是于元旦清早在祖庙举行祭祀,由祖长率子侄晚辈以次拜。

“立春”这天,人们管它叫“新春日”。

如果在正月初一之前,叫“旧年春”;

如果在正月初一之后。

叫“新年春”。

习俗把“新春日”看得比元旦还要隆重。

传说春之神为“勾芒”,为先后作过鸟国国君和西方天帝少昊之子,勾芒为人形鸟身,常穿一身洁净的白袍,为东方天帝伏羲的助手,经常抱一大园规,主管春之一切事务。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草木萌发,所以人们又称春之神勾芒为青帝。

在旧社会,有几个游手好闲、生活无着,专打“秋风”的人,于立春前各处去“送春牛”,他们把一个用泥巴捏成的“牛”和一张印有“迎春接福”字样的喜帖送给各家各户,家家都要给他红包,其中个别较有体面的则专送殷实人家。

据云所得甚是丰厚,庆祝“新春日”的活动有些地方带有浓厚的泥土气息。

如:

新泉的“游春牛”就是。

在“新春日”新泉几乎全村的耕牛都出动,头戴大红花,配上梨耙,后面的把犁人也加以化装——壮年、老年都有。

另有送谷种,送茶饭等人物角色,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牌匾,每头牛都配有。

锣鼓“十番”,吹吹打打,簇拥着环村而游。

朋口、莒溪等地“游春牛”的活动与新泉大同小异。

这一活动反映广大农民对迎接新的一年春耕的喜悦心情,对新年丰收的殷切期望。

除“游春牛”之外,还有家家户户的“接春”。

人们把缀有红纸花扎在长竹竿上的冬青树枝叶、桃李花枝扎成的“春把”,从大厅前的天井伸向高空,摆好供品(一般为素品),立春时辰一到,就燃松明,焚香烛,刹时喜炮齐鸣,叫“迎春接福”,人人都希望“春到我家”,满门吉庆。

毫无疑问,连城“接春”和“游春牛”的习俗,实际上就是古代“迎春”和“鞭春”这一习俗的沿袭。

诸般禁忌方面,上面说的“不钉钉”、“不以生米为炊”,除了入、出年卦之外,初一,二和元宵节也一样。

入年卦后,人们决不以酒糟佐饭,因为“糟”者,即“干”也,吃糟将招致来年的财源枯竭;

也不宰鸭,不吃米粉,盖鸭与“押”谐音;

米粉象征绳索又是白的,吃鸭与米粉来年定主刑灾。

正月初一,立春、元宵家家不扫地,不到垃圾,否则认为将财扫走,倒掉,来年可能破财。

二曰:

“相互道贺,增进情谊”。

正月初一逢人行礼祝福,初二起给亲友拜年。

连城一般是初一宗亲相聚,互祝新禧;

初二到岳父岳母舅氏家拜年,所谓“初一祖初二郎,初三初四野婿郎”,意即初三初四去拜年太迟了。

至于初五、初六则更迟了。

因为“年初五六,有酒无肉”。

元宵节

闽西连城县的客家元宵节庆 

在2008年时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连城的元宵节和全国一样,燃灯、放灯也是元宵节的活动中心,甚至可以说,这个活动是全县一次特大规模灯笼焰火的展览。

下面介绍几个乡镇燃灯、放灯的活动情况。

城关镇:

每年正月十一日至十三日之间临时选择吉日在当天晚上有龙灯和花灯出游。

不过不是统一组织,二是东门以李姓和吴姓为主,北门以罗姓为主。

各姓也不相互联合。

李姓、吴姓游龙从东门出发至正街县衙前止;

罗姓从北门外出发至上街口县衙前止。

游灯的晚上,龙灯为花灯导游。

每树花灯几十至上百个,形状多是多样,方、圆、菱、多角,小巧玲珑,明丽辉亮;

龙灯之后为花灯,龙头和龙尾之外,龙身为多用灯,上绘梅、兰、竹、菊等多种名花,或书写“国泰民安”、“河清海晏”、“人寿年丰”,等祈求吉祥之语,或诗人名句。

龙灯首尾长几十板,每板五灯。

龙灯、花灯之后都有”十番“,锣鼓吹吹打打,热闹中见风雅。

游灯的同时,东、北门外李、吴、罗姓还邀集社会名流放烟火、猜灯谜、吟诗作对。

可惜这一活动,于解放前。

已长时期停止了,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欣逢太平盛世,一九八六年至八七年,特别是八六年城关镇的元宵节燃灯、放灯活动可以说是盛况空前。

