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浇筑作业指导书文档格式.docx
《混凝土浇筑作业指导书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凝土浇筑作业指导书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始发井周边无地下管线。
始发井结构南侧有一10KV架空线。
始发井旁IT大道车流量小。
始发井西端距清水河约40m。
盾构始发井地理位置图
2.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2.2.1地形地貌
中坝站~西客站盾构区间隧道地处川西平原岷江水系I级阶地,为冲洪积地貌,地形平坦,地面高程515.26m~517.88m,最大高差为1.62m。
西客站~苏坡立交站盾构区间隧道地处川西平原岷江水系Ⅱ级阶地,为冲洪积地貌,地形平坦,地面高程513.25m~516.34m,最大高差为3.09m。
2.2.2地质构造
成都平原出于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之川西褶带的西南缘,界于龙门山隆褶带山前江油~灌县区域性断裂和龙泉山褶皱带之间,为一断陷盆地。
市区一带断裂构造和地震活动较微弱,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强烈地震,从地壳的稳定性来看应属于稳定区。
工程位于龙门山东部边缘构造带。
成都市区距龙泉山褶皱带20Km,距龙门山褶皱带50Km。
历史上于2008年5月12日发生了汶川8.0级特大地震对场地区域内建筑、成都平原及周边构造未造成破坏。
2.2.3岩土层特征
2.2.3.1盾构始发井
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筑土(Q4ml)
〈1〉人工填筑土:
褐黄、灰黑等杂色,松散,稍湿。
由碎石、砂土、砖瓦碎块等建筑垃圾组成,其间重填粘性土。
分布于地表,层厚1.6m~11.0m。
靠近中坝站隧道右线位置填土较厚,是由原来道路施工回填所致。
该层在场地内普遍分布,该层土均匀性差,多位欠压密土,结构疏松,多具强度较低、压缩性高、受压易变形的特点。
2)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
〈2-3〉粉质粘土:
褐黄色,软塑~可塑,含少量铁锰质氧化物等。
在场地内普遍分布,层厚0.50m~3.30m。
〈2-4〉粉土:
褐黄色,松散,稍湿,含少量铁锰质氧化物、云母等。
在场地内局部分布,层厚0.90m~2.20m。
〈2-5〉粉、细砂:
青灰色,松散,稍湿,含少量铁锰质氧化物、云母、石英等,分布于卵石层顶面或以呈透镜体状分布于卵石土中,厚度0.50m~1.50m。
〈2-6〉中砂土:
青灰色或褐黄色,松散,饱和,以透镜体形式分布于卵石土中。
场地内局部存在,层厚0.70m~1.80m。
〈2-8〉卵石土:
青灰色,褐黄色,湿~饱和。
卵石成分主要以岩浆岩、变质岩类岩石组成。
以亚圆形为主,少量圆形,分选性差,卵石含量60~85%,粒径以20~80mm为主,部分粒径大于100mm,最大粒径180mm,充填物为细砂,局部夹漂石,顶面埋深2.9~11.0m。
根据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成果及卵石含量,将卵石土分为松散卵石土〈2-8-1〉、稍密卵石土〈2-8-2〉、中密卵石土〈2-8-3〉和密实卵石土〈2-8-4〉,共4个亚层。
3)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l+pl)
〈3-8〉卵石土:
褐黄色,稍湿~饱和。
以亚圆形为主,少量圆形,分选性差,卵石含量50~75%,粒径以20~80mm为主,个别粒径大于100mm,充填物为中砂,局部夹少量角砾或漂石,顶面埋深25.10~34.90m。
根据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成果及卵石含量,将该层卵石土均为密实卵石土〈3-8-4〉,共1个亚层。
