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兴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709986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346.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新兴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中国新兴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中国新兴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中国新兴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中国新兴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新兴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

《中国新兴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新兴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新兴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

有力促进经济增长。

“十一五”期间,基础通信企业累计投资近1.5万亿元,有力带动了经济增长。

电信业业务收入年均增长9.2%,对GDP直接贡献率平均达到1.8%。

2009年3G直接投资1609亿元,带动GDP增长343亿,间接带动1413亿,直接创造就业岗位26万,间接创造就业岗位67万。

新兴网络经济蓬勃发展。

行业辐射倍增作用明显增强,推动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发展。

基于信息通信网络的新型经济迅速勃兴,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2008年互联网服务市场规模接近1500亿元,形成一批初具国际影响力的骨干企业。

全面服务民生和社会发展。

普及率大幅度上升。

到2009年底,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56.3%;

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

通信资费持续下降,综合价格水平自2005年以来下降31.6%。

业务种类日益丰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用户权益保护日趋完善,服务满意度稳中有升。

村通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农村普遍服务水平大幅度提升。

到2009年底,全国99.86%的行政村和93.4%的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

通过向政府、企业、城乡家庭提供信息化应用服务,促进全社会实现效率提升和成本节约,加速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有力推动了我国向信息社会迈进。

全面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主要通信企业都建立和完善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体系,将社会责任理念和要求全面融入企业发展战略和日常经营管理,实现了履行社会责任与公司经营的有效结合。

(三)电信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市场竞争格局持续优化

全业务竞争的市场格局初步形成。

2008年,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着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为通信业发展指明了转型升级方向,开辟了广阔新空间。

基础通信业进行了新一轮重组,并适时发放了3G牌照,形成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全业务运营和竞争的新格局。

互联网和增值通信企业竞争力提升。

目前,互联网和增值通信业务市场已形成2万余家企业充分竞争的格局,造就了腾讯、阿里巴巴、XX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企业。

(四)行业转型取得积极进展,助推“两型”社会建设效果良好

结构转型和优化升级初见成效。

2009年,非话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已超过40.0%。

互联网和增值通信企业效益不断提升。

融合性新业务发展加快。

截止到2009年底,上海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IPTV本地网并且是唯一用户规模过百万的城市。

网络资源共建共享效果显著。

积极推进共建共享,不断提高通信基础设施利用率。

仅2009年,基础通信企业减少重复投资就超过100亿元。

节能减排降耗成绩斐然。

通过利用各种创新的软、硬件,网络效能获得显著提高,节能、减排、降耗效果明显,带动了低碳经济的发展。

(五)技术业务创新全面展开,TD-SCDMA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新技术蓬勃发展。

技术创新实现重大突破,网络宽带化取得积极进展,IP化演进成效显著,下一代互联网研究部署稳步推进,基础传输网向超高速、超宽带、智能化方向发展。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模式不断创新。

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基于互联网的新技术、新业务、新形态不断涌现。

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

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大规模商用。

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了TD-LTE的国际演进标准,创造了我国信息通信技术领域自主创新的成功典型,为构建我国完整通信产业链、提升核心能力奠定了重要基础。

(六)通信和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在重大活动保障和突发事件处置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信业在抗击特大自然灾害中发挥了突出作用。

在抗击南方雨雪冰冻灾害、“5.12”汶川特大地震、“4.14”玉树地震中确保了重要通信的畅通,为抢险和抗震救灾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重大活动保障和突发事件处置中作出了应有贡献。

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2009年国庆60周年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提供了安全可靠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在新疆和藏区维稳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

第二节中国信息通信服务业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信息化是由信息通信技术驱动的经济和社会变革,不是以自身发展为目的,而是一个能够实现更重要发展目标的错综复杂的过程。