活动又镇政府组织,十五日和十八日晚各举行一次。

各机关企事业单位。

各街道特色不一,有龙灯、花灯、船灯、竹马灯、故事棚、彩车、模型、高跷、腰鼓队等等,四乡八里云集城关,万人空巷,灯游到哪里,哪里就是黑压压的一片人海,各商店喜炮、焰火齐鸣、齐放,热闹非凡。

姑田游大龙

姑田元宵节以游大龙闻名全县。

传说开始于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

游大龙以一个或几个自然村为组织单位,少则组成两三条、多则四五条。

每条龙从八九十板到一百五十板不等。

龙首头角峥嵘,双目炯炯,昂首阔鼻,齿白唇红,抬时一次需要八人。

头尾各有乐队随从,少的两三队,多的七八对,笙歌嘹亮,锣鼓咚响。

依仗对领路,在街道上徐徐前进。

两边的店铺和附近的人家燃松明,点灯烛,鞭炮齐鸣,迎接“龙游大地”。

龙腰上书画着不同式样和内容的字画。

乐队演奏着《秧歌调》《过街调》《过江龙》和《南词》《北调》等乐曲,热闹非常,别有一番风味。

每条龙经过一个晚上的热闹之后,第二天便是烧龙。

烧龙是的“趱龙”实际上是一项极为欢快的体育活动,这又是姑田游大龙别具一格的地方。

罗坊走古事

元宵盛会走古事,流布于连成西北面的罗坊、北团的溪尾、下江坊,城郊隔川等地,尤以罗坊蔚为壮观。

据传,昔日罗坊常闹旱、涝两灾,当地罗氏十四世祖才徵公为清朝举人,曾任陕西宁州知府,湖南武陵县知县。

卸任返梓时,就把流传在湖南的走古事移授乡梓,以祈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兼兴元宵民间娱乐活动。

自此相继延流,仅在“文革”期间遭禁,现仍风行。

现在,走古事实际上是一场具有娱乐性质的盛大狂欢,被称为“中国山村狂欢节”。

始依当地九大房族,出九棚古事,后因竞赛争先,常有闹事,减至七棚。

每棚古事由房族内挑选身体健壮、胆量大的十岁左右男童两名,按戏曲装扮,化妆脸谱,身着戏袍,一名扮主角,一名扮底座的护将。

他们是领先的天官、武将;

后面依次排列李世民、薛仁贵‘刘邦、樊哙;

杨六郎、杨宗保;

高贞、梅文仲;

刘备、孔明;

周瑜、甘霖。

扮主角的男童直立在一条铁杆上,腰身由铁圈固定,扮护将的男童坐在轿台上,似手托主公,成两个层次。

轿台是由木柱镶成的方形框架,四周饰上精美的花屏,两根轿杆,每棚约重四百余斤,须用22名抬夫,因竞走激烈,要三班轮替,故一棚古事就要66名抬夫。

每年春节正月初三、初四,房族内挑选的抬古事的男丁青壮年九要上山去劈芦箕草,锻炼脚力。

到正月十二日开始三天斋戒,不能吃荤、不能与妻子同宿,十三日晚净裕,换新内衣十四日上午十点许,穿上红衫,打红绑腿,脚着红带子新草鞋,抬着古事,以天官领路,跟随古事六棚,后有三太祖师菩萨轿,万民宝伞、彩旗、十番鼓乐队,一路鸣神铳、来到罗坊的屋背山坪。

在数以万计的乡民和来客的围观中,一个个精神振奋,呼喊着:

“嗬!

嗬!