2.2.4土层可挖性分级和隧道围岩分类
(1)土石工程分级
Ⅰ级松土:
包括砂层,即岩土分层代号〈2-5〉、〈2-6〉层。
机械能全部直接铲挖满载。
Ⅱ级普通土:
包括人工填筑土〈1〉,粉质粘土〈2-3〉,粉土〈2-4〉,松散卵石层〈2-8-1〉,稍密卵石层〈2-8-2〉。
机械需局部刨松方能铲挖满载,或可直接铲挖但不能满载。
Ⅲ级硬土:
包括冲洪积成因的中密卵石层和密实卵石层,岩土分层代号分别为〈2-8-3〉、〈2-8-4〉和〈3-8-4〉层,机械普遍刨松方能铲挖满载。
(2)隧道围岩分类
本标段隧道洞身通过的围岩岩土层代号为〈2-8〉。
隧道围岩分类根据实测的围岩弹性纵波数据划分为Ⅰ、Ⅱ、Ⅲ类。
区间隧道围岩分级见下表:
区间隧道围岩分级表
层号
岩土名称
岩土特征
均匀性
开挖后的
稳定状况
围岩弹性纵波速度
围岩
类别
级别
<
1>
人工填筑土
松散,稍湿
不均匀
易塌
438
Ⅱ
Ⅵ
2-3>
粉质粘土
可塑
均匀
自稳性差
516
Ⅴ
2-4>
粉土
松散
532
2-5>
细砂
松散,稍湿~饱和
分选性差,含少量圆砾
不能自稳
449
Ⅰ
2-6>
中砂
463
2-8-1>
卵石土
分选性差,含少量砂砾
539
2-8-2>
稍密,稍湿~饱和
677
2-8-3>
中密,饱和
自稳性较差
818
Ⅲ
2-8-4>
密实,饱和
自稳性一般
1004
3-8-4>
本区段隧道洞身位于卵石土夹砂层中,围岩基本类别为Ⅱ类(围岩级别为Ⅴ级)。
始发井地质情况剖面图
2.2.5水文情况
2.2.5.1盾构始发井
(1)地表水
根据调查,清水河由北向南穿过始发井西侧,距始发井约40米,区间隧道自清水河下穿过。
清水河属川西平原岷江水系,具丰富的地表径流,为本区段地下水形成提供了丰富的补给来源。
该段清水河宽约35m,河床深约4.8m,河身为人工条石U型河堤,边坡较稳定。
(2)地下水类型
本标段地下水主要为赋存第四系砂卵石地层中的孔隙型潜水。
第四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卵石土中,卵石土层结构比较松散,含水丰富,含水层厚度大于30m。
本标段基坑基本位于卵石土层中,受地下水影响较大。
施工时,应该采取降水措施。
(3)土层的透水性和富水性
①〈1〉人工填筑土层:
场地内广泛分布于地表,渗透系数差异较大。
②〈2-3〉粉质粘土、〈2-4〉粉土层:
为弱透水性,富水性较差,位于地下水位以上,渗透系数k=0.01m/d。
③〈2-5〉、〈2-6〉砂层:
呈透镜状分布,渗透系数k=10.0m/d,为强透水层,富水性好。
④〈2-8〉、〈3-8〉卵石土层:
广泛分布,渗透系数k=18.0~22.0m/d,为强透水层,富水性好。
(4)地下水腐蚀性评价
场地范围内场地土和地下水对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对钢结构有弱腐蚀性。
2.3设计概况
2.3.3盾构始发井
盾构始发井呈西北-东南走向,东端采用二层三跨钢筋混凝土框架箱型结构,西端采用三层三跨钢筋混凝土框架箱型结构,中间标准段采用地下一层矩形箱体结构。
结构外缘起讫里程为YDK21+194.151~YDK21+274.151,全长80m,最宽处26.1m,最大埋深24.8m。
本始发井基坑最深24.8m,盾构井盾构吊出段及盾构井两侧围护结构采用Φ1200@2000的旋挖桩,始发端洞门采用Φ1500@1800玻璃纤维筋桩。
桩插入基坑底面下3.5m,扩大段插入基坑下4.5m。
围护桩平面示意图
三、混凝土浇筑施工措施
1温度的控制
混凝土入模温度控制在5-30度,混凝土到达现场后由试验人员检测混凝土坍落度,并检查混凝土和易性和入模温度。
2混凝土配料和拌制
顶板、地下三层以上侧墙、环框梁、顶梁、底梁:
C35P8防水混凝土;
底板以及地下三层侧墙:
C35P10防水混凝土;
中板、中隔墙、中板梁:
C35混凝土;
柱:
C45混凝土;
底板下垫层:
C20砼。
在混凝土原料的选择、配合比试验、拌制工艺上严格按照相关《验标》的要求执行。
混凝土拌和物配料采用自动计量装置,按照经批准的施工配合比准确称量混凝土原材料,其最大允许偏差应符合下列规定(按重量计):
胶凝材料(水泥、矿物掺和料等)±
1%;
粗、细骨料±
2%;
拌和用水±
1%。
