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导学案 2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749040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导学案 2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导学案 2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导学案 2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导学案 2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导学案 2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导学案 2Word格式.docx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导学案 2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导学案 2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导学案 2Word格式.docx

(2)。

2、内容

(1)农业:

①;

②;

③;

(2)工业:

③。

5、评价:

进步性:

局限性。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措施

(1);

(2);

(3);

(4)。

2、结果

(1);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2、内容

(1);

3、结果:

4、失败的原因:

②。

【知识链接】

一、全面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出生于俄罗斯南部斯塔夫罗波尔附近,1985年至1991年,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为此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

《时代》对戈尔巴乔夫的介绍是“莫斯新老板戈尔巴乔夫──年轻、温和且令人敬畏”。

1.背景:

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自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的弊端与矛盾日益严重,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以非性方式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达到国民收入的1/4,背上沉重的包袱。

而且导致民用工业品技术落后,质量低劣。

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

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

俄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民族众多,但各民族发展极不平衡。

无论是沙皇,还是苏联都对少民族实行同的高压政策。

斯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造成很多问题。

斯大林之后,高压政策被怀柔政策所取代,民族问题日益显露,地方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

面对困境,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

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内容

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

为了缓解经济困难,他首先进行经济改革。

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方法代替原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通过了一系列法规,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

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社会主义,引起苏联人民的思想混乱;

提倡所谓的“民主”和“公开性”,使苏联改革走进了误区。

3.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点

(1)从经济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转而进行政治改革。

(2)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3)政治改革中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和意识形态多元。

4.戈尔巴乔夫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1)存在的问题:

①由于对于苏联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经济改革措施仓促上马,缺少宏观决策和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致使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②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苏联经济持续下滑,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2)影响:

戈尔巴乔夫把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问题归结于政治阻力太大,为了扫除障碍,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二、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得到的启示

1.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完善。

2.改革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违背客观发展规律。

3.改革不能背离社会主义原则和方向。

4.社会主义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

5.在我国的改革中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论的指导。

要走符合我国国情的道路。

6.改革要符合人民利益,调动人民积极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7.改革要协调好国民经济的比例、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三、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改革的比较

1.两者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2.内容方面,两者的政治改革都强调集体领导的原则,经济改革前者重于农业,后者终于工业。

3.结果方面,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果明显,后期停滞不前。

4.失败原因方面,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二、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点

1.相同之处:

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

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

结果都失败了。

2.不同之处:

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重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侧重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

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

前两次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但后者贸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由于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败。

三、比较戈尔巴乔夫改革和中国改革开放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

指导思想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性质

“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目标

全盘西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政治前提

削弱、放弃党的领导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策略

经济改革失败,过早政治改革

稳妥推进

结果

失败、解体

成就辉煌

【基础达标】

1.某一历史阶段,苏联曾投资50亿卢布在东部大规模垦荒。

垦荒地的肥力迅速耗尽,几百万公顷土地遭风蚀,换了沙的土地和丛生的杂草。

带这一结果的苏联领导人是 

(  )

A.列宁

B.斯大林

.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

“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

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

”这表明他(  )

A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

B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充满失望和忧虑

赞赏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

D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3.有者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阶段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  )

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运动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D揭示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性

4.戈尔巴乔夫说:

“多一些社会主义,意味着社会生活中多一些民主、公开性和集体主义,……多一些公民对全国事务及其对国际事务的良好影响的关切。

总而言之,就是多一些社会主义本质所包含的内容。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苏联改革(  )

A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背离了马克思主义

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

5.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先后有多位领导人进行改革,有人评价其中某位领导人“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这位领导人是( 

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6.2003年,俄罗斯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私有”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

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A.斯大林模式 

B.苏联政局的动荡

.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D.戈尔巴乔夫改革

7.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 

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

从长远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生产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技水平大大提高 

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

8.有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

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

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解不正确的是( 

A.打开了苏联改革的闸门 

B.缺乏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D.暴露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9一位政治人物批评某国说:

“我们正目睹一个危机,该国在这危机中,对经济秩序的需求与对政治秩序的需求互相冲突。

过度中央集权使经济成长持续萎缩,军事生产则大增。

”这里的“该国”是指何国?

( 

A.20世纪40年代的法国 

B.20世纪60年代的西德

.20世纪80年代的苏联 

D.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

10.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

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 

①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②在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 

③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 

④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A①②③④ 

B②③ 

①②③ 

D②③④ 

11.下表反映了苏联国民生产的发展状况,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有(  )

年份

1981~1985年

1986~1988年

1989年

1990年

国民生产

增长率

32%

28%

24%

-4%

①僵的“斯大林模式”继续阻碍发展 ②戈尔巴乔夫改革带了巨大混乱 

③长期争霸不重视技术的发展 

④全国政局不稳,社会出现了动荡

A.①②④ 

B.①②③ 

.③④ 

D.①②③④

12.斯大林去世后,后继的苏联领导人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改革,但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其中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从实质上讲都是由于(  )

A.把重点放在农业上 

B.把重点放在工业上

.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13.一些历史家认为:

“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解和尊敬。

”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

.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D.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

14.赫鲁晓夫病逝后,有人为他树立了一块黑白相间的大石墓碑,似乎印证了他功过间杂的一生。

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述符合史实的有(  )

