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医疗诊疗常规泌尿外科分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583808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77 大小:22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协和医院医疗诊疗常规泌尿外科分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7页
北京协和医院医疗诊疗常规泌尿外科分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7页
北京协和医院医疗诊疗常规泌尿外科分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7页
北京协和医院医疗诊疗常规泌尿外科分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7页
北京协和医院医疗诊疗常规泌尿外科分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协和医院医疗诊疗常规泌尿外科分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北京协和医院医疗诊疗常规泌尿外科分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协和医院医疗诊疗常规泌尿外科分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协和医院医疗诊疗常规泌尿外科分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7大小的X片,摄片范围应包括双侧肾区、输尿管行程、膀胱区及耻骨上缘。

必要时为确定结石、钙化阴影的深浅位置,可加摄侧位相。

满意的平片,应显示肾和腰大肌的形像、不透光的结石或钙化阴影等。

观察脊柱、骨盆等骨骼系统有无病变及畸形如骨质增生、脊柱裂、结核或肿瘤破坏肾脏轮廓、腰大肌等软组织的异常改变。

可观察到肾脏的位置和肾影的轮廓。

在尿路部位出现高密度致密影应考虑结石、结核或肿瘤的钙化,注意应与腹腔淋巴结钙化、胆囊结石及盆腔静脉石鉴别。

二静脉尿路造影(IVU)

又称排泄性尿路造影或顺行性静脉尿路造影,临床上常简写为IVU或IVP。

是应用无毒性的有机碘质作造影剂(如泛影葡胺注射液),经静脉注入体内后,由肾小管细胞分泌并排泄到肾盏、肾盂、输尿管及膀胱时,掌握恰当时间,进行X线摄片,以达到泌尿系显影的目的。

通过静脉注射的造影剂自尿路排出,使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显影,观察两侧肾功能和泌尿系统各种形态学的改变,如结核、结石、肿瘤、畸形、炎症、积水、萎缩、发育不良或缺如等。

其方法简单,不需要特殊设备和技术,能够反映肾脏功能及尿路病变。

造影剂一般采用碘剂,又分为离子型(如泛影葡胺、康瑞)和非离子型(如优维显、欧乃派克等)等,使用前者可引起严重的碘过敏反应甚至休克和造影剂性的肾病,故使用前需行碘过敏试验,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和体质衰弱的病人慎用;

后者引起上述两种并发症的可能性明显减少。

造影时,造影室应常规准备0.1%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急救药品;

肾功能不全造影后应注意观察尿量及血肌酐的变化;

检查后适当补液及应用利尿剂可减少造影剂肾病的发生。

1.疑有尿路病变,如血尿、结核、结石、肿瘤、畸形、炎症、积水、萎缩和排尿功能紊乱。

2.用于泌尿系手术之前的术前准备,了解肾盂肾盏的形态及对侧肾脏的功能。

3.用于泌尿系一些成形手术术后疗效的随访。

[禁忌证]

1.对碘有过敏者。

2.肾功能严重损害时,血肌酐在3mg/dl以上,血肌酐清除率小于20ml/min,用一般常规剂量造影常不易得到清晰显影。

3.肝功能严重障碍者。

4.心血管功能不全或全身极度衰竭者。

5.甲状腺机能亢进者。

6.妊娠期间,除非有特殊必要,否则都不作造影检查。

[术前准备]

1.常规肠道准备:

当日早晨禁食,造影前12小时禁饮水,有助于增强显影浓度。

2.造影前排空小便。

3.碘过敏试验:

常用静脉内试验静脉注射30%造影剂1mi,观察10分钟,如有恶心、呕吐、胸闷、眩晕、心慌、荨麻疹等则为过敏。

试验前应作好急救准备。

由于可以发生迟缓反应,故一般应于造影前一天作好过敏试验。

4.检查前应由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操作方法]

1.常规排泄性尿路造影

(1)病员仰卧于X线检查台上,先摄尿路平片。

(2)用橡皮球或沙袋在下腹部两侧加压固定,压迫两侧输尿管,以阻止肾内尿液流入膀胱。

(3)静脉注射造影剂20ml,5分钟内注射完毕。

(4)注完造影剂后,根据肾功能情况和诊断需要,按不同时间和不同方位摄片。

一般在注射造影剂后7分钟和15分钟各摄一片,以观察肾盏、肾盂显影情况。

如显影满意,则30分钟解除压迫下腹部的橡皮球,让造影剂随尿液由输尿管流入膀胱内,然后再摄一张全泌尿系片。

(5)如疑为肾下垂,当摄取上述的全片时,可先摇转X线检查台呈直立或斜坡位后,才解除压迫下腹部的压迫,而后摄片,则可看出肾脏位置与病员体位的关系。

(6)当造影剂进入膀胱后,在排尿动作下摄片,还可观察输尿管有无返流现象。

2.延迟排泄性尿路造影

如遇肾脏排泄功能迟缓的病员,按常规造影方法,15分钟的X线片上尚未见有肾盏、肾盂显影时,则推迟至30分钟、60分钟、90分钟或120分钟’等不同时间摄延迟造影片,直到能满足于诊断要求为止。