混凝土浇筑时使用混凝土输送泵2台砼灌注混凝土输送泵车8台
3.砼施工措施及要求
1、熟悉施工图纸,充分了解和掌握施工及设计要求,做好技术交底,落实岗位责任制,执行好“三检”(自检、交接检、专检)。
2、底板施工前,将基坑底部受水浸泡后形成的软土或泥浆清除干净,局部超挖的地方严禁用虚土回填,采用砂砾石或素砼填充。
垫层砼施作标高应考虑至少3cm的地基隆起量,以保证底板结构厚度能满足设计要求。
3、板、墙施工时与地下墙的接触面按施工图要求进行凿毛、清洗。
对地下墙有漏水的地方需要先进行堵漏处理。
4、主体结构混凝土选用与设计主体结构各部位等级相适应的商品混凝土,并须具备缓凝、早强、高流态的特点,以适应结构混凝土灌注工艺需要和确保结构混凝土质量。
商品混凝土用混凝土运输车运送至灌注地点,用2台混凝土输送泵输送至灌注面。
混凝土从搅拌机中卸出到浇筑完毕的延续时间(min)
混凝土强度等级
气温
不高于25℃
高于25℃
不高于C30
120
90
高于C30
60
5、泵送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规定:
(1)、混凝土的供应,必须保证输送混凝土的泵能连续工作;
(2)、输送管线宜直,转弯宜缓,接头应严密,如管道向下倾斜,应防止混入空气,产生阻塞;
(3)、泵送前应先用适量的与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浆或水泥砂浆润滑输送管内壁;
(4)、预计泵送间歇时间超过45min或当混凝土出现离析现象时,应立即用压力水或其他方法冲洗管内残留的混凝土;
(5)、在泵送过程中,罐车出料口、泵车受料斗口设专人负责,控制送料速度快慢,保证应有足够的混凝土泵送,以防止吸入空气产生阻塞;
并注意在进料口及时拦捡大石块、砼结块及杂物,以防堵管;
(6)、当遇到砼压送困难时,泵压力升高、管路产生振动时,不得强行压送,应对管路进行检查,并放慢压送速度或使泵反转。
(7)、加强砼的级配管理和坍落度控制,确保砼的可泵性,施工中应按规范严格进行坍落度检查,若有偏差不合格时,及时与搅拌站联系并处理。
6、混凝土浇注
(1)浇筑混凝土应连续进行。
当必须间歇时,其间歇时间宜缩短,并应在前层混凝土凝结之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
若超时应按有关防水要求留置施工缝。
采用“一个坡度,薄层浇注,循序推进,一次到顶”的灌注方法来缩小混凝土暴露面,以及加大浇筑强度以缩短浇注时间等措施防止产生浇注冷缝,提高结构混凝土的防裂抗渗能力。
(2)侧墙混凝土的灌注必须分层对称地进行,使模板对称受力均匀,避免模板变形移位,以保证结构尺寸的准确性。
对于内衬墙,模板的安装的稳定性及可靠性见前检算,符合使用要求。
针对内衬墙砼灌注高度较高,人员无法下去的情形,该部分砼采用同样规格的细石砼,并采用砼输送泵车软管将砼输送至灌注面,保证砼自落高度不超过1.5m,防止石子堆积,影响砼质量。
采用超长型号的捣固棒捣固内衬墙下部砼。
在浇筑与柱和墙连成整体的梁和板时,应在柱和墙浇筑完毕后停歇1h,再继续浇筑,避免由于柱、墙砼下沉产生裂缝。
并注意在接缝处加强捣实。
若砼顶表面有积水,应排出后方可继续浇灌。
(3)每节段均采用纵向分幅灌注,根据施工经验及现有施工技术设备水平,以每节段混凝土的灌注时间不超过24小时控制,组织两套浇注设备及两个作业组同时浇注。
板每小时浇注数量不小于30m3,浇注分幅宽为2m,1小时即可完成一幅的施工,侧墙分层高度为0.5m,1小时即可完成一个层位施工,可以保障连续不间断施工。
7、捣固
(1)用振捣器捣实混凝土时,每一振点的振捣延续时间,应使混凝土表面呈现浮浆和不再沉落且不再出现气泡为止,一般宜为15~30s;
插入式振捣器捣实混凝土的移动间距,不宜大于振捣器作用半径的1.5倍;
捣实轻骨料混凝土的移动间距,不宜大于其作用半径;
振捣器与模板的距离,不应大于其作用半径的0.5倍,并应避免碰撞钢筋、模板、芯管、吊环、预埋件等;
振捣器插入下层混凝土内的深度应不小于50mm。
(2)在纵梁及钢筋密集区可采用φ32小型捣固器,设专人捣固,确保混凝土浇筑质量。
要依次捣固密实,应避免漏捣、欠捣及超捣。
