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编制说明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739540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36.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编制说明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编制说明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编制说明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编制说明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编制说明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编制说明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编制说明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编制说明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编制说明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1.3人均土地资源拥有量

包括人均土地面积、人均耕地、人均园地、人均有林地、人均牧草地、人均建设用地、人均荒草地等,以人均耕地为主要指标。

2.1.4社会经济指标

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地区生产总值、农业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肉类产量、粮食总产量、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主要指标。

2.1.5土地生产力指标

主要有单位面积地区生产总值,每亩耕地农业总产值,每亩耕地粮食总产量、耕地复种指数、耕地分等级别等,以每亩耕地农业总产值为主要指标。

2.2分区方法

类型区划分仍采用演绎和归纳相结合的方法,以本省的资料为基础,用区域要素与类型特征结合类型区的概念来确定本省分区类型。

实际操作上以各县耕地分布的主要地貌类型作为分区的主导因素,同时结合气候和土壤母质类型划分区域。

如,同样以山地为主,则按气候类型偏湿或偏干划分为盆周山地和川西南山地。

在此基础上,统计各分区的自然环境、土地利用结构、社会经济状况、土地生产力等各项指标。

3.分区结果

表1地理位置及工程模式

区域名称

地理位置

工程组合模式

盆西平原区

中部

成都平原综合治理工程类型

盆地丘陵区

中部、东部

紫色土丘陵综合治理工程类型

盆周山地区

北部、南部、东部

山地综合治理工程类型

川西南山地区

西南

攀西山地保、蓄水工程类型

川西北高原高山区

西北

高寒山地治理工程类型

表2土地利用限制性条件

主导因素

主要因素

次要因素

灌溉保证率

排水条件和土壤剖面构型

有效土层厚度

地面坡度和灌溉保证率

地面坡度

海拔高度

表3四川省各大区地貌特征耕地按地貌分布统计表

分类

分区

地貌类型(km2)

平原(占%)

丘陵(占%)

山地(占%)

高原(占%)

47.0

21.3

31.7

0.0

26.7

50.3

23.0

0 

4

91.6

5.0

2.5

91.2

1.3

川西北高山高原区

0.1

86.2

18

全省

8.0

10.2

73

7.6

表4四川省各大区耕地按地貌分布统计表

耕地按地貌分布(103hm2)

70.2

21.2

8.6

37

51.1

12

6.6

11.1

82.3

22.0

8.5

69.1

0.4

6

3.6

65.6

26.2

32.3

32.4

34

0.9

表5四川省岩性分布统计表

分区

分类

盆西

平原区

盆地

丘陵区

盆周

山地区

川西南

新冲积物类(占%)

37.7

0.5

0.2

1.4

1.0

2.9

老冲积物类(占%)

10.8

1.5

0.6

3.3

2.6

沙泥岩类(占%)

35

95.9

48.3

25.1

28.6

碳酸岩类(占%)

8.2

1.6

25

17.1

16.2

碎屑岩类(占%)

2.8

2

9.1

0.3

2.1

花岗岩类(占%)

3.0

12.6

9.7

7.1

玄武岩类(占%)

2.2

11.4

变质岩类(占%)

16.3

12.7

68.1

38.4

表6各大区代表地点主要气象指标统计表

地点

(m)

年均温

(℃)

年降雨量

(mm)

≧10℃

活动积温

年蒸发量

无霜期

(天)

蒸发量/降雨量

全年日照时数

(小时)