ICT通过鼓励创新、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及提高生产率来帮助各国实现自己的目标。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芬兰、爱尔兰、韩国、挪威、新加坡、瑞典)还是发展中国家(巴西、智利、爱沙尼亚、印度),都在应用信息通信技术和推进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信息通信技术应用和信息化建设的成功,需要有扶持性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本地能力建设及有效的技术应用和合作关系来保障。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ICT在中国的发展战略中开始占据了主导地位。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电信市场,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十几年来以2~3倍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速度增长。

电子政务项目(如“金”字工程)已初见成效。

近年来,民营企业越来越多地将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于生产、服务过程及内部管理中,甚至开展网上交易。

中国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制定新的信息化战略。

城市化、工业化和外国直接投资,不仅给信息化建设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中国经济将从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向信息和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变。

企业(特别是那些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的企业)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对信息化的需求日益增加。

然而同时,中国也面临着结构性障碍,制约了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例如,中国在开始信息化建设的时候,正经历着一个更加基础性的工业化进程,且伴随着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

中国信息通信服务业的四个关键性驱动因素是:

法律法规框架、信息基础设施、信息产业、信息化人力资源。

1、创建有利的法律法规环境

目前,中国法律框架中的一些领域需要更高层次的立法。

制定一部综合性信息化法律的时机也许还未成熟,但法律和制度却亟待改革。

要有:

电信、网络安全、互联网内容监管、数据保护和隐私保护、政府信息公开、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和打击网络犯罪等。

另外,推动法律法规环境建设也需要对现有法律进行修改和完善。

监管职责的分工过于复杂,使不确定性增加。

由于缺乏对信息化建设原则和范围进行严格规定的法律框架,许多法律法规定位不清。

管理机构之间的合作和协调机制还较薄弱,机构职能交叉的现象依然存在。

结果是很多机构都在监管同一领域,但职责不清,使监管难以一致。

职能交叉必然给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带来问题,因此,政府应加强法律条款的修改和完善,以确保法律法规的实施以及相关企业和政府机构职责明确。

法律体系应尽量避免权利和义务的不平衡。

目前,中国的很多法律法规的制定,经常把行政管理的方便性置于个人或企业权益之上。

在已制定的法律法规中,限制性规定远多于其他(如自律或仲调)方式。

有时由于过于注重程序和过程,而忽视了隐私权和个人权利的保护。

个人数据的保护和著作权的保护还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

一个好的法律法规体系应该注重鼓励创新,避免对研发进行过多限制,否则可能会影响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

2、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十几年来,中国的电信基础设施建设飞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信市场的竞争加剧了。

到2010年,完成电信业务收入10303亿元,其中基础电信企业业务收入规模达到9079亿元;

信息通信服务价格的下降和电信基础设施的改善,为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与巴西、俄罗斯及其他经济较为发达的亚洲国家相比,中国的电信普及率水平还较低。

扩大农村地区的信息通信技术普及,对社会和经济实现平等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需要探索缩小收入差距的方法。

中国还缺少完善的电信普遍服务政策(例如设立基金以建设未覆盖地区的基础设施),也没有为提高基础设施覆盖率而从运营商处筹集资金。

2004年,信息产业部启动了“村村通”项目,要求五大电信运营商和中国卫星通信公司按照地理区域划分,共同承担电信普遍服务的义务。

国家可以通过补贴来降低服务成本,以提高农村地区的通信普及水平,或者通过对补贴合同进行竞标,也可以公开透明地确定各运营商的义务和提供服务的范围。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政府都应采取开放接入的政策,使普遍服务的贯彻实施更为公正、中立。

尽管宽带互联网是中国通信基础设施发展的一个明确的战略方向,但它的发展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制约。

很多潜在用户因为缺乏对服务项目的了解或因不具备使用能力和支付能力,而无法使用该服务。

此外,宽带接入还和计算机的拥有量有关。

政府应采取措施加强固定电话运营商、有线电视公司和无线运营商之间的内部竞争,以降低宽带费用,使更多用户和企业能够用得起宽带服务。

为支持网络融合,中国政府需要解决影响广播电视、宽带和电信运营商相互进入的政策和管制的问题。

组建一个独立的监管机构,对于促进三网融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同时,一些职责重叠的机构可能还需要重组。

