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约分》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约分》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约分》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7、写数时,万级和亿级上的数都是按照个级上数的方法来写,哪一位不够用0来补足。
改写“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只要将末尾的4个0或8个0去掉或加上“万”或“亿”字就行了。
1.把多位数改写成“万”、“亿”。
中间要用“=”连接
8、通常我们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尾数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方法是:
看尾数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是4或比4小,就把尾数舍去,并在数的末尾添上一个计数单位“万”或者“亿”;
如果是5或比5大,要在前一位加1,再把尾数舍去,添上计数单位“万”或者“亿”。
得出的是近似数,中间要用“≈”连接。
9、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
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10、我国在十四世纪发明的至今仍在使用的计算工具是算盘。
算盘上方一个珠子代表5,下方一个珠子表示1。
11、在计算器上,ON/C键是开关及清屏键,CE键是清除键,AC键是归0键。
+、-、×
、÷
键是运算符号键。
第二单元角的度量
1、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不能测量它的长度。
2、射线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不能测量它的长度。
3、线段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它的长度。
4、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
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5、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和射线。
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6、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这一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的(边)。
角通常用符号(“∠”)来表示。
7、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角两边叉开的大小,角的两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
8、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
”表示。
9、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1°
”。
10、对顶角相等。
11、三角形三个角的和是180度。
四边形的.四个角的和是360度。
12、直角等于90度,平角等于180度,周角等于360度。
13、1平角=2直角。
1周角=2平角=4直角。
14、锐角小于90度。
钝角大于90度而小于180度;
15、锐角<
直角<
钝角<
平角<
周角1小时,
16、时针转一大格,所对的角是30°
;
分针转一圈,所对的角是360°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1、在三位数乘两位数中,先用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去乘这个三位数,然后用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去乘这个三位数。
最后将它们的积加起来。
2、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写竖式时把0前面的数对齐,只乘0前面的数;
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积的变化规律:
①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例如1:
已知:
A×
B=215,则A×
B×
2=()。
这是把B扩大了2倍,而积也应扩大2倍。
即215×
2=430,所以A×
2=(430)。
例如2:
2×
B=200,则A×
B=()。
这是把A缩小了2倍,而积也应缩小2倍。
即200÷
2=100,所以A×
B=(100)。
②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例如:
B=510,如果A扩大了5倍,B缩小5倍,则积是(510)。
③一个因数扩大m倍,另一个因数扩大n倍,则积就扩大m×
n倍。
④一个因数缩小m倍,另一个因数缩小n倍,则积就缩小m×
④一个因数扩大m倍,另一个因数缩小n倍,如果m>
n则积扩大(m÷
n)倍。
如果m
6、速度×
时间=路程路程÷
时间=速度路程÷
速度=时间
单价×
数量=总价总价÷
数量=单价总价÷
单价=数量
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在同一个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是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3、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4、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5、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6、长方形:
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7、长方形的周长=(长+宽)×
2;
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
8、正方形:
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9、正方形的周长=边长×
4;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
边长。
10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其特点是:
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11、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底,其中长边叫下底;
不平行的两边叫腰;
两底间的距离叫梯形的高。
12、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13、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具有不稳定的特性。
14、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15、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等腰梯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16、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17、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18、我们学过的图形中,长方形、正方形、等腰梯形、菱形是对称图形。
19、过直线外一点只能画一条已知直线的垂线;
20、过直线外一点只能画一条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高考数学综合题的解题方法
1.综合题在高考试卷中的位置与作用:
数学综合性试题常常是高考试卷中把关题和压轴题。
在高考中举足轻重,高考的区分层次和选拔使命主要靠这类题型来完成预设目标。
目前的高考综合题已经由单纯的知识叠加型转化为知识、方法和能力综合型尤其是创新能力型试题。
综合题是高考数学试题的精华部分,具有知识容量大、解题方法多、能力要求高、突显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以及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特点。
2.解综合性问题的三字诀:
三性:
综合题从题设到结论,从题型到内容,条件隐蔽,变化多样,因此就决定了审题思考的复杂性和解题设计的多样性。
在审题思考中,要把握好三性,即:
(1)目的性:
明确解题结果的终极目标和每一步骤分项目标。
(2)准确性:
提高概念把握的准确性和运算的准确性。
(3)隐含性:
注意题设条件的隐含性。
审题这第一步,不要怕慢,其实慢中有快,解题方向明确,解题手段合理,这是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的'
前提和保证。
三化:
(1)问题具体化(包括抽象函数用具有相同性质的具体函数作为代表来研究,字母用常数来代表)。
即把题目中所涉及的各种概念或概念之间的关系具体明确,有时可画表格或图形,以便于把一般原理、一般规律应用到具体的解题过程中去。
(2)问题简单化。
即把综合问题分解为与各相关知识相联系的简单问题,把复杂的形式转化为简单的形式。
(3)问题和谐化。
即强调变换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使其表现形式符合数或形内部固有的和谐统一的特点,或者突出所涉及的各种数学对象之间的知识联系。
三转:
(1)语言转换能力。
每个数学综合题都是由一些特定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所组成。
解综合题往往需要较强的语言转换能力。