如事先估计不足而提早中止造影,往往不能获得满意的X线影像。

3.大剂量静脉尿路造影

在常规排泄性尿路造影不满意时,可用大剂量静脉尿路造影,对肾功能不良,肾性高血压,肾下垂以及需要观察全泌尿系者,均有重要价值。

术前不禁水,不作腹部加压,肾功能减退者仍能显影。

其不良反应与常规排泄性尿路造影相比,并不增加。

(1)用60%或76%泛影葡胺100ml(一般按2ml/kg体重计算),加等量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混匀后快速静脉滴注,于5~8分钟内滴完。

(2)造影剂滴完后,按5、10、15、20及30分钟各摄一片,最后摄全尿路片,即能满足诊断要求。

但对肾功能减退或尿路梗阻者,显影时间推迟,摄片时间亦应延长。

三逆行尿路造影

在膀胱镜观察下将输尿管导管插入肾盂,经导管将对比剂直接注入肾盂、肾盏内行造影的方法,称逆行性尿路造影,亦称上行性尿路造影。

[适应证]

1.对IVU检查未能明确肾、输尿管病变范围、部位和性质者。

以及KUB平片上的阴影需要作出鉴别者。

2.受病情限制而不宜行排泄性尿路造影者。

[禁忌证]

尿道狭窄,膀胱内出血、炎症及膀胱容量小于50ml者;

心肺功能不全者。

1.术前肠道准备与IVU相同,但不必禁饮水。

2.先行膀胱镜检查,观察膀胱内有无病变,然后经两侧输尿管口分别插入输尿管导管,成人一般用F5号导管,插入深度为25~27cm。

3.用30%泛影葡胺或欧乃派克,注入输尿管导管,注入前先轻轻吸除导管内积存的尿液或气体,注入剂量一般每侧以8~10ml为宜。

令病员深吸气后屏住呼吸,立即摄片,等待观察湿片,认为造影满意,方可拔管,反之需重复注射造影剂拍片,至满意为止。

如需观察全段输尿管,在肾盂肾盏显影满意后,将输尿管导管边拔边注射造影剂,拔出后立即拍片。

有输尿管梗阻时,应将导管抽至梗阻部位以下,再注射造影剂摄片。

4.一般采用仰卧位投照摄片。

为诊断上的需要,也可改用侧卧、斜卧、俯卧、头高和直立等不同体位。

一般病员都是仅作单侧造影或两侧分别先后造影,应谨慎行双侧肾盂输尿管逆行造影。

[并发症]-

1.疼痛:

逆行性尿路造影后,多数病员出现腰痛,少数病员发生绞痛,恶心和呕吐,一般1~2天后消失,有机碘造影剂所致疼痛症状较轻。

注射造影剂时,压力不宜过大和速度不宜过快。

疼痛难忍,可用解痉止痛剂。

2.血尿:

膀胱镜检查及插管损伤,多数病员1—2天内有肉眼血尿,可嘱病员多饮水,必要可用止血剂。

3.感染:

检查器械消毒不严,术者无菌观念不强,可致逆行感染,在有尿路梗阻时则更易发生。

预防感染的关键在于严格无菌操作;

有尿路梗阻者,造影剂中加入适量抗生素;

逆行造影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

4.无尿或少尿:

少见,但后果严重,应予重视。

无尿或少尿的原因与输尿管水肿及神经反射有关,少数情况也可由于造影剂逆流吸收入血引起造影剂肾病导致。

5.肾盂逆流:

