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常识公务员考试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573505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75.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常识公务员考试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地理常识公务员考试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地理常识公务员考试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地理常识公务员考试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地理常识公务员考试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常识公务员考试Word格式.docx

《地理常识公务员考试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常识公务员考试Word格式.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常识公务员考试Word格式.docx

“北斗”系列卫星是导航卫星。

二、天文现象

1.日食:

又作日蚀,在月球运行至太阳与地球之间时发生。

当太阳、月球、地球运行约成一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会造成日食。

依目视太阳被月球遮掩的多少,可分为日偏食、日全食和日环食。

月球把太阳全部挡住时发生日全食,遮住一部分时发生日偏食,遮住太阳中央部分发生日环食。

2.月食:

又被称为月蚀,指月球被地影遮掩而发生的食。

当太阳、地球、月球运行约成一直线时,当月球整个都进入本影时,就会发生月全食;

但如果只是一部分进入本影时,则只会发生月偏食。

月全食和月偏食都是本影月食。

 

3.月相的变化

新月:

农历初一日,即朔日

上弦月:

农历初八左右

满月:

望日,农历十五日夜或十六日左右

下弦月:

农历二十三左右

残月:

农历二十四左右----月末

一个口诀(方便记忆):

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意思是:

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位于西半天空;

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月面朝东,位于东半天空。

如果用月相变化的周期(即一次月相变化的全部过程)来计算,从新月到下一个新月,或从满月到期下一个满月,就是一个“朔望月”,中国农历中一个月的长度,就是根据“朔望月”确定的。

4.天文历法

①阳历:

也就是公历。

阳历以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定做一年,共365天5小时48分46秒。

平年只计365天这个整数,不计尾数;

一年分做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只有28天。

四年的尾数积累起来共1天光景,加在第四年的二月里,这一年叫做闰年。

所以闰年的二月有29天。

②阴历:

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定做一个月。

这个周期大致是29天12小时44分4秒左右,因此大月30天,小月29天,真正的阴历一年只有354天,比阳历少11天,为了使它能够符合天气冷热变化的周期,每隔二年或是三年就得多增加一个月,称为“闰月”,有闰月的一年称为闰年。

闰年则为13个月,383或384天。

5.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个节气是: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

反应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

反应气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反应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立春:

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

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

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

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

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

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

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

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

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

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

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

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

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

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

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

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

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

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

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冬季开始

小雪:

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

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

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

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

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

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

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6.北斗七星:

是北极附近最明亮的星座。

每天特定时刻观察到的北斗斗柄指向是变化的。

北斗七星的斗柄东南西北分别对应春夏秋冬。

第二部分地球运动和地图

1.时区:

每隔经度l5°

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

以本初子午线即0°

经线为中央经线的时区为中时区或零时区,往东、往西各划分成l2个时区。

 

2.日界线:

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l80°

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在日界线西侧的东十二区,在任何时刻总是比日界线东侧的西十二区早24小时,这样东、西十二区,虽然钟点相同,但日期总是相差一天,即东十二区任何时候都比西十二区要早一天。

3.南、北纬线:

以赤道线为界,分南北半球。

赤道线以北为北纬,赤道线以南为南纬。

南北回归线为纬度线,南回归线是南纬23度26分线,北回归线是北纬23度26分线。

南北回归线为太阳能直射到的最远距离。

北回归线自东向东西经过我国的台湾、广州、广西、云南。

纬度线穿越我国最长的是北纬40度的线;

我国最南边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位于北纬4度左右,最北边的漠河位于北纬53度左右。

  

4.东、西经线:

以东经160度、西经20度为界,分东西半球。

东经0度跟西经0度重合,0经度线经过英国伦敦的格林威治天文台。

0经度线往东边就是东经,往西边就是西经。

东经180度跟西经180度重合,这条线称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经过俄罗斯的东西泊利亚海、太平洋。

