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诊断学单怀海doc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76647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诊断学单怀海doc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心理诊断学单怀海doc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心理诊断学单怀海doc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心理诊断学单怀海doc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心理诊断学单怀海doc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诊断学单怀海doc文档格式.docx

《心理诊断学单怀海doc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诊断学单怀海doc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诊断学单怀海doc文档格式.docx

4、心理诊断中可以运用观察法和会谈法

5、错误的观点:

心理诊断的对象是精神病人

心理诊断没有科学性

6、现象学诊断

心理测量结果是心理诊断的参考依据

心理诊断是心理咨询师的基本技术

7、心理诊断方法

观察法

会谈法

个案法

实验法

二、心理诊断过程

(一)心理诊断的主要任务

收集求助者的基本背景资料,

认清求助者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制定一个治疗的计划与目标,

(二)收集资料

1、这是一个准备阶段,也是一个重要的开端。

详细收集求助者与心理问题有关的资料,认清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一般说来,收集的资料越多,越有利于心理诊断过程。

2、收集资料包括三个维度:

1)一是时间维度,即注意求助者过去、现在、将来的有关信息。

对于求治者过去经历的了解,可以得知其目前的概况。

对于求助者现时状况的了解,又有助于获得其对自己和自身问题理解的有关信息;

而对求助者对未来的看法和打算的了解,则可以更进一步认清其对自己、对他人、对周围世界的看法,以及他所面对的使之产生烦恼与困惑的现有问题。

三者综合,有助于了解求助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和为何前来求助。

2)二是思维与情绪的维度:

即注意求助者对于自身、他人及有关事件的看法,注意由此而发生的情绪反应。

对思维与情绪的认识有助于了解思维与情绪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理智与思维不协调甚至对立的情况。

3)三是思维与行为维度:

即注意求助者对现实的理解与看法,注意怎样处世待人,怎样处理自身所遭遇的各种事情,注意其出现心理冲突时,采取什么防范应急措施,以及他对自身处理这些事物的看法。

这有助于了解求助者是怎样一个人,有助于了解其思维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并可预测其今后在某事上的反应。

3、收集资料的角度:

1)求助者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求助者最关心、最觉困扰和需要及时改善的问题。

2)寻求心理咨询的大多数求助者都是带着自身的问题而来的,往往非常敏感,也就更易受到伤害。

有时需要经过好几次会谈,才能真正了解困扰他的问题。

3)因为求助者往往羞于开门见山地诉说他的主要问题,加之有时求助者也不一定真正知道自己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而需要在不断的会谈中渐渐了解其问题的核心。

4、心理咨询师收集资料的要求

1)对求助者所谈内容,应该表示真诚关注、友好的面部表情;

2)应该理解求助者的思维、情感活动,并有共感;

3)心理咨询师应该表现良好的职业形象和敏锐的洞察力。

4)注意倾听技术,一般不应随意打断求助者的倾诉并切忌在还没有结束收集资料阶段就妄下诊断,以免造成误诊。

三、心理诊断

(一)进行初步诊断

1、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和确认;

2、是否计划给予心理咨询和治疗,并非所有的求助者都适宜做心理咨询和治疗,因此需要慎重决定咨询和治疗的适合症。

3、如果求助者的心理状态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会影响咨询过程和治疗效果。

(二)心理诊断的主要任务

对求助者问题的确认和分析诊断的过程,是一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

强调对深层次问题的洞察,心理咨询师不要为表面现象所迷惑,应该具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能够把问题具体化,应注意心理状态的特殊性。

 

1、心理诊断需要建立良好的关系

为什么要建立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关系?

心理咨询过程是否成功,主要依赖于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能否建立起互相依赖、和合作的关系,在这种良好的关系基础上,心理咨询才能取得成功。

因此,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良好关系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

2、著名心理治疗专家罗杰斯(Rogers,C·

R)曾经说,许多用心良苦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之所以未能成功,是因为在这些咨询和医治过程中,从未能建立起一种令人满意的医疗关系。

3、帕特森(Patterson,C·

H)也认为:

“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是一种人际关系的体现。

”而这种亲密的关系,从第一次见面时就应开始培育。

心理咨询和治疗师应该真正地去体会求治者的处境,使其初次与陌生人见面,就无所顾忌地申述自己内心的烦恼、的私人隐事。

(三)求助者态度对心理诊断的影响

1、求助者愿与心理咨询和治疗师接近、交谈,倾诉自己的心理问题。

2、具有希望改善自己的心理问题的态度,从而对心理咨询和治疗产生兴趣。

3、建立良好的医疗关系的是为了帮助求助者以更合适的方式思考与行事。

4、通过这种关系的建立,求助者可以尝试去改变自己,达到矫治的目的。

(四)面谈检查的目的

1、获取必要信息以便确立诊断;

