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热点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点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工业经历长期高速发展后,面临新的周期性调整压力,进入需要推动转型升级的发展新阶段。
同时,我国工业发展也具
工业必须努力推进转型升级。
我国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
全球经济的深度调整为我国
市场需求、供给结构和贸易结构都面临深度调整,经济复苏缓慢乏力,结构调整优化需要较长的过程,这在客观上为我国加快结构调整、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同时,经济下行时的“倒逼机制”往往也给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增添压力和动力。
我国工业发展的条件和动力正在发生重要变化。
我们要把经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切肤之痛
转化为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动力,抢抓发展机遇,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从主要依靠规模扩张、过度消耗能源资源的粗放发展向注重效率、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
的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促进我国工业良性循环,加快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步伐。
[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思路]促进工业平稳较快发展,为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打好基础。
我们要坚持把改善供给
结构、促进扩大内需作为保持工业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途径,着眼于完善促进消费各项政策,增强消费需求对工业增长的带动作用。
抓住3G发展、三网融合等新机遇,开拓新型消费领域。
促进出口产品结构调整,稳定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扩大传统优势产品和自主品牌产品
[对策措施]
在当前我国经济所处的这种大环境下,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坚决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
第一,抓住当前战略性机遇,加快工业结构调整。
一是调整工业产业结构。
根据工业化进程和消费结构升级要求,调整轻重工业结构,推动协调发展;
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结合,推动劳动力密集与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
二是改善产业组织结构。
按照市场竞争、规模经济、专业分工、产业配套的原则,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以产业链为纽带,骨干企业为龙头,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的产业组织结构。
是优化工业区域布局。
坚持工业区域功能化、差异化发展,形成与地区资源、能源及环境容量相适应、主导产业特色优势突出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建立产业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引导沿海地区与内地产业有序转移。
第二,抓住主要环节,切实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一、持续的技术改造贯穿于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全过程。
二是推进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
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于落后产能退出的市场环境和长效机制。
把住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提高能源消耗、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准入门槛,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
三是大力推进工业领域节能降耗和减排治污,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发展。
四是以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为载体,促进产业集聚、集约式发展。
第三,以促进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为途径,提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
从企业、行业和区域三个层面,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融合。
加快利用信息技件的研发应用,推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发展。
第四,以加强自主创新为动力,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以实施重大科技专
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引导创新要素和资源向企业聚集。
实施工业产品质量振兴和自主品牌战略,推进产品和市场创新,有效拉动消费,提升消费结构。
实施标准和知识产权战略,
形成一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
引导企业实施财务资金、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和市
场营销等关键环节的管理创新,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
第五,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坚持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相结合,协调解决结构调整和工业转型升级中的重大问题。
制定支持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兼并重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业园区等财税、金融、环保、土地、进出口措施,完善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的社保、人才、就业等相关政策,为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提供制度保障。
【背景链接】
中国众多外资、合资的制造业企业纷纷上演“加薪潮”。
全球昀大的电子产业专业制造商,拥有60余万员工的台资企业富士康,在发生接二连三的工人自杀悲剧之后,决定给工人大幅度加薪,以及外资经营的工厂爆发一连串要求改善工人待遇的罢工潮。
2010年6月1日,富士康宣布一线员工加薪30%后,10月1日将再度上调标准薪资达66%;
本田则提出一线工人加薪24%;
台企冠捷科技在今年已加薪15%的基础上,考虑再调高15%至20%;
旭日企业今年也还将为员工加薪等等。
【标准表述】
[原因]
资金、技术、知识与人才,来推进中国自身的经济和社会的前进。
我国GDP增长速度快的部分原因可以归结于改革开放前太穷,起点太低。
在经济发展、人口红利逐渐耗尽的情况下,中国工人的工资上涨已成必然,建立在极低劳动力成本之上的竞争力也会因此而逐渐降低。
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中国企业真要超越发达国家的企业,就必须在整体管理素质上全面超越。
全球贸易结构、跨国产业链条组成等因素。
[危害]广东的产业升级计划,昀终因全球金融危机而一波三折一样,富士康加薪既反映也提高了
中国工人阶级对改善生活的殷切期待,然而普遍的加薪压力,短期内势必导致大量企业难以为继,转而增加失业问题,并加剧社会动荡,甚至威胁到政治稳定。