东经120度经过我国北京。

我国最西位于东经75度左右,最东边位于135度左右。

5.三原色原理

色彩中不能再分解的基本色称之为原色,原色可以合成其他的颜色,而其他颜色却不能还原出本来的的色彩。

通常说的三原色,即红、绿、蓝。

三原色配色表:

红+黄=橙色;

红+蓝=紫色

蓝+黄=绿色红+黄+蓝=黑色

第三部分气象气候、大气环境

1.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主要表现在吸收作用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

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波长大小比较:

红外线>

可见光>

紫外线。

3.臭氧空洞:

研究表明,人类的活动,特别是大量使用作为制冷剂和雾化剂的氟利昂,是产生南极臭氧洞的重要原因。

4.温室效应:

又称“花房效应。

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

5.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现象泛指赤道附近的东部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上升引起的气候异常现象。

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

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6.寒潮:

寒潮是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群众习惯把寒潮称为寒流。

所谓寒潮,就是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南侵袭我国,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

寒潮一般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

我国气象部门规定:

冷空气侵入造成的降温,一天内达到10℃以上,而且最低气温在5℃以下,则称此冷空气爆发过程为一次寒潮过程。

可见,并不是每一次冷空气南下都称为寒潮。

7.龙卷风:

龙卷风是在极不稳定天气下由两股冷暖气流强烈对流运动而产生的一种伴随着高速旋转的漏斗状云柱的强风涡旋。

8.台风:

是在大气中绕着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的.同时又向前移动的空气涡旋。

气象学上将大气中的涡旋称为气旋,因为台风这种大气中的涡旋产生在热带洋面,所以称为热带气旋、热带风暴。

9.飓风指的是在美国东海岸的大西洋上,和美国西海岸的东北太平洋上生成的热带气旋。

10.雾:

是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而悬浮于空中。

11.露:

是凝结在地面或植物上的小水滴。

12.霜:

是水蒸气在地面上遇冷凝华附在物体表面而形成.

雨、雪、雹都是由空中降落到地面的水汽凝结而成,属于垂直降水;

雾、露、霜都不属于垂直降水。

13.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物主要分为有害气体及颗粒物:

有害气体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氢化物、光化学烟雾和卤族元素等;

颗粒物包括粉尘、酸雾和气溶胶等。

14雾霾:

雾是浮游在空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形成条件要具备较高的水汽饱和因素。

霾即灰霾。

15.灰霾:

灰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成因有三:

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

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

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增加。

16.PM2.5:

细颗粒物又称细粒、细颗粒。

指环境空气中直径小于2.5um的颗粒物。

它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其在空气中含量浓度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

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面积大,活性强,易附带有毒、有害物质(例如,重金属、微生物等),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17.PM10:

当量直径≤10微米的颗粒物称为可吸入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可以被人体吸入,沉积在呼吸道、肺泡等部位从而引发疾病。

颗粒物的直径越小,进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

10微米直径的颗粒物通常沉积在上呼吸道,5微米直径的可进入呼吸道的深部,2微米以下的可100%深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

PM10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另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

PM2.5不易被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这些颗粒还可以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更大。

18.物理环境污染指由物理因素引起的环境污染,包括放射性污染、电磁辐射、噪声、光污染等。

19.幻日:

是大气的一种光学现象。

在天空出现的半透明薄云里面,有许多飘浮在空中的六角形柱状的冰晶体,偶尔它们会整整齐齐地垂直排列在空中。

当太阳光射在这一根根六角形冰柱上,就会发生非常规律的折射现象。

20.彩虹:

是由于雨滴或雾滴对太阳光折射产生的一道七色光谱的弧。

21.幻日弧光的形成条件是天空晴朗、云层非常少,同时阳光还得以一定的角度照射在距离地面6100米-7625米的云层中的细小的冰晶上形成折射。

22.星星一闪一闪,是因为星光必须穿过好几公里的大气层才能到达人眼,地球的大气层是随时都在形成、扰动与消散之中,对星光折射,以致一闪一闪。

第四部分自然地理

一.地质学常识

1.地壳物质组成: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

2.矿物的硬度:

按顺序递增1)滑石,2)石膏3)方解石4)萤石5)磷灰石6)正长石7)石英8)黄玉9)刚玉10)金刚石。

3.地球上生物的演化顺序:

①植物进化历程为:

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②无脊椎动物:

原生动物一腔肠动物一扁形动物一线形动物一环节动物一软体动物一节肢动物。

③脊椎动物: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4.海啸:

海啸就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

5.地震:

分布:

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能量大小:

用里氏震级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2倍,3级以下为微震,5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

地震的诱因:

一般说来,在板块内部,地壳相对比较稳定,而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则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这里火山、地震活动以及断裂、挤压褶皱、岩浆上升、地壳俯冲等频繁发生。

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六大板块,大小先后排列为:

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我国汶川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板块的碰撞是地震产生的主要原因。

震源的深度越浅,波及范围越小;

地震常常发生在夜间的原因:

地震其实随时都会发生,而事实上多发生在夜间,是因为受外因——太阳和月球引力的结果。

我们知道,太阳和月球的引力可引起海水在一天里2次涨落。

同时,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也会引起地壳的“潮汐”现象,只不过我们平时没有察觉罢了。

据测定,在朔望时,北京一带的地壳大约可以升降40厘米。

如果地球内部在孕育地震的过程中,当地下的岩石受力的作用接近于破裂时,而此时正好有受到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作用,这样蓄势以旧的地震能量就会一下子迸发出来。

在这里,太阳和月球的引力就起到了导火索的作用。

地震不仅多发身在夜间,而且还常发生在农历初一、十五或十六前后。

因为农历初一、十五或十六前后是太阳和月球引力最大的时候。

二、地貌学常识

1.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在碳酸盐类岩石地区,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塌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

喀斯特地貌以南斯拉夫喀斯特高原命名,在我国也叫岩溶地貌,桂、黔、滇广泛分布。

2.河口三角洲——在河流和海洋共同作用下,由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地区的陆上和水下形成的、平面形态近似三角形的堆积体称为河口三角洲。

三角洲可分为四类:

扇形三角洲(尼罗河、黄河)、鸟足状三角洲(密西西比河)、多岛状三角洲(珠江、恒河)、尖头状三角洲(意大利的台伯河)。

3.堰塞湖——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或地震活动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

中国东北的镜泊湖即是典型的熔岩堰塞湖。

4.大陆架——大陆边缘被海水淹没的部分,呈一自陆向海自然延伸和缓倾的浅水平台。

简单来说,是在靠近大陆的浅海地区,大陆向海洋的延伸部分,深度一般不超过200米。

大陆架不仅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渔业资源也十分丰富。

5.半岛:

指伸入海洋或湖遥中的陆地。

它的构成形式一般是三面临水,一面同大陆相连。

世界上最大的半岛是亚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

中国最大半岛是山东半岛、其次为辽东半岛、雷州半岛(广东西南部,因多雷暴而得名)。

6.岛屿、群岛:

散布在海洋、河流或湖泊中的四面环水、高潮时露出水面、自然形成的陆地叫岛屿。

彼此相距较近的一组岛屿称为群岛。

世界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位于加拿大东北方向,属于丹麦。

世界上最大的群岛由印度尼西亚13000多个岛屿和菲律宾约7000个岛屿组成,称为马来群岛

世界最小的岛屿是位于太平洋的密克罗尼西亚群岛中,一个美丽的珊瑚小岛。

中国最大的岛屿是我国宝岛台湾岛。

7.海洋、海、洋:

海洋是地球上广大而连续分布的咸水体的总称,也是海和洋的统称,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

海洋的中心主体部分称为洋,边缘附属部分称为海。

海与洋之间彼此连通,共同组成世界统一的海洋整体。

世界最大的海是珊瑚海(位于澳大利亚东边,也是最深的海)

世界面积最小的海马尔马拉海(位于土耳其附近)

中国面积最大的海是南海(也是我国最深的海)

中国面积最小的海是渤海(还有的海是东海、黄海)

