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岳丽版选修一改革 重点内容完全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618417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03.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岳丽版选修一改革 重点内容完全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中历史岳丽版选修一改革 重点内容完全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中历史岳丽版选修一改革 重点内容完全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中历史岳丽版选修一改革 重点内容完全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中历史岳丽版选修一改革 重点内容完全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岳丽版选修一改革 重点内容完全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中历史岳丽版选修一改革 重点内容完全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岳丽版选修一改革 重点内容完全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岳丽版选修一改革 重点内容完全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不同点

(1)梭伦鼓励有技术的外国手工业者移居雅典城,授予他们公民权;

而伯里克利则限制取得雅典公民的身份

(2)梭伦按财产多寡分配权力;

而伯里克利则取消财产资格,发放津贴鼓励平民参政

v1.简析梭伦改革的时代背景及实施改革的必要性。

(1)梭伦改革前雅典实行贵族政治,普通民众没有权力参与政府的运作。

由于缺少民众的监督和有效制约,雅典贵族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财产,激化了社会矛盾。

(2)至公元前7世纪末,农民大量失去土地,下层平民和上层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平民准备以暴力推翻贵族政府,贵族政治面临严重危机。

v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及改革的基本特点。

(1)主要措施

①梭伦改革始于经济领域,他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的公私债务,土地又回到平民手中。

还宣布废除债务奴隶制,禁止以债务人的人身作抵押。

为了解决人多地少、就业不足的难题,梭伦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②梭伦的政治改革同样倾向平民:

他改变了贵族政体的权力分配原则,按照财产多寡将全体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

此后,公民享有的权利和参与政治管理的机会只由他的财产资格来决定,而不再取决于他的出身。

梭伦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了民主化改革。

他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并创立了两个新机构——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取代战神山议事会的部分职能。

(2)基本特点:

中庸原则

v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

 

(1)积极作用:

梭伦的经济改革使平民的人身自由得到法律保障,摆脱了沦为奴隶的命运;

有利于获得人身自由的平民阶级的稳定,为雅典民主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阶级基础。

梭伦的政治改革同样倾向于平民,这些措施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2)局限性:

梭伦的中庸原则决定了他民主化改革的不彻底性。

他以财产资格确定政治权力多少的规定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政权并未完全转到雅典人民手中。

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商鞅变法使秦国向封建化过渡的决定性步骤是什么?

请说明理由。

(1)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

(2)上层建筑的变化是由经济基础的变化所决定的。

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实质上就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封建制的经济基础。

•商鞅之死说明了什么?

“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又说明了什么?

(1)改革道路是曲折的,充满阻力的,会遇到种种旧势力、旧习俗的阻挠和反对,甚至会付出沉重代价。

(2)改革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取得了成功。

•为什么说商鞅变法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

 

(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商鞅新法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新法还同时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地位。

(2)废除井田,奖励耕织。

商鞅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推动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3)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

县制的建立及推广预示着它将取代西周分封制下的封国采邑制,成为新的政体制度。

而国君直接任免官员则使从地方到中央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强化了中央集权,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

•商鞅变法的特点。

 

(1)理论武器:

法家学说。

(2)措施:

措施全面,核心是奖励“耕战”,实行法治。

(3)方式:

注重以法律推动和巩固改革。

(4)性质:

新兴地主阶级推行的封建化改革。

(5)影响:

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6)地位:

商鞅变法是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沉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有什么历史意义?

 

(1)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①经济方面:

废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②政治和军事方面: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废除世卿世禄制;

严格户籍管理制度,制定连坐法;

普遍推行县制;

制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2)历史意义

①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②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③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④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可以归纳为哪几个因素?

(1)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这是根本原因。

(2)商鞅的个人作用:

商鞅敢于同旧的势力作斗争。

本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的指导思想,提出了符合秦国实际的改革措施;

变法过程中,又不畏强权,严惩了一些旧贵族,从而确保了新法的推行。

(3)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

(4)秦孝公重用支持商鞅变法,这是重要因素

•商鞅变法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借鉴意义?

启示

(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2)改革必然会触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

(3)改革家要有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决心,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借鉴

意义

(1)改革能使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的前程

(2)改革会遇到种种旧势力、旧习俗的阻挠和反对,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重重困难和阻力,才能成功

(3)还需要制定法律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强化以法治国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有何作用?

内容

作用

实行军

功爵制

废除世卿世禄制,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

(1)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2)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

建立什

伍组织

将百姓按照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进行编制

使秦国在争霸战争中的兵源得到了可靠保证

废除

井田

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

正式废除了井田制,推动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

奖励

耕织

(1)对努力耕织的人免除徭役

(2)对弃农经商或不事劳作的进行惩罚

(3)招徕三晋地区的无地农民进行垦荒

(1)为稳定国家财政,增强国家实力提供了保证

(2)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建立

县制

把秦国划为41个县,各县设有令和丞,由国君任免

取代封国采邑制,成为新的政体制度,强化了中央集权

严格

刑罚

(1)在乡里和军队中推行什伍连坐制度

(2)规定轻罪重刑

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强化了人民的法律意识

焚烧

诗书

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应毁灭

加强了思想文化统治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均田制的推行影响深远

(1)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农民有了安居乐业的可能,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从而积极地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3)极大地推动了北方内迁各族改变原先落后的游牧生活而向封建农民转化,推动了这一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

(4)均田制对后代田制也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

这一制度的选择、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如何认识孝文帝改革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影响?