[存在的问题及措施]近年来,靠着承接国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中国成为公认的“世界加工厂”,大量加工装配类的外资企业在华建厂,这类产业的确给我国的经济增长做出过较大贡献。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整体工资水平的提高、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劳动保障方面政策的改变,隐藏在这类企业中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首先,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业附加值低,在国际产业链条中处的增值空间小。
在产业链条中,
士康和本田的国际代工企业正是处于曲线底端的产业,承接这类产业的企业盈利能力有限,除非采用更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进行制度创新,否则只能依赖于低工资来获得盈利。
非常显著的二元化经济,农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80%,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在工资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源源不断的农村剩余人口输入到工业生产中。
但是,当前我国沿海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已经取得相当大的成就,农村剩余劳动人口大大缩小,经济二元化的现象越来越不显著,如果中西部的剩余劳动力不能及时有效地补充进来,沿海企业面临的劳动力供求状况将由供过于求转化为供不应求。
因此,低工资难以吸引劳动力就业,必须进行改变。
再次,我国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受教育的劳动者对自身价值的重新认知,导致劳动密集型企业原有的用工方式难以为继。
为了吸引外资,我国曾经采取了各种优惠措施,从中央到地方,从税收到用地,对各类外资企业广开大门。
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化,以及资金的日渐充裕,我国相应地调整了用资政策,取消了一些优惠措施,出台了相关法律规范,限制了部分企业在华生产,尤其是出台的新《劳动合同法》给劳动密集型企业低工资、低福利的用工方式以沉重打击。
再加之,我国进行的民生工程建设和以人为本理念深入人心,劳动者越来越关心自身价值。
同时,中高等教育在我国日渐普及,越来越多的受过正规教育的“80后”、“90后”劳动力进入市场,他们不再仅仅追求低级的生存需求,还追求个人价值的社会实现。
在这种环境下,企业不能不改变管理理念,更多地考虑到工人心理和精神层面的诉求。
产业转型必然是个痛苦的过程,因为经济增长具有的路径依赖性是难以改变的,同时利益群体的固化也必然带来很大阻力。
但是不转型只能使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处境更加恶化。
因此,权衡利弊,从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出发,我们要转变以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为主的增长模式,尽快改变产业布局,更好地保护劳动者利益,加大研发力度,使我国真正成为掌握核心创造力的“世界工厂”。
循环经济
2010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
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和能力建设。
抓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工作。
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废物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发电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
2010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循环经济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
循环经济是对以“大量生产、大量排放、大量废弃”为特征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式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建立在“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基础上,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标准表述】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
面对这种情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
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关系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用全局的视野去把握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自觉性和责任感。
现阶段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还有许多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和不足,因此,我们首先要从完善以下几方面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
一、是要加快立法,引导循环经济及生态工业规范化实施,使循环经济的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对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环境友好的企业在经济政策上给予优惠和鼓励,建立环境标志、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积极推动政府绿色采购,扩大绿色产品的消费市场需求,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二、是深化循环经济试点,加强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创建的指导和监督管理,确保试点和示范单位能够通过持续改进,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三、是加强环境执法,严格环境准入,促进企业、产品采用环境友好技术,对排污单位实行排污许可制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
四、是建立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支撑体系,逐步建立企业为主、政府支持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提高我国循环经济技术支撑和创新能力,促进资源的循环利
推进和规范各类社会废弃物和工业废物的循环利用。
五、是加强宣传,广泛传播循环经济理念,宣传循环经济的成功实践,形成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的社会氛围。
—社会参与机制,对应的是应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制性政策、市场性政策和参与性政策。
现代政府应作为发展循环经济义不容辞的主要责任主体,因为循环经济的跨区域性、外部性、战略性,易被短期利益和地方利益目标所压制,只有政府站在全局、战略、民生的高度,充分发挥指导、引导、规范、服务和协调作用,循环经济才能从无到有、由小变大。
教育公平
【背景链接】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教育放到了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
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将教育列在了“加快推进。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实现教育公平。
【标准表述】
[意义]
“昀大的公平就是教育公平。
”只有公平的教育,才能造就公平的社会;
只有受到公平教育的一代,才能自信地创造未来。
再教育上体现公平、正
义,努力促进教育均衡,关注困难群体的受教育权利,让每个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机会,这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对策](摘自党的十七大报告)所谓教育公平,是指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
