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710381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54.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心理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学前心理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学前心理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学前心理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学前心理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心理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学前心理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心理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心理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必须了解儿童生长发育和成熟的规律。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更是需要以儿童神经系统和高级神经活动发展的知识为依据。

  (五)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现象的最普遍的规律。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总是不能离开一定哲学思想的指导。

科学的学前儿童心理学,应该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

同时,学前儿童心理学又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根据。

           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

  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应该完成两个主要任务。

  第—个任务是揭示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第二个任务是解释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变化。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既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意义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辩证唯物论、普通心理学等提供理论依据。

  1.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根据。

  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提高同一切迷信思想和唯心主义偏见作斗争的能力。

  2.学前儿童心理学有助于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我们也可以看到,学前儿童心理学还为学前教育学等学科提供理论依据。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实践意义

  儿童心理学(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它的实践性表现在它和社会实践有密切的联系。

它来源于社会实践,又必须为社会实践服务。

  1.社会实践的需要是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根源。

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一般以1882年德国生理和心理学家蒲来尔(w·

Preyer)的《儿童的心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2.学前儿童心理学必须为实践服务。

  不仅早期教育,一切与学前儿童有关的工作,如婴幼儿卫生保健、儿童文学艺术创作、儿童玩具和服装的设计等,都需要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帮助。

学前儿童心理学只有为社会实践服务才有生命力。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研究学前教育科学,必须掌握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知识。

学前教育如果离开了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就只能成为经验之谈,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同学必须认真学好学前儿童心理学。

  通过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学习,可望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1.掌握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本知识。

  2.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培养为学前教育事业献身的专业思想。

  3.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4.促进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和巩固。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

  辩证唯物主义是我们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最高指导原则,同时也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论原理。

  普通心理学指出的原则,如客观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矛盾性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原则等等,也是学前儿童心理研究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针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研究时尤其应注意贯彻下列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第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必须考虑到儿童生活的客观条件。

  第二,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

  二、发展性原则

  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研究学前儿童,不仅要注意已经形成的心理特征和品质,更应注意那些刚刚萌芽的新特征和品质以及心理发展的趋势。

  三、教育性原则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应贯彻教育性原则。

这是学前儿童心理研究人员必须遵循的职业道德要求。

              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

  学前儿童心理的研究可以分为各种类型。

以研究时间为标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

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

  一、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

  所谓纵向研究就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某个或某些儿童进行追踪研究,以查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理发展的进程和水平的变化。

  纵向研究的时间可长可短。

长者可达几十年,短则可以是几个月。

短时的纵向研究一般只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婴儿。

  纵向研究要注意时间的安排问题。

如果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生活在一起,可随时进行研究。

否则,研究可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进行。

时间的间隔应该固定,间隔的长短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

年龄越小,心理的发展变化越大,间隔的时间应越短。

  所谓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研究某一年龄阶段或几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年龄待点。

  横断研究应特别注意研究对象的典型性。

因此,应慎重确定研究对象的年龄及年龄组的划分。

要使研究对象达到足够的数量,并且照顾到研究对象的生活和教育背景。

一般来说,儿童年龄越小,年龄组内的儿童年龄差距应越小,这样有利于发现心理发展的质变和关键年龄。

  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各有优缺点。

鉴于两种研究类型各有千秋,在许多情况下,可以根据需要兼而用之,以取长补短。

  二、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

  整体研究又称系统研究,即把儿童心理的各个方面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研究对象系统,当成一个整体结构来进行研究。

  分析研究又称专题研究,是对儿童心理发展中某一个别的、局部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

大多数的研究课题属于此类。

  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都可以是整体研究或分析研究。

纵向研究可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全貌,也可以研究某一个方面心理的发展。

横断研究也可以是整体的,也可以是专题的。

  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

  三、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课题,较多集中于研究不同年龄儿童心理活动的区别,我们把这种类型的研究称为差异研究。

通过这一类的研究,可以探讨不同年龄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各种心理现象发生的时间及发展的关键年龄等。

  相关研究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现象之间的关系,或心理现象与其它因素之间的关系。

这一类研究有助于查明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结构,以及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相关研究只能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不能说明关系的性质.

