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中医外治诊疗规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56643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脾胃病中医外治诊疗规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脾胃病中医外治诊疗规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脾胃病中医外治诊疗规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脾胃病中医外治诊疗规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脾胃病中医外治诊疗规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脾胃病中医外治诊疗规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脾胃病中医外治诊疗规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脾胃病中医外治诊疗规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脾胃病中医外治诊疗规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胃脘胀满,攻撑作痛,痛连胸胁,脘部胀气,易饱、厌食、嗳气,多因情志不畅而发病,苔薄白,脉沉弦。

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梁丘、阳陵泉;

针刺泻法。

(3)肝胃郁热证

胃脘灼热胀痛,痛连两胁,烧心,泛酸,心烦易怒,口干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滑。

疏肝泄热,和胃止痛

梁丘、内庭、行间;

针刺泻法或透天凉。

(4)寒热错杂证

胃脘痞满,泛酸,烧心,食后尤甚,纳呆,干哕食臭或肠鸣下利,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数。

理气消痞,辛开苦降

合谷、梁丘、内庭、太冲、期门;

(5)胃阴亏虚证

胃脘隐痛,嗳气干呕,饥不欲食,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益胃养阴,调中理气

胃俞、肝俞;

针刺平补平泻法。

罐法:

足太阳膀胱经肝俞至大肠俞走罐,肝俞、脾俞、胃俞、大肠俞留罐。

穴位埋线:

胃俞、肝俞、足三里、中脘。

胃痛(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经常疼痛反复发作为主症的病证。

现代医学中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胃痛范畴。

中脘、足三里、合谷、梁丘

(1)寒热夹杂证

胃脘痞满,嘈杂,烧心,饭后有饱胀感,食欲减退,口苦口粘,大便不畅,畏寒,舌苔黄白厚腻,脉弦滑。

治法:

平调寒热

期门、太冲、阳陵泉、阴陵泉、天枢,针刺泻法。

(2)脾虚气滞证

上腹部痞满,胸闷,气逆,嗳气,脘腹不适,隐痛,得食稍减,喜暖喜按,食欲减退,消瘦乏力,贫血,苔薄白,脉沉。

益气健脾,和肝理气

膻中、期门、太冲、阳陵泉,针刺泻法;

隔姜灸神阙、中脘、气海。

(3)气阴亏虚证

痞满,灼热,隐痛,口干不欲饮水,大便塘,消瘦乏力,舌质红,津液少无苔,脉细数或细。

养阴益胃,和胃止痛

太溪、太白、胃俞,平补平泻法。

(4)胃络瘀阻证

胃痛日久不愈,疼痛固定,刺痛,黑便,舌质暗,有瘀斑,脉弦数。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膈俞、血海、三阴交,针刺泻法。

罐法

寒热夹杂——脾俞、胃俞加拔火罐;

脾虚气滞——肝俞、胃俞加拔火罐;

胃络瘀阻——膈俞至胃俞走罐疏通胃腑、肠腑气机;

膈俞刺络拔罐。

穴位注射法

选穴:

足三里;

酌情选用罗通定、当归注射液或丹参注射液,日一次,六日一疗程。

穴位埋线疗法

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阿是穴

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现代医学中肠易激综合征、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梗阻、肠粘连、急慢性胰腺炎、肠道蛔虫症等病,以腹痛为主要表现者均属于中医腹痛范畴。

下脘、天枢、关元、上巨虚/足三里

(1)虚寒证

腹痛绵绵,或拘引作痛,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喜按,饥饿及疲劳后更甚,大便溏泻,兼有神疲气短、畏寒肢冷,面色无华等症。

舌淡苔白,脉沉细。

甘温益气,助阳散寒

中脘、神阙、大肠俞,针刺补法或温针灸;

神阙隔盐灸;

隔姜灸神阙、气海、关元。

(2)气滞证

脘腹胀满,走窜攻冲,痛引两胁或下连少腹,胸闷嗳气,得暖气或矢气后痛减,恼怒则痛甚,舌苔薄白,脉弦。

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中脘、太冲,针刺泻法。

(3)血瘀证

少腹刺痛而拒按,经久不愈,疼痛剧烈,痛处固定不移,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弦或涩滞。

治则;

血海、膈俞,针刺泻法。

(4)食积证

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厌食呕吐,嗳腐吞酸,或痛而欲泻,便后痛减,或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实。

消食导滞

配穴;

下脘、梁丘、梁门,针刺泻法。

食积——胃俞至大肠俞走罐以疏通肠腑气机;

寒邪内阻——肾俞、大肠俞加拔火罐。

天枢、足三里,根据病机分型酌情选用黄芪注射液、当归注射液等,日一次,六日为一疗程。

穴位埋线法

适用于腹痛时间长者,主穴为天枢、足三里、阿是穴、大肠俞,如有其它症状者再根据情况增减腧穴。

温熨疗法

寒性腹痛粗盐适量,生姜数片,葱白数茎(或川椒、小茴香、肉桂、丁香、粗盐等适量)。

捣烂,同炒至热,装入布袋,温敷脐腹部,同时轻轻揉按,冷后炒热再敷,直至痛止。

泄泻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

现代医学中急慢性肠炎、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肠结核等病以泄泻为主症的均属于“泄泻”范围。