在肾盂造影中,因注射造影剂压力过高,可使造影剂从肾盂肾盏外溢到肾组织,患者腰部出现剧烈疼痛,应予避免。

要求注入造影剂时要轻推,量不要过大。

四肾穿刺造影

肾盂穿刺造影是经腰部皮肤将穿刺针直接刺入肾盂或肾盏内注射造影剂、使肾盂肾盏显影的方法。

1.经排泄性或逆行性尿路造影不能作出诊断者。

2.肾功能严重障碍,或因不合作,不能行排泄性造影者,或逆行性造影受限或失败者。

3.肾积水其体积较大,为明确病变性质和部位者。

1.疑有肾肿瘤或结核。

2.肾区皮肤有感染。

3.全身情况极差或有出血倾向或不能接受造影检查。

1.术前准备与排泄性或逆行性尿路造影相同。

2.体位:

病员取俯卧、侧卧或坐位。

如果两侧进行穿刺,采用俯卧位较为方便。

3.定点:

可在B超或X线引导下确定穿刺点,一般在12肋缘下1—2cm,脊柱正中旁开6—8cm的交点处。

4.麻醉:

成人用局麻,小儿用基础麻醉加局麻。

5.穿刺抽液与注药:

抽出尿液20ral送作涂片及培养等项检查。

再抽取足够的尿液后(一般抽30mi),即可徐徐注入造影剂15~30mi,然后拍片。

如果显影较淡,可重复注射造影剂,但注入的造影剂的量要少于抽出的尿液,以防肾盂内压力增高,使尿液外溢。

电视观察注射造影剂后肾盂、输尿管的动态变化,对肾脏、输尿管疾病具有重要诊断价值,有时是唯一的正确诊断方法。

可出现出血、感染及穿刺或置管失败等并发症,术前应由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五膀胱造影

膀胱造影有排泄性与逆行性两种。

排泄性尿路造影时,造影剂排入膀胱后摄片,为排泄性膀胱造影。

逆行性膀胱造影是将造影剂或空气注入膀胱内摄片,以观察膀胱形态、大小及其邻近器官的关系。

1.膀胱本身病变,如肿瘤、憩室、结石、挛缩、瘘管、损伤破裂等。

2.膀胱颈部有梗阻病变,如前列腺肥大。

3.膀胱机能病变,如神经性膀胱、尿失禁、膀胱输尿管逆流。

4.膀胱邻近器官,如盆腔肿瘤、脐尿管未闭、输尿管囊肿等。

5.膀胱镜检查有困难,或不适应作膀胱镜检查者。

尿道有急性炎症、损伤或严重狭窄等均不宜作逆行膀胱造影;

膀胱有严重出血伴血块时,最好暂缓作造影检查。

1.造影前灌肠,以排除盆位结肠积粪和积气。

2.按常规导尿术插入粗细适当的导尿管,测残余尿量。

对已作留置导尿或耻骨上膀胱造口者,可经引流管注入造影剂。

3.根据需要,可在排空膀胱后造影前先摄一膀胱区平片。

4.经导尿管注入造影剂,将76%泛影葡胺用生理盐水稀释成7%~8%溶液后注入膀胱,成人用量150~200ml,儿童酌减。

夹住导尿管,摄前后位、两侧斜位片,必要时摄侧位片。

如观察膀胱输尿管返流,需摄全泌尿系前后位片。

5.为观察膀胱收缩时膀胱颈部的功能和输尿管有无逆流,可在病员排尿状态下进行摄片。

六尿道造影

是确定尿道狭窄部位、程度及长度必需的检查方法,同时可了解膀胱容量、功能及膀胱内病变的形态。

[适应症]

适用于尿道狭窄、肿瘤、瘘管、畸形等。

尿道、附睾、前列腺急性炎症时,不宜施行此检查。

分排泄性尿道造影及逆行尿道造影两种。

前者可在静脉肾盂造影后,待膀胱充满足够量的造影剂(一般为200~300ml)后施行;

亦可采用经尿道或膀胱造瘘管注入造影剂后施行。

排泄性尿道造影可使后尿道及狭窄近端尿道显影。

后者需用注射器将造影剂缓慢注入尿道后摄片。

逆行尿道造影可使前尿道或狭窄远端尿道显影。

膀胱尿道造影一般采用斜位拍片,以便使尿道全长显影,避免骨盆的遮掩。

造影剂不宜过浓,以10%~15%为宜,以免遮盖膀胱内的病变。

临床上一般须将排尿相与注药相配合使用,方可得到满意的摄片效果。

七肾血管造影

1953年Seldinger发明了经皮穿刺置管造影技术,推动了经皮血管腔内诊治技术的发展。

血管造影在泌尿外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诊断的精确度,而且开辟了一个新的诊治领域。