  因果研究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通过研究验证假设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以查明心理发展内部诸因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外部因素对内部因素的影响,或内部因素对外部因素的反作用。

  以上几种类型都需要依靠推论统计来进行。

  四、双生子研究、跨文化研究

  根据不同的研究任务和课题,还可以采用双生子研究、跨文化研究等方法。

  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这种方法主要是了解双生子(遗传因素相同的儿童)在不同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异同。

  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这种方法主要是查明不同社会结构、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

  一、观察法

  

(一)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

  运用观察法了解学前儿童,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观察法是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

  

(二)观察对象和范围的确定

  根据不同的观察目的,观察的对象和范围有所不同以下各种抽样方式。

  1.开放式抽样 2.封闭式抽样 3.时间抽样

  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时应注意的问题:

  1.制订观察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的影响。

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状态。

根据观察目的和任务之不同,可以采用局外观察或参与性观察。

  2.观察记录要求详细、准确、客观,不仅要记录行为本身,还应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

  3.由于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不稳定性,其行为往往表现出偶然性。

因此对学前儿童的观察一般应反复进行。

  二、实验法

  对学前儿童进行实验,就是通过控制和改变儿童的活动条件,以发现由此引起的心理现象的恒定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常用的实验法有两种,即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一)实验室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是在特殊装备的实验室内,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进行心理研究的一种方法。

  实验室实验法最主要的优点是能够严格控制条件,可以重复进行,可以通过特定的仪器设备探测一些不易观察到的情况,取得有价值的科学资料。

  用实验室实验法研究幼儿心理的不足之处,在于幼儿在实验室环境内往往产生不自然的心理状态。

由此导致所得实验结果有一定局限性。

特别是研究一些复杂的心理现象。

  因此,运用实验室实验法研究幼儿心理时,应该考虑到下列几点:

  1.幼儿心理实验室内的布置,应尽量接近幼儿的日常生活环境。

2.对幼儿的实验室实验可通过游戏等幼儿熟悉的活动进行。

3.实验开始前要有较多的准备时间,使幼儿被试熟悉环境和熟悉主试。

4.对幼儿的实验指导语,要用简明的语言和肯定的语气。

5.实验进行过程应考虑到幼儿的生理状态和情绪背景。

6.实验记录应考虑到幼儿表达能力的特点。

  

(二)自然实验法

  自然实验法的特点在于,实验的整体情境是自然的,但某种或某些条件是有目的有计划加以控制的。

  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使儿童在实验过程中心理状态比较自然,而研究者又可以控制儿童心理产生的条件,自然实验法的缺点是:

由于强调在自然的活动条件下进行实验,难免出现各种不易控制的因素。

  (三)教育心理实验法

  教育心理实验法是自然实验法的一种重要形式。

这是把学前儿童心理的研究和教育过程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

其重点在于比较不同的教育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揭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潜能,从而为教育改革服务。

  用实验法,特别是教育心理实验法研究学前儿童时,常用实验组和控制组(或称对照组)相对比。

通过两组比较,测查这种特殊措施(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这种对比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假设的自变量的作用。

因为事实上在实验过程中影响儿童心理的因素是复杂的,并不像理论上设想的那样,只有一个自变量在起作用。

  另外,在儿童心理实验中,客观上不能回避主试和被试的关系。

这种关系就是人际关系。

而人际关系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三、测验法

  测验法是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

测验主要用于查明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也可用于了解不同年龄心理发展的差异。

  测验的愿望是以同样的刺激看反应的不同。

运用测验量表就是为了确定测验时所提供刺激的严格的一致性。

编制测验量表需要经过“标准比”过程,制定固定的测验题目、测验程度、用具和计分方法,从大量数据中取得年龄常模。

对儿童进行测验时,以被测儿童得分和常模相比,得出表示其发展水平的分数。

  国际上已有一些较好的婴幼儿发展测验量表,如格赛尔成熟量表(1938),贝利婴儿发展量表(1969),韦克斯勒学前和小学智力量表(1967)等等。

我国早在1924年已有陆志韦修订的《中国比纳西蒙智力测验》,1936年进行了第二次修订,1982年吴天敏作了第三次修订,该修订本名为《中国比内测验》。

近年来,各地还有一些对其它量表的修订。

  测验也可以是有关个性方面的,称为“人格测验”。

  对学前儿童的测验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学前儿童的测验都是用个别测验,不宜用团体测验。