针刺法

天枢、气海、大肠俞、上巨虚、三阴交

(1)感受外邪

寒湿(风寒)证

泄泻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伴见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解表散寒,化湿止泻

阴陵泉、合谷、列缺、外关,针刺泻法或加温针灸。

湿热(暑湿)证

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清热利湿

阴陵泉、内庭、曲池,针刺泻法。

(2)食滞肠胃证

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伴有不消化之物,脘腹痞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中脘、足三里、梁门,针刺泻法。

(3)肝气乘脾证

平素多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时,发生腹痛泄泻,舌淡红,脉弦。

抑肝扶脾

期门、太冲,针刺泻法。

(4)脾胃虚弱证

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健脾止泻

脾俞、足三里,针刺补法或加温针灸;

气虚下陷导致肛门下坠感或脱肛可艾条悬灸百会穴升阳举陷。

(5)肾阳虚衰证

常在黎明前泄泻,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温肾暖脾,涩肠止泻

脾俞、足三里、命门、肾俞,针刺补法或加温针灸;

隔附子饼灸肾俞、命门和关元。

寒湿困脾——脾俞、大肠俞加拔火罐;

肠腑湿热——脾俞至膀胱俞走罐;

饮食停滞——脾俞至大肠俞走罐。

天枢、大肠俞、足三里,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黄连素注射液或维生素B1、B12注射液,日一次,六日一疗程。

穴位埋线法

主穴为天枢、大肠俞,随症加减。

温熨法

取川椒、小茴香、肉桂、丁香、荜拨适量、粗盐适量,炒热,装入布袋,温敷脐腹部,同时轻轻揉按,日一次。

久痢(溃疡性结肠炎)

久痢是指以反复发作或持续性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为主的病症。

现代医学中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属于“久痢”范围。

天枢、上巨虚、三阴交

(1)湿热内蕴证

大便脓血、肛门灼热、里急后重、身热、胃痞纳呆、大便秽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清热解毒、调气行血

(2)气滞血瘀证

肠鸣腹胀或腹痛拒按,泻下不爽,夹有脓血,面色晦暗、嗳气食少,舌质偏暗舌苔白脉弦。

调气行血

太冲、膈俞、血海,针刺泻法。

(3)脾肾两虚证

久泻不愈,形寒肢冷,少气懒言,腹痛肠鸣,五更泄泻,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补脾肾、收涩固脱

脾俞、肾俞、太白、命门,针刺补法或加温针灸。

(4)寒热错杂证

腹泻时愈时犯、腹痛肠鸣、畏寒喜暖、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滑数。

平调寒热,调和气血

脾俞、大肠俞、气海、关元、阴陵泉、阳陵泉,针刺平补平泻。

艾箱熏法

脾俞、肾俞、命门、关元。

每日一次,十五次为一疗程,适用于虚寒型患者。

穴位注射疗法

取足三里、上巨虚,用黄芪注射液0.5-1ml。

每日一次。

穴位敷贴疗法

神阙穴;

根据辨证分型,将中药研末,与少许蒜泥混合成膏状,取少量敷于穴上,并用麝香壮骨膏固定,每2日换药一次,10日为一疗程。

便秘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功能性便秘、药物性便秘、肠道激惹综合证、肠炎恢复期肠蠕动减弱引起的便秘,直肠及肛门疾患引起的便秘。

天枢、气海、大肠俞、上巨虚、支沟、照海

(1)热秘

大便干结,腹部胀满,面红身热,心烦口干或口舌生疮,小便短赤。

舌质红苔黄或燥,脉滑实。

清热润肠

下脘、内关、合谷、内庭,针刺泻法。

(2)气滞秘

欲便不得,胁腹胀痛,嗳气频作,便少。

舌苔薄白,脉弦。

顺气行滞

行间、阳陵泉、太冲、期门,针刺泻法。

(3)气虚秘

大便不畅,临厕无力努挣,挣则汗出气短,便后疲乏,面色发白。

舌淡苔薄白,脉弱。

益气润肠

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针刺补法加灸。

(4)血虚秘

大便干结,面色萎黄无华,头晕,心悸。

舌淡,脉细。

养血润燥

三阴交、脾俞,针刺补法。

(5)冷秘

大便秘结,难以排出,腹中冷痛,四肢不温。

舌质淡苔白,脉沉涩。

温通开秘

关元、神阙,神阙穴隔盐灸,余穴针刺泻法加温针灸。

热秘——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走罐以清泻腑热;

气秘——肝俞至大肠俞走罐以疏调气机。

天枢、气海、大肠俞、足三里,随症加减。

穴位敷贴法

涌泉大黄5~10克。

将大黄研为细末,醋调为稀糊状,置伤湿止痛膏中心,贴双足心涌泉穴(足心第二三趾根到足跟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压紧,10~15小时后取下,一般用药2次即效。

配合贴肚脐亦可。

大黄含蒽醌类化合物,敷贴后通过皮肤吸收,可刺激大肠,增加蠕动促进排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