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资格证《儿科护理学》考试考前必考章节考点汇总精华篇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63104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护士资格证《儿科护理学》考试考前必考章节考点汇总精华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护士资格证《儿科护理学》考试考前必考章节考点汇总精华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护士资格证《儿科护理学》考试考前必考章节考点汇总精华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护士资格证《儿科护理学》考试考前必考章节考点汇总精华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护士资格证《儿科护理学》考试考前必考章节考点汇总精华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护士资格证《儿科护理学》考试考前必考章节考点汇总精华篇Word文档格式.docx

《护士资格证《儿科护理学》考试考前必考章节考点汇总精华篇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护士资格证《儿科护理学》考试考前必考章节考点汇总精华篇Word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护士资格证《儿科护理学》考试考前必考章节考点汇总精华篇Word文档格式.docx

  2.臀部护理

  选用柔软吸水性良好、大小适中的尿布

  及时更换尿布,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干燥

  大便后用温水洗净臀部,或用婴儿护肤湿巾从前向后擦拭干净,并涂护臀膏

  尿布不可过紧、过松,不宜垫橡胶单或塑料布。

  四、脐部护理

  每天沐浴后,用消毒干棉签蘸干脐窝里的水及分泌物,再以棉签蘸酒精溶液消毒脐带残端、脐轮和脐窝

  保持脐带干燥,尿布的上端勿遮挡脐部,避免尿粪污染脐部。

可用干净的衣物,轻轻盖住脐部

  脐带脱落后应继续用酒精消毒脐部直到分泌物消失

  五、新生儿保暖

  1.分娩室新生儿保暖

26~28℃之间,新生儿出生后放在辐射台上保暖

  出生后将新生儿放在温暖、干净、干燥的布单上,用干毛巾擦干新生儿的全身和头发

  鼓励产妇和新生儿尽可能皮肤密切接触。

  2.母婴同室新生儿的保暖

22~24℃

  给产妇讲解新生儿保暖的重要性,实行24小时母婴同室

  每4小时观察体温一次,并评价保暖情况,保持体温在36.5~37.5℃

  不要给新生儿包裹太紧,使其手脚能自由活动。

  六、新生儿的特殊生理状态

  1.生理性体重下降:

生后数日内,因丢失水分较多,出现体重下降,但一般不超过10%,生后10日左右,恢复到出生时体重

  2.生理性黄疸:

生后2~3日即出现黄疸,5~7日最重,10~14日消退,新生儿一般情况良好

  3.生理性乳腺肿大:

出生后3~5日,乳腺可触到蚕豆到鸽蛋大小的肿块,因胎内母体的孕酮和催乳素经胎盘至胎儿体内,出生后这些激素影响突然中断所致,多于2~3周消退

  4.假月经:

部分女婴在生后5~7日,可见阴道流出少量的血液,持续1~3日后停止。

是因母体雌激素在孕期进入胎儿体内,出生后突然消失引起,一般不必处理。

  5.口腔内改变:

新生儿上颚中线和齿龈切缘上常有黄白色小斑点,民间称“马牙”,是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腺分泌物积留所致又称“上皮珠”,生后数周到数月逐渐消失,不需处理。

早产儿的护理

  一、环境

  1.早产儿应与足月儿分室居住

  2.室温与湿度:

24~26℃,晨间护理时,提高到27~28℃,相对湿度55%~65%

  3.工作人员进入病室前应更换清洁工作服、鞋、洗手

  二、保暖:

根据早产儿的体重及病情,给予不同的保暖措施

  三、合理喂养

  1.开奶时间

  出生体重在1.5kg以上而无青紫的患儿,可出生后2~4小时喂10%葡萄糖水2ml/kg,无呕吐者,可在6~8小时喂乳

  出生体重在1.5kg以下或伴有青紫者,可适当延迟喂养时间

  2.喂奶量

  根据消化道的消化及吸收能力而定,以不发生胃内潴留及呕吐为原则

  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喂乳量越少,喂奶间隔越短

  根据喂奶后有无腹胀、呕吐、及体重增长情况调整

  3.乳品选择

  首选母乳喂养

  无法母乳喂养者以早产婴配方奶为宜

  4.喂养方法

  吸吮及吞咽良好者直接母乳或奶瓶喂养

  有吸吮无力及吞咽功能不良者,可用滴管或鼻饲喂养,必要时,静脉补充高营养液

  喂养后,患儿宜取右侧卧位,并注意观察有无青紫、溢乳和呕吐的现象发生

  5.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每日晨起空腹测体重一次,并记录

  四、维持有效呼吸:

早产儿呼吸中枢不健全,易发生缺氧和呼吸暂停

  1.有缺氧症状者给予氧气吸入,经皮血氧饱和度维持在85%~93%

  2.吸氧时间不宜过长,防止发生氧中毒

  五、预防出血:

出生后应补充维生素K,肌内注射维生素K1,连用3日

  六、预防感染

  1.做好口腔、皮肤及脐部的护理

  2.接触早产儿前、后均应洗手

  3.环境清洁

  七、密切观察病情及早发现病情变化

  第三节新生儿窒息的护理

  一、病因:

胎儿窘迫

  吸入羊水、黏液致呼吸道阻塞,造成气体交换受阻

  缺氧、滞产、产钳术使胎儿颅内出血及脑部长时间缺氧致呼吸中枢受到损害

  产妇在分娩过程中接近胎儿娩出时使用麻醉剂、镇静剂,抑制了呼吸中枢

  早产、肺发育不良、呼吸道畸形

  二、临床表现

  1.根据窒息程度分轻度窒息和重度窒息

  2.出生后5分钟Apgar评分对估计预后有意义。

如5分钟的评分数<

3分,新生儿死亡率及日后发生脑部后遗症的机会明显增加

  三、治疗原则

  复苏:

  四、护理问题

  

(一)新生儿

  1.气体交换受损:

与呼吸道内存在羊水、黏液有关

  2.有受伤的危险:

与抢救操作、脑缺氧有关

  

(二)母亲

  1.功能障碍性悲伤:

与现实的或预感的失去孩子及孩子可能留有后遗症有关。

  2.恐惧:

与新生儿的生命受到威胁有关。

  五、护理措施

  1.配合医生按ABCDE程序进行复苏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

  足月儿主要累及脑皮质、矢状窦旁区;

早产儿则易发生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一、病因

  1.缺氧原因:

围生期窒息、反复呼吸暂停、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右向左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

  2.缺血因素:

心脏停搏或严重的心动过缓、重度心力衰竭

  二、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意识改变及肌张力变化。

临床根据病情的表现不同分为轻、中、重度。

  三、辅助检查

  1.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PKBB)升高——脑组织受损

  2.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活性升高——神经元受损

  3.脑电图:

显示不同程度的脑损害

  4.头颅B超:

可见脑室及其周围出血,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5.CT:

最适合的检查时间为生后2~5日

  四、治疗原则:

支持疗法、控制惊厥和治疗脑水肿

  1.支持疗法:

给氧、改善通气,纠正酸中毒、低血糖等

  2.控制惊厥:

首选苯巴比妥,肝功能不全者改用苯妥英钠,顽固性抽搐者加用地西泮或水合氯醛

  3.治疗脑水肿:

控制入量,可用呋塞米(速尿)静脉推注,严重者可用20%甘露醇

  五、护理问题

  1.低效性呼吸形态:

与中枢系统损害有关

  2.营养失调:

低于肌体需要量

  3.潜在并发症:

颅内出血呼吸衰竭

  六、护理措施

  七、健康教育

  1.向家长介绍疾病的治疗、护理过程,减轻家长的恐惧心理

  2.指导家长掌握康复训练的内容

新生儿颅内出血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

  1.缺血缺氧:

早产儿多见

  毛细血管发育不成熟、脆弱,当动脉压突然升高时,易导致毛细血管破裂、出血

  窒息时,引起低氧及高碳酸血症,可导致颅内出血的发生

  2.外伤:

以足月儿多见

  3.其他:

高渗透压的液体输入过快、机械通气不当、血压波动过大、操作时对头部按压过重均可引起颅内出血

  1.生后数小时至一周左右出现

  2.中枢神经兴奋症状:

易激惹、烦躁不安、双目凝视、呕吐、脑性尖叫。

可有全身强直性或阵发性痉挛、肌张力增高

  3.中枢神经抑制症状:

表情淡漠、嗜睡、昏迷、肌张力低下、拥抱反射消失、呼吸不规律、呼吸暂停并出现青紫等

  4.查体:

前囟饱满、骨缝开裂、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消失等

  5.出血部位不同症状不同

  1.脑脊液检查:

急性期为均匀血性和皱缩红细胞,蛋白含量明显增高,严重者出生24小时内脑脊液糖定量降低

  2.CT和B超:

提供出血部位和范围

  四、治疗原则

保持安静,尽可能减少搬动、刺激性操作

  2.止血

  3.对症处理:

止惊、降低颅内压

  1.潜在的并发症:

颅内压增高与颅内出血有关

  2.低效性呼吸形态呼吸不规则与中枢神经压迫有关

  3.营养失调:

低于肌体需要量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有关

  1.保持安静

  病室安静,减少噪音

  护理操作要轻、稳、准,尽量减少对患儿移动和刺激

  2.体位:

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

  3.喂养:

少量多餐,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4.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通畅

  5.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5~30分钟巡视病房1次,每4小时测T、P、R、BP并记录,观察患儿神志、瞳孔的变化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

  一、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新生儿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的能力仅为成人的1%-2%,因此极易出现黄疸,尤其处于饥饿、缺氧、胎粪排出延迟、脱水、酸中毒、头颅血肿或颅内出血等状态时黄疸加重。

  1.胆红素生成较多

  胎儿期处于氧分压偏低的环境,故生成的红细胞数较多,出生后环境氧分压提高,红细胞相对过多、破坏亦多

  新生儿红细胞寿命比成人短20-40天,形成胆红素的周期缩短

  其他旁路胆红素

  2.运转胆红素的能力不足:

刚娩出的新生儿常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影响血中胆红素与白蛋白的联结,早产儿白蛋白的数量较足月儿为低,均使运送胆红素的能力不足。

  3.肝功能发育未完善

  肝细胞内摄取胆红素必需的Y、Z蛋白含量低

  形成结合胆红素的功能差

  排泄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差,易致胆汁郁积

  4.肠肝循环特殊

  肠道内细菌量少,不能将肠道内的胆红素还原成粪胆原、尿胆原

  肠腔内葡萄糖醛酸酶活性较高,能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及未结合胆红素,后者又被肠吸收经门脉而达肝脏

  二、病因

  1.感染性

  新生儿肝炎:

以巨细胞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为常见

  新生儿败血症、尿路感染等

  2.非感染性

  新生儿溶血:

ABO系统和Rh系统血型不合最为常见

  胆道闭锁

  胎粪延迟排出

  母乳性黄疸:

发生率0.5%~2%

  遗传性疾病:

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陷、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陷病、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半乳糖血症等

  药物性黄疸:

如维生素K3、K4、樟脑丸等

  其他:

如低血糖、酸中毒、缺氧、体内出血和失水等

  1.生理性黄疸:

出生后2~3日全身皮肤发黄,5~7日达到高峰,以后逐渐消退,患儿的体温、体重、食欲及大小便均正常

  2.病理性黄疸

  出现早:

24小时内出现黄疸,并迅速加重

  黄疸程度重、发展快,血清胆红素迅速增高,或每日上升大于5mg/dl(85μmol/L)

  黄疸持续时间过长或退而复现。

  3.胆红素脑病

  当血清胆红素>

342μmol/L(20mg/dl),可穿透脑脊液屏障,使大脑神经核黄染、变性坏死,以大脑基底核、下丘脑和第四脑室底部最明显

  临床表现:

精神反应差,食欲不振,拒乳,以后出现尖叫、凝视、角弓反张甚至抽搐等症状

  1.血清总胆红素浓度>

205μmol/L(12mg/dl),血清结合胆红素浓度>

34μmol/L(2mg/dl)

  2.鉴别病理性黄疸的原因:

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网织红细胞及抗人球蛋白试验等

  四、治疗要点

  1.潜在的并发症胆红素脑病与血清胆红素过高有关

  2.潜在的并发症:

发热、腹泻、皮疹等与光照疗法有关

  1.密切观察病情:

  观察皮肤黄染的部位、范围和深度

  观察生命体征、吸吮力、肌张力的变化

  观察排泄情况:

大小便的次数、量及性质

  2.尽早开始喂养,促进胎便排出。

少量多次

  3.光照疗法按光照疗法护理

  箱温30℃~32℃,湿度55%~65%

  保护患儿眼部和会阴部

  注意观察一般情况、体温、疗效和副作用等,每2小时测量体温、箱温1次

小儿气管异物的护理

 小儿气管异物的护理

  1.进食或口含物品时说话、哭、笑、跌倒

  2.常见异物种类:

花生、黄豆、果核、笔帽、纽扣、硬币、果冻等

  1.胸片

  2.支气管镜:

直接发现管腔内异物

内镜下取出异物,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1.有窒息的危险与气管、支气管内异物有关

  2.气体交换受损与异物阻塞气管、支气管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与异物刺激气管、支气管黏膜,影响分泌物排出有关

  4.知识缺乏:

缺乏气管、支气管异物的预防知识,对其危害性认识不足

  1.保持安静:

避免哭闹,以免因异物变位

  2.做好手术宣教,使家长了解气管异物的治疗方法,减轻家长焦虑情绪

  3.术前护理

  4.术后护理

  观察有无喉头水肿、纵隔气肿、皮下气肿等

  术后4小时可进食

  1.介绍气管、支气管异物的相关知识,预防为主

  2.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成人不要在小孩进食时对其责备、挑逗、追逐等,防止因哭、笑、跌倒而误吸

  3.3岁以下儿童避免进食硬壳类食物

  试题与解析

  1.气管、支气管异物的典型症状

  A.呼吸困难

  B.面色青紫

  C.阵发性、痉挛性咳嗽

  D.三凹征

  E.喘憋

  答案:

C

  2.患儿,男,3岁,诊断支气管异物。

采用内镜检查取出异物后家长咨询可以进食的时间,护士的正确解答是

  A.30分钟后

  B.1小时后

  C.2小时后

  D.3小时后

  E.4小时后

E

风湿热病人的护理

  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1.前驱症状:

发病前2~5周,常有上呼吸道链球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如发热、咽喉痛、颌下淋巴结肿大、咳嗽等症状

  2.典型的临床表现

  1.急性炎症测定

  2.链球菌感染的检查

  咽拭子培养:

阳性率在20%~25%之间

  抗链“O”增高——最常用的链球菌抗体血清试验,高于500单位

  抗去氧核糖核酸酶试验:

高于250单位为异常

  抗链球菌激酶试验:

高于80单位为异常

  抗透明质酸酶试验:

高于128单位为异常

  3.免疫学检查

  免疫球蛋白增高,IgG和IgM变化较明显

  补体C3、C4、C3c增高

  免疫复合物增高:

阳性率为60%以上。

对无并发症的风湿热有活动性诊断的意义

  心肌抗体测定:

心脏受累的标志

  心肌抗体吸附试验:

阳性率为60%~70%,具有特异性

  应用单克隆抗体分析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可有CD4/CD8增高,提示本病有免疫调节的异常

  外周血淋巴细胞促凝血活性试验:

较敏感和特异的细胞免疫方法,阳性率为80%

  4.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

  1.心脏炎的护理

  观察病情变化:

生命体征,有无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多汗、气急等心力衰竭表现

  休息

  绝对卧床休息

  血沉接近正常时可逐渐下床活动

  恢复正常活动量所需时间

  无心脏受累者1个月

  轻度心脏受累者2~3个月

  严重心脏炎伴心力衰竭者6个月

  饮食护理

  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食品

  少量多餐,保持大便通畅

  有心力衰竭者适当地限制盐和水

  记录出入量

  做好生活护理

  2.关节炎的护理:

保持舒适的体位,避免痛肢受压,移动肢体时动作轻柔

  3.心理护理

  关心爱护病人

  解释各项检查、治疗、护理措施的意义,争取合作

  及时解除病人的各种不适感

  4.用药护理

  阿司匹林

  副作用:

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和出血

  饭后服用或同服氢氧化铝可减少对胃的刺激

  加用维生素K防止出血

  出汗多时应及时更换衣服防受凉

  泼尼松

满月脸、肥胖、消化道溃疡、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精神症状、血压增高、电解质紊乱、抑制免疫

  避免交叉感染及骨折

  做好心理护理

  洋地黄

化脓性脑膜炎病人

  1.病原体:

最常见的致病菌是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和脑膜炎双球菌

  2.感染途径:

  3.小儿特点

  免疫功能不成熟,机体抵抗力弱,血-脑屏障功能不健全

  常见致病菌与患儿年龄关系密切

  n2个月以内:

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如大肠杆菌、副大肠杆菌等,阳性球菌可见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n出生2个月至儿童期:

以流感嗜血杆菌、奈瑟脑膜炎双球菌和肺炎双球菌为主

  

(一)一般化脑的表现

  1.多呈暴发性或急性起病

  2.感染症状:

发热、畏寒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3.颅压增高表现:

剧烈头痛、呕吐等

  4,脑膜刺激症状:

颈项强直,克氏征、布氏征阳性等

  5.脑实质损害症状:

意识障碍、精神症状,抽抽及偏瘫

  6.皮疹和瘀斑:

脑膜炎双球菌菌血症时可出现皮疹,始为红色斑丘疹,后转为皮肤瘀斑

  

(二)小儿化脑的特点

  1.分为暴发型和亚急型

  2.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特点

  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多见

  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

  发热或体温波动、面色青灰、拒乳、凝视、哭声声调高而尖,心率慢,发绀、惊厥。

神经系统表现为嗜睡、前囟紧张膨隆,但脑膜刺激征不明显

  3.查体

  颅内压增高:

头痛、呕吐,婴幼儿可有前囟饱满、颅缝增宽

  双侧瞳孔反射不对称,甚至出现脑疝

  脑膜刺激征

  20%~30%可出现部分或全身惊厥。

  4.并发症 硬脑膜下积液、脑积水、脑室管膜炎

  1.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升高。

  2.脑脊液检查:

为本病确诊的重要依据

  压力增高,外观浑浊或呈脓性;

白细胞总数增高,蛋白升高,糖和氯化物下降

  细菌涂片或细菌培养阳性

  3.脑电图:

弥散性慢波

  4.影像学检查 :

CT或MRI

  1.抗菌治疗

  肺炎球菌——青霉素或头孢曲松等

  流感嗜血杆菌应——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

  脑膜炎双球菌应——青霉素、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

  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肺炎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选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

  2.皮质激素应用

  3.对症治疗:

脱水降压,高热予物理降温,保持呼吸道通畅,惊厥者给予镇静

  1.环境与休息:

绝对卧床休息,环境安静舒适

  2.体位:

头偏向一侧,床头抬高15°

~30°

,腰穿后取去枕平卧位

  3.生活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高热护理等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神志意识,生命体征、瞳孔等

  5.患儿的护理

  

(1)一般护理及饮食管理

  病室的温度在18~22℃,湿度55%~65%

  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

  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保持安静:

治疗及护理工作应相对集中,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减少探视的人员及探视次数

  

(2)高热护理

  鼓励患儿多饮水

  体温高于38.5℃时,应在30分钟内使体温降至正常水平

  n物理降温:

头枕冰袋、酒精擦浴、温水浴

  n药物降温:

阿苯片、对乙酰氨基酚(百服宁)、酚麻美敏(泰诺)、阿司匹林等

  降温后30分钟测体温一次

  密切监测体温,并记录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4)预防并发症

  口腔护理,每日2~3次

  皮肤护理

  n保持皮肤(尤其注意臀部)清洁、干燥,及时更换尿布并冲洗肛周

  n及时更换潮湿的衣服,先穿患侧,再穿健侧,脱衣服时,应先脱健侧,再脱患侧

  n每1~2小时翻身1次,翻身时避免拖、拉、拽等动作,防止擦伤

  保持肢体功能位,防止足下垂的发生

病毒性脑膜脑炎病人

  1.肠道病毒感染多见

  脊髓灰质炎病毒

  柯萨奇病毒

  埃可病毒

  2.其次为腮腺炎病毒及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少数为疱疹性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及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1.病毒性脑膜炎

  2.病毒性脑炎

  病程大多2~3周

  起病急

  发热、反复惊厥发作、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和颅压增高症状。

惊厥大多呈全部性,严重者呈惊厥持续状态,颅内高压并发脑疝

  不同程度意识改变:

可有嗜睡、昏睡、昏迷、深度昏迷

  部分患儿尚伴偏瘫或肢体瘫痪表现

  病变主要累及额叶皮质运动区,临床以反复惊厥发作为主要表现,伴或不伴发热。

多数为全部性或局灶性强直阵挛或阵挛性发作,少数表现为肌阵挛或强直性发作

  病变主要累及额叶底部、颞叶边缘系统,主要表现为精神情绪异常,如躁狂、幻觉、失语以及定向力、计算力与记忆力障碍等

  1.周围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

外观无色透明,压力正常或稍高,白细胞轻至中度升高,蛋白轻度增加,糖正常,氯化物偶可降低。

涂片和培养无细菌发现

  3.病毒学检查:

恢复期血清特异性抗体滴度高于急性期4倍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