由于网络的融合包括各种网络系统、技术和标准的互联和衔接,中国需要确定统一的方法和步骤,并且修订频谱管理政策以促进网络之间的融合。

最后,还需要对实现网络融合的技术开展不断的研发。

为了开发必需的硬件和支撑性应用系统,中国政府、研究机构、电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和内容服务提供商需要建立综合性、多方参与的机制,确定关键的网络融合目标。

3、发展信息产业和鼓励创新

由于政府对国内企业及其研发的支持,中国信息产业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发展迅速。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通过为新兴企业和孵化器企业提供优惠的资金支持政策来推动产业发展。

另外,政府还推出多项激励政策以吸引外资,并提出“以市场换技术”。

鉴于中国市场的规模和潜力,很多外资企业接受了这些政策。

2004年,中国信息产业出口额达到1800亿美元,已经超过美国而成为全球信息产业出口额最大的国家。

中国集成电路和计算机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摆脱生产和提供低端产品及应用的局面,提升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并开发全球市场。

尽管中国已经是领先的出口大国,但仍需进口芯片以满足国内需求。

在中国生产的芯片中,近90%出口到国外,但是这些出口的芯片大部分在国外加工后又被重新进口到国内。

这意味着国外企业从那些在中国生产、最终又回到中国市场消费的芯片产品获取了价值,说明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仍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

但中国在这一领域已具备很强的技术实力和吸引外资及技术的能力,具有提升在价值链中位置的潜力。

中国软件产业的显著特色是以产品为主、地域分散,缺乏纯外包企业。

很多拥有雄厚实力和先进业务模式的软件企业通常分布在高科技基础设施比较普及的地区,并且都有自己的软件产品,但相应的信息服务业尚待发展。

中国的外包业高度分散,且缺乏专门从事外包业务的大企业。

最近,外国企业纷纷将其软件开发业务转移至中国大陆,这一新动向成为中国外包市场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尽管其目的是为了服务其母公司而不是第三方客户)。

这些研发中心打开了新的软件出口市场,并使中国成为全球软件生产价值链中的重要环节。

中国的信息技术服务企业面临着国内需求低、隐私权和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等方面的挑战,这很难提高企业进行产品开发投资的积极性。

尽管中国致力于发展面向外国企业的信息通信技术服务业,但很多中国企业缺乏英语水平高的员工,也缺乏在美国或者其他外国市场的实践经验。

中国需要培养出满足信息产业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否则将继续停留在编程和维护等低成本行业领域,很难开创出能与印度等软件巨头相抗衡的软件产业。

数字媒体业可能会成为中国的一个重要行业,但是其发展受到了资金投入薄弱、研发人员匮乏、数字内容方面的法律过于严厉等因素的制约。

由于人们对于引入3G网络充满无限憧憬,而且信息产业和传统内容服务业不断融合,数字媒体已经在短时间内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市场。

政府对于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政策有时会出现一定的矛盾态度,一方面支持该行业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又要对其负面影响实施较为严格的监管。

促进创新和提高研发能力对于信息产业吸引投资、保持高速增长和提高全球竞争力至关重要。

国内和国外市场对信息通信技术的需求,为中国企业进一步研发提供了机会和积极性。

但是,中国首先必须消除影响技术引进的制度障碍,并允许更多外资进入、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以建立更为有效的国家创新体系。

中国应围绕核心技术确定战略方向,加强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合作,把重点放在相关应用技术的研发上。

核心技术、产品和服务对于中国信息产业竞争力的提高至关重要,特别是那些在中国市场上独一无二的或具有战略价值的核心技术、产品和服务,包括集成电路、网络安全软件、电信设备和移动数据应用产品等。

中国需要进一步整合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资源,将能力提升和技术研发及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以促进产品满足需求(特别是在国内市场)。