气候类型

成都市区

506

947.0

5107.2

1020.5

279

1.08

1228.3

中亚热带湿润气候

绵阳市区

457

963.1

5162.0

1112.0

269

1.15

1298.0

泸州市区

255

18.0

1183.8

5748.0

1116.6

350

0.94

1289.8

南充市区

275

17.6

1020.1

5670.7

1115.7

300

1.09

1357

达州市区

305

17.2

1211.3

5492.2

1091.7

0.90

1407.0

广元市中区

487

16.1

973.3

5065.1

1480.2

263

1.52

1389.1

北亚热带湿润气候

天全县

770

15.1

1735.5

4649.3

922.6

286

0.53

860.2

古蔺县

610

761.8

5629.6

1380.5

1.81

1311.1

中亚热带半湿润气候

攀枝花仁和区

1108

20.3

765.5

7499.1

2423

306

3.17

2686.1

南亚热带半干旱气候

西昌市区

1590

17.0

1013.1

5329.9

1945.0

1.92

2431.4

昭觉县

2130

10.9

1020.7

2949.8

1572.7

226

1.54

1876.5

中温带半湿润气候

川西北

高山高原区

康定县

2616

803.8

1599.1

2535

181

3.15

1733.3

中温带半干旱气候

甘孜县

3420

5.6

636.5

1259.4

1657

2.60

2640.8

寒温带半干旱气候

红原县

3504

1.1

752.4

322.0

1303

21

1.73

2418.0

亚寒带半湿润气候

表7各大区土壤及植被分布状况表

项目

土壤类型分布

面积大小前5位为高山草甸土、紫色土、亚高山草甸土、暗棕壤、水稻土。

平原为水稻土,丘陵为紫色土和黄壤,山地为各种森林土垂直分布。

紫色土为主,沟谷平坝为水稻土,低山为黄壤。

黄壤为主,次为紫色土和石灰岩土、山地上部为黄棕壤。

垂直带谱明显,基带为红壤,山地为紫色土和黄棕壤。

峡谷区垂直带谱明显,基带为褐土,山地以暗棕壤为主;

高原区以高山草甸土和亚高山草甸土为主。

植被类型分布

草甸植被占28.4%,森林植被占26%,农业植被占17.9%,灌丛植被占12.2%。

农业植被占45.4%,森林植被占20.4%,灌丛植被占7.6%。

农业植被占58.6%,森林植被占13%,灌丛植被占1.3%。

森林植被占42.3%,农业植被占22%,灌丛植被占11.6%,草甸植被占0%。

森林植被占38.0%,草甸植被占18.4%,灌丛植被占13.5%,农业植被占12.6%。

草甸植被占48.7%,森林植被占18.5%,农业植被占1.1%,

沼泽植被占0.3%。

注:

农业植被包括耕地、园地和田坎。

表8各大区土地资源统计表一

农用地

建设用地

(占辖区%)

未利用地

耕地(占辖区%)

园地(占辖区%)

林地(占辖区%)

牧草地(占辖区%)

33.9

5.5

31.4

12.8

3.9

41.7

3.5

22.1

10.5

5.9

15.8

2.7

60.1

6.9

57.9

18.4

1.8

8.8

0.75

35.6

49.1

12.3

40.1

28.1

3.2

表9各大区土地资源统计表二

耕地结构分析

园地结构分析

农业后备资源分析

难利用土地

田坎系数

田:

果园(%)

桑园(%)

茶园(%)

荒草地(%)

人均面积

沼泽地(%)

沙地(%)

17.7

75:

65.4

12.4

13.0

1.13

0.002

32.2

47:

53

63.4

26.6

5.7

1.33

36.2

45:

55

22.3

31.8

23.8

2.50

0.013

40.6

28:

72

53.0

28.7

6.14

0.065

40.9

1:

99

62.7

0.06

0.008

0.31

0.92

31.6

48:

52

50.7

27

12.2

1.44

0.16

0.47

表10各大区人均土地资源状况统计表   (单位)

人均

土地面积

耕地

灌溉水田

园地

有林地

牧草地

荒草地

0.150

0.051

0.038

0.031

0.019

0.006

0.166

0.069

0.020

0.024

0.017

0.010

0.546

0.086

0.015

0.231

0.018

1.054

0.022

0.012

0.401

0.195

0.093

13.234

0.077

0.001

2.450

6.499

1.469

0.569

0.070

0.023

0.139

0.160

表11各大区主要经济条件统计表

人口密度

人/km2

农业人口/总人口(%)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人均农林牧渔总产值(元)

人均粮食产量

(kg)

人均猪牛羊肉产量(kg)

人均工业产值

(元)

666

66

17243

2845

316.4

66.8

11952

601

76.5

5568

2335

416.3

79.0

3049

183

82.6

4581

2393

409.0

90.0

1832

95

77.4

8464

2755

380.7

91.0

6629

8

82.4

5742

2102

201.5

86.4

1913

176

78.4

7628

2473

387.0

79.3

4899

人均轻工艺产值(元)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元)

人均财政收入(元)