要注意排除混凝土因泌水在粗骨料、水平钢筋下部生成的水分和空隙,提高混凝土与钢筋的握裹力,防止因混凝土沉落而出现的裂缝,同时又减小内部裂缝,增加混凝土密实度,从而提高抗裂及抗渗性,避免产生渗漏水的路径。
8、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防止混凝土中心与表面温差过大,混凝土表面产生有害裂纹。
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不超过28℃,混凝土中心与表面温差<25℃。
在夏季尽量采用夜间浇筑。
板体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进行温升监测,以便及时准确地采取保证措施,确保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
(混凝土浇筑温度系指混凝土振捣后,在混凝土50mm~100mm深处的温度。
)
9、每节段施工缝在混凝土浇注前必须凿毛及清洗干净。
侧墙纵向水平施工缝在续浇前,应灌注与原砼相配的至少10cm高的水泥砂浆,防止接缝处烂根。
不能在浇注前灌注同等标号水泥砂浆的施工缝,如板横向施工缝,都采用涂抹YJ-302混凝土界面处理剂处理,以提高混凝土接缝处的粘接力。
10、诱导缝接头处理详见诱导缝构造图和防水图。
11、做好砼表面抹面收尾工作。
顶板混凝土基面应保证2/1000的平整度,且不允许做找平层。
因此必须采用多次收水、多次压平,用木蟹打成细毛面,并要求从速覆盖湿草包(或先铺塑料薄膜)作湿养护,以满足粘贴、涂抹防水层时混凝土基面坚实、平整的要求。
12、混凝土养护是确保混凝土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为确保混凝土不产生有害裂缝,应在浇筑砼完毕后的12h以内进行养护,并设专人养护。
顶板混凝土灌注后在砼初凝后采用覆盖湿草包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14d,如可能,养护至顶板附加防水层施作前,然后及时做附加防水层与其保护层,并及时回填土。
中柱、端头井侧墙用薄膜覆盖喷雾养护,底板采用蓄水养护,中板采用喷淋养护。
浇水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处于润湿状态
13、混凝土缺陷修整
(1)面积较小且数量不多的蜂窝或露石的混凝土表面,可用1:
2~1:
2.5的水泥砂浆抹平,在抹砂浆之前,必须用钢丝刷或加压水洗刷基层;
(2)较大面积的蜂窝、露石和露筋应按其全部深度凿去薄弱的混凝土层和个别突出的骨料颗粒,然后用钢丝刷或加压水洗刷表面,再用比原混凝土强度等级提高一级的细骨料混凝土填塞,并仔细捣实;
(3)选择修补用的砂浆、砼配合比时应进行配色比较;
(4)对影响混凝土结构性能的缺陷,必须会同监理、设计等有关单位研究处理。
(5)夜间施工时要保证充足的照明,保证混凝土振捣质量。
(6)浇筑过程中,设备操作人员要熟练操作设备,提高混凝土的输送能力及浇筑质量,保证混凝土的连续浇筑。
混凝土砼施工工艺流程:
四、安全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安全、文明施工,反映了施工队伍的素质,并与工程质量、施工进度息息相关,施工中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生产安全管理措施
1、确定安全生产目标和安全防范要点
(1)、本项目安全目标确定为“三无一杜绝、一创建”,“三无”即:
无工伤死亡事故;
无交通死亡事故;
无火灾、洪灾事故;
“一杜绝”即:
杜绝重伤事故;
“一创建”即:
创建安全文明工地。
(2)、根据本工程特点,安全防范重点有以下六个方面:
防高处坠落事故;
防起重伤害事故;
防触电电击事故;
防机械伤害事故;
防道路交通事故;
防基坑坍塌事故。
(3)、安全方面各种临时性结构和设备操作工况,要详细计算,并按规范要求留取足够的安全储备。
基坑深度超过1.5m应按规定设置上下坡道或爬梯。
汛期开挖时要放缓边坡,并做好排水措施。
(4)、加强现场施工管理,施工现场人员必须戴好安全帽及其它安全防护用品。
(5)、基坑周围必须设置围栏,一般加高120cm的围护栏,挖出的土方及时运离基坑,机动车的通行不得危及坑壁的安全,防止坍塌。
