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77304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135.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你觉得这样测量准确吗?

生1:

不准确,大人和孩子手臂长短不同,那么测量结果就不相同了。

生2:

不准确,即使都是大人或都是孩子,手臂长短也不可能都相同,测量结果也不相同。

生3:

石头周长是固定,可是却因为人手臂长短不同而出现不同测量结果,所以这样测量结果是不准确。

是啊,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

很久以前,人们就是这样用身体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单位。

你们看,像这样测量物体长度仍是咱们现在常见一些现象。

(2)用拃作单位测量布长度。

(3)用脚长作单位测量竹竿长度。

(4)步测教室长度。

使学生了解人们用身体一部分作单位进行测量不准确性,以及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存在普遍性,为学生学习估测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做准备】

现在咱们就用拃作单位来量一量课桌长,然后告诉大家你测量结果。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不同测量结果,同时教师也用拃作单位量一量课桌长,与学生测量结果做对比。

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量都是课桌长,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

如果学生答不出来,教师就适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探究:

是啊,为什么量都是课桌长,结果却不同呢?

生:

因为我们拃长短本身就不一样。

是吗?

咱们来比一比,看看拃长短相同吗?

组织学生之间互相比一比,师生之间互相比一比,得出结论:

长度单位不同,才导致测量同一物体结果不同。

这就需要我们统一长度单位,用一样标准来测量物体才能更准确,这样尺子就应运而生了。

尺子上用相同长度表示一定长度单位,标准统一,尺子便成了人们测量长度工具。

在活动中使学生深刻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必要性,经历数学知识形成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兴趣和求知欲望】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学习你知道怎样才能使每个同学测量出结果都是相同吗?

(只有统一长度单位我们才能更准确地测量物体,得到相同结果)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对1厘米印象,初步建立1米长度观念。

2.让学生会使用刻度尺测量较短物体长度,同时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3.使学生知道1米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长度。

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印象,初步建立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能用刻度尺测量较短物体长度,用“米”作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物体实际长度。

刻度尺、米尺、图钉、信封、铅笔、蜡笔、粉笔、小纸条、课件。

今天咱们做一个猜谜游戏,老师手里拿信封中有一支笔,请你猜一猜里面是一支什么笔?

学生可能会有多种猜测,根据学生猜情况进行互动对话。

•如果学生猜铅笔,教师把一支铅笔放进信封中,铅笔露出来了。

你们发现了什么?

会是铅笔吗?

不会,铅笔比信封长。

•如果学生猜粉笔或蜡笔,教师分别把粉笔和蜡笔放进信封中,比一比。

为什么猜粉笔或蜡笔呢?

因为蜡笔比信封短。

粉笔比信封短,装在信封中就看不到。

(揭示谜底)看!

原来是一支蜡笔,这支蜡笔究竟有多长呢?

这就需要有统一工具来进行实际测量才能准确知道。

谁知道测量长度工具是什么?

尺子。

对,要用尺子量,我们必须知道尺子上刻度所表示实际意义,那就是长度单位,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用厘米和米去测量。

(板书课题:

认识厘米和米、用厘米和米测量)

借助学生感兴趣游戏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为新课教学做准备,同时在轻松游戏中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现在我们认识一下简单测量工具——刻度尺,请大家都拿出尺子,认真观察一下,然后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交流汇报。

尺子上有“厘米”,有小格,有数字0,1,2,3……还有“cm”等。

尺子上“厘米”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一个长度单位,用字母“cm”来表示。

1厘米有多长呢?

从刻度“0”到“1”这一段长度就是1厘米。

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长度吗?

启发学生找一找,说一说。

如:

从刻度“3”到“4”这段长度是1厘米等。

尺子是学生非常熟悉学具,通过尺子认识厘米,既直观,又便于学生体会1厘米、几厘米实际长度】

请同学们找出几种长1厘米物品。

•手指宽度、图钉长度、订书钉长度等。

我们已经认识了1厘米,那么2厘米有多长呢?

