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知识点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
《心理学知识点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知识点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杰皮亚认为,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过程。
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
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
7.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8.影响发展的因素:
(1)成熟
(2)练习和经验(3)社会性经验(4)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9.根据杰皮亚的研究,儿童的思维发展经历了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
10.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11.维果斯基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
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这是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
式与外界互相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
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
中介的心理机能。
维果斯基认为,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
不断内化的结果。
12.个别差异是指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性格、能力或兴趣等方面的差异。
在学校环境中,学生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为学生家庭文化背景的差异、志向水平的差异、智力的差异、学习风格的差异等。
13.智力指处理抽象观念、处理新情境和进行学习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14.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IQ。
智商公式为:
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
100
15.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智力测验量表是由法国心理学家比内和医生西孟于1905年编制的。
16.1936年,美国的韦克斯勒编制了另外一套量表。
17.智力的个体差异既有量的差异又有质的差异。
18.智力的群体差异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
19.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认知方式、冲动型与反思型认知方式、整体性与系列性认知方式。
20.研究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认知方式最为著名的,当属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
威特金。
1.学习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
2.由经验而产生的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正规学习,一种是随机学习。
3.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
4.学生的学习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
二是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
三是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5.人类学习与学生学习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既与人类的学习有共同之处,但又有其特点:
(1)学生的学习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
(2)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3)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6.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1)言语信息的学习
(2)智慧技能的学习(3)认知策略的学习(4)态度的学习(5)运动技能的学习。
7.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他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有内在组织的才能,这种才能使得学习过程的执行控制成为可能。
8.态度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内部状态,这种状态影响着个人对某种事物、人物及事件所采取的行动。
9.运动技能又称为动作技能。
10.奥苏贝尔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他根据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
一个维度是学习进行的方式,据此可分为接受的和发现的;
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据此可分为机械的和有意义的。
这两个维度互不依赖,彼此独立。
11.我国教育心理学家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12.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他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13.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作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14.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题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
15.桑代克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是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
16.桑代克是最早用动物实验来研究学习规律的心理学家。
17.桑代克用曲线图来表现学习的过程,随着尝试次数的增加,作出动作所用的时间逐渐减少,这叫做学习曲线。
18.桑代克提出学习不是建立观念之间的联结,而是建立刺激—反应联结。
桑代克的联结说又称为试误说。
19.桑代克根据其实验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
准备律、练习率和效果律。
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规律。
20.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提出了西方最早、最系统的学习理论。
他用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取代了传统联想主义的观念之间的联结,提出学习无须意识参与的观点。
21.巴甫洛夫是苏联著名的生理学家。
他最早用精确的实验对条件反射作了研究。
他的经典性条件反射中涉及到四个基本事项:
①无条件刺激②无条件反应③条件刺激④条件反应。
22.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退
(2)刺激泛化与分化。
23.刺激泛化:
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24.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
25.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
26.斯金纳是美国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是当代心理学家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他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
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27.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消惩罚)之分。
28.布鲁纳的认知主义理论被称为“认知—结构论”或“认知发现说”。
29.布鲁纳的学习观:
他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30.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有
(1)动机原则
(2)结构原则(3)程序原则(4)强化原则。
31.奥苏贝尔提出了认知同化论,他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他提出了三种同化模式:
(1)下位学习
(2)上位学习(3)组合学习。
32.奥苏贝尔提出了组织学习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1)逐渐分化原则
(2)整合协调原则(3)先行组织者策略。
33.“建构主义”是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提出的,有人对传统教学中学生的知识作了这样的概括;
(1)不完整
(2)惰性(3)不灵活。
第四章知识的建构
1.知识是人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能动反映,它是通过人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2.知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明确性。
3.安德森根据知识的状态和表现方式把知识分为两类: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说明事物、情况是怎样的,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原理等的描述。
