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
《法律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律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1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法治:
指的是法律的治理,而法律的治理应该包括法制,即国家的法律与制度。
5、法的渊源:
是指法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是指不同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具有不同法律效力或法律地位的各种类别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又可称为法的形式。
6、法的体系:
法律部门的有效组合。
7、法律部门:
是根据一定标准对一国各种法所作的类别划分。
8、法系:
是人们根据法的历史传统和外部特征的不同,对世界范围内的法所作的分类为,凡是属于同一传统就构成一个法系。
主要有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我国以大陆法系为主,同时也参照英美法系。
9、立法:
是特定的国家机关在法定权职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10、法的效力:
法的效力的等级和法的效力的范围。
11、法的效力等级:
也称法的效力层次。
它是指一国法的体系中不同渊源形式的法的效力等级差别。
12、法的效力范围:
法的效力范围是指法的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对人的效力和对事的效力。
13、法的执行:
是指国家专门机关、国家授权的单位按照法律的规定,将法律适用于具体的人或组织的活动。
13、司法:
是指国家机关适用法律的专门活动。
14、行政执法:
是指国家机关将法选用于特定的行政相对人的活动。
15、法律解释:
法律解释是指对法律的内容和含义所做的说明,包括对全部或局部内容所做的说明。
解释法律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宣传、遵守、执行法律。
16、立法解释。
是指有权立法的机关对自己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的解释。
17、行政解释。
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依法行使职权时,对有关规范性法律文件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所作的解释。
行政解释由同级行政机关负责。
18、司法解释。
是指最高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行政法规的过程中,对如何具体应用法律、行政法规问题所作的解释。
分为审判解释、检察解释和审判、检察联合解释。
19、违法:
是指违反现行法律规定的,给社会造成某种危害的行为。
没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一般不应认为违法。
20、法律责任:
通常是指由于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由于法律规定而应承受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是国家对违法行为所作出的否定的法律评价。
21、法律制裁:
是指特定国家机关对违法者依其法律责任而实施的强制性惩罚措施。
法律责任是法律制裁的前提,法律制裁是法律责任的结果或体现。
与法律责任相对应,法律制裁分为违宪制裁、刑事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
思考题
一、阐述法的特征。
答:
(一)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
(二)法是国家创制的。
(三)法是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
(四)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二、简述法的本质。
答:
1、法首先和主要体现执政阶级意志;
2、法最终取决定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
三、我国法的渊源主要有哪些?
1、宪法。
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由全国人大通过和修改。
2、法律。
分为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其他法律。
3、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行政法规,是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国务院或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布的决议或指示,具有法的效力。
4、地方性法规和地方规章。
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会城市、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城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上述地方的政府可以制定规章。
地方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可以制定其他规范性文件。
5、民族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可以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6、特别行政区的规范性文件。
7、国际条约。
是指我国同外国缔结或加入并生效的国际法规范性文件。
国际法虽不属国内法的范围,但是我国法的渊源之一。
作者:
赵宝军2006-6-421:
01 回复此发言
--------------------------------------------------------------------------------
2第一章法律基础知识
当代中国法还有非正式渊源,如政策、道德、习惯、宗教、判例等。
四、依法治国的含义?
第一,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
第二依法治国的对象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
第三,依法治国的目标是保证国家工作都依法进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一制度不能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请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实现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民主化、政治化;
第五,依法治国的方式是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治理国家,确保依法治国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五、确定法的效力等级应当遵循什么原则?