请同学们在尺子上找出2厘米长度,然后用手比一比。

学生观察尺子,交流。

如尺子上从刻度“0”到“2”长度是2厘米,从刻度“3”到“5”长度是2厘米等。

在尺子上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亲身体验1厘米长度,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

2.用厘米测量。

(课件出示教材第4页“做一做”)请仔细观察图中铅笔长多少,说一说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注意什么。

铅笔长8厘米。

测量物体长度时,要从尺子0刻度量起,物体末端对准刻度是几就说明该物体长度是几厘米。

同学们,我们通过尺子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厘米,请大家拿出老师给大家准备小纸条,测量一下长度是多少厘米。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注意观察学生测量方法是否正确。

有没有同学愿意把你测量方法和结果与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可到前面演示,对从“0”开始量方法给予肯定性评价。

了解用同样工具测量同一件物品,测量结果一致性,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必要性。

通过交流,给学生体验学习成功机会,帮助学生掌握测量技能】

3.认识1米。

测量比较短物体,一般我们用“厘米”作单位。

测量比较长物体,该怎么办呢?

这就需要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测量工具——米尺(出示米尺)。

在测量比较长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米”作单位,“米”也是国际上通用一个长度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方式描述一下1米有多长。

学生可能有多种回答,如学生边用两手比画边说,学生边比画自己身高边说,学生说出课桌长是1米,等等,老师要给予鼓励。

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1米有多少个1厘米?

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

给学生充足数时间,再交流。

一个格一个格地数,1米是100厘米。

从1到10之间有10个小格,是10厘米,10厘米、10厘米地数。

通过刚才大家数结果,发现米尺上有100个1厘米,那就是说1米=100厘米。

(板书)

通过米尺认识“1米”实际长度,既直观又简便。

用自己方式描述,有利于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a让学生经历“米”和“厘米”之间关系探索过程,加深对知识理解】

在这节课学习中,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了1厘米大约是一个手指那么宽;

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知道了课桌长大约是1米。

还知道了测量较短物体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用“米”作单位,要记住1米=100厘米。

还学会了如何正确测量出物体长度。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两个特征:

直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

3.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学会量线段、画线段。

毛线、尺子、课件。

同学们,拿出我们已经准备好毛线,随意放在课桌上。

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得出:

这条毛线是弯。

教师拿起毛线,两手把它拉紧,提问:

看看现在怎么样了?

学生发现它变直了。

我们把用两手拉直见到这一段叫做线段,(板书:

线段)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问题。

通过让学生用手拉一拉、比一比,体验并得出线段“直”特点,为新课教学打下基础】

1.认识线段。

你能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通过比较,确认线段是直。

线段可以这样表示(课件出示线段图形),看看线段还有什么特点。

(启发学生发现线段有两个端点)

我们用手掐住毛线两头,两头也叫两端,两端点叫做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

现在同学们能完整地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了吗?

(线段是直,有两个端点)

想一想在我们身边哪些地方有线段。

黑板边、桌子边、书边,等等,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第5页,量一量教材上三条线段长度,注意测量方法要正确哟!

学生尝试测量,教师巡视指导,组织交流,进而认识到线段可测量性。

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线段特点:

直、可测量、有两个端点,加深对线段认识,帮助学生形成线段表象】

2.画线段。

你想画一条线段吗?

我们来试试画一条长3厘米线段。

学生利用工具尝试画线段,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学生。

说说你是怎样画出3厘米长线段。

从尺子0刻度开始,画到刻度3地方就是长3厘米线段。

可以先画一条直线,然后用尺子从直线上截取3厘米长线段,画好两端端点,把多余线擦掉就可以了。

学生积累了对线段认识后,鼓励学生尝试画线段。

经历画线段过程后,自己得出并掌握画线段方法】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新知识,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相互补充,说说对线段认识。

(线段有两个端点、直、具有可测量性)

1.使学生巩固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技能。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内在联系,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课件。

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厘米和米。

一般情况下,“厘米”用来表示较短物体长度或距离,“米”表示较长物体长度或距离。

你能举出例子吗?

