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541652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0.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新乡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河南省新乡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河南省新乡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河南省新乡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河南省新乡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新乡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

《河南省新乡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新乡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新乡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

这有力地驳斥了

A.“清政府昏庸腐败”的观点B.“李鸿章避战求和”的观点

C.“中国战略战术落后”的观点D.“北洋海军腐朽无能”的观点

5.1894年《申报》写到:

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

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我正宜乘机惩戒日本,规覆琉球,乃可一劳永逸。

该认识

A.有利于坚定抗日信心B.反映了中国舆论界盲目自大的心态

C.高度肯定了洋务运动的作用D.正确分析了这场战争爆发时的形势

6.在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

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

“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

”这次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甲午中日战争

3、改革开放后政府经济体制改革演变---针对试题第31题

7.1979年7月,中国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80年代相继颁布《涉外经济合同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

这些文件的发布

A.表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B.主要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

C.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D.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8.1983年4月国务院在《关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中规定:

允许个体工商户购买机动车船从事客货运输,允许长途贩运和批量销售;

个体户可以起字号、刻图章,在银行开立账户等。

这一措施

A.提高了劳动生产率B.实现了城乡之间的人员交流

C.活跃了城乡商品市场D.建立起市场经济新格局

9.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

这说明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D.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4、苏联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针对试题第34题

10.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

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

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

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

11.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

我们从中学到什么?

》。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12.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

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5、古代、近代社会救济问题---对应试题第40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

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

明律规定:

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靠,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

”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

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赡养,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苦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

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

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者,在家接受济贫;

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

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

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1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7分)

6、论证和探究历史问题---针对试题41题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实世界表明,半个世纪以来的实践证明,西方国家之间一直未爆发任何战争和冲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技革命的大发展,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不断加强,西方发达国家相互之间的投资额占其对外投资总额的%70以上。

由于生产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众多的跨国公司已将生产、供应和销售进行了最合理的分配,超越了国界,扩展到全球范围。

同时,以国家垄断为主的国际联合也明显处于上升趋势。

国际垄断同盟和共同的超国家机构的建立,使得西方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加深。

此外,战后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在政治上、经济上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的双边和多边经济机构。

这些组织的建立和正常活动,不仅增强集团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的色彩,也为它们调节内部关系提供了良好场所和协调机制。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

现代卷(第三版)》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战后西方国家间无战争”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

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2分)

七、选修改革、战争、人物---针对试题44、45、46题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清代官修图书的制度与机构,至少可追溯到清入关前皇太极时期的文馆之设。

天聪十年(1636),改文馆为内三院,顺治十五年(1658),改内三院为内阁,十八年六月,复改内阁为内三院。

康熙九年(1670),又改内三院为内阁,另设翰林院。

此后的官修图书,主要由翰林院承担,内阁、詹事府、内务府和雍正以后的军机处、方略馆,也都有修书或参与修书之责。

顺治年间,虽然连年征战,但摄政王多尔衮和清世祖福临,仍然谕令撰修了一批图书,如《赋役全书》、《人臣儆心录》、《资政要览》、《御注孝经》等,还曾下令纂修明史,但未能完成。

官修图书的类别,包括经学、史学、天文、历法、数学、农艺、文学等等各个方面。

据不完全统计,康雍时期的官修图书不下100种,大约平均三年编成两种书,乾隆时期不下120种,平均一年编成两种书,这是以往任何朝代都无法与之相比的。

而且,官修图书中卷帙繁多者为数不少,一书动辄百卷以至数百卷,更有10000卷本的《古今图书集成》和收集3457种著作、合计79070卷的《四库全书》,都是中国书史中罕见的巨著。

而这样的巨著出现在清朝前期,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

康熙帝命令修纂的《康熙字典》,是所谓“钦定”之书。

乾隆年间,有王锡侯作《字贯》一书,其中有不少驳正《康熙字典》谬误之处,被统治者认为大逆不道,王锡侯全家因此被杀,《字贯》书版以及王锡侯的其他著作也均被销毁。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官修图书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朝官修图书的影响。

(9分)

16.【20世纪的战争和和平】

1981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说中提出了“十四点”计划。

其主要内容包括:

公开外交订立和平条约、公海航行自由、贸易平等、民族自决、裁减军费、公正处理殖民地争议。

建立国际联盟等。

《泰晤士报》评论其“似乎没有考虑到形势的某些严峻现实”。

尽管交战双方接受“十四点”为停战基础。

但是实力依然强大的殖民大国英法只是口头赞同。

“十四点”计划的实施严重受阻。

——摘编自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的背景。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威尔逊“十四点”计划严重受阻的原因。

1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选。

1916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

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

蔡元培接任校长后,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凡大学“立法”均须评议会通过;