确定法的效力层次的原则。
(1)宪法至上原则。
(2)等差顺序原则,是指根据法律规范的效力等差顺序来确定不同法律规范的效力地位。
即宪法高于法律,法律高于法规,行政法规高于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高于地方性规章等。
(3)特别法优先原则。
(4)实体法优先原则。
实体法的效力地位高于程序法。
(5)国际法优先原则。
在一定条件下,要优先适用国际法。
(6)后法优先或新法优先原则。
六、违法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是指违法成立的条件,是衡量违法是否成立的标准。
有四个方面:
(1)违法的客观要件。
指违法必须有违法行为。
行为,是指人体在一定意志支配之下动与不动的状态。
只有行为才有可能构成违法。
(2)违法的主观要件。
指违法人作出违法行为在主观上有过错。
过错是指行为人对于自己行为的故意或过失的心理态度。
(3)违法的主体要件。
指违法的主体必须是自然人或依法成立的组织。
(4)违法的客体要件。
是指违法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侵犯了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第一复习思考题:
一、单选:
1、任意性规范和强行性规范是依据( A )来划分的。
A.行为要求程度不同 B.行为模式不同 C.内容是否确定
2、我国有权制定行政法规的机关是( A )。
A.国务院 B.国务院各部委 C.省市人大 D.中央军委
3、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法律的解释是( A )。
A.立法解释 B.学理解释 C.司法解释 D.无效解释
4、法律关系中主体以自己行为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资格,称为( D )。
A.法律关系客体 B.法律事件 C.权利能力 D.行为能力
5.我国有权制定宪法和基本法律的机关是( A )。
A.全国人大 B.国务院 C.全国人大常委会 D.最高法院
6.立法程序中的关键阶段是( D )。
A.立项 B.法律案提出 C.法律案的审议 D.法律的通过 E.法律的修改
7.法律与政策的区别是( B )。
A.体现的意志不同 B.表现形式不同 C.经济基础不同 D.指导思想不同
8.“以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的,告诉才处理”,属于( D )。
A.委托性规范 B.准用性规范 C.强行性规范 D.任意性规范
9.狭义的法的执行是指( A )的执法活动。
A.行政机关 B.司法机关 C.法院 D.人民银行
10.幼儿称为( B )。
A.限制行为能力人 B.无行为能力人 C.有行为能力人 D.法人
11.公民自出生至死都享有权利的能力或资格,称为( C )。
A.人身权 B.财产权 C.权利能力 D.行为能力
12.下列不属于法的渊源的有( C )。
A.习惯法 B.判例 C.判决书 D.国际惯例
13.法律义务是指法律关系主体( C )。
A.可以自己作出一定行为 B.可以要求他人作出一定行为
C.必须作出一定行为 D.可以要求他人不作出一定行为
14.法是统治阶级意志体现,是指体现( D )。
A.统治阶级个人意志的总和 B.全社会意志
C.执政党的意志 D.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
15.法律实施的基本形式是( D )。
A.法律制定 B.法律解释 C.法制宣传 D.法律适用
16.按法的效力范围的不同,法可分为( D )。
A.根本法与普遍法 B.实体法与程序法
3第一章法律基础知识
C.成文法与不成文法 D.一般法与特别法
17.法的制定程序( D )。
A.仅指创制新法的程序 B.不包括修改法的程序
C.不包括废止旧法的程序 D.指制定、修改、废止法的程序
18.罚金属于( D )。
A.违宪制裁 B.民事制裁 C.行政制裁 D.刑事制裁
19.不属于司法监督的是( D )。
A.刑事诉讼 B.民事诉讼 C.行政诉讼 D.审计
20.宪法的解释权属于( A )。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国务院 C.最高法院 D.最高检察院
21.命令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合称( B )。
A.授权性规范 B.义务性规范 C.委任性规范 D.确定性规范
22.中央人民银行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称( C )。
A.决议 B.部门法令 C.部门规章 D.红头文件
23.( D )不是我国法的正式渊源。
A.国际条约 B.特别行政区法 C.军事法 D.政策
24.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与参与者意志无关的法律事实称为( B )。
A.行为 B.事件 C.法律关系客体 D.法律关系内容
25.在我国婚姻法属于( C )。
A.根本法律 B.程序法律 C.基本法律 D.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
26.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 C )为核心,由各部门法组成的内容和谐、形式统一的法律规范的有机整体。
A.行政法 B.民法 C.宪法 D.经济法
27.国家在宏观上运用金融手段对经济进行调节的政府行为法称为( D )。
A.金融行为法 B.金融组织法 C.金融市场法 D.金融调控法
28.中国人民银行对法律、行政法规、金融规章在金融行政管理方面所作的解释称为( D )。
A.金融行政解释 B.涉及金融的司法解释 C.金融规章 D.金融行政法规
二多选:
1.我国有权制定行政规章的机关是(bcd)。
A.国务院 B.中央人民银行 C.国家工商局 D.省政府
2.狭义的法律是指(ab)。
A.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 B.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
C.行政法规 D.地方性法规
3.法律规范中的行为模式主要有(abc)。
A.应该这样行为 B.可以这样行为 C.不应这样行为 D.法律原则
4.我国法的主要渊源是(ac)。
A.宪法 B.刑法 C.法律 D.判例
5.法的制定程序包括(ab)等。
A.法律案的提出 B.法律的公布 C.备案 D.废止
6.法律事实包括(bc)。
A.自然灾害 B.法律事件 C.法律行为 D.违法行为
7.法产生的原因是(abc)。
A.生产力的发展 B.私有制出现 C.阶级的形式 D.正义的需要
8.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包括(abcd)。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9.(abcd)属于民法法律部门。
