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真题汇编《桃花源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74686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10 大小:87.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真题汇编《桃花源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中考真题汇编《桃花源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中考真题汇编《桃花源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中考真题汇编《桃花源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0页
中考真题汇编《桃花源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真题汇编《桃花源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考真题汇编《桃花源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真题汇编《桃花源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真题汇编《桃花源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悉如外人 

 

悉以咨之

C.停数日,辞去 

蒙辞以军中多务

D.未果,寻病终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把“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1.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渔人因迷路误入桃花源,出来时在路上处处做好了标记,但当地和太守一起再次寻访桃源时,还是失败了。

B.桃源人避世而居,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淳朴热情,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却不希望生活被打扰。

C.刘子骥是南阳人,听说此事后,也计划前往探寻,但最终没有实现。

这一段叙述使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

D.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美好理想,也表达了他追寻理想社会而不得的无可奈何之情。

【答案】9.(3分)B

【解析】悉:

都;

A项,穷尽/贫困。

C项,告别,告辞/推辞;

D项,不久/寻找。

10.(4分)(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战乱,带着妻子和儿女米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11.(3分)A

【解析】渔人不是因为迷路误入桃花源,而是发现芳草鲜荚、落英缤纷觉得很好奇,“欲穷其林。

”而且,根据“太守即造人随其往”可以知道,太守并没有亲自去找桃花源。

【海南省】二、(三)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第9~12题。

(12分)

桃花源记(选段)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初级狭,才通人。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不足为外人道也。

9.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林尽水源(yuá

n)B.黄发垂髫(tiá

o)

C.遂与外人间隔(jiān)D.辞去(cí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⑴复行数十步()⑵屋舍俨然()

⑶便要还家()⑷此中人语云()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⑵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2.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图景。

(2分)

【答案】

9.(2分)C

10.(4分)⑴又、再⑵整齐的样子⑶同“邀”,邀请⑷告诉(对……说)(评分标准:

每小题1分。

有错字、别字,该小题不给分)

11.(4分)答案示例:

⑴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⑵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评分标准:

每题2分。

给分点翻译正确给1分,表意通顺准确给1分)

12.(2分)这两段文字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幽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图画,那里的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和谐幸福,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2分。

围绕“幽美宁静”、“和乐富足”来描述且表意正确即可给分,有欠缺酌情扣分。

【江苏省苏州市】二、

(二)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一段文字,完成9-10题。

9.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2分)

A.便舍船,从口入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B.复行数十步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C.屋舍俨然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10.有人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句没有写人,却处处见人。

请作简要分析。

(3分)

【答案】9.B(2分)

【解析】A项,进入/收入;

C项,名词,“房屋”/动词“舍弃”;

D项,的/到……去。

10.文章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表现出桃花源内井然有序、和睦安定的社会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川省泸州市】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

完成l一4题。

(17分)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愚溪诗序(节选)

柳宗元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

或曰:

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

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

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

愚池之东,为愚堂。

其南,为愚亭。

池之中,为愚岛。

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

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

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

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

皆不得为真愚。

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注:

龂龂,争论不休。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B.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C.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D.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

邀请

B.诣太守,说如此诣:

C.以予故,咸以愚辱焉故:

缘故

D.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利:

利益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在“土地平旷”“阡陌交通”的地方,他们与世隔绝,过着一

种怡然自得、令人向往的幸福生活。

B.太守派人随渔人一起前往桃花源最终迷路一事,既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又暗

示了桃花源式的生活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C.宁武子“邦无道则愚”,颜子“终日不违如愚”,作者认为他们都是聪明睿智之入假

装愚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愚蠢。

D.两文都写到了小溪周边的景物,前文以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后文以“愚”为线索,

两文均以描写和议论为主,表明作者超然物外之志。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8分)

⑴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4分)

⑵爱是溪,人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答案】1.(3分)B

2.(3分)D(利:

对……有好处)

3.(3分)D(“均以描写议论为主”说法不正确,《桃花源记》没有以议论为主,“表明作者超然物外之志”理解不准确。

4.(8分)⑴(4分)(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

(“既、扶、向、志”翻译正确各1分)⑵(4分)(我)喜爱这条小溪。

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那)里安家。

(“是、得、家、焉”翻译正确各1分)

【参考译文】灌水的北面有一条小溪,往东流入潇水。

有人说,过去有个姓冉的住在这里,所以把这条溪水叫做冉溪。

还有人说,溪水可以用来染色,用它的功能命名为染溪。

我因愚犯罪,被贬到潇水。

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

古代有愚公谷,如今我把家安置在这条溪水旁,可是它的名字没人能定下来,当地的居民还在争论不休,看来不能不改名了,所以把它定名为愚溪。

我在愚溪上面买了个小丘,叫做愚丘。

从愚丘往东北走六十步,发现一处泉水,又买下来作为积蓄,称它为愚泉。

愚泉共有六个泉眼,都在山下平地,泉水都是往上涌出的。

泉水合流后弯弯曲曲向南流去,经过的地方就称作愚沟。

于是运土堆石,堵住狭窄的泉水通道,筑成了愚池。

愚池的东面是愚堂,南面是愚亭。

池子中央是愚岛。

美好的树木和奇异的岩石参差错落。

这些都是山水中瑰丽的景色,因为我的缘故都用愚字玷污了它们。

水是聪明人所喜爱的。

可现在这条溪水竟然被愚字辱没,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它水道很低,不能用来灌溉。

又险峻湍急,有很多浅滩和石头,大船进不去;

幽深浅狭,蛟龙又不屑于此,不能兴起云和雨,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正像我。

既然如此,即使是玷辱了它,用愚字来称呼它,也是可以的。

宁武子“在国家动乱时就显得很愚蠢”,是聪明人故意装糊涂。

颜子“从来不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像是很愚笨”,也是明智的人而故意表现得很愚笨。