如果学生举出例子合适就要给予表扬肯定;

如果学生没有说出恰当例子,教师可以说:

“老师食指(伸出来给学生看)宽是1厘米;

咱们课桌长是1米,也就是100厘米。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什么情况下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米”作单位。

通过举例既能帮助学生回忆学过知识点(结合具体事物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1厘米、1米概念),又能为新课学习做准备】

(出示课件,教材第7页插图)你觉得一根旗杆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啊?

你是怎么想?

把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操场上旗杆,比我还高,我就1米多一点,旗杆肯定不是13厘米,应该是13米。

我看了看尺子上13厘米,比两个手掌宽一点儿,旗杆高度应该是13米。

操场上旗杆比小树都高,所以高度应该是13米。

……

同学们都找到了用来作比较事物,跟旗杆高度进行对比,排除了13厘米,选择了旗杆高度是13米,非常棒!

小结:

当选择合适单位时,应该结合自己生活经验,用熟悉事物作比较,然后进行区分、判断,这样才能选出合适单位。

引导学生说出想法其实是帮助学生建构模式,从而使学生明白不能靠感觉解决问题,要结合自己生活经验,选取有可比性事物作比较,然后确定正确答案】

通过今天学习,我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同学,在解决问题时说得有理有据,真棒!

希望今后大家都能做生活中有心人,运用我们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1.在建立长度观念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意识和能力。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限整厘米数)。

3.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画线段(限整厘米数)。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画线段(限整厘米数)。

在建立长度观念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意识和能力。

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我们已经把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学完了,相信大家都有自己收获吧!

你愿意与大家分享吗?

通过谈话激发学生积极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与大家分享自己收获,梳理知识结构】

今天,咱们首先回忆所学知识,把自己收获、体会、快乐分享给每一个人,好吗?

我知道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

因为如果长度单位不统一,那么即使是测量相同物体,测量结果也可能不相同。

我知道了“厘米”和“米”是国际上常用长度单位。

我知道了手指宽度大约是1厘米。

生4:

我知道课桌长度大约是1米。

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可是有一点大家没有注意到,总结知识点时候,我们尽量按课本呈现先后顺序进行才不容易漏掉哟!

大家再想一想还有什么要补充。

测量较短物体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

测量较长物体长度时,用“米”作单位。

我还学会了,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事物、积累生活经验,就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很多生活中问题。

我知道了1米=100厘米。

再想想,你会不会测量线段长度啊?

线段有什么特点呢?

谁来告诉大家。

线段是直,有两个端点,并且是可测量。

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回忆,才能说得更全面,否则就把这一点丢了,是吧?

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老师希望今后学完每一个单元,大家就这样积极主动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这也是我们良好学习习惯一部分。

今后面临检验还很多,同学们需要继续努力啊!

在活动中使学生学会自己梳理知识,逐步建构知识网络,为今后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课件出示本单元知识网络图)想想自己收获有这么多吗?

不足之处就要抓紧时间弥补,勤奋刻苦地学习才能赶上来。

1.经历自主探索、交流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过程。

2.会正确地计算不进位两位数加两位数。

3.使学生获得自主学习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兴趣。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掌握竖式计算书写格式,笔算计算顺序。

小棒、课件

同学们喜欢旅游参观活动吗?

如果想参加话,就要先通过今天这一关。

(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情景图)

大家看,这就是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正集合图片。

你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交流知道:

(1)班有35人,二

(2)班有32人,二(3)班有37人,二(4)班有34人,每个班由2名老师带队。

集体参观是学生非常熟悉事情,用学生熟悉、感兴趣事情作为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观察情景图,了解图中数学信息,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有利于后续计算】

1.笔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

求“二

(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

35+2=

结合具体问题,思考怎样列式,进一步理解加法定义,深刻领悟加法算术理论】

下面请大家用自己方法试着算一算。

学生试算,教师巡视指导。

谁愿意说一说自己算法和计算结果?