A.民法通则 B.合同法 C.著作权法 D.收养法 E.劳动法
10.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abc)。
A.法律规范的规定 B.权利主体的存在
C.法律事实的出现 D.合法行为的产生
11.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有(bde)。
A.规范效力 B.适用条件 C.法定要件 D.行为模式 E.法律后果 F.客观要件
12.下列属于金融行政法规的有(abc)。
A.《储蓄管理条例》 B.《外汇管理条例》
C.《现金管理暂行条例》 D.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
13.公法包括(abcd)。
A.宪法 B.行政法 C.刑法 D.刑事诉讼法 E.民法
14.我国的法律部门主要有(abcd)。
A.宪法 B.行政法 C.民法 D.经济法
15.追究法律责任须坚持(abc)。
A.不搞诛连 B.重在教育 C.依法 D.重罪重判
16.法律适用的要求是(abc)。
A.合法 B.及时 C.正确 D.从快
17.司法机关的法律监督包括(ab)。
A.审判机关监督 B.检察机关监督 C.公安机关监督 D.司法行政机关监督
18.行政机关执法的特点有(bcd)。
A.诉讼性 B.主动性 C.强制性 D.单方性 E.调解性
19.责任法定原则要求(ac)。
A.法无明文规定不罚 B.有条件的溯及既往 C.罪刑法定 D.有罪推定
20.下列属于金融工具法的有(abcd)。
4第一章法律基础知识
A.外汇法 B.金银法 C.债券法 D.股票法
21.资本主义法治与社会主义法治的共同点有(abd)。
A.都承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都要求依法办事
C.都承认有超阶级的人性 D.都承认人权的普遍性
22.法律事实分为(de)。
A.法律后果 B.法律动机 C.法律责任 D.法律事件 E.法律行为
23.行政解释(ab)。
A.不能任意改变法律的规定 B.不能违背法律
C.可以确认哪些法律违法 D.可以作变通规定
24.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分为(ab)。
A.一般监督 B.专门监督 C.行政诉讼 D.检察监督 E.司法监督
25.国家权力机关的法律监督形式有(abcde)。
A.听取审议报告 B.视察 C.执法检查 D.质问 E.罢免
26.构成法律关系的要素有(cde)。
A.法律文件 B.法律行为 C.法律关系的内容
D.法律关系的主体 E.法律关系的客体
三、判断:
(对 y)(错n)
1.法所体现意志完全不顾及被统治者的要求。
(n)
2.可诉性是法的重要特征。
(y)
3.法制的核心环节是加强立法。
4.制定行政法规和规章,均须先经过制定机关的法制机构统一审查修改。
5.法律规范的法律后果包括肯定性后果和否定性后果。
6.授权规范一般用“可以”表示,义务规范多用“必须”、“禁止”表示。
7.程序法是规定保证权利、义务得以实现的程序的法律。
8.法的效力是指法的约束力和强制力。
9.特别法优先、后法优先、国际法优先,是确定法的效力层次的原则。
10.法的适用是指公民、组织自觉守法。
11.涉外金融监管法是指对外资金融机构和海外中资金融机构进行监督管理的法。
12.狭义的法律包括行政法规。
13.依法办事的“法”,应作狭义理解。
14.法的本质是惩罚。
15.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总称。
16.法治是相对人治的治国方略。
17.立法时应主要规定相对人的义务和管理者的权力。
18.法律规范的内容是法律权利与义务。
19.张三认为那部法的第十条不合实际,张三构成违法。
20.张四偷窃1万元,构成民事违法,应处罚款2万元。
21.我国签订或加入的有关金融方面的国际条约,对我国的金融活动具有约束力,但我国申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22.“法”的基本含义是公平、正义。
23.宪法是根本大法,刑法是基本法律。
24.部门规章效力大于政府规章效力。
25.双边条约不属于国际法范畴。
26.下位法不能与上位法相抵触。
27.法律解释是指立法时起草人员对法律草案条文作的说明。
28.行政复议、规范性文件备案属行政法律监督。
29.金融法律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法定程序制的有关金融活动的规范性文件。
第二章 宪法
一、概念
1、宪法:
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共同纲领: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的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
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临时宪法。
3、1954年宪法:
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1982年宪法:
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章程。
是我国第四部宪法。
5、国体:
国家的阶级本质,指的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6、人民民主专政:
是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我国的具体实际在革命斗争中创造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家制度。
7、政体:
是统治阶级组织国家政权机关,以实现国家权力的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8、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是指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实行人民当家作主的一种制度。
9、选举制度:
是指关于选举国家代表机关的制度,包括选举的原则、组织、程度、方法等内容。
10、基本权利:
是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不可少的某些利益,是公民实施某一行为的可能性。
11、基本义务:
是指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法律责任。
12、国家机构:
是国家的组织载体,是在分工合作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内存有机联系的国家机关的总和。
1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它集中统一地行使国家最高权力,是全国人民利益、意志和权力的最高体现者。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的代表组成,各少数民族都应有适当名额的代表。
