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理论自体心理学马勒关于03岁心理发展规律的理论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542992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客体关系理论自体心理学马勒关于03岁心理发展规律的理论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客体关系理论自体心理学马勒关于03岁心理发展规律的理论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客体关系理论自体心理学马勒关于03岁心理发展规律的理论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客体关系理论自体心理学马勒关于03岁心理发展规律的理论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客体关系理论自体心理学马勒关于03岁心理发展规律的理论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客体关系理论自体心理学马勒关于03岁心理发展规律的理论文档格式.docx

《客体关系理论自体心理学马勒关于03岁心理发展规律的理论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客体关系理论自体心理学马勒关于03岁心理发展规律的理论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客体关系理论自体心理学马勒关于03岁心理发展规律的理论文档格式.docx

家,同时也是一个精神分析师——马勒。

她最突出的贡献是

讲清楚了传统精神分析没有太讲清楚的人出生后

0—3岁的

心理健康的规律和道理。

1、经典精神分析关注3岁以后

的成长,发展自我心理学更关注0—3岁的心理发展我们知

道经典精神分析佛洛依德重点关注的是3岁以后的心理发育

的一些规律,经典精神分析把3岁以后到青春期人是怎么成

长的,心理怎么发展的,怎么偏离的,怎么发展成病理的讲

清楚了,经典精神分析关注俄狄浦斯期的特点和修通,经典

精神分析关注的是神经症的病理心理的机制和治疗,从发展

自我心理学到客体关系理论到现在和近代的精神分析更关

注的是0—3岁的心理健康发展。

我们知道一个人遭受的创

伤性的事件和创伤性的养育越早,成年后的精神障碍和疾病

越严重,3岁和3岁后,所经历的心理创伤长大后更多的是

神经症,如果我们把正常的人理解为相对健康的人,那神经

症是仅次于正常人的心理功能和自我功能。

实际上还有很大

一批心理障碍者他们可能在自我功能、在人格结构上、在症

状表现比神经症还要严重,如果要追寻病理的发展阶段,我

们会看到他们的创伤实际是发生在3岁以前。

经典精神分析

没有太多的关心3岁前的人的心理发育的规律和特点,佛洛

依德曾经说精神分析只去治疗神经症的病人,其他的比神经

症结构水平低的人或者是精神病人不是精神分析的工作对

象,而现在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相当一大批精神分析师

把经典精神分析关注的方向和目标推到了3岁之前,让我们理解了3岁之前人的心理是怎样发展的,这也为我们如何去健康和正确的为孩子提供一个非常健康的生活环境和心理

成长环境是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的。

意义一:

治疗精神病患

者。

意义二:

如何去指导哺养和培养一个孩子的原则和方向。

这是精神分析最大的贡献。

今天谈客体关系和自体发展心

理学最伟大的理论家——马勒,她是1985年去世,她提出

的理论是非常震撼的,这个理论让我们知道,我们人是怎么

在心理上诞生的,诞生之后怎么是怎么正常健康的发展的。

马勒把人从出生到3岁,也就是36个月共分为四个期,也

就是四个过程。

2、0-2个月是自闭期第一期是0-2个

月这个阶段,马勒叫自闭阶段或自闭期。

因为人一出生到2

个月绝大多数时间是睡觉。

这个时期马勒认为,这样的孩子

和外界没有任何的交流和交通,用精神分析的行话说,0-2

个月的孩子和客体是不建立关系的,是没有交流的。

这个时

期,她提出的这个说法实际是违反传统精神分析的。

传统精

神分析认为这个时期的孩子不是不能和客体建立关系,是因

为他把力比多的能量完全指向自己,这就是经典精神分析所

讲的原始自恋,弗洛伊德认为这个时期的孩子他的力比多本

质是没有朝外的目的的,是完全指向内部的、指向自己的。

这是个理论问题,后来有敏锐的客体关系的理论家提出力比

多自己怎么指向自己呢?

