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全部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75224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94 大小:88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全部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4页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全部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4页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全部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4页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全部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4页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全部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全部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全部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全部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9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全部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描述经济事物数量表现的数据,例如:

用某企业的职工人数表现其职工规模、用某地区的储蓄总额表现其货币存量规模;

(2)描述经济事物之间数量关系的数据。

例如:

某企业职工文化程度构成比重、某地区人均占地面积、人均消费水平;

(3)揭示经济事物的质量互变界线。

某地区人口恩格尔系数(60%)揭示了贫困与温饱的数量界限。

  2.总体性:

指从经济事物的整体着眼,探求大量事物的总体变化规律。

单个事物往往只表现出该事物的个体特征,而大量同类事物则可以表现出其规律性的特征。

单看某个服务公司营业收入水平和其服务人员规模,只能评价该公司的经营与人员特征,而当我们观察整个第三产业经营特征,就会发现其服务附加值高、就业率高的整体特征。

因而,统计观察需要结合对大量单位的观察来分析经济事物的特征。

  三、统计的作用:

  1.从宏观上看,统计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工具。

在宏观经济管理过程中,需要有大量用来描述经济运行状况的数据对其进行监测,进而为制定经济调整政策提供有效的判断依据。

  2.从微观上看,统计是企业管理与决策的依据。

  3.统计是向群众宣传有关政策的工具。

  4.统计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为了观察某未知现象的变化状态,在科学研究与科学实验过程中,都需要搜集大量的观察数据,因而,统计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综上所述,统计学属于方法论科学。

  四、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

  五、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1.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

  

(1)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的概念:

统计总体是指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的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

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叫做总体单位。

某企业生产的产品总体、职工总体、资金总体、设备总体等;

而每一件产品、每一名职工、每一元资金、每一台设备均可认为是相应总体的总体单位。

  

(2)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的关系:

随着统计范围的变化,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会相互转化。

  2.标志与指标:

  

(1)标志的概念:

标志是指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

每个人的性别、年龄、身高;

每个企业的产值、销售额、职工人数、所有制类型等

  

(2)数量标志与品质标志的概念:

数量标志是指表现为数量上不同的标志。

品质标志是指不能用数量表现的标志。

每个人的性别(品质标志)、年龄(数量标志)、身高(数量标志);

每个企业的产值(数量标志)、销售额(数量标志)、职工人数(数量标志)、所有制类型(品质标志)等

  (3)指标的概念:

表明总体特征的概念及其数量表现。

  (4)标志与指标的区别:

  二者所表现的对象有所不同,标志表现的是总体单位的特征,而指标表现的则是统计总体数量特征

  另外,二者的表现也有所不同。

标志值有的用数,而有的用文字表现,而指标则用数据表现。

  二者尽管有所区别,但是指标还是需要通过标志汇总而来。

  统计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是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能够全面反映统计对象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互相联系的一套指标。

某企业的资产总额与负债总额、净资产总额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构成了一个指标体系。

  统计指标体系的分类:

按指标体系反映内容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宏观指标体系和微观指标体系两类;

按指标体系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国民经济指标体系、社会指标体系及科学技术指标体系三类;

按指标体系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基本指标体系和专题指标体系两类。

  统计指标的分类:

  

(1)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特点不同,分为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两类。

时点指标是反映总体特征在某一时点上数量表现,常用的是期末数字;

时期指标是反映总体特征在某一时期的数量表现。

  

(2)指标按其反映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类。

  (3)指标按其数据的依据不同,可分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两类。

  3.变异与变量:

  变异:

是指每一个总体单位在某个特征下表现的差异。

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没有变异,就没有统计。

人的年龄差异

  变量:

即可变的数量标志。

它是总体单位在数量标志上呈现出来的差异。

  变量的具体表现称为变量值。

每个人的实际年龄数值

  4.存量与流量的概念:

  

(1)流量。

流量是指某一时期内发生的量,是按一定时期核算出来的数量。

  

(2)存量。

它是指某一时点的量,是按一定时点核算出来的。

第二章 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第一节 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

  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是统计分析的基础。

1.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

2.统计数据资料的整理。

  一、统计数据的来源:

  1.直接来源:

经过调查者的直接调查或经过加工汇总后得来的资料,属于原始资料。

原始资料不属于统计资料。

  2.间接来源:

公开发表、报道的资料。

第二节 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统计调查

  1.统计调查的涵义:

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统计数据资料的过程。

  2.统计调查的种类:

  

(1)普查:

涵义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或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现象总量。

普查具有全面的、可靠的、系统的特点,但是因其调查所需时间较长,耗资、耗财、耗用较大的人力,成本较高,经济性较低。

  

(2)抽样调查:

涵义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以抽样样本的指标去推算总体指标的一种调查。

抽样调查具有:

非全面的、及时的、经济的特点,在许多场合的调查中,均有广泛的应用。

  (3)统计报表:

涵义是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调查要求与文件(指标、表格形式、计算方法等)自上而下地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

统计报表的特点:

“一上一下”(即调查内容由上向下统一布置,调查报送程序由下向上定期报送报表,因而,它属于全面调查,资料较为可靠,调查成本较高。

  (4)重点调查:

涵义是在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一种非全面调查。

这种调查的特点是:

属于非全面调查,用于调查经济现象的基本状况。

  (5)典型调查:

涵义是一种非全面的专门调查,它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在对被调查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的调查。

属于非全面调查,用于深入剖析典型经济现象的本质特征。

调查种类

调查范围

调查单位

调查周期

特点

普查

总体全部

每一个总体单位

一次性

全面、可靠、精确、成本高

抽样调查

样本(部分单位)

每一个样本单位

经常性或一次性

可靠、准确、经济

统计报表

定期、经常性

全面、较可靠、成本较高

重点调查

部分单位

重点单位

较可靠、较经济

典型调查

典型单位

深入分析、较可靠

  三、数据资料收集:

  询问法、报告法、观察与实验、实验法等方式

第三节 统计调查方案设计

  1.确定调查任务与目的。

  2.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

  3.确定调查项目与调查表。

  4.确定调查时间(时期现象、时点现象)。

调查时间是指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

  5.确定组织实施计划(时间、经费、人员等)。

第四节 统计数据资料整理

  统计整理的涵义:

根据统计目的,将调查得到的资料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分类、汇总,从而得到系统、全面、有条理的统计资料的过程。

  统计数据资料整理,是统计调查的继续,也是统计分析的前提,承前启后,在整个统计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

第五节 统计分组

  一、为什么要进行统计分组

  统计分组就是根据统计目的,在一定的分组标志下,将总体划分为不同的组别。

统计分组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1.用来观察经济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

  2004年全国三次产业结构

按产业分组

国内增加值(亿元)

比重%

第一产业

20956

13

第二产业

73904

46

第三产业

65018

41

合计

159878

100

  2.用来分析经济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项目

平均月收入(元)

按文化程度分组

 

高中及以下

1967

大专

2275

本科

2552

研究生

2440

按工龄分组(年)

0~5

2240

6~10

2000

11~15

2300

16~20

2600

20以上

2433

  二、统计分组的方法:

  1.选择适当的分组标志,是统计分组的关键。

选择分组标志应遵循的原则是:

(1)分组标志的选择应考虑统计研究的目的与任务。

研究学生的学习状况,应选择其入学时的文化程度分组、研究职工的身体状况应选择职工的年龄分组。

  

(2)要选择能够反映事物本质或主要特征的标志。

某些分组标志可以有多个选择,那么,应选择最能代表总体单位本质特征的标志。

并要根据实际可能来选择分组标志。

  (3)要根据现象的历史条件及经济条件来选择分组标志。

  2.统计分组方法

  

(1)依据分组标志反映的事物特征不同,可按品质标志分组和数量标志分组。

  

(2)按标志的多少分组。

  三、编制次数分布数列

  

(一)分布数列的组成:

  将总体按某一标准进行分组,并按一定顺序排列与列出每个组的总体单位数,这种数列称为次数分布数列,又称分配数列。

  分布数列由分组(变量)与(变量值)次数组成

  

(二)品质数列:

是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数列,用来观察总体单位中不同属性的单位分布情况。

  (三)变量数列:

是按数量标志分组的数列,用来观察总体单位中不同数量的单位分布情况。

  1.单项式数列:

以每一个变量值为一组所形成的次数分布数列称为单项数列。

  2.组距式数列:

  在组距式数列中,特别要注意几个关系:

  

(1)组距与组数:

组距越大,组数越少;

反之亦然。

  

(2)组限与组中值:

离散变量的组限可以间断设定,但是,对于连续变量的组限,应采用重叠式分组。

那么,重叠式组限的变量值次数统计,遵循“上组限不在内原则”。

对开口组的组限,采取“视同相邻组组距”确定组限。

  (3)异距与等距数列:

适用于变量值分布极不均匀的状况。

  (4)频数与频率。

  四、统计分类标准化与常用的分组(类)

第六节 统计表

  统计表是统计结果的重要表达方式。

大家应会看、会绘制统计表。

  统计表是将统计数据用表格形式表达的资料。

  阅读统计表应注重:

  一、统计表的构成

  1.总标题:

表示该统计表的主题内容。

表2-11

  2.横行标题(主词):

用来表示分组标准和各组别。

  3.纵栏标题(宾词):

用来表示各种指标的名称。

  4.统计数据:

存在于纵横交叉的位置。

  二、统计表的设计

  共十项要求

  统计表:

上下封口,左右开口

第三章 综合指标

  教学目的:

  统计指标是统计的语言,是观察、分析经济事物的基本工具。

了解并运用各类统计指标,是从事统计工作的必要条件。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员应理解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统计意义,掌握它们的特点及其计算方法,从而为熟练运用各类指标完成统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

  1.理解总量指标的统计意义

  2.掌握各种相对指标的计算方法及其对比关系

  3.掌握平均指标的涵义及其各种计算方法

  4.了解标志变异指标的统计涵义及其运用规则

  课程内容:

  

第一节总量指标

  一、概念与作用:

  1.总量指标:

是指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总规模、总水平的统计指标,是将总体单位数相加或总体单位标志值相加而得到的。

总量指标是用绝对数形式表示的,因此也成为绝对数指标。

  例如:

某地区人口数、某公司营业收入与总费用额、某国家国民生产总值

  2.统计意义:

  

(1)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

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往往从其外在特征到内在性质,从其表象认识其本质。

总量指标侧重于描述事物的外在数量规模或水平,因而,成为人们认识事物的开始。

  

(2)它是相对指标、平均指标的计算基础,是基本的统计指标。

相对指标、平均指标都是在总量指标的基础上计算得来的,是派生的统计指标,它们的计算基础来自于总量指标。

某商品销售额2008年是2007年的108%等。

  二、总量指标种类

  1.按总量指标所反映的经济事物时间状态划分,有:

  

(1)时期指标:

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在一段时期内的总结果。

特点具有连续性(指标经过连续登记取得,例如:

企业某年产品产量)、可加性(随着时间的延续,指标值可以直接相加,例如:

企业连续两年的产品产量)、相关性(指标与时间变化紧密相关);

  特点:

(1)不同时期的时期指标数值具有可加性,相加后表示较长时期现象总的发展水平。

例如,将一年内12个月的钢产量相加就得到全年的钢产量。

  

(2)时期指标数值大小与包含的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

一般情况下,包含时期越长,指标数值越大,时期越短,指标数指越小。

但这并不是绝对的。

例如,某公司12个月的利润有可能低于11个月的利润,因为有些月份的利润可能为负的(即亏损)。

  (3)时期指标数值是连续登记、累计的结果。

例如,月产量是对每天的产量进行登记然后累计得到的,年产量是将12个月的产量累计得到的。

  

(2)时点指标:

表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在某一时刻(瞬间)的数量状况。

特点不具有:

连续性(指标经过间断登记取得,例如:

企业某年资产总额)、可加性(随着时间的延续,指标值不可以直接相加,例如:

企业连续两年的资产总额)、相关性(指标与时间变化不相关)。

(1)不同时点的指标数值不具有可加性,即相加后不具有实际意义。

  

(2)时点指标的数值大小与其时间间隔(两个不同时点的指标之间的时间距离)长短无直接关系。

  (3)时点指标数值是间断计数的,因为不可能对每一时点(瞬间)的数量都进行登记,通常是隔一段时间登记一次。

  2.按表现形态(计量单位)划分,有实物量指标、价值量指标。

  

(1)实物量指标:

表明现象总体的使用价值总量。

用自然计量单位表示总体总量的指标。

件、吨、辆、头、人。

这类指标具有形象、具体的特点,但是综合性差,不可以将不同计量单位的指标简单相加。

  

(2)价值量指标:

表明现象总体的价值总量。

用货币单位计量总体总量的指标。

这类指标具有抽象性,可以将不同总体的价值量指标直接相加,获取更大范围的总量数据。

价值量指标具有综合性和可加性。

第二节相对指标

  一、相对指标的概念与统计意义

  1.概念:

  将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进行相对比求得的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间数量关系的指标即为相对指标。

 

  2.统计相对数的表达:

无名数、有名数

  通常,我们将两个数相除所得的结果,表示为小数、百分数,即为无名数。

  多数相对指标采用无名数如系数、倍数、百分数、千分数等表示;

但也有相对指标采用名数表示。

  3.意义:

  相对指标描述的是两个数据的差异程度。

通过对比,可以将总体总量的绝对差异抽象化(100%),从而使不同数量、不同单位、不同条件,无法直接对比的现象找到可以比较的基础。

比较不同时间下的商品销售额、比较不同地区的人口数量、比较不同条件下的经济活动完成状况等。

  二、计算方法

  相对指标按其作用和计算方法不同可分为许多种,常用的相对指标有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和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1.结构相对数:

  结构相对指标是将总体按某一标志分组,然后将各组指标数值与总体指标数值对比求得的结果,通常称为比重。

结构相对指标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1)计算公式(56页)

  

  

(2)比较关系:

总体中的某部分数量与统计总体数量相比较,表明总体内部各部分结构关系的程度。

  (3)数据特性:

各部分比重相加之和等于1(100%);

某部分比重越接近于1,说明该部分在总体中作用越大。

  按产业分组

  国内增加值(亿元)

  比重%

    2.比较相对数:

  比较相对指标是同一时间不同总体(如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同一项指标对比的结果。

它可以说明现象发展的不均衡程度。

  

(1)公式(58页)

用来比较不同空间范围内的总体数量差异的程度。

比较相对指标大于1时,数值越大,表明被比较者(分子)比比较的标准(分母)高出越多。

反之,被比较者(分子)比比较的标准(分母)要差很多。

  部分下中等收入国家三次产业结构及人均GNI(国民总收入)

  国家

  2004年

  1993年

三次产业比重(%)

人均GNI

(美元)

第一

产业

第二

第三

下中等收入国家

12.0

36.9

51.1

1580

15.9

41.5

42.6

850

中国

13.1

46.2

40.7

1495

19.5

46.6

33.9

418

巴西

5.2

17.2

77.7

3090

7.6

41.6

50.8

2780

哈萨克斯坦

7.3

39.4

53.3

2260

17.5

40.0

42.5

1420

埃及

15.5

32.1

52.4

1310

16.7

33.1

50.2

800

印度尼西亚

16.9

45.6

37.6

1140

17.9

39.7

42.4

810

印度

21.8

26.1

52.2

620

31.0

26.3

42.8

310

  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属于下中等水平。

  3.比例相对数:

  比例相对指标是同一总体内不同组成部分的指标数值对比的结果,它可以表明总体内部的比例关系。

  

(1)公式(57页)

描述总体中各组成部分之间数量差异关系。

数量差异越大,说明总体内部分布越不均衡,各部分之间差异越悬殊。

  2004年全国三次产业结构

    例如:

2004年三次产业比例为1:

4:

3

  4.强度相对数:

  强度相对指标是两个性质不同而有联系的总量指标对比的结果。

这个指标可以反映现象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

  

(1)公式(59页)

一个经济单位内,所观察的某经济现象出现的密集程度(强弱程度)。

  (3)表现:

正指标、逆指标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显示,全国人均耕地面积0.106公顷(1.59亩),不到世界人均的一半,且地区分布很不平衡。

人均耕地大于0.13公顷(2亩)的12个省,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自然条件较差、粮食产量较低的地区。

人均耕地少于0.067公顷(1亩)的7个省(市、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和京津沪三个直辖市。

这些地区自然条件较好,粮食产量高,但也是耕地大幅度减少的地区。

  我国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这是我国国情的一个重要特点。

因此,“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是我们当前执行基本国策的重要措施和目标。

  5.计划完成相对数: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是某一时期实际完成的指标数值与计划指标数值对比的结果,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1)公式(60页)

同一个单位在不同条件下(计划期与实际完成期),计划完成的程度关系。

结果数值以100%为界限,数值超出100%越大,并不表明超额完成计划,需要结合计划指标的变化特点进行判断。

如果计划指标是正指标(例如:

产量、销售额、利润),则超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