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概论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607947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学概论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政治学概论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政治学概论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政治学概论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政治学概论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学概论教案文档格式.docx

《政治学概论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学概论教案文档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学概论教案文档格式.docx

2.中世纪欧洲政治学:

基督教神学提出了人的原罪学说,神创等级理论和君权神授论,主张神权高于王权。

3.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学:

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性转折阶段,政治学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开始以理性和经验来阐释政治现象,形成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主要有马基雅的《君主论》、布丹的《共和六论》、)

4.现代时期政治学说:

十九世纪后宪法成为政治学主要研究对象,并从权力研究转变为政策的制定过程,行为主义政治学产生。

四.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一)历史研究法:

从政治现象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来研究政治发展规律,预测政治发展趋势。

(二)制度研究法:

从政治制度的形成与演变角度来研究政治结构变化规律。

(三)比较研究法:

通过两个以上政治现象比较来研究政治现象本质和规律。

(四)结构功能法:

通过剖析政治结构和政治功能来揭示政治系统运行的规律。

 

第二章国家与阶级

理论、实例分析课时:

4学时

学习目标:

1.理解阶级与国家的关系;

2.了解国家的起源、本质、职能;

3.掌握国家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教学过程与內容:

一。

国家的起源(产生条件):

(一)氏族制度的解体。

1.氏族的定义:

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通婚的人们的集团,它由普那路亚家庭(群婚制)直接引起。

2.氏族的特征:

族內禁止通婚;

议事会决策;

成员互帮义务。

(二)社会的生产、分工的发展。

1.笫一次社会大分工:

畜牧业与农业的分工;

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

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商业和商人阶级的出现。

(三)国家产生的形式:

1.雅典式:

直接从氏族社会內部阶级对立发展而成;

2.罗马式:

以新的、地区划分和财产差别为基础发展而成。

3.德意志式:

(日耳曼)部落征服外族(罗马帝国)而成。

(四)国家起源的理论:

1.神权论:

认为国家源于神,国家的权力和政府权威由神所授予,君主替天行道,依神意治理国家。

代表学说有周武王的“命授于天”论、古埃及法老的“太阳儿子”论、巴比伦汉谟拉比国王的“月神的后裔”论、古罗马教士托马斯的“上帝论”

2.契约论:

国家是因人们相互之间或人民同统治者之间订立契约而产生,即国家是共同协议的产物。

代表学说有霍布斯的“君主专制论”、洛克的“自然权利论”、“卢梭的主权在民论”、

3.暴力论:

认为国家起源于掠夺和征服,是人使用暴力的结果。

代表学说有杜林(德国)的《国家概论》、考茨基的《唯物史观》。

二.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一)国家的定义:

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机器。

1.国家的三层含义,即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国家是阶级统治;

国家是个机器。

2.国家权力的特征:

强制力的垄断性、普遍的约束力、主权性。

(二)国家的基本职能:

1.内部职能:

实行社会控制,求得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2.外部职能:

防御外敌入侵,保卫人民安全;

(三)国家的消亡:

1.国家消亡的条件:

消灭阶级,消灭一切剥削阶级和阶级差别。

(参见64页第二自然段)

2。

国家消亡的途径:

生产高度发展基础上自行消亡(不是被消亡)。

第三章国家的历史类型

理论、实例分析课时:

1.了解马克思主义国家历史类型的含义、划分标准。

2.掌握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规律及基本方式。

3.理解社会主义国家代替资本主义国家历史必然性

国家的历史类型:

(一)国家历史类型的定义:

按国家本质对国家进行分类,是对各式各样的国家的具体形态的共性进行的分析概括.

(二)国家历史类型的划分标准:

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本质。

(三)国家的历史类型:

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二。

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

(一)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

1.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的。

2.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经济基础的变更,从而引起全部上层建筑的变革,国家政权从旧阶级转到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兴阶级手中,旧的国家类型也被新的国家类型代替。

3.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一般规律,并不排除具体更替或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即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各国方式不同。

思考题:

分析说明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社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特殊原因。

(二)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方式(途径):

政治革命。

1.政治革命的作用:

只有政治革命,才能完成一种国家类型向另一种国家类型的历史性转变。

2.政治革命与政治改良的区别:

(1)目标不同:

革命的目标是建立和发展新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使社会得到根本的改造;

改良的目标是局部某些现状的改善来缓和社会矛盾。

(2)原因不同:

革命的原因是现存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时爆发;

改良的原因是在被统治阶级的压力下进行

(3)核心不同:

革命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改良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发展问题。

(4)手段不同:

革命的手段是暴力;

改良的手段是和平改造.

