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 复习重点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632659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89 大小:90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生理学 复习重点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病理生理学 复习重点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病理生理学 复习重点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病理生理学 复习重点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病理生理学 复习重点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病理生理学 复习重点Word下载.docx

《病理生理学 复习重点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生理学 复习重点Word下载.docx(8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病理生理学 复习重点Word下载.docx

组织耗氧量=(动脉血氧含量-静脉血氧含量)×

血氧分压PO2:

物理溶解于血液中的氧所产生的张力,又称血氧张力。

动脉血氧分压(PaO2)为100mmHg,取决于吸入气体的氧分压和外呼吸功能状态。

静脉(PvO2)为40,反应内呼吸状态

血氧容量C-O2max:

指100ml血液中是血红蛋白,在氧分压为150、温度为38时,所能结合的氧的最大毫升数,即100ml血液中Hb的最大携氧量,取决于Hb的质和量,成人为20ml/dl

血氧含量C-02:

指100ml血液中实际含有的氧量,包括物理溶解(可忽略)和化学结合,取决于氧分压和氧容量

血氧饱和度SO2:

指Hb的氧饱和度,即结合氧的血红蛋白百分数,约等于氧含量与氧容量的比值。

取决于①PO2②[H+]、2,3-DPG、CO2、温度

P50:

反应Hb与O2的亲和力氧离曲线左移,P50减少,亲和力增加。

右移相反

缺氧的分类、原因及发病机制

(一)乏氧性缺氧(HypoxicHypoxia)

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含量减少,组织供氧不足,又称低张性缺氧。

1.原因:

①吸入气的PO2↓②外呼吸功能障碍;

③静脉血流分流入动脉:

右心→左分流

2.血氧变化特点:

PaO2↓;

CO2max正常;

CaO2↓;

SaO2↓;

动静脉氧差↓或正常;

发绀。

发绀:

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浓度达到或超过5g/dl,皮肤和粘膜呈青紫色。

发绀=缺氧?

(二)血液性缺氧(HemicHypoxia)

Hb含量减少或性质改变,使血液携氧能力降低,血氧含量减少,或与Hb结合的氧不易释放导致的缺氧。

1.原因:

①Hb的数量↓:

贫血

②Hb质的变化:

CO中毒、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③Hb与O2亲和力↑:

输入大量库存血、输入碱性液

2.血氧变化特点:

PaO2正常;

CO2max↓或正常(亲和力增强);

CaO2↓或正常(亲和力增强);

SaO2正常;

动静脉氧差(Da-vO2)↓;

发绀(-)

(三)循环性缺氧(CirculatoryHypoxia)

因组织血流量减少使组织供氧量减少所引起的缺氧

循环障碍→组织供血↓→供O2↓

全身:

休克、心衰

局部:

栓塞(心梗)

CaO2正常;

SaO2正常;

动静脉氧差↑;

发绀(+)

(4)组织性缺氧(HistogenousHypoxia)

因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减弱而引起的缺氧

1.原因:

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减弱

①线粒体功能受抑制:

氰化物、H2S、鱼藤酮、巴比妥、抗霉菌素A、砷化物等

②呼吸酶合成障碍:

如硫胺素、尼克酰胺、核黄素缺乏

③线粒体损伤:

放射性损伤、细菌毒素

PaO2正常;

SaO2正常;

动静脉氧差↓;

发绀(—)

四、缺氧时机体机能代谢变化

(一)呼吸系统

1.代偿性反应→低氧通气反应HVR:

指PO2降低时,呼吸深快,肺泡通气量增加

取决于缺氧的程度、时间

机制:

PaO2↓→外周化学感受器→呼吸深快→胸腔负压↑→回心血量↑→

→心输出量↑→肺血流量↑

意义:

呼吸深快可以①增大呼吸面积,促氧弥散②使肺泡氧分压上升,CO2分压下降

③胸腔负压增强,促进静脉回流,肺血流增多利于气体交换,心排血量加快利于氧运输

注:

血液及组织性缺氧时,PO2正常,呼吸可不显著增强。

循环性缺氧如累及肺循环,可使

呼吸加快

2.代偿引起的呼吸功能障碍,系统损伤

1)中枢性呼吸衰竭、抑制,通气量减少

2)高原肺水肿:

症状(发绀,呼吸困难,咳泡沫痰)

原因:

①缺氧到时小动脉收缩,血浆内容物渗出,引起肺水肿

②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

③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外周血管收缩,肺血流量升高,易渗出

④肺水清除障碍

其他原因:

寒冷、劳累、过量烟酒

(二)循环系统

1.代偿性反应

1)心功能心肌自律性失常、传导阻滞,心率加快(急性轻度)心率减慢(严重缺氧时)

HR↑、心肌收缩↑、CO↑心排血量增加,久居高原后下降。

右心负荷加重

2)血流重分布心、脑血管扩张(缺氧)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急性缺氧)

器官血流量取决于:

1.血液灌注的压力(动静脉压差)

2.器官血流阻力(开放的血管数目和开放程度)

3)肺血管收缩

正常肺循环:

流量大,压力低,阻力低,容量大,主要功能:

使血液充分氧合

氧分压下降→缺氧性肺血管收缩HPV(肺循环特有)→维持通气与血流比例→代偿作用

但剧烈的收缩可引起肺水肿

高原肺水肿——纯氧或高压氧疗有效

机制因素:

①缺氧对平滑肌直接作用②体液因素作用(血栓素,内皮素等)

③缺氧肺动脉高压,

4)毛细血管增生慢性缺氧引起,心脑增生更显著

2.循环功能障碍

1)肺动脉高压:

由血管改建和收缩两方面引起,因为肺血管长期收缩

2)心功能障碍3)静脉回流减少

(3)血液系统

RBC(红细胞)↑,Hb↑;

RBC中2,3-DPG↑→氧离曲线ODC右移→促进氧释放

RBC和Hb可增加氧容量和氧含量,

DPG含量影响因素:

糖酵解速度,DPGM和DPGP活性,DPG与血红蛋白结合量

久居高原→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4)中枢神经系统变化

脑主要能量来源于葡萄糖有氧氧化,但储备少→对缺氧敏感

急性缺氧:

头痛;

思维、记忆力、判断力↓

慢性缺氧:

易疲劳、嗜睡

缺氧机制:

①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受阻②酸碱平衡紊乱③神经递质失调④脑水肿

5)缺氧时细胞反应机制

氧感受器感受(含铁血红素蛋白)→缺氧信号的传递与整合→缺氧相关基因的表达→决定细胞命运(代偿(存活)或失代偿(损伤、死亡))

6)组织细胞变化

1.代偿改变:

①对氧的利用加强(线粒体密度、膜面积酶活性↑)②载脂蛋白(肌红蛋白)↑③糖酵解↑④低代谢率

2.细胞损伤:

ATP缺乏、酸中毒、缺血-再灌注损伤

线粒体功能和结构损伤,细胞膜结构损伤、细胞自溶坏死

五、氧疗和氧中毒

(一)氧疗:

吸入氧分压较高的空气或纯氧

低张性缺氧:

PaO2↑→CaO2→供O2↑

其它三种:

增加物理溶解O2,例高压氧疗

CO中毒病人:

O2与CO竞争结合Hb,加速CO与Hb解离

二)氧中毒

取决于吸入气的氧分压(主)和氧浓度

超过0.5个大气压以上的氧对人和细胞都有毒害作用,肺和中枢神经影像较大

症状:

面色苍白,出冷汗,脚痛,呼吸急促,甚至细胞溶血

脑型氧中毒:

2-3个大气压,数分钟至数十分钟,

有4个阶段:

潜伏期,前驱期(面部抽搐,自主神经症状,感觉异常,情绪异常),

惊厥期(癫痫发作,痉挛,神志丧失,脑电压升高,棘状和梭状波,昏迷期

肺型氧中毒:

1个大气压8小时,最灵敏指标是肺活量减少。

肺最易受累。

肺部炎性病变

眼型氧中毒:

新生儿恒温箱内吸入高分压氧

第7章应激反应与疾病

1.稳态(homeostasis):

在多种调节机制的作用下,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各组织细胞及整体的功能与代谢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稳态应变(allostasis):

机体为适应环境变化和挑战而产生激素(如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和其他介质(如细胞因子)的能力,意味着机体的整体稳定性依靠机体的改变来实现。

3.应激(stress):

机体对难以应付的或认为难以应付的内、外环境或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全身性适应反应。

(是否具有“非特异性全身性”?

稳态→稳态应变→应激健康→亚健康→疾病

二、应激的原因——应激原

强度足够引起应激反应的任何因素皆可成为应激原。

分类:

①外环境因素②机体内环境因素③心理、社会因素

应激反应:

①良性应急反应:

没产生负面影响

②劣性应激反应:

导致机体稳态失调,引起应激性

普遍适应综合征(generaladaptationsyndrome,GAS)

分为三期

1.警觉期(alarmstage)

在应激作用后迅速出现,以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为主,释放儿茶酚胺,使机体处于最佳动员状态,利于战斗或逃避,但只能持续短时间。

2.抵抗期(resistancestage)

应激原持续作用于机体,集体进入抵抗或适应阶段,以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为主的适应反应。

3.衰竭期(exhaustionstage)

持续强烈的有害刺激耗竭机体的适应能力,肾上腺皮质激素持续升高,但糖皮质激素的数量和亲和力下降,机体内环境明显失衡,应激反应的负效应陆续出现。

(稳态应变超负荷→糖尿病)

1、应激时的神经内分泌变化(整体水平的应激)

2、第一步:

对应激的感应

 

(一)应激原刺激→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1.被兴奋的组织结构:

蓝斑-中枢,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

2.释放的神经递质:

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3.主要的生物学效应:

各系统功能代谢变化。

中枢效应:

引起兴奋、警觉、紧张、焦虑

4.在应激反应中的意义:

促进机体紧急动员,机体唤醒作用

有利:

①心输出量增加②血液重新分布③改善肺泡通气

④升高血糖、改善供能⑤促进多种激素的分泌

不利:

①肾、胃肠道缺血性损伤②能量物质大量消耗③心血管应激性损伤

④血管痉挛⑤致死性心律失常

表7-2α和β肾上腺素能受体的生理功能

表7-3儿茶酚胺对组织器官的影响

(2)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轴

下丘脑的室旁核、腺垂体和肾上腺皮质

糖皮质激素GC(皮质醇)

3.主要的生物学效应

糖皮质激素的主要功能是利用合成和分解代谢的调节作用,始终保持有足够的葡萄糖维持脑的生理活动。

糖皮质激素还具有稳定溶酶体膜、抗炎和免疫抑制(抗过敏)等作用。

表7-4皮质醇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4.在应激反应中的意义

①对儿茶酚胺等的“允许作用”:

GC本身不直接引起血管收缩,但必须有少量GC存在,儿茶酚胺才能充分发挥对心血管的调节作用。

机制:

通过增加心肌和血管平滑肌肾上腺素能受体的数量,保证血管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并加强儿茶酚胺的其它效应。

②GC含量是应激反应程度的指标

③存在糖皮质激素抵抗现象:

GC受体被耗竭

5在应激反应中的意义—有利作用与不利影响

①调控情绪行为反应②抑制炎症介质、细胞因子的生成、释放和激活,稳定溶酶体膜

③通过允许作用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④促进蛋白质分解和糖异生作用

①抑制免疫,感染增加②蛋白分解过多、负氮平衡,影响创伤愈合

③生长发育迟缓④中央型肥胖

(3)其它激素

1.种类

2.主要的生物学效应:

减轻疼痛(内啡肽、脑啡肽),免疫调节(催乳素、睾酮),促乳腺发育(催乳素),调节血糖、水钠代谢

3.在应激反应中的意义通过激素的具体作用来理解。

2、细胞分子水平的反应

(一)细胞水平

1.细胞因子

(1)细胞因子的概念: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分泌的一类生物活性分子,大多为(6-60)×

10的三次方的多肽或糖蛋白。

(2)主要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

白细胞,内皮细胞,….

(3)主要的细胞因子种类:

白介素(IL-6,IL-1..),TNF-α

(4)细胞因子的特点:

多细胞来源、短暂分泌、分泌具有自限性,多数以自分泌和旁分泌

发挥作用,但也有以内分泌方式作用于远处器官。

(5)各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效应:

要了解的内容(思路)

①中英文全称和简写:

②来源(细胞、组织):

③化学性质(分型和分子量等):

④生物学效应:

⑤发挥作用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

2.急性期反应

(1)急性期反应和急性期蛋白的概念:

感染、炎症或组织损伤等应激原刺激可使机体产生快速反应,血浆中某些蛋白质浓度的迅速升高,这种反应称为急性期反应(acutephaseresponse,APR),这些浓度升高的蛋白质被称为急性期蛋白(acutephaseprotein,APP)。

(2)参与细胞:

肝细胞(主产生)、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维细胞和多形核白细胞。

(3)急性期蛋白的种类(属于分泌性蛋白质)

(4)急性期蛋白释放的机制

例:

细菌感染介导的急性期反应和急性期蛋白释放(了解各种细胞的作用)

急性期蛋白的功能:

①抑制蛋白酶活性②激活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③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

④清除自由基⑤促吞噬、防御、抗感染、抗损伤⑥结合、运输

也有有利作用和不利影响

要区别C-反应蛋白与蛋白C:

①蛋白C系统是具有抗凝作用的血浆蛋白系统,包括蛋白C(PC),蛋白S(PS),血栓调节蛋白TM,活化的蛋白C抑制物(APCI),PC和PS都具有依赖维生素K的抗凝蛋白,蛋白C系统在体液抗凝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②C-反应蛋白是急性期蛋白的其中一种,促进吞噬细胞,抗感染

(2)热休克蛋白HSP(细胞非特异性防御反应)

1.定义:

应激原刺激时细胞新合成或合成增加的一组蛋白质,它们主要在细胞内发挥功能,属非分泌型蛋白质。

(与APP区别)

2.分类:

根据分子量分为HSP110、HSP90、HSP70、HSP60和小分子HSP亚家族

3.功能:

维持蛋白自稳状态(正确折叠,三维结构)

分子伴娘(本身并不是蛋白质代谢的底物或产物)

提高细胞对热或其他刺激的耐受性

与免疫的关系

4.热休克蛋白的表达调节:

原来与HSF结合的HSP在应激时履行功能,释放了磷酸化HSF,HSF形成三聚体,进入细胞核,与HSE结合,HSP基因转录

5.热休克转录因子HSF,休克元件HSE

(3)氧化应激—自由基的生成和损伤作用

概念:

活性氧簇ROS和活性氮RNS自由基产生太多或抗氧化防御系统功能降低,造成细胞脂质、蛋白质、DNA氧化损伤,导致组织细胞损伤。

(4)内质网应激—

内质网钙离子稳态失调,错误折叠或未折叠的蛋白质在内质网腔内堆积,导致内质网生理功能紊乱,产生适应性反应→未折叠蛋白反应UPR,促进内质网对蛋白质的加工、降解、清除、调节蛋白质翻译。

有好有不好

第3节应激反应对机体的影响

一、对代谢的影响—高代谢状态

合成代谢减少,分解代谢加强,基础代谢率明显升高。

1.蛋白质:

分解增加,应激相关蛋白合成增加

2.脂肪:

分解增加,慢性应激可导致肥胖

3.糖:

血糖升高,应激性高血糖,应激性糖尿

4.水钠潴留,酸中毒

2、对各器官系统的影响

心血管系统:

儿茶酚胺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增高,外周血中分布不均→机体血液重新分布→心脑肾骨骼肌血管痉挛,保证重要器官血流供应。

若强烈应急会心肌缺血或梗死。

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

慢性时:

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CRH(儿茶酚胺)增加→肠血管收缩,血流减少→应激性急性胃粘膜病变,应激性溃疡

泌尿系统: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抗利尿激素↑→肾小球滤过率↓→少尿,性功能↓,乳汁分泌↓

血液系统:

外周血管中白细胞↑、核左移、血小板↑、聚集性增强、纤维蛋白原增多,导致血液凝固性增高。

慢性疾病是易贫血

内分泌系统:

免疫系统:

心理神经免疫学。

1.交感神经支配脾和淋巴器官,干扰下丘脑影响免疫。

2.通过迷走神经和细胞因子将免疫系统信号传入中枢。

应急反应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和HPA兴奋导致大量儿茶酚胺和CRH与糖皮质激素激素释放,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儿茶酚胺和糖皮质激素促进Th2分化。

初期会免疫调节,但长期会造成免疫抑制。

中枢神经系统:

应激反应的调控中心,HPA的适度兴奋有助于维持良好学习能力、情绪,但过度兴奋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甚至抑郁、厌食、自杀。

CRH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适度增多可促进适应,是机体兴奋,愉快,大量增加,特别是慢性应激性反应时持续增加会引起焦虑、抑郁。

CRH还可升温

应激反应、炎症、

肥胖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

应激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实线箭头表示促进,虚线箭头表示抑制)

第4节应激反应与疾病

应激性疾病:

应激反应作为主要病因直接作用引起的疾病,如应激性溃疡(stressulcer);

应激相关性疾病:

应激反应作为病因之一或作为诱因加速发生、发展的疾病。

又分为应激相关性躯体疾病和应激相关性心理、精神障碍。

一、应激性溃疡(stressulcer):

概念:

指患者在遭受各类强烈应激原(特别是严重创伤、烧伤、手术和危机并发休克等)刺激状态下出现的胃、十二指肠粘膜的急性病变,主要病理改变为胃、十二指肠粘膜的糜烂、溃疡、出血等。

与普通消化性溃疡不同,发病较快粘膜内氢离子增多

发生机制:

①胃十二指肠粘膜缺血:

血管收缩,降钙素(舒血管)表达↓,胃肠道粘膜缺血→上皮细胞受损→胃粘膜屏障破坏→胃腔内氢离子反向弥散进入粘膜(关键)→溃疡

②胃粘膜防御功能降低:

1.糖皮质激素↑→抑制胃粘膜合成与分泌功能,促进分解代谢功能→屏障功能和粘膜再生能力↓2.前列腺素E2↓→抑制胃酸和蛋白酶原分泌功能↓

③其他因素:

胆汁反流、自由基生成→加快溃疡发展;

褪黑素↓→加重溃疡

2、应激相关性心理、精神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acutestressdisorder,ASD)=急性心因性反应

指由于急剧而严重的社会心理应激原作用,在应激原刺激后的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的功能性障碍。

表现:

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有一定盲目行为,或伴有情感迟钝的精神运动性抑郁,或心悸、出汗等自主神经反应

2.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精神创伤性应激障碍(PTSD)=延迟性心因反应

指由于严重而强烈的精神刺激,如经历残酷的战争、严重的创伤、恐怖场面等,而引起的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一系列心理精神障碍。

3.适应障碍(adjustmentdisorder)