”声开始竞赛,竭力奔走。

走古事,着重于“走”。

他们把三太祖师菩萨轿、彩旗、宝伞置于中间,古事列队抬在外围,奔走在约四百米的椭圆形的跑道上,每跑两圈,就休息十分钟,养精蓄锐,鸣一响神铳为号,又开始下一次如体育竞赛般的,肩负重荷的八百米赛跑,如此重复四次。

第五次改跑为游,走“剪刀校”形(即剪刀把的∞字形),第一围顺走,第二圈要逆行,此次不限定围数,要走到抬夫筋疲力尽,让领先的天官棚古事同第二棚古事脱节,方可鸣数响神铳走出屋背山坪,进村中街道,游回本房宗祠,这第一次走古事才告结束。

第二次是正月十五上午。

罗坊乡百姓住房密集,昔时常闹火灾,群众为精神上得到防范,又在走古事上进行创新。

他们认为水能制火,罗坊有一条青岩河,鹅卵石铺在石床,河水清彻,长流不息,此次走古事上半阙仍依十四日走法,至正午一时许,古事列队从“云龙桥”下河床,鼓乐队先互相泼水透湿,然后三响神铳,古事棚蜂拥下水,逆本而走,竞争激烈。

除天官一棚不能超越外,后棚若能超过前棚,则视为吉利,于是抬夫拼力而为,不顾天寒水深,河石苔滑,跌倒了再爬起,情绪异常高昂,为走古事之高潮,抵中学河边方为截止,一年一度的走古事到此告终。

人们在欢娱中取乐,在竞赛中健身,若除去其中信神游佛观念,确是一种春节期间别有风土味的、全民性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

 芷溪花灯:

芷溪花灯,由苏州引进,以宫灯为主灯,分二层结构。

外围配上花篮、纱灯、牡丹灯、鳌鱼灯,画上字画或装制罗汉、古装人物等,多达99盏小灯。

点灯用特制玻璃灯装蒸过的茶油、花生油和煮晒精选的灯芯。

每个花灯要12人抬护,元宵节芷溪按姓氏轮流出灯,曾出过110多个花灯长队。

花团锦簇,琳琅满目,配以苏州锣鼓和十番乐队,十分壮观,有"

纸包火的奇迹"

之称。

北团游大粽:

北团镇上江坊村民的游大粽用上万片粽叶缝制粽衣,120斤糯米裹粽,制作成1.6米高的笋状大粽,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出游。

元宵节除了灯之外,比较普遍的还有吃元宵、闹元宵的习俗。

吃元宵是吃元宵圆,连城城关地区都吃珍珠圆。

节日前后宗亲齐集祖庙,“放花(焰火)“,饮酒,还有”十番“伴奏,笙歌嘹亮,焰火腾飞,谓之放花闹元宵。

“偷青“,是连城城关地区元宵之夜的一种独特活动。

晚餐之后,人们不论男妇都到邻近的菜地偷摘几朵菜花几片青菜叶或几根葱、蒜、芹菜,表示人们偷得”青“就可”青春永驻“,”新春大发“。

自然这是一种美好愿望的反映。

清明与寒食

连城地区的清明节与全国其他地区的一样。

其独特的地方在于,连城的清明节还有“食清明桃”的习俗。

这一天,城关及四郊各乡,家家户户都要采摘新生野菜,如艾、嫩苧叶等,把它舂烂,又将白米磨成粉加水蒸煮,然而把二者和在一起搓揉做“粄”或加陷做“桃”。

这实际上是一种品尝春鲜的活动,也是广大农民在春耕插秧大忙中对生活的一次小改善。

立夏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不仅连城,全国各地都一样;

作为节日,就练成而言,城关地区有这种习俗。

 自古以来,我国民间有许多有关立夏的习俗,有些习俗至今还保留。

比如,民间有畏忌夏季炎热而称体重的习俗,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就有病灾缠身。

如在江苏扬州,立夏日有吃五香茶叶蛋、吃七家茶、不坐门槛、称体重等预防疾病之举。

在我国民间,立夏这天还要吃蛋,叫“补夏”。

最好是咸鸭蛋,因为咸鸭蛋中钙质、铁质等无机盐含量丰富,含钙量、铁量比鸡蛋、鲜鸭蛋都高,是夏日补充钙、铁的首选。

 此外,为迎接立夏,我国江西一带还有立夏饮茶的习俗,说是不饮立夏茶,会一夏苦难熬。

江浙一带有立夏吃花饭的习俗,也有叫“吃补食”的。

 

在连城城关,人们这一天要吃三洋东西,盐(腊)猪肉、咸蛋、垠豆腐干(用稻草灰浸水的白豆腐干)。

而且人们在这一天还要为已下聘但未过门完婚的新娘子送“立夏”,面包、咸蛋、盐(腊)猪肉(但现在已改为用鲜肉)。

端午节

端午节就连城而言,除了吃粽子之外,还有沐浴、除毒、辟邪灯活动。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