8.海峡:

两块陆地之间狭长的海域,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世界最长的海峡是莫桑比克海峡(非洲的莫桑比克)

世界最宽最深的海峡是德雷克海峡(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

中国最大的海峡是台湾海峡

9.江——较大的河。

世界最长的江为尼罗河,中国最长的江是长江。

10.河——通指一般的水道,通常可分为河源、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五个部分。

世界最长的河是尼罗河、排在后面的分别是亚马逊河、长江。

11.湖——陆地表面比较宽阔的洼地积水而成的水体,可分为淡水湖、咸水湖、盐湖等。

世界最大的湖是里海。

世界最小的湖是本溪湖(位于辽宁)。

13.七大洲四大洋——地球分七大洲四大洋,陆地占29%,海洋占71%的面积。

七大洲为:

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南极州  

四大洋为:

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北冰洋  

五大洲里亚洲面积最大、大洋州面积最小  

四大洋里太平洋面积最大、北冰洋面积最小  

亚洲的全名为亚细亚洲、欧洲的全称为欧罗巴洲、非洲的全称为阿非利加洲、美洲的全称为亚美利加洲。

二、中国自然地理

1.中国的疆域

①位置:

纬度位置:

半球位置:

北半球、东半球

南北跨纬度近50°

,大部分在温带,南部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海陆位置:

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②疆域的四至点

最北端:

黑龙江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主线(

多)最南端:

南海南沙群岛上的曾母暗沙(

附近)最东端:

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汇合处(

多)最西端:

新疆帕米尔高原(

附近)

南北跨纬度近

,约5500千米,东西跨经度

多、约5000千米,是一个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差异十分显著的国度。

②陆地面积

面积广大,陆地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还有37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300万平方千米专属经济区)。

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是世界第三大国。

③陆疆和陆上邻国:

陆上国界长达2万多千米,共有14个陆上邻国,从鸭绿江口开始到北仑河口依次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新疆是我国邻国最多的省,有7个邻国。

④海上疆界和隔海相望国家:

我国有18000千米长的海岸线。

临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太平洋、南海。

这里应注意我国台湾岛的东部与太平洋直接相临。

海峡:

台湾海峡、琼州海峡、渤海海峡

半岛:

我国的半岛自北向南有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

岛屿:

我国是世界上岛屿众多的国家之一。

我国90%的岛屿分布在东海和南海。

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分别是我国第一、第二、第三大岛。

舟山群岛、庙岛群岛、澎湖列岛、南海诸岛是我国的四大群岛。

浙江省是我国岛屿分布最多的省。

我国的珊瑚礁岛主要分布在台湾岛和海南岛沿岸以及南海诸岛。

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

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2.中国的行政区划:

三级行政区:

我国疆域辽阔,为了便于行政管理,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市)、乡(镇)三级,我国拥有34个省级行政区(括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我国行政区域划分为23个省,其中面积最大的省份是新疆。

四个直辖市:

北京(京),天津(津),上海(沪),重庆(渝)。

五个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维吾尔自治区(新)、西藏自治区(藏)、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广西壮族自治区(桂)。

3.中国地形的主要特征:

①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

阶梯

界线

主要地形

海拔

昆、祁、横

高原、盆地

4000米以上

三大高原、三大盆地

1000-2000米

雪、巫、太、大

三大平原、三大丘陵

500米以下

②地形特点:

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

4.中国地形的分布

①中国的山脉:

⑴东北--西南走向,最西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中间-列是长白山-武夷山;

最东列是台湾山脉,其主峰玉山是我国东南沿海最高的山峰。

⑵东西走向,最北列是天山-阴山;

中间-列是昆仑山-秦岭;

最南列是南岭。

⑶西北-东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等。

多在我国西部。

⑷弧形山系,是世界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为世界最高山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交界处。

⑸南北走向,主要有贺兰山、横断山脉等。

②四大高原的特点及分布

名称

位置和省、区范围

主要特征

青藏高原

位于西南部,介于昆仑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

青海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