(6)、施工现场的电工必须持证上岗。
(7)、施工地段设置各种警告标志,夜间应有良好的照明,限速行驶,保证施工现场道路畅通。
(8)、严禁非司机开车或试车,严禁酒后开车,施工机械专人驾驶操作。
(9)、专职安全人员除正常在工地检查外,对重点新工序要提出安全注意事项,并配合工地技术人员做好安全技术交底。
2、技术安全交底
(1)、临边防护:
①挖出的土要随挖随时排走,不得在坑边存放;
②坡上部不准堆放弃土和材料设备等,堆放重物距土坡安全距离不得小于4m,临时材料不得小于2m;
③距离坡上线1.5m外用钢管插入地下做立杆搭设0.6m,1.2m高两道水平栏杆,并用安全密目网全封闭;
④夜间在防护栏杆上部挂红灯警示;
⑤栏杆刷一米长红白相间颜色警示;
⑥将坑边上散土和活动碎石清理干净。
(2)、上下通道:
用砂浆砌砖设置人行坡道,坡道必须满足多人同时上下行走,并保证其承载力,坡道要有扶手护栏等齐全的安全设施。
不准使用木梯上下。
(3)基坑监护:
基础放坡坡度不大,但仍不排除有坍塌的危险,故设一名专职监护人员,进行全天监测,并做好沉降记录,如发现有松动、变形、裂缝现象,立刻撤离现场作业人员,并及时报告上级有关部门,采取防范措施,确保安全生产。
3、安全措施
(1)、人员安全
①严格遵守本公司颁布的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甲方的规章制度;
针对工程特点、对所有从事管理和生产的人员进行全面的安全教育,重点对专(兼)职安全员、现场施工员、技术员、从事特种作业的起重工、电工、焊接工、机械工、场内机动车辆驾驶以及新工上岗、工人变岗和改变工艺等进行培训教育。
②施工现场建立、健全各级各部门安全生产责任制,责任落实到人,并有负责考核记录;
③施工人员进驻现场必须进行安全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并及时做好记录和签名,建立安全培训卡;
④施工区实行按工作类别每天召开班前会,将作业环境及安全要求、安全操作方法向工人交底;
⑤施工组织设计中必须较全面、具体、针对性强的安全技术措施,并经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查批准,签字;
⑥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保证作业人员充足睡眠,严禁疲劳作业;
⑦建立电工作业、吊车驾驶等特殊作业人员花名册,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⑧建立健全安全检查制度,安全检查应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检查要抓住重点部位,危险岗位,并有书面记录和履行签字手续,对查出的重大事故隐患,要发整改通知单,做到定人、定时间措施,进行整改,并履行复查手续;
⑨进入施工现场必须遵章守纪,并按规定色标配戴安全帽,其中现场管理人员必须戴证卡,做到每个关键作业点都有管理人员。
(2)、设备安全
①工地所有设备使用前均需进行安全鉴定,由项目部专职安全员组织各班组长巡检做好设备鉴定记录,不合格设备严禁使用;
②对使用安全有环境,操作等参数要求指标的设备,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及程序进行,严禁野蛮施工造成设备的损坏。
2、文明、环保措施
1、挂牌生产及环保标志醒目。
2、现场材料按各种型号、规格堆放整齐;
3、施工现场应制定洒水防尘措施,指定专人负责及时清运废渣土。
4、对施工弃土、废水不得向河流和设计范围外的场地直接倾倒。
5、施工机械的废油废水,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处理,不超标排放,造成河流和水源污染。
6、车辆运料过程中,对易飞扬的物料用蓬布覆盖严密,且装料适中,不得超限;
车辆轮胎及车外表用水冲洗干净,不得污染道路。
7、施工设备、车辆要经过质检部门检验,尾气排放不得超标。
8、夜间施工时,应控制施工机械的人为噪声,防止噪声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