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先秦史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先秦史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先秦史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习射练武、举行盛典之所。
由三公(太师、太保太傅)负责
成均(南学)
学乐之所,由大天司乐负责
上庠(北学)
学书之所,由诏书者负责
东序(东学)
习舞之所,由乐师负责
群(gǔ)宗(西学)
演礼之所,由礼官负责
上表是西周天子所设五种大学。
由此可知西周( )
A.大学教育已趋向成熟
B.学校教育为贵族垄断
C.学校存在着等级划分
D.民间教育受政府压制
5.(2018·
广东广州二模·
24)西周时期“孝道”观念的核心是崇拜祖先,行孝的主要形式是祭祀;
春秋时期,“孝”的对象主要是父母,行孝的主要形式是“养”和“敬”。
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时期( )
A.个体家庭作用的提升
B.血缘观念的淡化
C.儒家思想地位的提高
D.君主专制的建立
6.(2018·
重庆三模·
24)下表是一些古籍中对同一历史事件的描述,这些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诸子百家思想异彩纷呈
B.牛耕技术的广泛传播
C.血缘政治已开始被打破
D.秦国成为了战国霸主
7.(2018·
甘肃兰州二模·
24)社是土地之神,稷是五谷之神。
古时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社稷祭祀反映的观念是( )
A.以民为本
B.以农立国
C.封建迷信
D.抑制商业
8.(2018·
贵州黔东南州一模·
25)《吕氏春秋》说:
“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
昌者,百草之先生也,于是始耕。
”《氾胜之书》说:
“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
”材料反映了古代农业( )
A.注重农业时令
B.尊重自然规律
C.重视历法指导
D.强调精耕细作
9.(2018·
广东惠州4月模拟·
24)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推行“授田制”,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奴隶和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
这一制度有利于( )
A.推广精耕细作
B.推动社会转型
C.抑制土地兼并
D.改变地租形式
10.(2018·
四川绵阳一模·
25)《孟子·
滕文公下》记载: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这反映了孔子( )
A.经世致用的修史观念
B.会通古今的历史视野
C.秉笔直书的勇敢精神
D.高尚的学术道德修养
11.(2018·
四川广安、遂宁、内江、眉山四市三模·
24)《论语》中,孔子门徒在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
孔子死后,“儒分为八”。
这反映出当时儒学的特征是( )
A.思想内涵的丰富性
B.核心理念的多样性
C.治国措施的深刻性
D.传播阶层的广泛性
12.(2018·
浙江名校协作体3月联考·
2)《庄子》记载,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吕氏春秋》记载,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天下。
该段材料不能体现( )
A.儒墨学术思想具有一定对立性
B.儒墨学术思想具有一定相通性
C.儒家学术思想在当时的影响力
D.墨家学术思想讲求实际的功利
13.(2018·
浙江暨阳联谊学校3月联考题·
2)“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作为中国教育史上首个较完备的学生守则,原只是战国各学派百家争鸣交流的主要场所稷下学宫的学规,后来却成为后世书院、官学制订学则、学规的蓝本。
从上述内容推测稷下学宫( )
A.以儒家学说为教学内容
B.开私人办教育之先河
C.是较完备有组织的学府
D.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14.(2018·
云南一模·
24)表1
诸侯国
齐
楚
秦
赵
燕
韩
魏
士兵
数十万
百万
七十万
有学者根据《史记·
苏秦列传》和《史记·
张仪列传》整理出战国七雄的士兵数(表1),并根据“把‘数十万’看做是‘六十万’,战国时期各国平均每户约6人,各出士兵2人”的研究成果,推算出战国中期七国人口总数约1500万。
该推算( )
A.数据来自史学名著,完全合理
B.史料依据不够充分,有待商榷
C.因运用了统计方法,科学准确
D.完整统计七国人数,可靠属实
15.(2018·
湖北仿真模拟适应性考试·
24)西周由周公开始将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格化,确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节,成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思想影响至深的“周礼”。
这主要说明“周礼”( )
A.植根于原始礼仪和宗教
B.源于周公加强皇权的需要
C.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
D.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
16.(2018·
天津南开区二模·
12)(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
“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
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摘编自何怀宏《世袭社会:
西周至春秋社会形态研究》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治国的制度体系发生怎样的变化?
面对春秋时期出现的新局面,孔子提出怎样的治国思想?