三.国家的历史类型

(一)奴隶制国家:

建立在奴隶占有制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

1.奴隶制国家的阶级斗争结构:

奴隶与奴隶主、自由贫民与奴隶主的矛盾斗争。

2.奴隶制国家的职能:

內部职能是控制奴隶和自由民的反抗;

外部职能是侵略他国领土或保卫本国领土。

3.奴隶制国家的统治形式:

东方的君主制(埃及、巴比伦、波斯);

希腊(雅典)的民主制(人民大会);

古罗马的贵族制(元老院);

(二)封建制国家:

建立在封建制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

1.封建制国家的核心:

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包括地主占有制(中国)、领主占有制(西欧)、国家占有制、自耕农占有制。

2.中国封建制与西方封建制的区别:

(1)国家结构不同:

中国封建制是中央集权制,即政治权力游离于土地关系之外,由国家统一掌握,地主无权运用政治权力压迫农民;

西方封建制是分封割据制,即土地所有权和政治权力都集中在领主个人手里,形成封建割据。

(2)权力结构不同:

中国是官僚等級制,即有专职的权力结构,存着按等级划分官职,特权成为官僚制的核心。

西方是地产权力等级制,即领主制是土地所有权与政治特权相结合。

(3)统治思想不同:

中国侧重于宗法伦理观念,即利用宗教化意识形态对人民进行统治,同时把孔子的伦理哲学思想宗教化。

西方则借助宗教信仰,即借助宗教垄断政治文化,利用教会对抗,政教合一统治人民。

宗教及宗教化对政治有何影响?

(三)资本主义囯家:

1.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

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政治统治,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工具。

2.资本主义国家的特征:

(1)是人类历史上有国家以来最完备、最复杂的国家机器;

(2)有十分严密的组织体系和完备的国家机构;

(3)建立一定的政治程序和权力运行、监督机制。

3.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阶段:

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四)社会主义国家:

1.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基础:

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

2.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征:

(1)经济特征:

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导地位;

(2)利益特征:

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共同利益;

(3)政治特征:

以无产阶级政党为领导;

(4)思想特征: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3.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

无产阶级维护和实现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的工具。

第四章资本主义国家

1.掌握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2.认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两个阶段和统治方式;

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生条件:

1.封建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

2.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壮大。

3.资产阶级革命首先在英国成功.

(二)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条件:

1.通过资本原始积累形成充足的货币,并集中于少数人;

2.广阔的劳动力市场。

(三)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特征:

1.生产资料为资本家私人所有;

2.生产的目的为了获取剩余价值;

3.生产以雇佣劳动方式进行,劳动力成为商品;

(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关系:

1.相容方面:

都以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为形式;

2.冲突方面:

(见88页第四自然段)

(五)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机器,是压迫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工具。

1.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并剥削雇佣劳动。

2.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

(1)对內职能是镇压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反抗;

(2)对外职能是强化资本对国内政治经济生活的控制,从而谋求国际范围内实现自已的利益。

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一)自由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国家形态。

1.基本特征:

(1)经济特征是开放市场、自由贸易、自由竞争;

(2)政治特征是自由主义政治方式统治国家。

2.存在和活动的基本前提:

个人自由。

3.统治方式:

控制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发展。

4.制度体现:

选举制、代议制、政党制。

5.职能体现:

“最低限度国家”和“消极国家”。

6.政府政策:

自由放仼经济政策。

(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1)经济特征是垄断;

(2)阶级特征是垄断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体;

(3)政治特征是国家权力集中。

2.发展趋势:

形成法西斯国家(见105页笫二自然段)和福利国家(见106页最后一段)。

第五章社会主义国家

1.认识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必然性;

掌握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历史使命;

教学过程与內容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前提条件:

1.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和发展,即生产的社会化(生产资料、生产过程、生产产品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及产品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造成:

(1)资本主义单个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

(2)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下降之间的矛盾;