2、从完整的人格角度了解求助者或者病人;

3、了解求助者或者病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和背景;

4、形成良好的咨询师和治疗师与求助者或者病人之间的关系;

5、向求助者或者病人进行初步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让求助者或者病人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

四、心理咨询师的基本品质

(一)坦诚、接纳的态度;

(二)敏锐的观察力;

(三)良好的内省能力;

(四)丰富的经验与学识;

(五)得体的仪表与态度。

五、心理诊断过程:

(一)沟通技巧

1、好的沟通技巧是良好的心理咨询和医学实践的基石,它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的沟通是心理诊断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有效的沟通可提高求助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3)有效的沟通有助于提高心理咨询和医生的临床技能和自信心;

4)有效的沟通有助于提高求助者和患者的满意度;

5)有效的沟通可以提高和改进心理咨询服务质量。

2、面谈检查时常用的沟通技巧有:

1)倾听:

这是最重要也最基本的一项技术,却最容易被繁忙的心理咨询师和医生所忽视。

心理咨询师和医生必须尽可能花时间耐心、专心和关心地倾听病人的诉说。

2)接受:

这里指无条件地接受求助者和病人。

3)肯定:

这里指肯定求助者和病人感受的真实性。

4)澄清:

就是弄清楚事情的实际经过,以及事件从开始到最后整个过程中求助者和病人的情感体验和情绪反应。

5)善于提问:

面谈检查不同于求职面试,故提问顺序、提问内容不能千篇一律。

6)重构:

把病人说的话用不同的措辞和句子加以复述或总结,但不改变求助者和病人说话的意图和目的。

7)代述:

有些想法和感受求助者和病人不好意思说出来,或者是不愿明说,然而对求助者和患者又十分重要,这时,医师可以代述。

(二)面谈检查应该思考的问题

1、当前遇到的问题是什么?

2、为什么此时此刻来寻求帮助?

3、我能给予他的帮助是什么?

(三)心理检查的内容

1、一般表现:

观察患者的仪表、姿态,衣着是否整齐清洁,举止行为是否恰当,交谈接触是否良好,日常生活是否自理,有无定向力障碍与意识障碍。

2、感知活动的检查:

感知觉障碍检查包括错觉、幻觉、感知综合障碍、现实解体与人格解体症状的检查。

3、思维障碍的检查包括思维形式障碍与思维内容障碍两个方面:

1)思维形式障碍的检查只能根据病人的语言表述和文字写作是否有条理,逻辑结构如何,别人是否能够理解其意义方面的观察作出判断。

是从观察病人的语流、语量、语调、语速、综合语言包含的要领内容作出判断的。

2)思维内容和结构障碍检查,如是否有妄想和种类。

4、内容、性质、出现时间、发展动态、涉及范围、是否固定或成系统,荒谬程度或现实程度,与其他精神症状的关系;

5、注意力是否涣散,可能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6、记忆力有无增强、减退,有无遗忘、错构及虚构。

7、智能检查包括计算力、理解判断力与一般常识的检查。

8、情绪:

心理障碍者往往表现为紧张焦虑、抑郁、悲伤和恐惧,部分人甚至会出现恼怒、敌对、烦躁、失望和无助等情感反应。

六、临床表现的评估

(一)认知活动:

在急性情绪创伤阶段,注意力往往过分集中在自我的意识范围,从而出现记忆和认知能力方面的“缩小”或“变窄”,判断、分辨和做决定的能力下降,部分人会有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

(二)行为方面表现:

心理危机往往会有痛苦悲伤的表情,哭泣或独居一隅等“反常”行为。

例如工作能力的下降,从而不能上班和做家务,兴趣的减退和社交技能的丧失,从而日趋孤单、不合群、郁郁寡欢,以及对周围环境漠不关心;

对前途的悲观和失望,从而会产生拒绝他人帮助和关心,脾气暴怒或易冲动。

(三)躯体症状:

相当一部分心理危机者在危机阶段会有失眠、多梦、早醒、食欲下降、心悸、头痛、全身不适等多种躯体不适表现,部分病人还会出现血压、心电生理及脑电生理等方面的变化。

(四)详尽的心理检查

(五)躯体及神经系统检查

(六)实验室检查

(七)脑影像学检查

(八)神经心理学评估

七、医生可以对患者当前的精神状态做出初步判断,再进一步结合完整的病史资料,特别是个人生活史、发病史、相关社会心理因素,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目前诊断”,这就是精神科诊断过程。