他们都不是真正的愚笨。

如今我在政治清明时却做出与事理相悖的事情,所以再没有像我这么愚蠢的人了。

因此,天下人谁也不能和我争这条溪水,我有给它命名的专利。

【天津市】7.(9分)阅读《桃花源记》的节选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⑴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屋舍俨然

俨然:

整齐的样子

B.阡陌交通

交通:

运输事业

C.咸来问讯

咸:

D.欣然规往

规:

计划

⑵下面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2分)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⑶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选文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

B.作者描写桃花源人接待渔人的一些细节,表现了他们的淳朴、热情。

C.“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非常谦虚,不希望渔人再来打扰的心理。

D.“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

【答案】7.⑴B⑵A⑶C

《桃花源记》2004中考真题汇编

2004衢州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5分)

①便要还家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③遂与外人间隔④咸来问讯⑤不足为外人道也

21.下面句子有三处省略,请用序号标出来,并对应写出省略的内容。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2.你认为桃花源人过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你喜欢这种生活吗?

为什么?

参考答案:

20.①邀请 ②妻子儿女 ③于是,就 ④都,全⑤值得

2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①余人)皆出酒食。

(②渔人)停数日,(③渔人)辞去。

22.第一问如:

桃花源人过的是人们和睦相处、与世隔绝的生活。

第二、三问略。

2004荆门市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林尽水原,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6.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怡然自乐:

愉快的样子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连接

B.水皆缥碧:

青白色望峰息心:

平和的心态窥谷忘反:

同“反”,返回

C.有时见日:

同“现”互相轩邈:

高大横柯上蔽:

树木

D.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负势竞上:

凭依皆生寒树:

(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

7.翻译句子:

(2分)

8.选文甲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势的,《三峡》一文也有一处是写水势的,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句子是:

9.选文乙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厌倦尘世,向往的思想,他的诗《饮酒》(之五)中“,”两句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

10.选文甲描写富春江的美景时,抓住山水的特点,反映出作者的生活情趣;

选文乙通过描绘桃源美丽的自然风光,来表现桃源人的生活,反映出作者的社会理想。

6.D(2分)7.知了长久不停地叫,猿猴接连不断地啼。

8.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分)9.田园生活(乡村生活)(1分)采菊东篱下(1分)悠然见南山(1分)

10.奇(清急)(0.5分);

异(高、险)(0.5分);

沉缅山水(寄情山水,热爱山水)(1分);

安宁、闲适(1分)

2004长春市

(乙)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

(12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不足为外道也。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屋舍俨然()②阡陌交通()③寻向志志()④寻病终()

12.陶渊明在封建文人中属特立独行的人,他的哪方面行为最能表现他这一性格特征?

1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句话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14.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

15.韩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荒唐”地虚构出这样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模式?

(乙)(12分)

11.①整齐的样子②田间小路③寻找④随即,不久(2分,每个0.5分)

12.厌恶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逃禄为耕。

(1分,意思对即可。

13.第一句是反映出避乱而出走,明曰“秦时”,实为东晋,战乱频仍,不堪重税,民不聊生;

第二句是渔人就桃源人的“问今”而答,而且是“具言”,怎一个“乱”字了得,从听者的“皆叹惋”既与“秦时乱”相呼应,又可反映出“具言”的沉重;

第三句是一种嘱咐、叮咛,如与“外人道”,这块静土何以独存,再一次表现出对外面的时局的恐慌。

(4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1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5.围绕“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战乱频仍,赋役沉重,民不聊生;

从陶渊明追求无富无贵,无君无臣的社会思想,少有大济苍生之愿望,现实的黑暗使他难以施展其志,只能是憧憬出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的理想社会”来考虑即可。

2004肇庆市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3—5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令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遂与外人间隔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D.①停数日,辞去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4.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2分)

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

参考答案:

3.3分D

4.2分不足为外人道也。

5.3分(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能准确完整通顺地译出全句的给满分;

字句不必拘泥相同;

漏译或错译句中的“今”、“是”、“何世”、“乃”、“知”、“无论”任何一个扣0。

5分,扣完为止。

《桃花源记》2005中考真题汇编

2005资阳市(课)

(三)(14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粮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矣。

嗟夫!

予尝求古人仁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18.各用一句话说说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1)甲段的主要内容是

(2)乙段的主要内容是

19.两则短文虽然同是写景散文,但是写作目的却不一样。

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两则短文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甲文表达的是

(2)乙文表达的是

20.乙文中表达作者宏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是:

21.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22.请从(乙)段带线的句中任选一处你认为美的句子,说说这个句子美的理由。

17.⑴交错相通⑵有时(2分,答对一处给1分)

18.⑴渔人进入桃源,发现桃源中人生活美满。

⑵写洞庭湖春天的景色,同时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此题2分,答对一处1分)

19.⑴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渴望。

⑵作者宽大的胸襟和抱负。

(2分,答对一处1分)

2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21.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

(3分,重点落实“微、斯”等词和“与谁归”这一特殊句式。

22.略(3分,扣住抓住了景物特征;

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动静结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05深圳市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考查(6分)

阅读《桃花源记》中一段文字,完成下面三题。

3.陶渊明《饮酒(其五)》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描写了自己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选文中同样能表现桃花源中人这种生活的句子是: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翻译:

5.中华文学史上留下了许许多多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样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明清时代的四大古典名著更是不朽的丰碑。

请你写出其中的一部作品和作者的名字。

作品《》作者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错1字扣1分4.(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5.例如:

《红楼梦》曹雪芹(每答对一处得1分。

《桃花源记》2006中考真题汇编

2006温州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