4、加强信息化人力资源开发

有三个层次的人力资源对信息化至关重要:

一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使用信息通信技术产品的普通公众;

二是在政府和企业中引领信息化发展的管理者;

三是在网络设计、软件开发和技术研发领域扮演技术专家角色的专业技术人员。

社会各方包括政府、企业、学校、研究机构和个人,必须加强合作,加快人力资源建设,以从信息化的发展中获得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中国在实施信息化战略以及促进其对经济发展影响最大化的过程中,十分缺乏信息化的专业人才。

2003年,中国从事信息产业的人员约有400万,还不到中国劳动力总数的1%。

中国要尽快加强各层次的专业人力资源建设,包括培养具有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信息化专业人才。

多样化的教育和培训项目(包括大学教育和企业提供的培训),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

欠发达地区应尽可能减少熟练工人流动到发达地区。

欠发达地区由于没有充分意识到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导致了对信息基础设施投入较低,这进一步影响了对信息化项目的投入,因而很难吸引受过良好教育的、掌握娴熟技能的人才流入。

因此,提高公众对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并增强公众的参与热情是很必要的。

同时,信息化使得学习机会日益多样化,远程教育(通过广播、电视和在线方式提供)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偏远地区师资力量短缺的现象。

第三节下一步发展重点

(一)加快信息网络演进升级

加速推进信息网络宽带化进程。

全面构建面向应用、普遍覆盖、绿色高效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以光纤宽带为重点,推进光纤宽带网示范工作,加快信息网络的宽带化升级,提高城乡宽带网络普及水平和接入能力。

适度超前建设光传输网络,干线层面引入超长距离、超大容量光传输设备。

根据IPTV、互联网视频等业务的发展需要,合理延伸波分系统的使用范围,引入大容量、高性能路由器和高速链路。

满足各种业务的承载需求,在城域网的汇聚层、接入层加快部署多业务接入服务设备。

加快传输网络智能化升级改造,提升网络管理能力,实现灵活的资源配置、调度。

进一步完善适应重点行业发展需要的专用通信网络。

统筹推进移动通信发展。

统筹2G/3G/WLAN/LTE等协调发展,加快3G网络建设,扩大网络覆盖范围,优化网络结构,提升网络质量,实现LTE商用。

加强频谱资源优化配置,加快部署LTE增强型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结合“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大TD-LTE研发及产业化发展力度,推进TD-LTE增强型技术成为国际标准。

积极有序推进宽带无线城市建设。

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构建高速网络、业务平台、智能终端有机结合的业务创新体系,努力突破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平台等核心技术,提升自主发展能力。

积极推进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

优化互联网国内架构和基础设施布局,提高互联互通质量。

积极推进IPv6商用网络部署,明确向IPv6演进时间表。

加快骨干网、城域网、IDC、支撑系统的IPv6升级改造,提升网络功能和性能,支持重点网络、网站、域名服务器改造。

加快网络新型架构及关键技术研发,推动标准化建设,适时开展网络试点示范。

构建安全可靠的下一代互联网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加强IPv6地址规划研究。

构建研发、生产、运营及应用的创新链条,形成未来互联网发展的前沿格局。

(二)统筹信息网络整体布局

统筹部署互联网基础设施。

完善互联网国家顶层网络架构,进一步优化互联网层次结构。

推动我国互联网国际互联架构优化,提升国际互联层次和流量转接水平。

加强互联网关键基础设施发展指导,强化互联网域名、IP地址等业务资源管理,引导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合理部署。

综合考虑能源供给、地域环境、网络支撑、人才储备、安全保障等因素,合理布局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CDN等互联网应用基础设施。