指由于长期存在的应激性生活事件或持续的困难处境的作用,加上人格缺陷的影响,使患者产生以焦虑、烦躁、抑郁等情感障碍为主要表现,同时伴有适应不良的行为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类精神障碍,例如抑郁(成人多见)、品行障碍(青少年多见,逃课)

防治原则

3、应激相关性躯体疾病

第8章炎症

炎症:

是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在收到感染和(或)非感染损伤因素刺激后所发生的一种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免疫病理反应。

是双刃剑:

1.机体的保护反应。

2.对生物产生危害

持续时间长短分为:

超急性炎症、急性炎症、亚急性炎症、慢性炎症

病因-----感染性因素

感染:

指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侵入人体所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性反应。

病原体可分两类:

①外源性感染:

主要②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

感染源

致热、致炎物质

细菌

革兰阴性菌

内毒素LPS=脂多糖

格兰阳性菌

外毒素:

肠毒素、白喉毒素

肽聚糖

LPS相似

病毒

包膜的脂蛋白

真菌

全菌体及荚膜多糖、蛋白质

寄生虫

血吸虫、包虫

病因----非感染性因素

体内外的理化因子和体内代谢产物释放因子、免疫复合物释放因子、组织坏死释放因子。

炎症发生机制

急性炎症:

炎症细胞的活化;

炎症介质的产生及表达;

浸润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组织变性、坏死、渗出

慢性炎症:

浸润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组织增生性病变

一炎症细胞的活化

定义:

炎症细胞在致炎因素的刺激下发生细胞变形、粘附、渗出、趋化、吞噬及释放等反应,从而启动炎症反应的过程。

(1)白细胞的粘附与渗出

白细胞粘附于血管内皮并穿越血管壁,渗出至组织间隙,炎症主要特征之一。

作用因子:

选择素(有3种,P\E\L-选择素)、趋化因子、整合素

PSGL-1(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

是3种选择素的生理配体,几乎表达于所有白细胞,介导白细胞于内皮细胞表面慢速滚动。

作用:

建立白细胞与内皮细胞之间的联系;

作为信号受体向白细胞内传递信号,引起整合素活化和细胞骨架变化。

趋化因子:

与白细胞表面的g蛋白受体结合,导致β2整合素活化

β2整合素活化:

是白细胞活化的重要环节,介导白细胞粘附增强,伸张,伸出伪足,在血管内爬行。

(2)白细胞的趋化作用

指白细胞从血管内渗出后,向趋化因子高的部位做定向移动,最终在损伤部位集结的过程。

在炎症部位呈浓度梯度分布,中心高。

分内源性(补体、CK)、外源性(细菌产物)

趋化性细胞因子:

一组小分子蛋白质,分4类

①CXC:

趋化中性粒细胞

②CC:

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③XC:

表达于胸腺,趋化CD8+淋巴细胞

④CX3C:

不规则趋化因子,是唯一膜结合性趋化因子,作用于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

细胞因子和受体不是严格特异性

(3)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白细胞吞噬、杀灭及降解病原体和组织碎片的过程

吞噬细胞:

吞噬细胞→吞噬体→吞噬溶酶体,三种

中性粒细胞:

杀灭、降解病原体和组织碎片的重要场所

巨噬细胞:

清除炎症灶内死亡的细菌、细胞、组织碎片及其他异物

嗜酸性细胞:

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其内的蛋白对寄生虫有毒性作用

(4)白细胞的释放反应和组织损伤

白细胞释放活性氧、蛋白水解酶炎症介质、趋化物质→血管、组织损伤

(5)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活化与血管通透性改变

①内皮细胞收缩→通透性↑→血管中蛋白渗出→血管胶体渗透压↓、组织渗透压↑→炎性水肿→利于稀释局部毒素

②血浆外渗→血液浓缩、黏性↑→血流速度↓→利于白细胞粘附、渗出

炎症介质

炎症过程中由炎症细胞及其他细胞释放或在体液中产生、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的总称。

①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