(一)腹主动脉—肾动脉造影

腹主动脉—肾动脉造影用以显示腹主动脉、双侧肾动脉及副肾动脉,从而可了解肾动脉的解剖形态及病变。

实质期可显示双侧肾脏轮廓及肾实质病变。

因此,一般先作腹主动脉—肾动脉造影,必要时再作选择性肾动脉造影。

1.肾血管性高血压,了解肾动脉狭窄的程度、范围,以便估计手术范围及预后。

2.肾区肿块的定位及定性,在其他非损伤性影像诊断方法不能肯定诊断时应用。

3.了解肾外侧枝循环情况。

4.经各种检查方法无明确结论的血尿患者以及肾部分切除前的手术方案的制定。

[禁忌症]

有严重心血管功能不全、冠状动脉疾患、全身情况较差及对碘过敏者。

(二)选择性肾动脉造影术

根据腹主·

肾动脉造影结果,确定应行选择性造影的肾动脉。

其优点是造影剂集中,即使较细小的肾动脉分支也能显影,而且无其他腹主动脉分支的重迭阴影,所以显影效果好,诊断价值高;

造影剂用量少,对肾功能损害小。

可重复注射造影剂,直到显影满意。

其缺点是遇有双支肾动脉、肾动脉畸形时容易遗漏。

肾动脉狭窄插管不易成功。

对某些病变不能进行双肾对比。

1.非侵犯性影像诊断方法无法明确肾肿块的性质时,本法则可清晰显示肿块的血管情况。

2.肾移植后高血压若为动脉吻合口所致,常可显示吻合口狭窄。

3.经各种方法检查无明确结论的血尿患者,本法常可显示血管异常。

4.肾内小动脉血管瘤、动静脉瘘及微小动脉瘤。

(三)肾静脉造影

1.肾癌患者疑有肾静脉癌栓

2.选择性精索静脉造影通过肾静脉造影显示精索静脉开口。

3.肾性高血压,如肾动脉狭窄。

抽取肾静脉血测定肾素等。

八肾动脉栓塞

肾脏适合作动脉腔内治疗术。

肾动脉属终末型分布,在肾实质之间无明显交通支存在,因此,经导管作选择性肾动脉分支的栓塞术可以治疗肾实质的局限性病灶。

(一)肾脏出血肾动脉栓塞术

肾动脉栓塞术用以控制肾脏出血是最常用的治疗性动脉造影技术之一。

根据肾动脉分支、超选择性插管成功与否、出血的性质和程度,按有无大出血、肾脏无原发疾病的外伤性局灶性出血或肾脏有病变时的出血等不同情况,可采用不同的栓塞方法。

1.肾脏大出血:

最好采用气囊导管作肾动脉主干暂时性阻塞。

此项简单技术有时可能争取到时间,挽救病人的生命。

在诊断性造影后换气囊导管,将气囊部分插入该出血侧肾动脉内,以适当压力充盈气囊,即可完全阻断肾脏血流而达到控制出血的目的。

2.无肾脏疾病的外伤性局灶性出血:

对此类肾出血,如肾穿刺活检引起的严重血尿或外伤等,可采用短时效的自家血凝块或中时效的明胶海绵进行栓塞。

对局灶性出血行栓塞术应将导管作超选择插管栓塞造,成最小的梗死区域,达到止血目的,又保留最多的正常肾实质。

3.有病理改变的非外伤性肾出血:

包括肾动脉瘤,先天性肾动静脉畸形以及血管丰富型的肾脏良性肿瘤,更常见的是原发或转移性肾癌。

用栓塞术治疗这些疾病的目的不仅在于止血,而且也要治疗引起出血的病理改变,故需用持久性栓塞物行栓塞术。

4.肾脏良性肿瘤:

一般很少需要作栓塞术。

但是,如果病人不适于手术,如孤立肾错构瘤或双肾多发性错构瘤发生理肿瘤出血时,则可用栓塞术使肿瘤梗塞,控制出血,同时保留正常肾实质。

(二)肾脏恶性肿瘤的动脉栓塞术

对肾癌作动脉栓塞术的目的是使整个肿瘤产生治疗性梗死。

有时肿瘤局限,亦可作选择性节段性栓塞,从而保留肿瘤以外的肾组织。

但是多数须作栓塞术的肾癌,瘤体均巨大,占据肾脏的大部分,甚至已扩散到肾外组织,则应作整个肾脏的动脉栓塞术。

对肾癌的动脉栓塞术可用于手术前,以利于肾切除术,或用于肾癌的姑息性治疗。

1.肾癌术前的动脉栓塞术:

直径较大的肾癌表面往往有曲张迂曲的静脉,极易出血;

肾门附近的转移性淋巴结,肾静脉内的癌栓,都会妨碍术中对肾动脉的解剖,对这种肾癌作术前肾动脉栓塞,可以明显减少或完全停止到肿瘤去的血流;

随着动脉供血的减少,其静脉萎陷,并可使手术时出血减少。

肾动脉栓塞术后有利于手术时先结扎肾静脉,不会引起肾脏的瘀血肿胀;

由于瘤体缩小,可使一些已侵犯肾静脉的大的肾癌得以顺利切除。

同时因肾梗死而产生肾包膜水肿,使组织剥离面清楚,有利于术中游离肾脏。

总之,术前动脉栓塞术可使肾癌切除术的输血量减少、手术时间缩短,并可使一些原先因出血过多而不能切除的肾癌亦能再次顺利切除。

在理论上它还可以减少术中操作对癌栓推挤进入静脉的机会,故可能与提高远期疗效有一定关系。

栓塞术施行的时间多选择在术前48h~72h左右施行切除术。

2.癌姑息治疗的肾动脉栓塞术:

需栓塞整个肿瘤的血管,从它的主要供血动脉到其末梢分支均应栓塞,如肾动脉、肾上腺动脉、膈动脉及腰动脉等。

如果只阻塞肾动脉主干及其大分支,则其末梢血管可能与肾包膜的动脉沟通形成侧支循环,有可能使肿瘤再血管化。

一般应使用永久性栓塞物,如聚乙烯醇海绵Ivalon、异丁烷2—氰丙酰酸盐及羊毛弹簧钢丝圈,有时明胶海绵也可产生永久性栓塞。

[导管血管造影术的合并症及其防治]

1.造影剂反应:

造影剂可以引起过敏性休克及喉痉挛等严重反应。

国外报道血管造影的死亡率为0.3%。

因此,为确保病人安全,术前应作好充分准备如:

开放静脉、常备喉镜、气管插管、麻醉机、心电监护及抢救药品。

对有碘过敏史者,术前及术中应选用抗过敏药物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由于造影剂可加重肾功能的损坏,造成急性肾功能衰竭,故对伴有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脱水、蛋白尿、高血压、多发性骨髓瘤、肝功不佳及年老体弱者应严格常握其适应证;

并充分补充水分及利尿以利造影剂的排泄。

一次血管造影术中,使用76%泛影葡胺的总量不应超过4mg/kg,对肾脏已有损害者,应酌情减量,以策安全。

2.与操作技术有关的合并症:

(1)血肿形成:

最多见于穿刺部位,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换管过程中拔管后按压止血不当所致。

(2)穿刺动脉搏动消失:

可发生于造影中或造影后,多因局麻不好、导管操作过多、换管或拔管过程中按压太重致使血管壁受损,从而发生动脉痉挛,特别是在儿童及青年中易发生。

为防止动脉痉挛,应做好局麻,导管操作要轻柔、拔管时以左手持续触摸动脉,待管尖将要通过穿刺点时再加压压迫。

压迫止血的压力要适当,即要使动脉穿刺点不出血,同时又可扪及该侧足背动脉为度。

如果出现动脉痉挛,可采用局部封闭、热敷等措施,多于10分钟内缓解。

(3)血栓形成:

导管在血管内时,其表面可能有血栓形成,特别是在有病变的血管,或高凝状态的病人。

若仅患肢发凉而无疼痛,可观查12小时,血凝块有被溶解吸收的可能。

如病人诉说肢体疼痛,患肢皮肤苍白或有花斑样变色、肢体发凉,则应迅速手术探查取栓。

(4)其他合并症:

如消毒不严可造成污染。

操作粗暴可形成动脉内膜剥离、粥样硬化斑块脱落,从而发生内脏梗塞或肢体坏死。

操作不当可出现气栓、血栓。

穿刺部位可形成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

有时误将高浓度造影剂直接注入肋间或腰动脉而进入脊髓动脉可引起截瘫。

器械故障也可导致合并症的出现,如导管折断形成血管内异物。

或因导线尖端破裂,而使钢丝卡在动脉内等。

第三节泌尿内腔镜应用

内腔镜的应用是泌尿外科医师必需熟练掌握的基本技术之一。

日常应用中,应熟悉掌握内腔镜的性能及连接方法;