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怎样完成某项活动的知识。
比如怎样进行推理、决策或者解决某类问题等。
陈述性知识常常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反过来,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也会促进陈述性知识的深化。
4.知识具有辨别功能、知识具有预期功能、知识具有调节功能。
5.知识的表征储存:
(1)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
命题网络。
(2)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
产生式系统。
(3)成块知识的组织:
图式。
6.同化:
学习者通过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意义,把它纳入已有认知结构的过程,叫做新知识的同化。
7.顺应:
随着新知识的同化,原有知识经验会因为新知识的纳入而发生一定的调整或改组,就是知识的顺应。
8.同化和顺应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
9.知识学习的不同类型:
(1)按照知识获得的不同方式,把知识分为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和支架性学习。
(2)根据所获得的知识的不同形式,把知识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符号学习又成称为代表学习。
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
10.知识建构是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同化和顺应而实现的。
11.美国的维特罗克对理解的生成过程作了深入分析和解释。
12.记忆是知识获得中的一种重要的活动,但理解是更为核心的认知线索。
13.理解是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过程,学习材料的内容和形式会影响理解的过程和结果。
14.学习材料在表达形式上的直观的方式包括:
(1)实物直观
(2)模像直观(3)言语直观。
1.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它分为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
2.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3.操作技能具有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的特点。
4.操作技能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与肌肉运动强度的不同,可以分为细微型操作技能与粗放型操作技能。
根据动作的连贯与否,可以分为连续型操作技能与断续型操作技能。
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闭合型操作技能与开放型操作技能。
5.连续型操作技能是由一系列连续动作组成,如开汽车、跑步。
断续型操作技能是由一系列不连续的动作组成,如弹琴、大字。
闭合型操作技能对外界的帮助依赖程度较低,在大多数情况下靠内部反馈信息控制,如游泳、跳水。
开放型操作技能要求对外界变化的情况有处理能力,并对由此所发生的事情有预见能力,如驾驶汽车。
6.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操作定想、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7.心智技能:
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特点:
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
8.技能的作用可以控制动作的执行顺序和执行方式,是个体的活动表现出稳定性、灵活性,能够适应各种变化的情景,还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9.操作模仿的阶段:
动作品质、动作结构、动作控制、动作效能。
10.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1.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方面。
2.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3.道德情感主要包括三种:
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
4.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5.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
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第七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
1.问题.:
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的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它含有三个基本成分:
一是给定的条件,二是要达到的目的,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2.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3.问题解决的特点:
1目的性2认知性3序列性。
4.有结构问题的解决过程:
1建立问题表征2搜寻解法3.解法的执行与评价。
5.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一问题的特征,二已有的知识经验,三定式与功能固着。
6.创造性:
是指个体产生新其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7.瓦拉斯提出了创造性思维的四阶段:
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和验证期。
8.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一环境,二智力,三个性。
9.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
10.创造性的产生是知识、技能、策略、动机等多方面综合发展的结果。
1.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主体性发展以及情感教育。
2.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这种动力机制表现为推力、拉力和压力三种动力之间的相互作用。
拉力因素和压力因素必须通过推力因素而起作用。
3.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要和由诱因两个方面构成的。
4.学习需要是学生追求学业成就的心理倾向,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客观反映。
4.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决定着学生们是否去持续掌握他们所学得知识。
5.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成就中的动机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
6.学习动机的分类:
内部学系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与附属内驱力、远景行动机与近景行动机。
7.认知内驱力:
即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的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倾向。
8.自我提高内驱力:
是个体要求凭自己胜任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愿望。
9.附属内驱力:
是学生为了保持家长和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
10.学习动机理论有:
斯金纳的强化说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1.所谓自我实现,就是使自己更完备、更完美、能够更充分的使用自己具有的能力和技能。
12.学生的归因过程主要是按照控制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纬度来进行。
根据控制源纬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的;
根据稳定性纬度,可将原因分成稳定和不稳定的;
根据可控性纬度,又可将原因分成可控的和不可控的。
13.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
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班杜拉提出的。
14.自我效能感对行为活动具有五方面作用:
①决定人对活动的选择②影响对活动的坚持性③影响人在困难面前的态度④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⑤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15.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第一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第二替代经验,第三言语暗示。
第四情绪唤醒。
16.成就动机不仅影响个体对任务难度的选择,而且影响个体的自我调节和坚持性。
17.个体的成就动机可分为:
趋向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
18.学习需要是其对一定社会生活环境要求的反映。
19.学习需要的形成因素:
(一)家庭、学校和社会(家庭的要求、态度和志向、学校教育、社会风气和思想意识形态)
(二)学生的个性特点。
20.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实施的,对学生学习需要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
学校的知识教育、教师本身的模范作用、学校及班集体的学习风气、教师的教育技巧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良好态度等,都影响学生学习需要的形成。
21.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使他们成为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因,形成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已经形成的学习需要不断地得到巩固、加深和提高。