(6分)
材料二孟子认为,英明的君主规定人民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儿;
好年成丰衣足食,坏年成也不至于饿死。
他认为英明的统治者应该“与民同乐”,劝说统治者不要残害百姓,如果暴虐百姓太厉害,就会身死国亡。
善政只能使人民敬畏,善教才能使人民喜爱,为了得到民心,必须实行好的教育。
——摘编自《浅析孟子的民本思想》
(2)依据材料二概括孟子的主要主张,分析这些主张的社会意义。
材料三在政治上,“有道”代表了孔子的理想政治和基本政治原则。
与之相对则称之为“无道”。
孔子的“有道”具有两个特点:
所有的人按照礼制规定,贵贱有等,上下有序;
靠“仁”来实现和谐,具体表现为富民足君和先德后刑的政策。
这一理论在当时以及其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都成为统治者自我认识、自我批评和自我调节的理论依据。
——南开大学出版社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3)依据材料三,说明孔子所谈的“有道”的标准;
概括其对中国古代政治统治产生的积极意义。
(4分)
17.(2018·
辽宁重点高中协作校三模·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当时引起人们思索的问题有:
理想政府的道德基础,社会制度的作用,以及宇宙和生命的起源和目的,等等。
约公元前6世纪前后,整个文明核心区到处都在提出、探讨以上这样的问题。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了古典时代伟大的哲学、宗教和社会体系。
这些体系的代言人——中国的孔子、希腊的理性主义哲学家,都是同时代的人,这并非偶然之事。
?
因为上述地区,都遇上了同样的动乱和挑战,只是各自做出的回答极为不同,从而,各自的发展方向也明显不同。
——整理自《全球通史》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者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闸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专题一中华文明的奠基——先秦时期(模拟测试一)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D
B
C
A
16【答案】
(1)变化:
从“以礼治国”到“以法治国”逐渐兴起。
(4分)
思想:
以德治民(“德治”)。
(2分)
(2)主张:
经济上富民、惠民;
政治上宽民、爱民;
思想上教民、化民。
(3分,如答“仁政”可得2分)
意义:
有利于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3分)
(3)内涵:
礼与仁;
(2分)
积极意义:
为中国古代封建统治提供政治理想的标准和基本原则;
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统治者自我认识与反思的理论依据。
17.【答案】示例
论题:
公元前6世纪前后中国和希腊社会主流思想的发展方向有所不同。
阐述: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出现了“百家争鸣”,其中儒学代表自己阶层的利益,提出“仁:
政”和“德治”的主张,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力图使每个人的行为都符合“礼”的要求,这种思想逐渐发展为古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古代希腊的一些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得到发展,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越来越关注“人”本身,出现了智者学派,他们以人和人类社会作为探索主题,以人的眼光考察社会,强调人的价值,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这种思想成为西方人文思想的起源。
(9分)
专题一中华文明的奠基——先秦时期(模拟测试一)答案解析
1.D
2.【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解析】“反秦武装领袖楚怀王与诸将达成‘怀王之约’,承认六国宗室的王位继承权,引起六国宗室的不满并反叛项羽”可见分封的原因不一定是军功,故A项错误;
“秦末,反秦武装领袖,承认六国宗室的王位继承权”可得出分封制依然有社会基础,故B项正确;
“项羽杀楚怀王后,按照军功进行分封,如将齐国分为胶东、齐和济北三国”可知项羽还是实行了分封,故C项错误;
“项羽杀楚怀王后,按照军功进行分封,如将齐国分为胶东、齐和济北三国,引起六国宗室的不满并反叛项羽”不能体现政治结构已经变成官僚政治,故D项错误。
【答案】B
3.【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材料强调臣民对商王的服从和宣扬君权神授,不能说明政治理论形成系统,故A项错误;
民本思想强调统治者关心百姓生计,故B项错误;
商王强调臣民对其服从体现了等级思想,故C项错误;
臣民对商王的绝对服从体现了王权至上的观念,故D项正确。
【答案】D
4.C
6.【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材料反映出不同古籍对百里奚受到秦穆公重用的记载,没有体现出诸子百家思想,故A项错误;
材料中百里奚养牛,不能推断出牛耕技术的广泛传播,故B项错误;
市井出生的百里奚受到秦穆公重用,反映出血缘政治已开始被打破,故C项正确;
“遂霸诸侯”只出现在第一则材料中,孤证不立,故D项错误。
【答案】C
5.【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由材料“西周时期孝道观念的核心是崇拜祖先”、“春秋时期,孝的对象主要是父母”可知由于春秋时期生产力进步、个体家庭完善促使“孝”的内涵由祭祀祖先转变为孝养父母,故A项正确;
结合所学孝道强调血缘伦理关系,故B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孝道观念而非儒家思想,故C项错误;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君主专制,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7.【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
【解析】材料中指的是农业发展,不是以民为本,故A项错误;
材料中“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和社稷的含义,说明反映的观念是以农立国,故B项正确;
材料中并未体现封建迷信思想,故C项错误;
材料中主要是说明农业发展,未涉及商业,故D项错误。
8.【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
【解析】据材料“‘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