①改革从农业开始,符合苏联当时的迫切需要 ②玉米运动解决了苏联粮食严重不足的问题 ③改革缺乏全面思路,盲目性很大 ④苏联工业增长,人民生活有较显著的改善

A.②③④ 

.①③④ 

D.①②④

15.从内容上看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最大不同是(  )

A.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B.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

.注意经济方法在改革中的应用

D.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16.1957年,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突然提出苏联人均肉类产量在1960~1961年赶上美国。

州委第一书记拉季奥诺夫提出本州在1959年一年内出售给国家的肉类量增加二倍,深受赞赏。

1959年底拉以弄虚作假手段宣告“完成”指标,不久骗局被揭穿,自杀身亡。

这表明 

( 

A.赫鲁晓夫根本性的变革造成了“浮夸风” 

B.赫鲁晓夫的超越计划是不现实的

.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柜架 

D.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赶超计划严重脱离苏联实际

17.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A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改革在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 

D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18.戈尔巴乔夫认为:

“改革就是坚决克服停滞现象和打破阻碍机制,建立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可靠而有效的机制,使它具有更大的活力。

”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①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②用经济方法管经济③制定经济发展“加速战略”④推行“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积极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D.②③④

19.1985年,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为了摆脱困境进行了改革,它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其共同点在于( 

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果

.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

20.勃列日涅夫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究其原因主要有( 

①改革过分追求稳定,经济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②改革使社会矛盾滋生,国家陷入困境③勃列日涅夫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④改革直接导致国家的解体

B.②③④ 

.①③④ 

21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苏联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改革,其根本原因是( 

A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苏共“二十大”的推动 

D外国势力的影响

22.下图是一幅反映苏联解体的漫画:

走在棺材之前的就是戈尔巴乔夫,云层中的共产主义前辈们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但却无法改变解体的事实。

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主义论的缺陷 

B.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经济政治危机的发生 

D.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

23.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

从长远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技水平大大提高 

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

24.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相同点是(  )

①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②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③允许个体经济的存在 ④要求国家用经济方法管经济

A.①②④ 

.①④ 

D.①②③④

25.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

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  )

1976~1980

1981~1985

1986~1990

1990

社会总产值

42

33

18

-2

国民收入

43

32

10

-4

劳动生产率

31

-3

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 

B.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

.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 

D.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

26.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中、苏两国在社会主义现代模式上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但结果却一成一败,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  )

A.经济实力的巨大差异 

B.经济和政治改革方式的差异

.改革指导思想上的巨大差异 

D.具体国情上的巨大差异

27在世界现代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

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

请回答:

(1)请以英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

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

(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

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

(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

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28.苏联解体十余年,在俄罗斯社会和广大历史家的意识中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出现了一些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吴恩远在《俄罗斯最新历史教书关于苏联历史评价的一些新观点》中指出:

斯大林确实放弃了新经济政策,但判断这个“放弃”正确与否,不能仅仅看他是否符合列宁的教导,而要看它是否合乎当时的实践。

2003年3月4日,亚历山大·

季诺维耶夫(俄罗斯哲家、社会家和作家)在《苏维埃俄罗斯报》发文说,“考虑到具体历史条件,考虑到人员等情况,斯大林为首的领导是按最佳方案行动的。

环境本身迫使他们采取那样的行动。

”他称斯大林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材料二:

由俄罗斯教育部审定的《20世纪祖国史》中对赫鲁晓夫有这样的评价:

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材料三:

历史家尤·

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

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

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

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一二的强国!

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等)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

(1)材料一、三主张应主要从哪些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结合所知识,从上述角度分析斯大林“放弃”新经济政策的合性。

(2)结合所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3)简述“戈尔巴乔夫等”是如何“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的?

【提示与答案】

1.赫鲁晓夫执政时期,鼓励垦荒,大力种植玉米,但带了环境破坏。

2.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28~1932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按照预先编制的详细计划建设的开端。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国家带了沉重的打击,从材料中“它是发展中的事业”可做判断。

3.苏联基本实现工业是在斯大林时期。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排斥市场,但能够通过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

4.B结合材料中“戈尔巴乔夫……民主、公开性”的信息,可知在考查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

5.6.D7.B8.

9.从材料中的“过度中央集权使经济成长持续萎缩,军事生产则大增”,可以判断,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活力下降,军备竞赛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此国家为苏联。

10.

11.A结合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过程、影响分析,可得出②。

苏联在争霸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对技的重视,为了争霸的需要在技的投入是很大的,特别是军事方面,故排除③。

12.苏联30年代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所以才有了后的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

但这些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的体制,因此都失败了。

13.B从题干中的“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可知是对赫鲁晓夫的改革的整体评价,A、两项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

14.①③④符合史实,但是②玉米运动以失败告终,排除②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5.D在解答的过程中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从内容上看”。

16.B17.D18.A19.A20.A21.B22.D

23.B着重于研究军事等重工业,造成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失调。

24.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而勃列日涅夫改革未涉及,排除含有②③的选项。

25.B从表中据可以看出,苏联的经济增长率是逐年下降的,根本原因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

1990年苏联在位总统是戈尔巴乔夫,正是其改革没有见效才导致了苏联经济的负增长。

26.中国的改革开放遵循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指导思想,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苏联的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自始至终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导致改革失败。

27.

(1)英国: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

苏联: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

(2)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3)缺乏正确的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实验(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