23.运用奖励与惩罚应注意的问题:
1.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奖惩观2.奖励与惩罚一定要公平、适当3.奖惩应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性别差异。
第九章学习策略
1.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2.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法。
3.学习策略是一种程序性知识,由规则系统或技能构成,是学习技巧或学习技能的结合。
4.学习策略由基本策略和辅助性策略组成。
5.学习策略分:
①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②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③资源管理策略(事件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6.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的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7.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
8.先前所学的信息对后面所学信息的干扰叫做前摄抑制;
后面所学的信息对前面所学信息的干扰叫做倒摄抑制。
9.对于篇幅短小或者内在联系密切的材料,适于采用整体识记。
对于篇幅较长、内容较难或者内在联系不强的材料,适于采用分段识记。
10.过度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实际学习次数要适当超过刚好能够回忆起来的次数。
11.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等人发现,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
12.复述策略包括:
识记过程中的复述策略(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排除相互干扰、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多种感官参与、反复阅读与尝试背诵相结合、过度学习)、保持过程中的复述策略(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复习形式多样化、画线)。
13.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和深层加工策略。
它包括:
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减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语义联想)、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14.生成性学习就是要训练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如图形、图像、表格和图解等,以加强其深层理解。
15.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
列提纲、利用图示(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土、网络关系图)、利用图表(一览表、双向表)。
16.元认知是个体关于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
对认知过程的知识、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控制。
17.元认知是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策略及其来源的意识。
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对个人作为学习者的认识,第二对任务的认识,第三对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认识。
18.元认知控制过程包括:
制定认知计划、监视计划的执行以及对认知过程的调整和修改。
19.元认知策略的种类:
元认知计划策略、元认知监视策略、元认知调节策略。
20.元认知计划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测其有效性。
21.元认知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22.元认知监视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等。
23.资源管理策略由:
学习时间管理策略(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运用零碎时间)、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策略、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24.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自我监控原则以及个人自我效能感原则。
25.指导教学模式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
26.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模式、完形训练模式、交互是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
1.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①生物(生物遗传因素、病菌、病毒感染、脑外伤或化学物质中毒),②心里(心里冲突、特殊的人格特征)③社会(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生活事件与环境的变迁)。
2.儿童早期与父母的关系以及父母对儿童的态度,使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3.个体所面临的选择既能给他带来好处,同时又伴随着不良的影响,这就是“趋—避式冲突”。
4.焦虑是由紧张、不安、交际、忧虑、恐惧交织而成的一种情绪状态。
5.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恐惧。
恐怖症可分为单纯恐怖症、广场恐惧症和社交恐怖症。
6.系统脱敏法是治疗恐怖症的常用方法。
学生焦虑症的产生原因是:
学校的统考、升学的持久的过度的压力、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学生个人过分的争强好胜、学业上多次失败的体验等。
7.人格障碍多用于成人,儿童与青少年的行为被称作人格缺陷、品德障碍或社会偏差行为。
8.人格障碍是个体先天素质与后天教养的产物。
9.心理辅导的目标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是学会调试,第二是寻求发展。
10.心理学家罗斯杰的“以个人为中新疗法”就是心理治疗的一种比较有影响的模式。
11.发展模式是指学校心理健康辅导遵循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针对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任务、矛盾和个别差异,促使其心理矛盾得到妥善解决,心里潜能获得有效发挥,个性品质实现和谐发展,发展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12.做好心理付道德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预防和发展相结合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个别化对待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
如何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范畴正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5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教育心理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能发挥什么作用?
一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
1为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2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3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二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1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2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性的研究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年代80年代以后)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呈现出什么新趋势?
一新时代教育心理学所面临的挑战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教育心理学为其提供新的学习和教学理论基础2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学教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势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2研究者的能动性3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4研究社会性环境的影响5研究情境性环境的影响6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7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学习模式8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如何理解心理发展的含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有什么特点?
对教育有何意义?
1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
(1)中学生认知结构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3)认知与情意、个性得到协调发展2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