我是口算:

我想35如果摆小棒是3捆和5根,加2根就是37根,所以35+2=37。

我是用竖式计算:

35表示3个十和5个一,加2就是加2个一,所以个位上5和2对齐,相加就是7,十位上是3,所以是37。

是啊,以前我们学习笔算加法时一再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

2.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如果求“二

(1)班和二

(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说算法。

(用竖式计算时,一定要相同数位对齐,结合摆小棒可以知道,小棒捆数与捆数相加,单根数与单根数相加,计算时候要个位上数字加个位上数字,十位上数字加十位上数字,所得结果与加数相同数位对齐)

同学们算法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用竖式计算方法,写竖式时,首先要将两个加数数位对齐,然后从个位算起……

教师边讲解边板演。

刚才我们用多种方法解决了参观博物馆情境中问题,还学习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我们又学会了列竖式计算方法,同学们今后解决问题时要注意运用哟!

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解决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这样既是学生个性化算法展示,又可以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同时培养了学生反思能力】

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知识是相通,以前我们学过竖式计算法则,对于现在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仍然是适用。

所以在今后学习和生活中要善于积累和运用,做个有心人。

引导学生做好课堂小结,有助于知识巩固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使学生体会到利用以前知识经验解决新问题是学习重要方法】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1.让学生在摆小棒活动中自主探索出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经历操作、尝试计算、讨论等过程,进而探索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计算方法。

2.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进位加法,会选择自己喜欢方法进行正确计算。

3.在用多种方法计算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提高学好数学信心。

让学生自主探索,总结出进位加法计算方法。

理解“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小棒、课件。

同学们,今天咱们继续参观博物馆好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情景图)

求“二

(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5+37=

同学们能自己尝试计算吗?

可以摆小棒,还可以用其他自己喜欢方法。

谁愿意把自己想法给大家说一说?

只要你有不一样算法,大家就很高兴听一听,希望你勇敢地告诉大家。

我觉得35先加30就是65,然后加7时候,可以先加5得70,再加2就是72。

我是通过摆小棒算出来。

我摆了3捆和5根,又摆了3捆和7根,这时候5根和7根能凑成1捆(10根是1捆)还余2根,那么3捆加3捆再加1捆就是7捆,这样就是7捆和2根,也就表示是72。

我觉得还可以用竖式计算,并且相同数位要对齐,个位上相加得12,说明摆小棒时候又多了一捆还剩2根,所以在个位上写2,向十位进1,这样十位上就是3加3再加1(刚进位来)得7,写在十位上,是72。

同学们说得都很棒,方法都正确。

有同学还用了上一节课刚学过竖式计算知识,真棒!

下面老师再把竖式计算书写和算法重复一遍,会同学跟老师一起说,好吗?

教师边板演,边讲解:

竖式书写时相同数位要对齐,就是个位数字跟个位数字对齐,十位数字跟十位数字对齐。

计算时候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10,就向十位进1。

十位上数字相加时,不要忘记加上进上来1。

个位数字相加和写在个位上,十位数字相加和写在十位上。

也就是说和与加数都要符合“相同数位对齐”规定。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去尝试、去探索、去发现,既可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又可以将抽象知识变得直观形象】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有什么需要帮助?

(学会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知道了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个位相加满10,向十位进1)

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重点,进行知识梳理,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在学习中收获快乐与幸福,激发学习兴趣】

练习二

1.学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加法,并掌握正确书写格式。

2.逐步学会阶段性梳理知识点方法。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对数学兴趣。

学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加法,并掌握正确书写格式。

同学们,经过这段时间学习,我们知道了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方法,相信大家都有自己收获吧!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回顾这段时间所学知识。

咱们首先回忆一下所学知识,把自己收获、体会、快乐分享给每一个人,好吗?

注意尽量按教材呈现知识点先后顺序哟!

我知道了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方法,尤其是需要进位时候,笔算更容易算对。

我还知道计算时候必须从个位算起。

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候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不仅要相同数位对齐,还要注意个位满10,向十位进1,尤其是进位1,十位上数字相加时候一定不能忘记加上。

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可是真掌握了吗?

下面就检验一下吧!

(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练习二”第5题)

(1)小题计算对吗?

如果有错,错在哪?

(1)题计算十位时出错了,十位上数字4加4时忘记加上进位1了,所以十位上应该得9,正确得数是93。

(2)小题呢?

(2)小题得数应该是60,不是6,个位上0不能不写,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