还需要有把普通语言转换成数学语言的能力。
(2)概念转换能力:
综合题的转译常常需要较强的数学概念的转换能力。
(3)数形转换能力。
解题中的数形结合,就是对题目的条件和结论既分析其代数含义又分析其几何意义,力图在代数与几何的结合上找出解题思路。
运用数形转换策略要注意特殊性,否则解题会出现漏洞。
三思:
(1)思路:
由于综合题具有知识容量大,解题方法多,因此,审题时应考虑多种解题思路。
(2)思想:
高考综合题的设置往往会突显考查数学思想方法,解题时应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
(3)思辩:
即在解综合题时注意思路的选择和运算方法的选择。
三联:
(1)联系相关知识,
(2)连接相似问题,
(2)联想类似方法。
3.对平时综合练习的反思:
平时做完综合练习后,要注重反思这一环节,注意方法的优化。
要把解题的过程抽象形成思维模块,注意方法的迁移和问题的拓展。
再最后的自由复习阶段也可选取部分做过的综合卷中的压轴题进行反思,主要研究:
审题分析的过程(如:
寻求条件与结论联系,与基础知识的联系,与平时基本方法的联系)、隐含条件的运用、计算方法及准确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论文
摘要:
实施创新教育,让每个学生注定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创造发展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
关键词:
自主;
创新;
数学课堂
斯托利亚指出:
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的教育,也就是思维活动的教育。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数学,是当前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我认为,实施创新教育,就是创设自由、和谐、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注定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创造发展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主要是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实践证明:
学生的学习过程越开放,思维就越活跃,思维发展也就越充分。
下面就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谈点看法:
一、创设创新情境,学生主动创新
现代心理学认为: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人的动机欲望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诱发的。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为学生设置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从而产生创新动机,激发、强化学生的创新行为。
同时,要积极构建宽松、民主、和谐的创新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创新、乐于创新。
创设教学情境有多种做法,如动手操作、制造悬念、实物观察、电教媒体展示、新旧知识间矛盾冲突、”问题解决”的方法。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先回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并有意渗透转化的思想,然后教师让大家想一想谁能吧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比一比谁的方法最新颖、独特、有创造性。
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境中创新,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
二、引导自主学习,激励学生探索创新
美国心理学家杰斯认为:
”数学不同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应该用于创造条件能够促进人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
条件。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通过学生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
思维研究认为,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
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给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笔尝试、动口表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自己去发现规律,变学习过程为探索创新的过程。
比如,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教师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成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四块,同学们很快想出四种折法。
这时教师并不急于告诉学生其他折法,造成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既促进他们进一步思考尝试、探索,又得出了多种折法。
三、运用问题解决,启迪学生开拓创新
小学生好奇心强,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扶持学生的创新意识,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各种各样标新立异的问题,使学生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从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启迪,从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
现在,教师己不习惯课堂上鸦雀无声,他们从不指责学生在老师讲课时插嘴,常鼓励学生:
”谁想到了什么?
…‘谁灵感来了?
””谁的方法有新意?
t...谁的解法最多?
””不用举手就可以说”。
课堂上有时争得面红耳赤,教师反而会鼓励学生:
”就应该这样,有多种看法,才会有相互启发。
”种种不同的看法,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了学生的主题意识,而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也就是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学会了创造性思维。
四、加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协作创新
合作学习是发挥学生集体智慧、让学生参与、交流信息、互相学习、相互促进、主动求知、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
一个人要何所创造,除了个人努力钻研和具有开拓精神外,还要有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的精神,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小组群体的活动功能,给学生较多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善于合作,集智取长,协作创新、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尽可能地发挥潜能
作为独立个体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特点和认识水平有明显差异,有的学生擅长用综合法来思考问题:
有的学生则喜欢用分析法;
也有的学生把综合法和分析法齐头并进;
可有的学生喜欢用算术法解题;
还有的偏爱列方程或比例知识解。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甲加工一个零件用5分钟,乙加工一个同样的零件只需4分钟,两人同时合作一段时间,一共加工了720个零件,求甲加工了多少个零件?
”根据题意,有的学生用算术方法解答为:
720X(4+5)X4;
有的学生用方程解答为:
解:
设甲加工x个,5x=4(720-x):
而有的同学用比例解答为:
设甲加工x个,x:
(720-x)=4:
5;
以上三种方法代表了学生解法的认知差异,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想法,不要强求一律,应让学生依靠自己的思维方式,尽可能地发挥潜能。
因为有些解题方法看似简单,但它的思维难度往往较大,我们应根据不同解法及学生的认知能力作出有弹性的评价。
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内化过程,需受教育者主动完成。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学生不仅”学会”数学,而且”会学”数学,”爱学”数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大胆放手,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开动脑筋去探索,去”发现”,寻求自己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人类的本质,更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弘扬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接班人,这是每个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