(3)资源配置扭曲产生的产品过剩性经济危机;

2.资本主义国家內外三大矛盾的加深,即无产阶级与垄断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人民等矛盾不断加深。

(二)社会主义国家是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否定,表现在:

1.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历史性否定;

2.无产阶级统治对资产阶级统治的否定,并改变阶级发展的历史命运;

(体现在国家政权上)

3.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否定;

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

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相结合的国家。

1.马克思主义对民主的理解:

一是指公民管理国家的权利,反映公民与政权的关系;

二是指统治阶级实行统治的方法,即国家政治统治形式(民主与专制);

三是指国家活动的原则,即少数服从多数。

2.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的体现:

(1)新型民主即人民民主是最高类型的民主,是工人阶级与广大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力,最主要是管理国家的权力,且表现在民主集中制的决策机制。

(实行新型民主的原因见125页末段)

(2)新型专政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对少数剥削者的专政,它是从国家到非国家的过渡阶段,为消灭国家创造条件。

(3)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是辬证的统一,新型民主是新型专政的前提和基础,新型专政是新型民主的保障。

3.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特殊性表现:

(1)中国式无产阶级专政:

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实行专政;

(2)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上的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革命统一战线;

(3)国家政权形式:

民族区域自治的单一制囯家结构形式;

(4)政党形式:

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人民政协制度;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征:

1.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经济基础。

(1)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体现:

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全体或集体占有生产资料。

(2)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作用:

确立了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地位,为实现按劳分配,进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3)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表现形式:

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和集体经济成分。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础: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制度。

(原因及意义见130页)

2.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以工农联盟作为国家的阶级基础

(1)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原因:

一是由工人阶级特性,即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富有组织性、纪律性和革命彻底性所决定。

二是由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革命中的历史作用决定。

(2)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原因:

一是农民与工人有着共同的阶级利益和历史命运;

二是农民占中国人口的多数,在革命与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基本职能在于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4.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国家。

(1)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原因:

一是工人阶级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只能通过自己的先进分子来间接实现;

二是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核心力量和先进队伍,能引导工人和劳动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2)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国家领导的途径:

①政治领导:

制定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并把它们贯彻到国家政治生活中去;

②思想领导:

对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

③组织领导:

完善社会组织制度,教育、培养和选拔干部;

5.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1)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原因:

一是马克思主义是对于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分析与阐述;

二是马克思主义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內在矛盾和发展规律,指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三是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建立自已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指南。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

(请分析它们的意义,见136页)

(四)社会主义囯家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1.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

2.组织和管理社会主义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和文化教育;

3.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创造条件消灭三大差别,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

第六章国家形式

1.了解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2.掌握政体分类标准和选择国家结构形式依据;

3.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国家形式概述

(一)国家形式的定义:

组织、管理和控制国家机器的制度和体制的总和,包括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

其內容:

1.政体: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中央政权机关的设置、权力配置和相互关系,也就是最高政权机关內部权力分配形式。

2.国体:

国家结构形式,即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

3.政治体制:

国家机关权力的具体运作和具体制度。

(二)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1.国体与政体的联系:

一定的国体要求一定的政体与之相配合,政体必须适应国体的需要,国体决定政体。

2.国体与政体的区别:

国体是內容,具有相对稳定性;

政体是形式,是相对变化的。

政体

(一)政体的划分标准:

1.古代思想家划分政体的标准(亚里士多德):

一是统治者为谁谋利益,据此把政体分为正宗政体(公共利益)和变态政体(统治者利益);

二是统治者人数的多寡,据此把政体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

2.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对政体的划分:

(1)布丹(法国):

以国家主权的归属区分政体;

(2)洛克(英国):

以立法行使者的多寡区分政体(民主政体、寡头政体、君主政体);

3.马克思主义划分政体的标准:

一是最高国家权力的归属,即最高国家权力的组成是一个人还是集体;

二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产生方式及任期;

三是中央国家权力机关的设置及权力分配

(二)政体的形式:

1.剥削阶级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君主制、共和制。

(1)君主制:

一是专制君主制,即君主独自掌握最高统治权,君主集立法、行政、司法、军事、财政大权于一身;

二是立宪君主制,即资产阶级国家以君主为国家元首,但行政权归內阁首相;