爱护器械,了解其维护、保养及贮存的方法。

目前在泌尿外科临床工作中常用的内腔镜有尿道膀胱镜、尿道内切开镜、电切镜、输尿管镜、肾盂镜、腹腔镜等。

一膀胱尿道镜

分为硬性和软性两种类型。

主要用于下尿路疾病的诊断,也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如膀胱结石碎石术、膀胱异物取出术、输尿管逆行插管等。

(一)硬性尿道膀胱镜

膀胱尿道镜检查是借助膀胱尿道镜来诊断和治疗膀胱、尿道病变以及某些上尿路疾患的内腔镜技术。

是泌尿外科应用最早、最多且效果最为满意的内腔镜诊疗方法。

是泌尿外科医师所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1.经过一般检查、B超、X线检查等手段仍不能明确诊断的膀胱、尿道及上尿路疾患。

2.了解泌尿系统以外疾病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3.需要进行输尿管插管,以备逆行性尿路造影,或收集肾盂尿作特殊检查或作为盆腔手术的术前准备等。

4.需经膀胱尿道镜进行治疗,如取异物、活检、电灼、电切、输尿管扩张、肾盂内灌药等。

1.泌尿(生殖)系的急性炎症或妇女月经期,原则上不宜作膀胱镜检查。

2.尿道狭窄、包茎、尿道内结石,膀胱镜无法插入者。

3.膀胱容量小于50ml。

4.全身出血性疾病患者应避免做此项检查。

5.由于骨、关节疾病,因体位关系不能进行检查者。

[器械准备]

检查前的器械准备很重要,除一般消毒和无菌巾外,还需一些特殊的准备。

1.膀胱尿道镜的准备

(1)膀胱尿道镜功能状况检查。

在膀胱尿道镜消毒前,应详细检查膀胱尿道镜类型、粗细是否合适,观察镜是否清晰,各开关是否灵活以及器械配套情况。

(2)膀胱尿道镜配件检查。

需行活检者应备好活检钳;

需逆行肾盂造影者,应备输尿管导管,并检查导管的通畅情况等。

将上述器械同膀胱镜一道消毒。

2.准备好无菌润滑剂和表面麻醉剂,润滑剂以水溶性为好。

表麻剂可用1%达克罗宁溶液或1~2%地卡因溶液等。

3.男性病人应准备膀胱冲洗器,供注入表面麻醉剂及润滑剂用,也可用注射器替代。

4.灌水装器:

备有刻度的吊瓶或吊袋,连接橡皮管。

灌注用水一般用注射用水或无菌蒸馏水即可。

5.备金属尿道扩张探杆,以备在膀胱尿道镜插入困难时予以尿道扩张。

[检查方法]

1.病人体位:

病人取膀胱截石位,即病人仰卧两髋屈曲外展,托起双腿固定在固定架上,臀部和检查台边缘平。

2.局部消毒与铺单:

以尿道为中心,用碘伏局部消毒,男性包皮过长者,应上翻包皮,露出龟头,清洗包皮垢。

膀胱镜检查敷料应包括有三条中单,三条治疗巾。

先铺一中单于臀下,下腹部、会阴部两侧铺治疗巾,然后,两下肢铺中单。

男性露出阴茎,女性只露出外阴。

现有膀胱镜检查专用的连有脚套的一次性敷料。

3.麻醉:

单纯膀胱尿道镜检查或加逆行肾盂造影者,选用表面麻醉剂,如1%达克罗宁溶液、1~2%地卡因溶液、赛洛卡因制剂等。

经尿道口注入表麻剂10~15m1后夹住阴茎5~10分钟。

女性病人可用无菌棉签蘸少量表麻剂插入尿道内5~10分钟,也可不用麻醉剂。

估计术中行电灼、切除、碎石等治疗者,宜采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

4.检查前器械准备:

清洗膀胱尿道镜,擦拭及清点各零件,检查灌水装置,校验电源,将各部件装配好,有顺序地放置在器械台(车)上备用。

5.膀胱镜检查操作

(1)插放镜鞘:

女性病人比较容易放置镜鞘。

仔细辨认尿道口后,将镜鞘慢慢送入尿道。

进入膀胱后见有尿液自冲水开关外溢。

注意避免将镜鞘滑入阴道。

男性病人放置镜鞘的方法是:

左手提起阴茎,右手执镜鞘,将镜鞘自尿道口放入尿道内,与阴茎相同的方向将镜鞘送入到尿道膜部。

然后将镜鞘轻轻地向下压,将镜鞘缓慢地滑入膀胱。

若遇有阻力,切勿施暴力推镜鞘,防止形成假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