1、在门上插上艾叶、菖蒲。

《荆楚岁时》记载:

“端午日荆人皆踏百草,采艾为人,悬于门上,以禳毒气。

”在连城,从五月初一就陆续有人行动了。

2、给小孩染指甲、佩香囊。

3、喝雄黄酒。

4、用“药把”洗澡。

所谓“药把”包括枫树叶、樟树叶、艾叶、菖蒲、黄荆条、蒜子等芳香、辛散药煎水洗澡。

煎水时,有的还放了鸡蛋(连壳整个放进去同药一起煎煮)。

5、用艾叶、苍术、白芷灯燃烧,取烟熏房屋、熏谷仓,进行空气消毒。

6、喷雄黄酒或在床下、墙角撒点雄黄杀百虫,为了辟百邪、杀百毒、祈百福,家家户户都要用黄纸条写上:

“五月五天中节,行病鬼王口吐血”,等类似的句子,然后张贴于厅堂、厨房各处。

同时还要指出的是,除城关以外,连城乡下过端午节常常是初四、初五两天:

初四是自己家人团聚,初五是已婚妇女回娘家同父母过节。

吃“新”

连城乡下特别是城郊各乡村每年于新谷初收的时候,都有吃“新”的习俗。

吃“新”没有固定的日期。

连城农村有句俗话,叫做“小暑小吃,大暑大吃”,意思是新谷到了小暑,部分成熟,可以收割了;

到了大暑,大部分成熟了,那好似大收的时候了。

吃“新”一般安排在新谷初收期间,夜就是在小暑期间。

小暑正遇上三伏天开始的日子即初伏。

山区收获季节较迟,也有在中伏吃“新”的。

这样看来,连城农村的吃“新”,就是历史上过的“伏日”。

吃“新”一般指的是新米饭、茄子、肉类等。

中元节(七月半)

连城的中元节,城关地区过七月十四日,乡下过七月十五日。

中元节这天,就城关而言,民间都在晚餐家人团聚,除三牲(鸡、鱼、肉)供奉祖先之外,晚餐桌席上正席放置碗筷表示先人也回来一道过节。

晚餐之后焚香烛、燃鞭炮、烧冥币、插路香(插路香是“施饿鬼”的)。

现在,除了家人团聚过月半之外,其他习俗大多数群众都不怎么理会了。

中秋节

中秋节,在连城,同全国各地一样,不论士庶家都很重视。

欢聚赏月、品尝月饼等习俗,城乡大体相同。

比较特别的是,城关在中秋里还要以月饼、饴糖、花生为未过门的媳妇宗中秋。

之所以选择这三样东西是取“团圆、甜美、生子”之意。

重阳节

重阳节的习俗,就连城而言,有的跟全国一样,有的是全国习俗的演变,有的则是本县所特有的。

如连城的重阳节就有“薯姜芋卵节”之称。

所谓“薯姜芋卵节”,指的是在重阳节食“薯糕”、“芋糕”等糕点。

吃糕是重阳节的习俗之一,是古人取“登高”中的“高”与“糕”之谐音而形成的。

以“糕”作为重阳节的节令食品,自唐、宋以来,一直流传至今。

还有就是,同端午节、中元节一样,连城城关是九月九日过重阳,而乡下过重阳则为九月初八。

冬至

冬至,是人们比较重视的一个节日,连城习惯称它为“小年”。

冬至节的活动,连城民间习俗可见的有:

1、进补品。

在连城冬至最行时的补品有鹿茸、人参等,而且讲究进补的方法。

老年人一般先服“田七“,然后以参汤配鹿茸。

每次量宜少,于冬至前后服数次。

2、吃“桃子”。

这是一种用芋子、地瓜粉搓匀作皮,以瘦肉、虾仁为陷做成的有地方特色的食品。

因为要趁热吃,故人们戏称它为“赶烧”。

吃桃子始于何时?

大概同东汉医圣张仲景在南阳为穷人舍药治冻伤而做成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有关。

据说“祛寒娇耳汤”的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祛寒药放在锅里熬煮,煮好后再把羊肉、药物捞出切碎为陷,再以面包皮包裹成耳朵摸样下锅煮汤,每人一大碗。

吃过之后,人们只觉得浑身生暖,两耳发热,冻伤自然祛除。

连城的节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