八、心理诊断的思维方法:

(一)横向诊断包括现状检查与心理活动的动态观察。

心理现状检查目的是要发现占优势的心理活动。

(二)纵向诊断过程要结合病人的年龄、性别、职业、生活环境、既往人格特点、疾病史、家族史以及起病形式、病程特点来考虑诊断。

(三)诊断思维

经过横向与纵向的诊断过程,全面掌握了求助者的心理状态和动态变化,详细了解了求助者的生活方式和相关的社会心理因素,综合分析生物学因素的作用,可以归纳出与求助者情况近似的一类患者的共性,有经验的医生有时凭借一二个重要线索就可以下一诊断。

但对于初学者,切忌在初始就草率形成某一诊断假设,随后所有的诊断思维都是按此假设的框架搜集证据。

(四)诊断流程

1、首先确定等级:

1)器质性与功能性精神障碍

2)精神病性与非精神病性

3)人格因素和心理应激因素的重要性

2、家庭和社区周围环境的评估

因为人是社会性的,一个人问题的产生,除了考虑其自身特有的因素之外,还要考虑到其所处的周围环境,其中包括家庭、朋友、同事、社区整体的文化背景、教育程度、宗教及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

因此,家庭及有关社会支持系统的评定。

九、健康人的心理问题

(一)我们首先了解健康人的心理问题,现代人必须重视心理健康

1、世界卫生组织健康的定义:

健康是指一种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只是仅仅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

2、心理健康状态

1)正常的心境:

心境相对平静

2)恰当的情感反应:

情感反应比较温和而不过于激烈,有自我感觉舒畅的轻松愉快的心情,自感快乐。

3、心理健康的5个指标

1)健全的认识能力

2)适度的情感反应

3)坚强的意志品质

4)良好的人际关系

5)和谐的个性结构

4、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

1)健全的人格

2)正常的智力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通过科学的心理教育和训练,以及家庭和社会环境的良好影响,可以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

5、健全的人格

1)自我意识良好

2)良好的社交能力

3)情绪稳定,心态平静

4)善于自我控制

5)耐受性和康复力

(二)健康人的心理活动与问题

1、心理活动是大脑对客观世界反映的过程。

人的心理活动包括认识活动、情感活动与意志活动三个方面。

它们不是彼此独立和并列的三种心理活动,而是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中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方面。

2、健康人的心理活动

人的心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逐渐形成为一种具有多水平、多层次、多功能的反映活动系统。

它既具有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不同水平,有从稍纵即逝的心理过程到稳固的个性倾向与个性特点的不同发展层次,又有知、情、意等不同心理活动对环境和个体本身进行认识、预测、调节和控制的不同功能,使人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保持平衡。

(三)人类心理现象

1、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

2、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两类,即心理过程与个性。

1)前者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是心理现象的动态表现形式;

2)后者是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点的、稳定的心理倾向与心理特征,如需要、兴趣、动机、态度、观点、信念、性格、气质、能力等,是心理现象的静态表现形式。

3)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4)苏联心理学家列维托夫认为,在心理过程与个性之间还有一种过渡的状态即心理状态。

5)因此,心理现象有心理过程、个性与心理状态三种表现形式。

(四)什么是健康的心境(Mood)

1、什么是心境(Mood)?

一种使人的所有情感体验都感染上某种色彩的较持久而又微弱的情绪状态。

如兴致勃勃时,干什么都有精神;

悲观失望时,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

其特点是:

1缓和而又微弱,如微波荡漾,它的发生人们有时察觉不出来;

2持续时间较长,少则几天,长则数年;

3是一种非定向的弥散性的情绪体验,似乎在人的心理上形成了一种淡薄的背景。

2、什么是健康的心境(Mood)

1)心境引起原因往往是生活中的一般事件,象工作的顺逆、事业的成败、人际关系的亲疏、生活环境的优劣、自然景色的四季变化、身体健康状况、带感情色彩的表象、人体生物节律等。

2)但对心境有决定性影响的还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主观世界(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它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3)良好的心境有助于积极性的发挥,可提高工作与学习效率;

不良心境会使人沉闷,妨碍工作和学习,影响身心健康。

培养良好的心境是人的个性修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什么是健康的意识状态

1)主要指人们对客观环境以及主观自身的认识。

即指环境意识和自我意识。

2)K.Jaspers提出自我意识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存在意识:

能准确无误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

2能动性意识:

能意识到精神活动是受自己支配的;

3同一性意识:

意识到在不同的时间内,自己是同一个人,同一个“我”;

4统一性意识:

意识到在同一时间内,自己是单一的人;

5界限意识:

能意识到“我”独立于周围一切其他人和物。

意识状态的清晰度、范围和内容的分析和判断,对确定意识状态是否正确,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4、心理疲劳

1)人体肌肉工作强度不大,但由于神经系统紧张程度过高或长时间从事单调、厌烦的工作而引起的疲劳。

2)它表现为:

感觉体力不支,注意不集中,思维迟缓,情绪低落,并同时伴有工作效率降低,错误率上升等现象。

3)心理疲劳的持续发展,将导致头痛、眩晕、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功能紊乱、食欲减低、消化不良以及失眠等。

4)心理疲劳的测量涉及

1心率;

2大脑皮层诱发电位;

3反应时;

4闪光融合频率;

5主观评定;

6主作业和辅助作业测定,等等。

(五)环境适应不良

1、环境适应不良是一种心理上的偏异,在各个年龄阶段均可产生,但在青少年期为多见。

1)适应性障碍多见于移民

2)从中学到大学容易发生适应性的障碍;

3)新兵入伍也常发生适应性的障碍。

4)搬新屋、柱新房等,由于离开旧的邻居的社会交往,缺少新邻居的社会交往,也常产生适应不良。

2、适应性的障碍特点

往往以生活环境或社会环境变迁适应性的障碍为特点。

3、适应性的障碍的表现

1)出现强烈的思乡想家情绪 

2)孤单和失落感 

3)负性情绪

4)增强适应能力和克服挫折的能力。

适应性的障碍特点

(六)人际交往障碍

1、人际关系的构成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种心理成分。

1)认知成分,是人们之间互相的理解,是人际关系中首要的基本成分;

2)情感成分,是情感的体验、情感上的联系,如喜欢、满足、憎恨、厌恶等;

3)行为成分,包括各种活动、举止作风、言语表情等,

4)所以理想的人际关系的基本标志是:

人们的相互理解、情感融洽、行为协调。

2、人际交往障碍常见有下列方面的认知及行为障碍:

1)害羞、自卑、孤僻、恐惧、敌对、多疑、固执、自我封闭等认知及表现。

2)这些不良的认知,不良的社会行为,轻则造成社交的困难,重则形成一些心理疾病,如恐怖症(社交恐怖症)、强迫症、神经症性抑郁,甚至诱发精神分裂症等。

(七)恋爱中的心理问题

1、在恋爱中始终贯穿着一些问题:

如果恋爱失败,有什么情绪反应?

对身心健康有何影响?

发生失恋应如何认识?

这些是心理咨询中经常常碰到的问题。

2、恋爱中的心理问题

1)失恋是指恋爱对象否定或中断恋爱关系的行为,使当事人产生巨大的挫折感。

2)失恋对恋爱的双方影向是不一样的,主动否定恋爱关系或主动中断恋爱关系的一方比被动一方可能产生的情绪反应轻些,被动一方情感反应较剧烈,对爱的绝望感、一时的孤独感、虚无感是失恋短期内常见的心理体验,焦虑、忧郁、愤怒的情绪往往持续较长时间。

3)不同性格,不同修养的人反应也不一样,内向、孤僻、多愁善感的人,易产生神经症性抑郁,甚至导致自杀。

有些人容易产生报复行为,如攻击对方,毁容甚至杀死对方。

但有的人较有理智,能把痛苦升华,转向学习及工作之中,以学习、工作取得成绩来平衡心理。

4)有的学者根据失恋者的情绪行为表现,将失恋者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1)自责型:

这种人表现为失恋后把心理挫折的反应和行为指向自己,认为对方不爱自己肯定是自己有错误或缺点,自己长相不好,能力太差交际能力不强等,或埋怨自己太单纯,太过轻信对方。

为此自怨自艾,抑郁消沉,严重者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轻生自杀;

或从此对恋爱望而却步,不敢再恋爱。

(2)报复型:

这种人在失恋后把原来“狂热的爱”变成“狂热的恨”,因此,不断地折磨对方,破坏对方的名誉、毁坏对方的容貌,甚至杀害对方。

(3)理智型:

这种人表现在失恋后能理智对待,既不为自己被人抛弃而沉沦自弃,也不为对方不爱自己而视若仇人,认为“不成伴侣成友人”,因此,对自己、对另一方都不采取加深心理挫折的行动。