马勒也提出,这个阶段是处于自闭

阶段,而我们在精神疾病中有个疾病叫自闭症,很多儿童患

上了自闭症,这样的孩子往往他的心理发育期固着在了自闭

期,没有发展下去,这是比较严重的,是0—2个月有问题,

这个时候,我们会观察到,这些孩子完全是靠本能来生活的,

靠反射来生活生活的,如吸吮反射,如当一个母亲或父亲把

手指放在孩子嘴边,孩子就会自动吸吮手指。

这实际上是一

种反射,靠这种反射,找到母亲的乳头,吸吮乳汁,这是本

能的、无意识的,不受主观神经系统支配,是一种反射。

且整天基本都是睡觉,好像不和母亲发生关系,自己形成了

独自的系统。

经典精神分析把这个时期叫做原始自恋,经典

精神分析在解释这个阶段时遇到了一个理论难题,弗洛伊德

没有解释清楚。

这个阶段是自闭阶段,是单元关系阶段,孩

子不跟外界发生关系,大概两个月,当他到了2个月后,你

会发现这个时候孩子开始和母亲有信息的交换,很典型的一

点,这个孩子会朝母亲笑,细心的母亲会发现,大概在2个

月的时候这个孩子会朝母亲笑,这个微笑对孩子来说意味着

社交活动开始了,有的学者叫它为人类的第一次社交反应。

3、2-6月是共生期第二期叫共生期,共生阶段(2-6月):

微笑预告了自闭状态结束,微笑也预告了这个孩子从此结束

了单元关系进入两元关系,进入和母亲的关系,共生期,共

生阶段(2---6月),相当于斯皮策讲的心理融合阶段。

孩子

和母亲是共生的,孩子会觉得母亲是附属的自我,母亲的存

在就是我的存在,母亲的疼痛就是我的疼痛,他不能把自己

和母亲分开,非常典型的就是微笑反应,2-6个月的孩子微

笑不分人,这个时候的婴儿是分不开母亲和外人的差别的,

不仅仅和母亲共生,可能和这个世界也是共生的,这个时候

当母亲把他搂在怀里的时候,这个孩子是很听话的,一般是

不动的,这种不分陌生人还是熟悉人,不分母亲还是其他人

的微笑,是真正关系出现的一个微笑,是最早人类社交的标

志,这个阶段叫共生阶段。

4、6个月-2岁是个体化分

离时期第三期是分离个体化时期(6个月-2岁),就是今天

要讲的分离个体化时期,一个孩子他想健康的发育无论是他

的躯体还是认知的发展,以及和母亲这个伴侣关系的认同,

最关键的功能就是和母亲强大的信息交流,所以我们说母亲

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母亲不能和孩子产生非常贴切

的、及时的信息的交流,将来这个孩子可能会在心理上出现

问题。

当这个孩子从六个月到2岁的时候,要完成非常长的

一个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分离个体化的过程,2-6个月

的时候是和母亲融合在一起的,6个月开始这个孩子要变的

更独立、更个体化,从认知和知觉这个层面上说,这个孩子

逐渐开始区分母亲和我是不一样的人,这个时候,孩子开始

我咬母亲一口,我不疼,这个时候第一次感觉到我和母亲不

是一体的,这个时候孩子看到母亲会微笑,看到陌生人的时

候紧张焦虑,这个时候不像共生期的孩子看到谁都微笑,共

生期的孩子不能区分母亲和陌生人,6个月开始区分自己的

母亲和别人不同一样,也开始区分母亲和自己有差别,这是

人类走向个体化独立的第一步,非常重要,很多精神分析学

家把这个时期叫陌生人焦虑期,孩子开始害怕陌生人,探索

母亲和陌生人的差别。

马勒把分离个体化分为几个亚型:

5、个体化分离时期的第一个亚型:

6-10个月-孵化期第

一个亚型:

6个月开始到10个月,这个时期,马勒叫做孵化

期,有人也叫分化期,开始从和母亲的融合共生开始孵化。

有经验的母亲会发现6-10个月的孩子不象6个月前静静的躺

在你怀里,孩子开始不听话,他会拼命的挣脱母亲的怀抱,

要看世界、周围其他的人,开始和周围的环境探索和发生关

系,马勒观察到这个时候,这个孩子的挣扎实际是想取得一

个更好的体位,来看清楚母亲的脸,好母亲应该用很好的角

度让孩子看清楚你的脸,从母亲的脸色上开始找到自己的形

象,第一次的镜像反应就出现了,如果母亲是忧郁的、痛苦

的,压抑的、婚姻关系不好,总之有很多心情不好的时候,

孩子看到母亲的脸的时候,就会给自己的内心留下很多阴

影,母亲的脸色恰恰反应了孩子的心理状态,很多时候母亲

一定要是开心的,稳定的,一定要是感觉好的母亲,这个世

界上很多时候,会有很多让我们不太高兴的事情,不一定都

能做到,在多大程度上做不到,孩子就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

心理发展的影响。

6个月的孩子的心理开始分化了,实际的

分化已经跟他安静地躺在母亲怀里是不一样的。

再往下分化

时,这个婴儿除了探索母亲的脸外,又开始探索母亲更多的

地方,他会在母亲的身上爬上爬下,抓头发、鼻子、眼睛、

耳朵,甚至把母亲的头发放自己的嘴里等,这个时候实际是

在探索母亲和自己的差异和差别,是个体化的开始,在孩子

的认知和知觉的发育过程中第一次觉察到了我和母亲不同,

逐渐让他的心理产生独立和分化的过程。

这个时候,如果母

亲不能让孩子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探索的时候,孩子往往会抓

住一个床单、毛毯、枕巾、更多地是抓住玩具等,这些在一

定程度上替代了母亲这个客体,让这个孩子探索世界。

另处

一个客体关系理论家温妮科特把它们(床单、毛毯、枕巾、

玩具)叫做过渡客体,这些过渡客体是必要的,是对母亲的

补充,如果这个孩子太依赖过渡性客体,无论是吃饭、睡觉、

母亲把他抱到外面的时候,一直抓着不放,这时我们要反思

是不是过渡性客体的替代作用过多了,这意味着母亲在孩子

身边的机会或时间太少了,如母亲急忙上班、挣钱可能会减

少与孩子躯体接触的机会,影响孩子正常心理发育。

你会发

现6-10个月的孩子更多的关注父母以外的人,尽管陌生人会

让孩子产生很大的恐惧,但是他们会依托父母探索世界。

果这个时候父亲能及时出现,也能替代母亲,做一些工作,

如果这个时候母亲、父亲都不在,孩子就惨了。

曾经马勒描

述过一个例子:

一个年轻的父亲是杂货店店主,在卖货时抱

着7个月的女孩,小女孩穿着连胸裤,她把双手搭在父亲的

肩膀,直起身子看,一会看看父亲的脸,一会看看外面的人,

这个时候,她的脸上就会出现诧异和惊奇的表情,孩子吸引

了路边的一个阿姨,阿姨微笑着向她走来,孩子并没有笑,

当阿姨一走来,她就安静了,紧紧的贴着父亲,但是,她一

边紧贴着父亲的胸膛,一边看着阿姨,很困惑的看着阿姨,

是不是和母亲一样,她把心里母亲的意象拿出来和阿姨对

比,这个孩子突然退回到父亲的怀里,马勒认为这个孩子遇

到们陌生人的时候她是焦虑的,也是退行的,她特别想退行

到共生期的时候。

我们可以看到孵化阶段孩子就是这样探索

的,区别出和母亲和陌生人的不同,这个过程如果我们不能

给予孩子足够退行的支持的话,她就会在个体化分离孵化期

产生创伤。

6、个体化分离时期的第二个亚型:

10-16个月-实践期第

二个亚型:

10-16个月,这段时间马勒把它叫实践期,孩子

开始走路、说话,一摇一摆学步,这样就加大了孩子对自己

身体、肌肉感觉各方面的探索,促进了神经系统的发育。

这个孩子学步的时候,母亲会带着这个孩子,有时会放手,

孩子走出几步会回到母亲怀里,似乎母亲是基地、港湾、堡

垒,马勒叫做感情上的充电,反复的感情充电,让这个孩子

一步步的远离母亲、一步一步的独立、一步一步的分离个体。

当孩子能够站立起来的时候,孩子会用新的角度看这个世

界,他感觉自己更有能力,这个时候能够行走的孩子及能够

说话的孩子,他的自恋达到了最顶峰,同时他的自恋的需要

达到了最顶峰。

这个时期,如果母亲或父亲不能满足孩子这

个时候的自恋需要,长大就会产生病理性的自恋或产生极度

的自卑。

一个好母亲这个时候要充分的满足这个孩子无所不

能的自恋的需要,因此母亲要进行及时的、精确的、共情性

的证实,好母亲是共情大师,好咨询师是共情高手,如果这

个母亲共情能力不够,她共出的情感是不精确的、迟到的,

不能证实孩子内心的自恋的情感与需要,这个孩子长大后就

会出现心理障碍,当这个孩子站起来看世界的时候,当陶醉

于无所不能的自大或过度自恋的眼光会看到自己探索这个

世界的惊奇性、好奇性、兴奋的喜悦性,他开始去感觉这个

世界的情感,这个时候自大的、全能的、无所不能的自恋的

需要,是及时需要母亲来证实的,证实他对这个世界产生的

情感。

这个时期有两个游戏:

第一个游戏是藏猫猫游戏,是

在实践期,在10-16个月的时候,非常重要的一个游戏,孩

子藏起来,让母亲找,更多的是孩子把自己的眼睛捂起来,

孩子心里有个意象,当自己的眼睛被自己的手捂起来的时

候,看不到母亲了,就意味着母亲消失了,他捂起来的时间

越长,他内心的焦虑越严重,他突然把手松开,看到母亲,

累积的能量突然释放,他的喜悦、惊奇、甚至伴随着尖叫。

不要小看这个游戏,其实这个游戏可以检验这个孩子可以离

开孩子多久,能够在母亲离开时能坚持多久,这意味着孩子

在意象上、心理上能独立多久。

这个时候的孩子在跟小朋友

玩的时候会玩一会儿,又看看母亲在不在,再玩一会,再看

看母亲在不在跟前,这就是孩子心理成长和个体化成长的一

个过程。

如果这个母亲没有意识到或没有耐心,肯定会影响

到孩子的成长。

第二个游戏就是“你来抓我呀”,孩子在开

始跑的时候,他想挣脱母亲的拉扯跑出来,说“来你抓我

呀!

”,他想逃离母亲,突然引起母亲的注意,突然跑掉,妈

妈会跟在后面,突然把他抓起把他抱起来,再放下,孩子又

会跑、母亲再次抓住他,这个时候孩子是快乐的、兴奋的,

是愉快的,因为他在逃离母亲然后又被抓住后,他会体验到

可以操作母亲这种控制感和自尊感。

我们会看到很多神经症

患者他们在长大后没有这种自尊感和操纵感。

孩子的喜悦并

不是仅来自于操控感和自尊感,很多时候是能操纵母亲,也

能和她融合,这个感觉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快乐的。

在现实生

活中,很多艺术品、魔术中,很多都是逃离、融合、再逃离,

这实际是个很刺激很快乐的状态,这个时候母亲的状态很重

要,一个好母亲能够容忍孩子进一步的脱离,但是同时也会

站在那里等待孩子充电,而且还用欣赏的目光看着孩子探索

外界的世界,母亲是稳定的,不焦虑的、脸上堆着慈祥的、

欣赏的表情,母亲鼓励孩子不断的去学习、做逃离的游戏,

通常是深情的看着孩子,内心有同理性,同理心,共情性的

支持,这个孩子这个时候是需要逃离的兴奋和喜悦的,这个

好母亲远远的站在那里,以孩子在游戏中的喜悦和快乐来参

与这种喜悦与快乐,这其实是共情性的过程,这个过程很重

要,如果母亲做不到,对孩子可能就是一个创伤,如果母亲

能够以同理心的状态来欣赏孩子逃离自己的喜悦感和惊奇

感,就会让孩子更加有能力的对自己在更大范围里探索,而

得到更高的自信感和更强烈的操控感,这些稳定感、操控感、

自尊感、快乐感都是人长大后必备的,这非常重要。

但是大

多数母亲对小孩子这种无所不能的探索会感到焦虑、恐惧和

害怕。

这个时候的孩子是最淘气的,会给父母带来更大的担

心和焦虑,孩子可能会从椅子上掉下来,可能会跑到大马路

上,可能会玩尖锐危险的东西等等,这对父母是考验。

绝大

多数父母是有能力轻易阻止孩子做危险的事情的,但是也有

一部分父母会在此阶段和孩子交流沟通的过程中遇到困难。

如果是老人带孩子,往往怕跟不上孩子,把他们绑在身边,

孩子就失去了探索实践的机会,孩子会失去操控感、稳定感、

自尊感、愉悦感,这个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有问题。

如果是高

焦虑的母亲或父亲或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在这个发展阶段

出现问题产生困难的时候,特别是无法和孩子进行分离的母

亲。

2-6个月处于共生期,实际是孩子的需要同时也是母亲

的需要,有部分母亲非常需要孩子不能离开她半步,这个孩

子也没有探索的机会,还有一种母亲,在这个阶段会把孩子

推开,推开孩子是母亲避免和孩子逐渐分离的痛苦,很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抚养,是怕将来会产生这种分离的痛苦。