“封建化”主要指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文化等方面的汉化,其中生产方式的汉化又是农业化的过程。

所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来看,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农业化;

从民族关系的角度来看,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汉化。

•北魏孝文帝所推行的新制之间有什么关系?

(1)北魏推行的新制主要有俸禄制、三长制和均田制等,其中,俸禄制使北魏吏治好转,为各项制度的建立、实施提供了政治保障。

(2)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是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从经济上保证了俸禄制的继续推行,同时也为三长制的实行提供了客观条件,而三长制的实行又保证了均田制的推行。

(3)这些制度彼此影响,互相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都城

项目  

洛阳

平城

政治

数朝之都,长期是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经济

农业经济发达

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军事

摆脱都城威胁,还便于举兵南下

北方柔然威胁

地理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地处偏僻,控制中原困难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的?

改穿

汉服

(1)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立刻着手改革鲜卑族旧有的风俗习惯

(2)改鲜卑服为汉服

改用

汉姓

(1)原因:

鲜卑人以鲜卑语为姓氏,多复姓,译成汉姓很复杂,记忆很不方便

(2)内容:

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姓为汉姓,并亲自主持“定姓族”的工作

提倡

与汉

族通

(1)内容:

孝文帝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提倡鲜卑族与汉族通婚。

在孝文帝提倡下,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的现象十分普遍

(2)影响:

孝文帝通过联姻,把鲜卑贵族和汉族上层的利益与命运连在一起,借以巩固北魏的统治

改说

汉话

北魏初定中原,鲜卑人仍使用本民族语言;

随着汉族士人不断进入北魏政权,语言隔阂成为一个较大的问题

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禁止人们说鲜卑语

改行

汉制

孝文帝宣布凡属鲜卑族旧制一概都在废除之列。

政权机构的设置、官吏名称、礼仪、典章等,一律改行汉制

•3.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成功的根本原因。

(2)从解决土地问题入手,整顿吏治,使改革有一个良好的前提环境。

(3)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4)民族融合趋势的推动。

(5)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的以身作则及改革的坚定信心。

(6)关键原因在于改革能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2)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3)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4)孝文帝自身的个性品质和对汉文化的了解。

(5)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经济上实行均田制与三长制。

(2)政治上整顿吏治、迁都洛阳、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2)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

(3)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

(4)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促进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5)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

•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权力 

②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 

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 

•均输法和市易法的作用

 均输法防止了大商人和官僚勾结囤积居奇,控制市场;

市易法限制了豪商大贾们控制和操纵市场,这两项措施使大商人遭受沉重打击。

• 从王安石变法的命运中我们可吸取什么教训?

 改革是艰辛的,必然会充满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须有坚定的信念且毫不动摇才能成功;

变法要注意用人。

•宋神宗为什么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1)庆历新政失败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仍然十分尖锐,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

(2)王安石给统治者上《言事书》,提出变法的主张和设想。

(3)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统治危机,赞赏王安石的设想。

•为什么将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称之为“富国”之法?

(1)青苗法的实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免役法实施,政府向不服役的官僚、地主收取免役钱,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3)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4)方田均税法实施后,官僚、地主也要按土地实有亩数纳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5)均输法的实施,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地配合,减轻了纳税户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

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称之为“富国”之法。

•王安石变法在军事方面和科举制度方面进行了怎样的改革?

整顿军

队措施

(1)实行“省兵”措施,精减军队,裁汰老弱士兵

(2)推行强兵措施,主要有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节省了军费开支,改变了宋军原有的编制,使宋军的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改革科举

制度原因

王安石认为,要保证变法的顺利进行,就必须选拔人才和改革官制,而关键是改革科举制度

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以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实行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

得以选拔具有经纶济世之志和真才实学的人才,使一大批新进之士取代反对改革的旧官

改革选官

制度

宋代选官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恩荫”,为克服其弊病,王安石提出了对官员子弟应同样贯彻择优录用的原则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因素有哪些?