包括二元君主制(內阁向君主负责,典型代表是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和议会君主制(內阁向议会负责,典型代表是英国)。

(2)共和制:

一是议会共和国,议会是国家最髙权力机关,享有立法权和监督政府权,政府的产生和存废以议会为基础(法兰西第四共和国);

二是总统共和制,政府对总统负责(美国);

三是委员会制,国家最髙行政权由委员会集体行使(瑞士)。

2.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公社制、苏维埃制、人民代表大会制。

(1)公社制——巴黎公社,其政权特点是:

一是废除常备军,用武装的人民取代;

二是公社由普选的代表组成,代表对选民负责;

三是公社是兼管行政与立法的工作机关;

(2)苏维埃制,其政权特点是:

一是最髙苏维埃是最高立法和权力机关;

二是最高苏维埃设立主席团作为常设机构;

三是苏维埃的代表由人民选举并对人民负责。

(3)人民代表大会制: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定义:

指中国各族人民按民主集中制原则选举代表组成代表大会,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基本內容:

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二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三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立法;

四是实行合理分工,协调一致,分工合作,相互配合的原则。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的特点:

一是与公社制、苏维埃制的共同特点,即政权都由人民选举产生、建立立法与行政统一的政权组织形式、对人民负责和受选民监督;

二是与公社制、苏维埃制的不同点,即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強调公职人员的公仆地位、反对官僚主义、強调党的领导作用。

三。

国家结构形式

(一)国家结构形式的定义:

一个国家的各个部分以什么形式和方式整合。

它反映一个民族统一的背景和进程。

(二)国家结构形式的种类:

1.古代:

帝国形式与分封割据形式;

2.现代:

单一制(中央集权型与地方分权制,见164页)、复合制(邦联制与联邦制,见164页)。

(三)国家结构形式的区分依据:

1.国家主权归属,是属全国政府还是属地区地府;

2.全国政府和地区政府的权力来源,是前者受权后者,还是后者授权前者;

3.全国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权力如何划分;

4.双方权力划分的依据,是以一个事先制定的规则(盟约或宪法)或一方意志。

我国选择单一制国家结构的原因及特色。

(见168页)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与联邦制的区别。

(见165、169页)

第七章国家机构

1.了解国家机构的定义和构成;

2.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机构在组织原则上区别;

3.掌握三权分立的內容和民主集中制在中国的作用;

国家机构概述

(一)国家机构的定义:

组成国家机器的一切国家机关的总和。

1.国家机构的必要性:

是国家政治生活所必需。

2.国家机构的特点:

阶级性、社会性、整体性、系统性、强制性。

(二)国家机构的构成:

1.国家元首:

处在国家机关体系的最高地位,象征着国家的统一和国家主权,体现最高国家权力。

它通常由一个人组成。

2.立法机关:

审议、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及进行执法监督的国家机关。

它处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

3.行政机关:

负责拟定和执行法律、制定和执行国家政策、管理国家对內对外事务的机关。

4.司法机关:

代表国家行使司法权的国家机关,包括法院和检察院。

(三)国家机构设置的制约因素:

1.国体:

国体性质决定国家机构的设置和划分;

2.统治阶级统治方式:

即国家的治理形式、管理形式和结构形式制约国家机构的组建和设置形式。

3.国度国情:

历史状况、文化传统、种族民族、物质文化发展水平、人口数量结构与素质、疆域与资源等制约国家机构设置。

国家机构的性质类型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

按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分权理论原则建立起来的统治机构。

1.资本主义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

三权分立与制衡。

(1)三权分立原则的产生背景:

封建社会末期,国王、贵族、市民三者展开权力斗争,出现等级间结盟、相互制约的局面,形成以等级代表议会的等级分权格局。

(2)三权分立原则的代表人物及理论:

一是洛克提出阶级分权学说,主张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联盟权,其中以立法权地位最髙,由议会掌握,行政权由国王掌握;

二是孟德斯鸠提出了三权分立与制衡理论,即统一的国家权力分别由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行使,相互制约平衡。

2.资本主义国家机构的构成:

(1)立法机关:

即议会(国会),是代议机构,一般由选举产生的法定人数的议员组成。

其机构形式有一院制(只有众议院)和两院制(有参议院与众议院)。

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