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学考地理考纲知识点整理3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68697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137.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学考地理考纲知识点整理3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湖南学考地理考纲知识点整理3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湖南学考地理考纲知识点整理3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湖南学考地理考纲知识点整理3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湖南学考地理考纲知识点整理3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学考地理考纲知识点整理3Word下载.docx

《湖南学考地理考纲知识点整理3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学考地理考纲知识点整理3Word下载.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学考地理考纲知识点整理3Word下载.docx

(高纬度地区)

7、了解: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比较

项目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示意图

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周期

(1)恒星日,自转3600,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

⑵太阳日,昼夜更替周期,为24小时。

(1)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

(2)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

速度

(1)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相等,为150/小时。

(2)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

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慢。

8.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黄赤交角(23.5°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自转:

赤道平面

公转:

黄道平面

9、综合运用: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产生昼夜更替现象(不是产生昼夜现象),

②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产生偏移:

在北半球向右偏,赤道上不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如北半球向东流的水向右偏(即向南岸偏),向北流的水向右偏(即向东偏)。

③产生地方时,经度不同地方时刻也不同(经度相差1°

,地方时相差4分钟;

经度相差15°

则地方时相差1小时)。

公式:

T某=T已+(-)两地经度差×

4分钟/1°

(同“—”异“+”、东“+”西“—”)

区时——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

中央经线的经度=时区数×

15°

(如“北京时间”即东八区的区时,是其中央经线

120°

E的地方时)

区时计算:

T某=T已+(-)时区差×

1(小时)(同“—”异“+”、东“+”西“—”)

日界线:

⑴人为日界线,理论上为180°

经线,顺地球自转方向过180°

,日期“—”1天

⑵自然日界线,地方时0时经线,顺地球自转方向过0时经线,日期“+”1天

10、综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

地方时12时太阳高度,是一天中的最大值。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从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以北半球为例)

春分日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相等;

春分→夏至:

北半球昼长夜短,随直射点北移,昼渐长夜渐短;

夏至日:

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极圈内出现极夜;

夏至→秋分:

北半球昼长夜短,随直射点南移,昼渐短夜渐长;

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相等;

秋分→冬至:

北半球昼短夜长,随直射点南移,昼渐短夜渐长;

冬至日:

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南极圈内出现极昼;

冬至→次年春分:

北半球昼短夜长,随直射点北移,昼渐长夜渐短。

③四季的更替

成因: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夏季是一年中太阳最高、白昼最长的季节;

冬季是一年中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季节;

春季、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气候四季划分:

北半球春季(3、4、5)、夏季(6、7、8)、秋季(9、10、11)、冬季(12、1、2月);

南半球的季节和北半球相反。

④五带的划分

地球所获太阳能由低纬向高纬地区递减,形成五带;

界线: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具体划分:

热带(23.5°

N~23.5°

S)、北温带(23.5°

N~66.5°

N)、北寒带(66.5°

N~90°

N)、南温带(23.5°

S~66.5°

S)、南寒带(66.5°

S~90°

S)。

11、了解:

地球的内部圈层及其特点

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地球内部分为三个主要圈层:

地壳:

莫霍面以上,平均约17千米厚,海拔越高则越厚,海洋地壳平均约6千米厚。

地幔:

古登堡面与莫霍面之间,主要含铁、镁,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及地壳为岩石圈,平均厚度100~110千米。

地核:

主要成分为铁、镍,外核为液态或熔融状态。

一般认为,内核为固态。

12、了解:

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随高度增加,密度下降,气压降低,2000千米~3000千米处为大气上界。

水圈:

由液态水、固态水、气态氷组成,陆地水与人类社会关系最密切。

生物圈:

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13、了解:

矿物及其基本存在形式

矿物:

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如自然界最多的矿物是石英。

有三种基本存在形式:

天然气为气态矿,石油、天然汞为液态矿,绝大多数矿物是固态。

14、了解:

岩石的成因类型及其代表性岩石

按成因分类:

①岩浆岩:

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喷出岩)、花岗岩(侵入岩)

②沉积岩:

石灰岩、砾岩、砂岩、页岩。

(特征:

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③变质岩:

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页岩→板岩

15、理解:

地壳的物质循环和岩石转化

从岩浆→岩石→新的岩浆生成的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

(见右图)

16、简单应用:

地质作用的分类

①内力作用

表现:

地震、火山喷发、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等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②外力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积成岩。

把高山削低,盆地填平,使地表趋于平坦

17、综合运用: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①地球表层岩石圈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

(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亚欧板块)

②这些板块处于相对运动状态。

板块之间呈现两种基本关系:

板块彼此分离,形成裂谷、断层和海洋、海岭。

一个大洋板块与一个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形成海沟、海岸山脉和岛弧;

两个大陆板块的碰撞则形成高大的褶皱山脉和高原。

③板块内部地壳相对比较稳定,板块边缘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两大火山地震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

边界类型

地区

交界处板块

生长边界

(板块张裂)

东非大裂谷

非洲板块内部

红海

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大西洋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

冰岛(属大西洋海岭)

亚欧板块-美洲板块

消亡边界

(板块碰撞)

喜马拉雅山脉

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

阿尔卑斯山脉、地中海

非洲板块-亚欧板块

西太平洋海沟-岛弧链

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

落基山脉

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

安第斯山脉

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

18、简单应用: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地质构造:

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褶皱

岩层形态

未侵蚀的地表形态(一般状况)

地形倒置现象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与人类生产关系

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

中心老,两翼新

成为山岭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储油气构造

建隧道

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

中心新,两翼老

成为谷地

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储存地下水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

华山、庐山、泰山、峨眉山等;

地堑(常形成谷地、盆地):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吐鲁番盆地、东非大裂谷等。

工程建设遇断层须加固或避开

①背斜成谷原因:

背斜顶部受到了张力,岩层破碎,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②向斜成谷原因:

内力作用使用岩层向下弯曲,形成两边高,中间低的地形.

③向斜成岭原因: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石坚硬,抗侵蚀能力强,反成山岭。

④背斜成山原因:

内力作用使用岩层向上弯曲,形成中间高,两边低的地形.

19、简单应用: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分布区

外力作用形式

侵蚀地貌

沉积地貌

主要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流水

沟谷、瀑布、峡谷,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喀斯特地貌等

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干旱地区

风力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沟谷、风蚀城堡等

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高纬度、高海拔地区

冰川

U型谷、冰斗、角峰

20、简单应用: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国家有规定坡度大于25度的禁止开垦,一般来说坡度小于25°

的梯田,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水土流失。

21、了解: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点

大气分层

高度(KM)

气温垂直变化(高度增加)

空气运动特点

与人类的关系

高层大气

平流层顶至2000—3000

密度小,气压低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对流层顶至50—55

递增

以水平运动为主

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利于高空飞行;

臭氧层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对流层

低纬:

17-18

中纬:

10-12

高纬:

8-9

递减

对流运动强烈

最密切,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均发生在本层

22、简单应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

具有选择性,臭氧→紫外线,二氧化碳和水汽→红外线

②反射作用:

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

③散射作用:

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

太阳高度角越小,太阳辐射穿过的大气路程越长,被削弱的越多。

只有波长较长的红、黄光相对不易被散射。

大气热力作用原理应用:

A.阴天的白天气温比较低的原因?

这主要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引起的,厚厚的云层可以反射太阳辐射,减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所以气温低。

B.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蔚蓝色的?

这是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引起的,蓝色光最容易被小的空气分子散射。

(选择性散射)

C.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为什么是明亮的?

这是由于散射作用造成的,散射作用将太阳辐射的一部分能量射向四面八方,所以在黎明和黄昏虽然看不见太阳,但天空仍很明亮。

(无选择性散射)

D.霜冻为什么出现在晴朗的早晨(晴朗的夜晚气温低)?