(4)升华型:

这种人表现为在失恋后把痛苦暂时避开,将压力变成动力,把注意力集中工作上。

一、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判断

(一)承认正常与异常心理存在。

1、正常与异常心理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

正常与异常心理是随着社会文化变迁而变化的。

2、正常心理是常态范围,允许存在差异。

(二)正常与异常的判断

1、心理问题

2、心理障碍或者精神障碍

3、心理疾病或者精神疾病

(三)美国DSM-IV关于精神障碍的定义:

精神障碍是发生于某人的临床上明显的行为或心理症状群或症状类型,伴有当前的痛苦烦恼(Distress)(例如,令人痛苦的症状)或功能不良(disability)(即,在某一个或一个以上重要方面的功能缺损),或者伴有明显较多的发生死亡、痛苦、功能不良、或丧失自由的风险。

这种症状群或症状类型不是对于某一事件的一种可期望的、文化背景所认可的(心理)反应。

不论其原因如何,当前所表现的必然是一个人的行为、心理或生物学的功能不良。

但是,无论是行为偏离正常(例如,政治的、宗教的、或性的),还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都不能称为精神障碍,除非这种偏离或冲突是正如前述那样的个人功能不良的一种症状。

或者被某种文化认可的现象,都不能作为精神症状。

(四)判断心理是否病态还有一条标志:

如果符合以下三条之一,异常表现才可算作病态:

1、这种表现使当事人自己感到应该采取措施进行治疗或纠正。

2、这种表现使周围人们认为必须对之采用治疗措施。

3、即使不需治疗,或者实在无法治疗,这种表现也值得予以诊断分类,并关心其转归和预后。

这一判断标准在临床上比较实用。

二、心理障碍的病因与分类

生物因素

心理因素

社会因素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一)生物因素-(遗传论)

血型决定性格的理论在国内相当流行,相信血型决定性格的人不在少数。

在国家图书馆藏书中,介绍《血型性格学》的图书就有四十几种之多,这还只是国内出版的这类图书的一小部分,在书店里还有许多没有被收藏进入。

血型决定性格的理论听上去很科学,其实,《血型性格学》并没有科学依据,主要理由有二:

1、血型性格学违背已知的生物学知识。

现在大多数遗传学家认为遗传因素能够影响性格,但是这些因素是极其复杂的,涉及到众多基因的相互作用,决无可能由一个或少数几个基因靠简单的遗传方式来决定。

2、许多规范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血型与性格无关。

不少严肃的心理学家研究过血型和性格的关系,发现没有关联,或者有微弱的关联。

后者被认为是因为受试者由于受血型影响导致的自我实现:

由于相信自己所属的血型应该有什么样的性格,不知不觉地以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

(二)中国文化与心理障碍

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和人口增加社会竞争激烈和文化冲突。

30年前相比,心理障碍和心理生理疾病有了成倍的增加。

世界各国的许多研究表明,社会文化与心理障碍的关系非常密切,尤其是对心理障碍或者疾病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有重要的影响。

(三)社会文化变迁因素

与心理问题或者疾病相关的社会文化变迁因素很多,从临床心理咨询或精神科门诊遇到的常见情况中,可以归纳出一些可能重要的社会文化变迁因素:

1、移民

不论是“自愿”还是“非自愿”移民,都是发生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

与家乡截然不同的陌生环境,对外来者的心理和物质的排斥,主观期望和客观现实的巨大反差以及原先社会支持纽带的解体,综合起来便造成了所谓“文化休克”。

 

如此巨大的心理应激,并不是每个人的心理应对能力所能应付的,未能成功调适的个体,很可能心理崩溃,成为需要特殊帮助的人。

2、家庭/ 

婚姻的变化 

随着家庭日益小型化,核心家庭比例迅速上升;

同时,婚姻关系的稳定性降低,离婚率增高。

一方面婚姻危机或婚姻问题成为重要的应激源,另一方面家庭解体或家庭的变化削弱了传统的社会支持,造成对心理健康的双重负面影响。

3、社会竞争加剧 

由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机制,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对人们心理调节能力的严重挑战。

在严酷的社会竞争中的失败者,常常是发生心理障碍的高危人群。

4、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原因

一是家庭破裂、单亲家庭及重组家庭,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二是学龄期儿童及青少年面临的学习压力,甚至从幼儿期开始便卷入了社会竞争,考试和升学成为他们的灾难;

5、开放社会中负面因素的影响:

如性解放、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