2.测验人员必须经过专门训练。

3.切不可仅以任何一次测验的结果作为判断某个儿童发展水平的依据。

  测验法的优点是比较简便,在较短时间内能够粗略了解儿童的发展状况。

同时测验法也有严重缺点,应与其它方法配合使用。

  四、间接观察法

  所谓间接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并不是直接观察研究对象的心理表现和行为,而是通过其它途径来了解。

其中包括调查访问法,问卷法等等。

  

(一)调查访问法

  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的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儿童生活的成人去了解儿童的心理表现。

调查法可以采取当面访问的方式,也可以采取书面调查的方式。

  当面调查可以是个别访问,也可以是开调查会。

  调查访问必须有充分准备,拟定调查提纲。

调查访问人员还应善于向被访问者提出问题。

  当面调查访问与调查访问法均有缺点。

  

(二)问卷法

  问卷法可以说是把调查问题标准化。

运用问卷法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所问对象主要是与学前儿童有关的成人,即请被调查者按拟定的问卷表作书面回答。

  问卷法也可以直接用于年龄较大的幼儿。

幼儿不识字,对幼儿的问卷采取口头问答方式。

问卷的内容更多是属于个性方面的,用同样的问题要求被问人回答,报告其在某种情况下的感受或看法,也可以说是一种公式化的谈话。

  问卷法的优点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所得资料便于统计,较易作出结论。

但是编制问卷表并非容易的事情,题目的信度、效度要经过考验。

  五、谈话法和作品分桥法

  谈话法也是研究儿童心理的常用方法。

通过和幼儿交谈,可以研究他们的各种心理活动。

谈话的形式可以是自由的,但内容要围绕研究者的目的展开。

谈话者应有充足的理论准备,非常明确的目的,以及熟练的谈话技巧。

  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

由于幼儿在创造活动过程中往往用语言和表情去辅助或补充作品所不能表达的思想,所以脱离幼儿的创造过程来分析儿童作品,难以充分了解其心理活动。

对幼儿作品的分析最好是结合观察和实验进行。

  也有一些比较成功的幼儿作品分析法,如“绘人测验”。

  综上所述,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运用各种方法时都必须以正确的思想为指导。

根据研究目的和课题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

由于各种方法都有优缺点,研究时也可以综合运用,一项研究用两种或更多的方法,使所得结果互相补充和印证。

            第三章 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我们把入学前分为三个阶段:

0—1岁,1—3岁,3—6岁。

每个阶段又分为若干小阶段。

            第一节 人生的第一年(婴儿期)

  人出生后的第一年,称为婴儿期。

这一年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一些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

  一、初生到满月

  从初生到满月,称为新生儿期。

  

(一)适应新生活

  小生命从胎内到出生于人世,是人生的第一个重大质变。

这种质变是由生理条件和生活条件的变化引起的。

  胎儿的生活环境是非常安全和舒适的。

出生以后,环境骤然发生了质的变化,新生儿必须独立地进行维持生命的活动。

总之,从胎内生活到胎外生活的巨大变化,要求新生儿付出很大努力,他要适应新生活,为维持生命而斗争。

  

(二)依靠无条件反射

  儿童先天带来了应付外界刺激的本能——各种各样的无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有十多种。

例如,吸吮反射、觅食反射、眨眼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击剑反射、迈步反射、游泳反射、巴布金反射、蜷缩反射。

  (三)条件反射出现和心理发生

  1.条件反射对儿童最初生活的意义

  条件反射的出现,对新生儿的生活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无条件反射是一种本能活动,实际上是一种生物性活动,不是心理活动。

条件反射既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

条件反射的出现也可以说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发生。

  2.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

  