每届任期5年,在任期届满前两个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必须完成下届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
14、国家主席:
是我国国家机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象征,同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结合起来行使国家元首的职权。
15、国务院:
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16、司法机关:
包括行使审判权的人民法院和行使检察权的人民检察院。
一、何谓近现代意义的宪法,其特点何在?
近现代意义的宪法与古代一般泛指的普通法律和典章制度有所不同,现代成文的宪法作为特定国家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法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又有其独具的特征,主要表现以下三方面:
(1)内容上看,宪法规定一个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而普通法律只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某一方面的问题。
(2)从法律效力上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其一,宪法是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普通法律必须依据宪法的规定或原则制定;
其二,普通法律不得同宪法的规定相抵触,反之,应视为违宪。
所以,人们把宪法称为“母法”,把普通法律称为“子法”。
(3)从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看,宪法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各国制定宪法时,通常要成立专门的制宪机构,通过宪法时,一般要经过立法机构全体成员2/3或3/4以上多数同意方能生效。
二、试述我国宪法的发展。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至今,先后制定和颁布了一部宪法性文件和四部宪法,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进程。
1、《共同纲领》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临时宪法。
2、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1975年宪法
4、1978年宪法
5、1982年宪法。
于1982年12月4日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并公布实施。
1988年七届人大一次会议、1993年八届人大一次会议、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和2004年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先后通过了四个宪法修正案,对宪法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使之更符合我国国情和现阶段发展的实际。
2004年3月14日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提出要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要坚持党关于爱国统一战线的各项方针政策,最广泛、最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要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要依照法律规定,切实保护全体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要尊重和保障人权,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人权事业的发展。
02 回复此发言
2第二章宪法
三、试述我国的国体及其基本内容。
其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
1、工人阶级的领导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根本标志。
工人阶级的领导是通过中国共产党来实现的;
2、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
3、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相结合;
4、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四、试析我国政体的特点。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具体体现,充分反映了我国的国家性质。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反映了我国国家生活的整体和全貌。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国家力量的源泉。
五、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哪些基本权利和义务?
其特点是什么?
宪法规定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力概括为:
(1)政治权力和自由。
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自由。
(2)宗教信仰自由。
(3)人身自由。
包括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拘捕、限制、搜查、审问和侵害,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4)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和取得赔偿的权利。
(5)社会经济权利。
《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义务有:
(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3)维护祖国安全、营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