(1)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阻挠和破坏,这是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2)变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

(3)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

(4)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5)支持变法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赏罚也不够公正。

(6)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没有真正给农民带来更多的利益,因而不可能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也不可能很好地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

•2.如何理解王安石变法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

(1)王安石变法是一场以“富国强兵”为中心内容的变法

(2)王安石变法是统治阶级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的局部调整,即调整国家、地主、农民的关系,是克服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应急措施,改革一开始就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

(1)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

在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情况下,这场改革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

(2)由于保守派的反对及改革派内部分裂,改革最终失败,新法被废除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和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

“三冗”是指“冗官”、“冗兵”、“冗费”。

“冗官”是由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导致了官僚机构膨胀。

“冗兵”是由于北宋极力扩充军队所致。

“冗官”、“冗兵”和对辽、西夏支付的战费与赔款,形成了“冗费”。

由此,形成了北宋的“积贫”局面。

“积弱”则由于北宋在加强中央集权的过程中,由于过分的分权,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造成的。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的作用。

 

(1)主要内容:

富国之法,包括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

强兵之法主要有省兵措施、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此外还改革选官制度、科举制度和学校教育。

(2)历史作用:

王安石变法是地主阶级为摆脱严重的社会危机,以挽救封建统治为目的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运动。

通过实施新法,政府收入增加,财政状况大为好转,军队战斗力得以提高,国力有所增强,在实现富国强兵方面是有一定成效的。

第9课 欧洲宗教改革

v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是什么?

 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是“原罪”和“救赎”。

根据基督教教义,“原罪”是人类始祖所犯下的罪行,是人类一切罪恶和灾祸的根源,人类无法自救。

“救赎”是指上帝的儿子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而在上帝面前为人类赎了罪,因此凡是信仰上帝、跟随耶稣的人都能得救,获得死后永生。

v马丁·

路德的“因信称义”思想

 “因信称义”是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

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或“义人”,“信”即信仰。

“因信称义”是指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下的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德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

v欧洲宗教改革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经济上

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要求摆脱封建神学思想束缚

政治上

民族观念的崛起,民族国家发展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

思想上

异端思想的出现,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推动宗教改革

直接原因

在思想文化和经济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教会贪婪腐败,其掠夺最终引发改革运动

根本原因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产生,封建统治和教会阻碍其发展

v如何理解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1)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观念和政治要求。

①因信称义是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主张,它把灵魂得救的决定权由教皇、教士手中转移到个人,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要求。

②认为宗教的最高权威是《圣经》,不是教会,从而否定了天主教会神学说教的垄断地位

③与上帝沟通不需要教会和神父作中介,这样就否定了教士、教廷、教皇的权威。

④反对购买赎罪券,简化宗教仪式,建立廉俭教会,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

⑤主张全体信徒皆教士,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追求地位平等的思想。

(2)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宗教改革形式上是反对天主教教义和教会组织,实际上是对现存的社会和制度的反抗,是西欧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v为什么说加尔文的宗教改革运动促进了新兴资本主义的发展?

(1)加尔文坚持《圣经》的绝对权威,冲破了天主教会不可动摇的权威。

(2)主张先定论,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影响极大,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v英国宗教改革有哪些特点?

(1)自上而下地展开:

宗教改革由封建中央政府推动,自上而下地展开,英国国王在改革中成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有权任免教职和决定教义,改革后的天主教被定为“英国国教”。

(2)改革比较保守:

虽然不再从属于罗马教廷,但英国国教改革在教义和仪式上仍保留了较多的天主教成分。

(3)引发了清教运动:

由于英国国教保留了大量天主教残余,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清除这些残余,因而掀起了清教运动,开始了与英国专制王权的斗争,并逐渐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

v结合历史背景,阐述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1)宗教改革前天主教在欧洲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控制着各阶层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拥有巨大的政治权力,占据大量的财富和经济资源,是欧洲封建统治的国际中心和主要支柱。

随着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教会对社会进步的阻碍作用日益明显。

因此,必须打破教会对欧洲社会发展的桎梏。

(2)教会占有土地,出售赎罪券,与世俗政权的勾结与争斗,教廷和一些教士的极端腐化,都使得各阶层民众对之日益不满。

上述这些矛盾在德意志尤为尖锐,直接导致了宗教改革运动在德国的首先发生。

v结合马丁·

路德的主张,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路德初期的宗教改革主张可以归纳为:

(1)“信仰得救”即“因信称义”的原则。

认为人的灵魂得救,要靠个人虔诚的信仰,圣礼不是主要的,更不需要靠教士的监督和干预。

(2)《圣经》高于一切,信仰的惟一根据是《圣经》。

(3)建立廉俭教会,反对教阶制度和繁杂的礼拜仪式,主张神甫可娶妻。

(4)政教分离:

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借助宗教手段进行的一场反封建的社会运动。

v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改革的历史作用。

 

(1)主要内容

①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

②加尔文宗教改革。

③英国宗教改革。

(2)历史作用

①欧洲宗教改革是16世纪首先在德国爆发,随后席卷欧洲的一次大规模的意义深刻的社会政治运动。

②它由新兴资产阶级发动,广大农民和城市贫民积极响应,个别国君大力支持,部分贵族也积极投入。

③宗教改革形式上是反对天主教的教义和教会组织,实际上是对现存的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反抗,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一个特殊阶段,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建立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廉俭教会的要求。

④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运动并称为早期资产阶级的两大反封建斗争,为西欧资本主义因素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12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

•对“十二月党人起义”的评价

 起义的局限性是明显的,十二月党人不敢发动人民群众,使起义处于孤立无援境地而最后失败。

但是,这是俄国历史上反对沙皇专制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