(1)大脑皮质处于成熟健全而正常的状态。

(2)具备基础反射。

(3)条件刺激物适当的强度和出现的时间。

(4)条件刺激物和无条件刺激物多次结合。

  3.条件反射出现的时间。

儿童最早条件反射出现的时间,或者说第一个条件反射出现的时间,决定于开始训练儿童建立条件反射的时间。

  4.心理的发生。

儿童出生后第1个月,心理已经发生。

  (四)认识世界和人际交往的开始

  儿童出生后就开始认识世界,也开始和别人交往。

  1.认识世界的开始。

儿童最初对外界的认知活动,突出表现在感觉的发生和视觉、听觉的集中上。

  2.人际交往的开端。

儿童作为人的后代,生活在人类社会,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和别人交往的需要。

  二、满月到半岁

  从满月到半岁,称为婴儿早期。

  

(一)视觉和听觉迅速发展

  

(二)定向反射的作用增加

  (三)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

  (四)开始认生

  三、半岁到周岁

  从半岁到周岁称婴儿晚期。

  

(一)身体动作迅速发展

  1.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2.坐、爬、站、走的发展。

  

(二)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1.五指分工动作的发展。

  2.双手配合。

  3.摆弄物体。

  4.重复连锁动作。

  (三)语言开始萌芽

  (四)依恋关系日益发展

            第二节 1—3岁(先学前期)

  1—3岁称为先学前期。

  一、学会直立行走

  满周岁时,孩子开始迈步,但还走不稳。

  二、使用工具

  1—3岁儿童学习使用工具有一个发展过程,大致经过四个基本阶段。

  第一阶段:

完全不按用具的特点支配动作。

  第二阶段:

不再连续变换新方式,进行同一动作的时间有所延长。

  第三阶段:

主动去重复有效动作。

  第四阶段:

能够按照用具的特点来使用它,并且能够根据使用时的客观条件改变动作方式。

  三、语言和表象思维的发展

  人类特有的语言、表象、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形成的。

  四、出现独立性

  独立性的出现是开始产生自我意识的明显表现。

独立性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发展上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人生头2—3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表现。

            第三节 3—6岁(幼儿期)

  从3岁到6岁,是进入小学之前的时期,故称为学前期或幼儿期。

  一、3—4岁

  3—4岁是学前初期,也是幼儿园小班的年龄。

其主要特点是:

  

(一)生活范围扩大

  

(二)认识依靠行动

  (三)情绪作用大

  (四)爱模仿

  二、4—5岁

  4—5岁是学前中期,也是幼儿园中班的年龄。

  

(一)活泼好动

  

(二)思维具体形象

  (三)开始接受任务

  (四)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三、5一6岁

  5—6岁是学前晚期,也是幼儿园大班的年龄。

  

(一)好问、好学

  

(二)抽象能力明显萌发

  (三)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四)个性初具雏形

                 第四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 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二、两岁前依靠感知认识世界

  三、感知觉在幼儿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地位

               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主要阶段

  一、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趋势

  

(一)感知的分化日益细致

  

(二)感知过程趋向组合和协调

  (三)感知过程概括化和系统化

  (四)感知过程的主动性不断加强

  (五)感知过程的效率不断提高

  二、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原始的感知阶段

  

(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三)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阶段

               第三节 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视觉是儿童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视觉敏度和颜色视觉两个方面。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

  视觉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

即一般所谓视力。

  整个学前期,儿童的视力不断增长。

  二、颜色视觉的发展

  

(一)颜色视觉的出现

  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

据研究,最初的颜色视觉在出生后头几个月即已出现。

  

(二)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

  幼儿期,儿童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继续发展。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更主要在于颜色视觉与掌握颜色名称的联系。

实际上,颜色视觉与有关颜色概念的掌握已不可分。

               第四节 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一、儿童听觉的发生

  

(一)胎儿的听觉反应

  

(二)新生儿听觉的发生

  (三)听觉发生的指标

  近年来人们不但通过儿童的大动作反应来判断其听觉表现,还通过他的机体内部变化,如心律、呼吸等的变化,以及眨眼、面部肌肉活动等来判断。

有的人如爱玛斯(Eimas1971)用“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来判断。

  二、儿童听觉和视觉的协调活动

  最早发现感觉协调现象的是魏泰默(Wertheimer,1961)。

许多人认为,感知协调现象是后天获得的。

事实证明,儿童从很小开始,已出现视听协调现象。

  一些实验说明,听觉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