另一种母亲的做法,孩子需要充电,什么时候需要回到母亲的怀抱充电是孩子决定的,孩子如果有这种操控权,就能体会到操控能力,所以这个母亲一定要稳定,要再等待孩子走出去,再回来,而不是主动把他抓回来,焦虑的母亲当孩子跑出去的时候,为了自己的需要把孩子抓回来,这个时候孩子的感觉和自己回来是不一样的,感觉自己是被操控的,和好母亲让孩子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好母亲让孩子的感受是,我是有能力的,我是操控的,不要小看母亲这样的特点,我们就是一点点的从这个状态上长大的。

焦虑的母亲可能会以自己的需要出发,在自己需要和孩子亲密的时候,他会在自己需要的时候把这个孩子抱起来,结果就打断了孩子原本正在进行的快乐的实践过程,孩子的自尊感、把握感,操纵感就消失了,代之是被操控感,会影响到他将来应对这样的世界。

马勒提出一个建议,这个时候孩子已经学会了走路,这个时候的孩子已经有能力离开父母了,所以作为父母的要相信孩子的能力,父母对孩子的这个能力和离开的恰当的反应,应该是温柔的、稳定的、抱有情感的和他接触,推这个孩子一把,让这个孩子进一步的进行快乐的实践,如果这个时候父母提供了一个可以信赖的期待,能够提

 

供支持和推动的话,能够有一个期待,期待这个孩子在这个

世界上逐渐长大,扩大这个孩子的把握感和驾驭感,获得自

尊的技巧的话,这个孩子就是幸运的,如果做不到,这个孩

子就麻烦了。

实践阶段是推动孩子探索世界,以及提高自尊

感的关键期,关键期意味着这个时期做这个事情是最恰当

的,过了这个事情可能可以弥补,但是毕竟不同。

7、个

体化分离时期的第三个亚型:

16-24个月-整合期第三个亚

型:

16-24个月:

当这个孩子发展到16-24个月的时候,叫整

合期。

马勒发现,这个孩子对母亲的依赖和需要增加了,其

实,这个粘上父母是正常的需要阶段,很多父母害怕了,认

为孩子是不是退行了,变小了,很多工作忙的父母对孩子反

感了,孩子运动功能发展,对这个世界探索增加的时候,他

的认知能力、感觉能力、智力也会增加,然后进入整合阶段,

这个已经能够独立走路的孩子,似乎能够包容自己与母亲的

分离,似乎能够意识到离开母亲也能生活了,不是那么可怕

了,但是同时有另一种感受和体验,就是孤独感。

16-24个

月的孩子虽然他们的知觉功能、运动功能都发展很好,感觉

和母亲分离了,但是同时孤独的体验要比任何时候都严重。

所以他会感觉很孤独,这个时候他会感到对母亲的需要增加

了,这个阶段的孩子不像前一个阶段对挫折无动于衷,看起

来很脆弱,和小朋友有争执就会回去找父母,好像是变小了,

离的活动代替了,这个时候的孩子对母亲更加需要,这个时

候可能会给母亲带来更大的烦恼,对母亲的要求和挑战更

大,对母亲的情绪的稳定性和包容性的需要更强烈。

马勒描

述了这样的孩子,20个月大的男孩,不断的干扰母亲,打断

母亲,不断的在母亲读书、洗衣、工作的时候打断她,他会

不顾一切的在母亲工作的时候爬到母亲的胸前引起母亲的

注意,温柔的依靠在母亲的怀里,如果母亲主动的抱他,他

会把母亲推开,从母亲的怀抱中挣脱出来,但是他挣脱出来

后也不会自己玩,还会在母亲身边转来转去,这个时候的孩

子是寻找母亲,这个时候的孩子似乎需要母亲更多的亲密,

但似乎又要逃离这种被亲密控制的感觉,而处于一种矛盾的

整合期,把独立、亲近、疏远整合起来,是这个时期非常重

要的任务。

在整合期,母亲最重要的就是情绪的稳定性,因

为这个时候,这个孩子第一次在他的生命过程中体验到了精

神和心理上的冲突和失衡,这个时候,他的心理发育已经赶

上了身体发育,客体关系已经建立,他会产生一种忧虑的情

绪,正是这种若即若离的内心冲突的活动,让他在精神上和

母亲共生的结合分离出来,所以说这个孩子在不断的试探,

通过行动和目光接触,来调整新的分离的体验,这个时候存

在一个风险,需要好母亲来避免的,母亲很可能把孩子实质

上的一种进步或心理发展中正常的现实误解为孩子的退行,

然后母亲会对孩子不耐烦,甚至产生粗暴的反应,因为这时

母亲要干活,他要干扰,母亲可能会产生不耐烦和情绪上的

不稳定,如果这样做了,会让自我功能没发育起来的孩子感

觉到一种被抛弃的情绪当中。

这时(16-24个月)特别需要

母亲的理解和共情性的证实,需要母亲温柔的理解的证实,

这个时候实际马勒命名为心境的易感期,这点上母亲需要更

加接纳,更加在情绪上的理解和共情态度,否则在这个点上

容易出现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是除了精神分裂症比较严重的

精神障碍,抑郁症和躁狂症的根源可能就在这里,就在整合

期的这个点上。

第一个亚型:

6-10个月-孵化期-分化期第二个亚型:

10-16

个月-实践期第三个亚型:

16-24个月-整合期这样我们就

把分离个体化大概的介绍了,孵化期、实践期、整合期,每

个时期都需要完成特定的任务,如果任务完成不了孩子就会

在心理健康的发育上受到创伤。

(缺少第四阶段)实际马勒

最大的贡献是把0-36个月这个过程说清楚了,就可以解释边

缘性人格的问题或精神疾病发展的时期。

后来新客体关系家

把这个规定为前俄狄浦斯期,前俄狄浦斯期和俄狄浦斯期在

起源和动力学上都是有所不同的,俄狄浦斯期主要强调父亲

的介入,在性和攻击冲突方面具有竞争性,前俄狄浦斯期的

动力其实是两元关系,父亲没有进入,无论男孩女孩都是和

母亲建立关系,这时最重要的是在心理结构中,在两元关系

中,发展是不是会中断,如果中断了,会影响后面的三元关系的心理过程,如果两元关系的中断,孩子的心理结构就会有缺陷,这些心理结构的缺陷会导致功能损坏,神经功能或心理功能,或人格功能都会产生一些问题。

如边缘性问题,或严重自恋问题,或前俄狄浦斯期病理,不会表现出很多离散的症状,也不会产生很多内疚感,冲突的优柔寡断,而前俄狄浦斯期出现的是更广泛的功能失调,往往表现是紧张的、过度焦虑的,过分抑郁的,他们自我调节的功能是紊乱的,他们情绪一会是高涨的,一会是低迷的,情绪极度不稳定。

情绪稳定性和情绪的控制性、调节性是受损害的,对自己的内心意象和对别人的意象也是不稳定的、模糊的。

斯皮策和马勒对精神分析的贡献不仅仅是在精神病学上应用,更大的贡献是对关于人类心理起源给出了新的解释。

经典精神分析所假想的婴儿完全是本能的,是没有文化的动物,完全处于不被社会规范的状态下,所以他和社会和周围环境产生冲突,所以婴儿处于紧张状态,婴儿一生下来的任务就是让自己不断的放松,不断地释放能量。

而马勒和斯皮策改变了这个设想,他们的设想是婴儿一生下来是和母亲共生链接在一起的,婴儿是在和母亲的互动中发展起来的,抛弃了能量和驱力的基点,而跳到了和母婴之间的客体关系的基点上,他们认为幼儿在心理意义上的诞生和在子宫里的诞生不是一会事。

客体关系理论家认为人要被诞生两次,第一次是躯

体的诞生,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