’《氾胜之书》说:
‘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可知反映了古代农业注重农业时令、尊重自然规律、重视历法指导,这些都是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表现,注重农业时令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
尊重自然规律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
重视历法指导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
强调精耕细作符合题意合题意,故D项正确。
9.【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先秦
【解析】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比较粗糙,材料中的奴隶生产依然属于粗放式的集体生产,故A项错误;
材料阐述了授田制下君主将土地直接分给农民和军功贵族,改变了分封制和井田制下各诸侯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由贵族组织农民在井田上劳作,先公田后私田的传统,加强了君主权力,削弱了贵族的权力,有利于军功地主和自耕农的形成,推动了社会的转型,故B项正确;
材料中把土地赏给有军功的贵族,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会导致土地兼并,故C项错误;
地租是地主与佃农之间的经济关系,材料中未体现,故D项错误。
10.【考点】孔子和老子;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针对春秋战国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为维护等级秩序,孔子作《春秋》,体现了经世致用的观念,故A项正确;
孔子作《春秋》体现作史为服务现实,故B项错误;
材料主要提及现实政治的变化促使孔子作史,故C项错误;
材料体现了孔子的道德理想和政治诉求,故D项错误。
11.【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据材料“孔子门徒在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说明弟子对孔子思想做出不同解释,说明孔子思想内涵丰富,故A项正确;
孔子的核心思想“仁”“礼”,据所学“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可知不是核心理念,故B项错误;
据材料“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可知不是治国措施,故C项错误;
据材料“孔子门徒”无法说明传播阶层的广泛性,故D项错误。
12.D
13.【考点】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稷下学宫是战国各学派百家争鸣交流的主要场所,因此内容不仅仅是儒家学说,故A项错误;
开创私人办学教育之先河的是孔子,故B项错误;
稷下学宫有较完备的学生守则,表明稷下学宫是较完备的学府,故C项正确;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材料的内容强调稷下学宫是较完备组织的学府不符,故D项错误。
14.【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史料使用
【解析】史学名著的数据是近似数,该推断不完全合理,故A项错误;
“把‘数十万’看做是‘六十万’,战国时期各国平均每户约6人,各出士兵2人”说明史料数据不充分,故B项正确;
材料中的史料依据不充分,不够科学准确,故C项错误;
史料数据不充分,没有完整统计七国人数,故D项错误。
15.【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据材料“加以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格化”表明不是原始礼仪,故A项错误;
由材料“西周”结合所学可知西周还没有皇权,故B项错误;
儒家思想是春秋时期孔子开创的,与材料时间“西周”不符,故C项错误;
据材料“确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节”表明现实导向,从材料“对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思想影响”和“将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格化”说明继往开来,故D项正确。
16.【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
(1)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
‘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
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可知,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治国的制度体系经历了由“以礼治国”到“以法治国”逐渐转变;
第二小问治国思想,根据所学很容易作答,即孔子以德治民的思想。
【答案】
(4分)思想:
(2)第一小问主张,从材料一“英明的君主规定人民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儿;
好年成丰衣足食,坏年成也不至于饿死”,可知孟子的主张是经济上富民、惠民,从材料一“他认为英明的统治者应该‘与民同乐’,劝说统治者不要残害百姓,如果暴虐百姓太厉害,就会身死国亡”,可知孟子的主张是政治上宽民、爱民,从材料一“善政只能使人民敬畏,善教才能使人民喜爱,为了得到民心,必须实行好的教育”,可知孟子的主张是思想上教民、化民;
第二小问意义,结合孟子的各项主张,从其对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分析这些主张的社会意义。
(3分,如答“仁政”可得2分)意义:
(3)第一小问标准,根据材料一“孔子的‘有道’具有两个特点:
靠‘仁’来实现和谐,具体表现为富民足君和先德后刑的政策”可知,孔子所谓“有道”的内涵是仁和礼;
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一“这一理论在当时以及其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都成为统治者自我认识、自我批评和自我调节的理论依据”和所学知识不难得知,孔子有道思想的积极影响有:
一方面,它为中国古代封建统治提供政治理想的标准和基本原则;
另一方面,这种思想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统治者自我认识与反思的理论依据。
(1)内涵:
(2分)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