优化传输网络资源部署。

完善、优化干线光缆传输网络,丰富干线光缆路由,增加西部地区光缆路由密度,推进光缆网向格状网演进。

重要干线路由增加卫星备份电路。

综合考虑互联网、移动网的传输承载需求,完善城域传送网络和接入网络。

加快建设西部地区的光纤接入网络。

强化与台港澳地区跨境网络建设与管理。

完善国际通信网络布局。

建设与宽带发展相适应的国际通信网络,优化国际路由方向,丰富到亚太、北美、欧洲的国际路由,积极获取到非洲和南美等方向的海缆系统容量。

完善跨境陆地光缆,实现与有条件的周边国家互连。

完善国际通信网的国内布局,合理设置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以及海、陆光缆路由和登陆站,适时在西部地区增设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优化出入口布局,适度均衡国际通信业务分布。

加快部署海外POP点和国际数据中心,延伸国际通信网络。

(三)全面深化信息服务应用

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积极推动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生产制造、经营管理流程和企业组织模式深度融合,发展生产性信息服务。

面向工、农业生产和商贸流通等重点行业和企业,以及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打造网络化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发展集成化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支持和培育互联网数据中心、呼叫中心等业务发展。

面向广大中小企业,大力发展经济实用、安全免维护的“一站式”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等服务。

发展民生性信息服务。

大力推进信息通信技术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发展民生性信息服务。

助力打造宽带教育网络和教育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进远程教育和网络化终身教育体系发展。

助力公共卫生信息网络与系统建设,推进医疗保健服务的信息化,推进网上远程医疗,拓展优质医疗资源的覆盖范围。

推进社区信息化和数字家庭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具备行政管理、信息采集发布、便民利民服务等功能的社区综合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平台。

助力政府管理水平提升。

推动电子政务建设,支撑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

综合利用电信网、互联网等,不断丰富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手段,支撑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业务应用平台和网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推动统一应急信息网络系统与管理平台及社会公共安全视频监控体系建设,提高处置突发事件和保障公共安全能力。

(四)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态

积极发展云计算服务。

统筹云计算基础设施布局,鼓励企业整合资源,共享共建云计算基础设施。

积极推动云计算服务商业化运营,促进形成云计算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有条件的企业和政府部门率先利用云计算改造内部信息化流程和IT基础设施。

支持云计算服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开展重点领域和主要行业试点示范和优先应用。

繁荣移动互联网产业。

突破移动智能终端和应用平台等关键环节,打造基础设施-应用平台-智能终端的价值链生态体系,满足用户的多种移动应用模式需求,推进新型信息服务。

积极推动跨界融合,大力发展移动支付等跨行业业务。

加快网络文化创意和数字内容应用的创新,大力发展手机视频、手机阅读、手机动漫及网络音乐等数字文化业务。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

积极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支持网上交易、物流配送、信用支付等关联系统的集成和升级。

支持开展移动电子商务创新和应用示范,完善移动电子商务产业链。

深化电子商务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应用,重点推动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

鼓励跨境电子商务应用。

推动电子商务诚信体系建设。

(五)深化信息通信普遍服务

加快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综合运用多种信息通信技术,扩大自然村通电话的覆盖范围,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建设。

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率先实现“宽带进村”,逐步解决山区和其他边远地区的宽带网络覆盖问题。

拓展普遍服务范围。

深化普遍服务内涵,在原有“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基础上,将自然村通电话、行政村通宽带、农村信息服务等纳入普遍服务范围。

优先解决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自治地区、边区和欠发达地区等特殊区域及学校、医院等公益机构的宽带网络覆盖问题。

建立普遍服务长效机制。

推动建立国家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渠道普遍服务投资机制和以普遍服务基金为核心的补偿机制。

鼓励地方政府加大对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支持各类企业加大投入,逐步形成中央和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支撑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投入机制。

(六)推进三网融合全面展开

推动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

积极推动落实国务院三网融合有关要求,向符合许可条件的企业颁发相应的业务经营许可。

组织对试点地区实施效果进行总结评估,重点评估试点业务种类、运营方式、配套措施等实施情况。

根据试点情况,在总结评估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广度和范围,推进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

加快宽带网络升级改造。

提升网络技术水平和业务承载能力,完善相关工程标准和规范,推进电信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