这是由于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地面热量迅速散失,气温随之降低。

23、综合运用:

大气保温作用及基本原理

①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②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到达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短辐射中绝大部分被大气吸收,大气又将所吸收的能量中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回地面,阻碍地面热量的散失。

这就是大气保温作用。

24、理解:

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①纬度因素:

从低纬到高纬,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增长,导致太阳辐射强度从低纬到高纬递减。

同样的下垫面,受到的太阳辐射强度大,地面辐射也就强。

②下垫面因素:

同样的太阳辐射强度下,不同的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与反射也不同,其地面辐射也不同。

③其它因素:

气象因素影响较大,如日照时间长,得到的太阳辐射多,地面辐射就强。

25、简单应用: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由于冷、热不均,导致大气因热而上升,因冷而下沉,产生水平气压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促使大气由冷高压流向热低压,促使大气产生环流运动。

这就是热力环流原理。

实际举例:

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①城市风:

城市上空气流上升,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

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

②海陆风: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风由海洋吹向大陆形成“海风”;

夜晚情况正好相反,风由大陆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③山谷风:

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空气沿山坡上升,风从谷底吹向山顶形成谷风。

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山坡下滑,流入谷地,风从山顶吹向谷底形成山风。

26、理解: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形成

根本原因:

冷热不均

风形成的直接原因:

水平方向上气压的差异(或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由高压指向低,且垂直于等压线,等压线越密,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

高空的风几乎不受摩擦力的影响,当风匀速运动时,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达到力平衡,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的影响,由高压吹向低压,且与等压线成一定夹角。

27、简单应用: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

由于冷、热不均及地球自转运动,导致地球上出现大气的三圈环流(高纬、低纬环流为热力环流,中纬环流为动力环流)。

三圈环流在近地面有六个风带和七个气压带。

纬度0°

、30°

、60°

、90°

处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

低纬信风带,其中北半球为东北信风,南半球为东南信风;

南北纬40°

~60°

之间是中纬西风带(也叫盛行西风);

高纬为极地东风带。

由于热力因素形成的气压带是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

由于动力因素形成的气压带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移动的原因(规律):

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

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

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气候类型

大气环流状况

降水特征

地中海气候

位于亚热带大陆西海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西风带影响

冬雨型

热带草原气候

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冬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夏雨型

28、简单应用:

大气活动中心与季风环流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气温,夏季比海洋高,冬季比海洋低,干扰了所在地区的气压带与风带。

亚洲低压(印度低压)

大陆上

太平洋高压(夏威夷高压)

大西洋高压(亚速尔高压)

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的亚洲低压切断

7月

海洋上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

副极地低压被大陆的亚洲高压切断

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1月

太平洋低压(阿留申低压)

大西洋低压(冰岛低压)

10、生物学家列文虎克于1632年出生在荷兰,他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

他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6、空气是我们生命中生时每刻都需要的地球资源,大气污染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如大气中的飘尘易使呼吸系统发生病变。

减少废气和废物排放是控制大气污染最根本的办法。

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围绕着地球运动,运动的方向是逆时针方向。

典型的季风环流

3、你知道月食的形成过程吗?

季节

源地

风向

性质

11、在淡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水污染更给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了威胁。

绝大多数的水污染都是由人类的活动引起的。

成因

分布

6、蚜虫是黄色的,在植物的嫩枝上吸食汁液,每个蚜虫只有针眼般大小,在10倍放大镜下我们可以看清它们的肢体。

东亚季风

答:

①利用微生物的作用,我们可以生产酒、醋、酸奶、馒头和面包等食品。

②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动植物的尸体,使它们变成植物需要的营养素。

③在工业生产和医药卫生中也都离不开微生物。

冬季

蒙古、西伯利亚

西北

寒冷干燥

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3、你知道哪些化学变化的事例呢?

举出几个例子。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我国东部、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地

夏季

副热带太平洋

东南

温暖湿润

南亚季风

东北

低温干燥

热带季风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和我国西南

赤道附近

印度洋

西南

29、了解:

气团和锋面的概念及分类

①水平方向大范围内性质相对均匀的大团空气叫气团。

比下垫面温度高的叫暖气团。

在单一气团影响下,天气较好,晴朗。

冷锋

暖峰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暖气团上升状况

被迫抬升

徐徐爬升

图示

锋线符号

天气图

雨区主要位置

天气特征

过境前

单一气团,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

单一气团,气温较低,气压较高,天气晴朗

过境时

过境时,阴天、大风、降温、降雨、降雪等,降水区域主要发生在锋后。

云层加厚,出现连续性降雨,

降水区域发生在锋前

过境后

冷气团占据原来暖气团位置,气压升高,气温、湿度骤降,天气转晴

受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转暖

天气实例

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爆发的寒潮、冬春季节的大风或沙尘暴天气,

一场春雨一场暖;

春季,长江以南和东北地区,常有暖锋活动。

②准静止锋是指移动幅度很小的锋。

其时,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遇地形阻挡,锋面移动缓慢,或较长时间在一个地区摆动,造成阴雨连绵的天气。

夏初,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就是准静止锋造成的;

冬半年的昆明准静止锋使得昆明和贵阳天气有很大差异。

贵阳有“天无三日晴”之说,昆明冬季在暖气团一侧不冷,有“春城”之称。

30、综合运用:

锋面、高低气压系统与天气

气旋(低压中心)

反气旋(高压中心)

中心气压

低气压

高气压

气流方向

垂直方向

上升

下沉

水平方向

北半球—逆时针辐合 

南半球—顺时针辐合

北半球—顺时针辐散 

南半球—逆时针辐散

天气

一般情况

上升空气容易凝云致雨,多阴雨天气

下沉气流因升温不易冷凝,天气晴朗

对我国的影响

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天气就是强烈的热带气旋

夏季:

长江流域的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副热带高压

冬季:

寒冷干燥的天气——蒙古高压

(北半球)

锋面气旋:

多出现在中纬地区,在两个锋面附近气流上升更为强烈往往产生云、雨、雪,甚至雷雨、暴雨、暴雪、大风降温等天气。

一般,气旋左侧为冷锋,右侧为暖锋。

31、了解:

水循环的过程、环节

由于太阳辐射,重力影响,水在空间移动,形成环流运动,伴随着热量的收支、相态的转化。

海陆间水循环的环节:

海水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大海。

这在过程中,目前人类主要影响地表径流(修水库,跨流域调水,引水灌溉等)。

32、简单应用: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①维持全球水量平衡;

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

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④塑造地表形态。

33、简单应用:

洋流及其分布规律

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

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高的(一般海水由低纬向高纬流)是暖流,较流经海区水温低的(一般海水由高纬向低纬流)是寒流。

洋流分布规律:

①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高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为顺时针,南半球为逆时针;

环流东边是寒流,环流西边是暖流。

②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逆时针大洋环流;

北半球为逆时针,南半球没有这种环流;

环流东边是暖流,环流西边是寒流。

③南纬40°

附近海域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其性质为寒流。

北纬40°

附近海域形成的西风漂流,其性质为暖流。

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

冬季海水向西流形成逆时针;

夏季海水向东流,形成顺时针。

34、综合运用: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对象

影响

举例

气候

高、低纬度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分布。

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

欧洲西部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冻都是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澳大利亚、秘鲁西海岸荒漠环境的形成都是受沿岸寒流的影响。

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汇使海底营养盐上泛,或沿岸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盐带到表层,鱼类饵料丰富。

①纽芬兰渔场:

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②北海渔场:

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南下冷水交汇③北海道渔场:

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④舟山渔场:

台湾暖流与东海沿岸流交汇

秘鲁渔场:

秘鲁寒流深层冷海水上泛形成

海洋航行

影响航行速度、时间及经济效益。

顺流速度快,逆流速度慢。

海洋污染

扩大污染范围,加速污染物扩散。

油轮发生泄漏。

35、了解: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水文、气候、生物、土壤、地貌等要素。

36、理解: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整体性的表现:

①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它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②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③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37、综合运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的综合利用

①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

利用某种资源的某一部分,都会对其它要素产生影响,某地资源的开发,会影响其它地区的资源。

破坏某种资源,会引起一系列资源的破坏。

因此,在开发某种资源时要充分考虑对其它要素产生负面影响,使负面影响保持在人类与环境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②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它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因此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③对某种资源的利用量要保持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可以通过对某地资源进行系列开发或增加科技含量,提升附加值,来获得更大的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