人均城乡居民存款于额(元)

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元)

人均农民纯收入(元)

4589

6433

766

13194

7488

3746

1346

1974

131

4186

1773

2908

411

1572

111

2759

1764

2331

367

2533

437

4797

3603

2296

69

1551

321

3275

5825

1400

1769

2774

447

5840

3081

2580

表12各大区土地生产潜力估算表

分类

分区

水田占耕地比例(%)

耕地复种指数(%)

粮食产量(kg/亩)

耕地产值

(元/亩)

耕地分等定级

上等(%)

中等(%)

下等(%)

75.47

228.3

415

3727.4

61.5

47.12

242

400.0

2242.9

29.7

53.7

16.6

45.31

243.3

316.7

1853.0

68.6

13

27.62

208.8

296

2132.0

19.5

35.1

45.4

0.84

93.5

135.1

1409.0

6.8

93.2

47.98

232.6

368.1

2351.5

31.2

50.5

18.3

四川省农用地分等定级划分为10个等级,其中上等地为1~4级,每亩粮食生产能力850kg以上,中等地为5~7级,每亩粮食生产能力400~850kg,下等地8~10级,每亩粮食生产能力400kg以下。

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划分成果表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

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基础条件

土地资源分布状况

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土地开发整理后备资源状况)

土地利用限制性条件

土地开发整理的重点和目标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主要内容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组合模式

关键指标

一级区

二级区

地形

地貌

气象

水文

土壤

基础设施

经济

水平

Ⅰ盆西平原区

 

成都市高新区、锦江区、蒲江县、青白江区、邛崃市、新都县、双流县、武侯区、崇州市、金牛区、成华区、大邑县、都江堰市、彭州市、郫县、青羊区、温江县、新津县、龙泉驿区;

德阳市什邡县、旌阳区、罗江县、广汉市、绵竹市、乐山市市中区、沙湾区、五通桥区、峨眉山市、夹江县;

眉山市东坡区、丹棱县、彭山县、青神县;

绵阳市涪城区、江油市、安县、游仙区;

雅安市名山县

地貌以平原为主,占47%,次为山地,占31.2%,丘陵占21.3%。

耕地分布则平原比例更大,达70.2%,丘陵21.2%,山地仅占8.6%。

中亚热带湿润气候。

农业基础设施好,集约化程度高,农业发达。

稻田占耕地面积3/4以上,其灌溉水田占99%,是传统的水田农业区。

本区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经济条件好,区位优势强,城市化水平高,工业基础雄厚,交通方便,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较高。

耕地90.42万公顷,占33.9%,园地14.71万公顷,占5.5%,林地83.68万公顷,占31.4%,牧草地2.48万公顷,占0.9%,建设用地34.03万公顷,占12.8%,未利用地10.31万公顷,占3.9%。

耕地整理、居民点整理。

主要因素:

次要因素:

耕地整理与废弃地复垦同时推进。

进一步完善项目区农田水利和交通设施,实现排水通畅,灌溉保证率达到80%以上。

有条件的市县可以对村道和田间路进行硬化,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结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金土地工程项目的实施,搞好新增耕地的地力培肥,努力提高补充耕地的质量等级。

(1)土地平整工程,田块形式以条田、梯田为主,采用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生态护埂;

(2)灌溉工程主要由取水工程、引水工程、配水工程及微灌工程组成。

引水方式以明渠分级自流输水为主。

(3)排水工程主要有由排水沟及其放水闸等控制建筑物组成,排水方式以明沟分级汇流,集中自流排泄。

(4)道路主要按支路、田间道和生产路三级设置,其中,支路是在原有道路基础上作整治。

支路、田间道设排水沟,硬路肩,路面以水泥(或沥清)路面为主,生产主要为碎石路面,有条件的市县可以作硬。

(5)居民点整理与新农村建设工程。

(6)景观绿化工程。

平原综合治理工程模式。

其中,丘陵地带可参照紫色土综合治理工程模式;

山地可参照盆周山地综合治理工程模式

1田块:

规范化,标准化条田,梯田,有效土层厚度≥60cm,适宜机耕。

水田比例≥80%,望天田比例≤5%。

2灌溉保证率大于85%,灌溉水源引用河流过境水和水库蓄水,灌溉方式为集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