1、各级政府要采取措施推进社会公平。
各级政府要加大改革力度,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调整地区、城乡、阶层之间的收入分配,逐步缩小贫富差距,推进社会公平,为教育公平创造良好
投入,尽早实现免费的义务教育;
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确保所有适龄儿童有入学机会,为他们争取尽可能多的受教育年限。
2、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均衡化。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与财政支出结构,扩大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参与,强化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调节公平与效率关系的作用。
应当确立新的资源配置的理念:
在发展中缩小差距,增加公平。
在照顾各地历史形成的实际差距时,应当将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作为重要原则之一。
尽可能从资金、信息、生源等方面,给条件较差的学校以必要的重点扶持,抓好薄弱中小学的改造工作,缩短并力争消灭重点与非重点之间、城乡教育之间不平等的硬件差距。
教育的增量部分应向薄弱地区倾斜,增加其教育机会。
建立转移支付制度、优惠政策和相应机制,加大对西部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
支持重点应是首先在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缩小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地区在初中教育普及上的差距,提高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初中教育普及率。
高等学校可扩大国家所需要的、免收学费学科的范围,制定鼓励高校招收贫困生的社会政策。
同时,应当重视和切实解决流动人口、贫困阶层子女的教育机会和教育公平问题。
3、建设“终身教育”体制。
应当发展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和其他多种形式教育;
开放教育系统,加强社会教育和公众参与;
增加现行教育制度的弹性、选择性和适应性作为重要内容。
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建立和形成遍布城乡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推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相互沟通,促进学习途径、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努力创造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条件。
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活动,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促进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4、深化教育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以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结构单一、学制僵硬、各类教育之间的不衔接、教育内容脱离实际、缺乏实用价值、教学难度过高等等,制度化教育的自身缺陷,产生对学生的排斥力,是造成教育机会、尤其是学业成功教育机会不均等的重要原因。
通过深化教育体制、办学体制、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也是提高教育效率、增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
5、加强教育立法,建立社会救济制度。
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育立法,以法律来保障教育公平的实现。
针对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用法律予以调整和规范。
坚决打击教育领域中的各种犯罪行为,坚决纠正各种教育收费不规范或乱收费现象,以法治精神确保教育公平。
对于贫穷学子,政府一方面要主动建立救济基金,给予救助;
一方面要积极倡导成立各式各样的民间教育救济组织,让所有国民拥有同等的教育机会。
完善高等教育的收费制度和与之相配套的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转移支付、教育凭证、教育费减免等制度,使低收入家庭的子女有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
【应用方向】
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始终不懈的追求目标。
因此,教育公平可能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角度命题,考生可以从“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或者“促进社会公平、保证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进行论述。
节能减排
【背景链接】2010年5月4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通知中指出:
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加大资金投入,强
化责任考核,完善政策机制,加强综合协调,节能减排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通知中还强调:
加大问责力度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对未完成任务的地区、企业集团和行政不作为的部门,都要追究主要领导责任,根据情节给予相应处分。
【标准表述】落实节能减排昀值得关注三个方面:
一是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的实现将优化行业竞争环境,提高优势企业的投资价值;
二是工业、建筑、交通领域的节能减排需求给相关制造业和服务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巨大的市场空间;
三是推广高效节能产品,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给节能照明、低排放汽车、低能耗家电等行业带来庞大的需求。
[措施]坚持节能与发展相促进,开发与节约相协调,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相结合,抓好节能减排工作,需要做一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
(二)加快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减排。
(三)大力推广高效节能产品,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
(四)切实加强用能管理,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五)严格执行节能减排法规标准,坚决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六)深化改革,健全和完善节能减排长效机制。
(七)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
明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关键一年,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时间紧迫,任务繁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提出加大攻坚力度,确保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促进发展,造福人民的重要部署。
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我们必须把推进现代化建设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大力度,迎难而上,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持久战。
节能减排是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