同时,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凡重要事项经评议会审核通过才能付诸执行。

评议会由评议员组成,校长是当然的议长,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教授。

此后,蔡元培又组织选举产生各学科教授会,规划各学科的教学工作。

他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

1919年3月,《东方杂志》载文称蔡元培“使数年来无声无臭生机殆尽之北京大学挺然特出,褒然独立……学风丕振,声誉日隆”。

——据周天度《蔡元培传》

(1)根据材料,指出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校务改革的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北京大学校务改革的特点,并评价蔡元培的贡献(11分)

历史答案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佃农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不能体现佃农逐渐独立,故A选项错误;

根据材料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还常有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可知人地矛盾尖锐与否,直接影响地主与佃户之间关系,故B选项正确;

2.【答案】B

【解析】由于土地押租制的流行,佃农可以有偿获得土地的经营权,也可以有偿转让和典押,反映出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

所以答案选B。

3.【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从材料“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可知,民间土地买卖得到政府承认。

A、B、C材料没有反映出来。

所以答案选D。

4.【答案】D

【解析】材料肯定了北洋海军的英勇作战,这有力地驳斥了“北洋海军腐朽无能”的观点。

5.【答案】B

【解析】“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

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我正宜乘机惩戒日本。

”反映了过于夸大了中国实力,低估了日本实力,对甲午战争前景盲目乐观,故选B。

6.【答案】D

【解析】 解题关键在“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体现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而正是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中,日本割占中国领土大大刺激了列强的这一野心,故D项正确;

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都以开通商口岸和商品倾销为目的,故A、B项错误;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列强的主要目标是控制清政府,故C项错误。

7.【答案】C

8.【答案】 C

【解析】关键信息有两个:

一个是“1983年”,此时中国改革重心开始转向城市,还未建立经济格局,可排除D项;

第二个是“个体户从事运输售销行业”,可促进城乡市场活跃,但体现不出“劳动生产率提高”、“城乡人员交流”等信息,可排除A、B两项。

9.【答案】 D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表明我国开始承认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体现了我国原来实行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因此选择D项。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占主体地位,排除A项;

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是在1985年,主要指国营企业改革,排除B项;

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于1987年,且企业承包经营与个体工商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故C项错误。

10.【答案】C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对应的正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大危机,因此欧美把目光投向苏联,探讨为什么苏联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当时的苏联是被外国资本主义封锁,所以受到经济危机打击基本上没有,A排除;

本题题干中提到了苏联的“一五”计划,“一五”计划在苏联主要是实行重工业,因此农业发展并不是美国人所关注的,排除C选项,选择B选项。

D选项包含了范围过大,一五计划只在重工业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12.【答案】 A

【解析】 材料信息显示,苏联在粮食大幅减产的情况下,却依然加大粮食出口,这必然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说明苏联人民为此时期的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巨大奉献,A项正确;

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状况,B项错误;

苏联加大粮食出口就是为了给工业化换取外需,促进工业化发展,“制约”一说不准确,C项错误;

材料信息无法反映农民生产积极性,D项错误。

13.【答案】

(1)共同目的:

救济弱势群体;

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政权认同。

(6分)

相同:

政府主导;

设置救济机构;

立法保障;

因类而异。

(8分)

不同:

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

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4分)

(2)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

福利种类众多;

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7分)

14.示例:

国际组织对西方和平局面的影响

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先后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等一系列双边和多边经济机构;

政治上、军事上建立了欧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等;

还都是联合国的重要成员国。

这一系列国际组织的建立,增加了集团政治、集团军事和集团经济的色彩,加强了它们间的团结;

也有利于调节它们之间矛盾和冲突,便于磋商,解决矛盾;

特别是欧盟的建立和发展,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和沟通。

一系列国际组织的建立,有利于协调西方国家的矛盾和冲突,有助于消弭国家间的战争因素,有助于防止西方国家间战争和冲突的发生。

15.【答案】

(1)制度与机构设立较早;

专门机构负责;

统治者非常重视、钦定图书;

图书种类多;

编成时间快;

卷数繁多的巨著很多。

(2)通过国家政府的组织,发挥了知识分子的集体力量,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总结,有利于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禁锢思想,限制学术争鸣,阻碍文化事业发展(9分)。

16.【答案】

(1)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

防止大战重演、重建战后秩序成为关注的焦点;

苏俄政府发布《和平法令》产生很大反响;

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2)过分理想化;

列强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对战后和平的重建看法不同;

美国的实力还不足以主导世界;

美国国会中意见分歧、反对力量强大。

17.【答案】

(1)北大原有管理体制存在严重弊端;

蔡元培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善于借鉴国外教育管理经验。

(2)特点:

成立相应管理机构,权力下移;

教授治校;

兼容并包。

贡献:

力倡并推行改革;

提高办学水平,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

使北大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

推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