搞好节能减排关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
节能减排目标是“十一五”规划中的约束性指标,完成这一目标是政府作出的庄严承诺。
今年以来,经过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继续下降,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出现近年来的首次下降。
节能减排成效初步显现,但基础还不牢固。
从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的目标来看,任务依然艰巨,形势相当严峻。
明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三年,必须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取得明显成效,否则后两年的任务压力更大。
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尽快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节能减排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不仅要打好攻坚战,还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打一场持久战。
完善政策法规,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是促进节能减排和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保障。
要更加降低节能环保投入成本,真正反映能源资源使用和环境治理成本,使节能减排要求更紧密地与企业切身利益结合起来。
要加快制订和实施促进节能减排的市场准入标准、强制性能效标准和环保标准。
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节能减排的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全社会节能减排目标能否实现。
要通过加强节能环保评估审查、提高准入门槛等手段,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有效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
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和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管,强化企业社会责任。
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发展循环经济。
加强重点流域、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是保证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的组织保证。
要把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作为检验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完善和落实节能减排统计体系、监测体系、考核体系,实行定期考核机制。
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好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一定要增强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把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让经济发展的代价越来越小,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低碳城市
【背景链接】2010年7月3日,上海世博会的第四次主题论坛——“环境变化与城市责任”主题论坛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来自全球的环境问题专家以及政府官员围绕低碳城市、绿色经济、气候变化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低碳城市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和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
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
【标准表述】】
[原因]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
中国是全球用能大国,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第二大国,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是应对气候变化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意义]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突破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的瓶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是应对金融危机,拉动经济增长,实现经济平衡较快发展的新途径;
有利于顺应世界经济社会变革的潮流,形成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和制度保障体系;
有利财政、环保、科技、交通、城建等职能部门间的联系与沟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点领域、具体步骤和政策措施等。
第二,建设低碳城市,需要凝聚政府、企业和市民的力量。
首先,政府要避免建设耗能巨大的“样子工程”、“亮化工程”、“景观工程”,在政务活动中避免铺张行为;
其次,企业要充
努力转变不合理的消费模式,从日常生活做起,积极实践绿色生活方式。
第三,建设低碳城市,需要将低碳发展的理念渗透至所有的行业部门。
一方面,要积极对电
途径;
另一方面则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加文化创意产业等绿色低碳产业的比重,从根本上避免碳排放的发生。
第四,建设低碳城市,需要重点进行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开发低碳能源。
每个城市需要根据
自身特点与发展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进行开发利用,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推进低碳城市建设,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要加大宣传力度,使每一个市民都了解低碳生活的科技知识,认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自觉地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为节能减排做出贡献。
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思考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经济,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经济社会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在经济社会日益受到能源和环境约束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的基本途径和战略选择,正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同。
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使得低碳经济的脚步越来越急促。
目前,发达国家都在大力推进以高效能、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
这对于我们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挑战之一是我国能源供求矛盾突出。
提高13亿国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保障就业等方面的需要,要求经济必须快速发展。
“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