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政策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及宏观经济政策.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54047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形势政策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及宏观经济政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形势政策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及宏观经济政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形势政策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及宏观经济政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形势政策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及宏观经济政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形势政策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及宏观经济政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形势政策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及宏观经济政策.docx

《形势政策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及宏观经济政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形势政策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及宏观经济政策.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形势政策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及宏观经济政策.docx

形势政策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及宏观经济政策

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及宏观经济政策

摘要: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世界金融危机已对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此背景下。

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

中国政府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有什么特点?

该如何看待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

面对此次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应该采取什么对策?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来共同解答。

关键词:

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形式

  

一、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

刘老师,您好!

在美国次贷危机冲击的影响下,大家对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都很关注,您能否谈一下您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看法?

  我首先谈一下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

中国宏观经济的问题,其实质是双重转轨中的问题:

一种转轨是中国朝着工业化在加速,即中国很多问题是经济高速持续增长本身带来的问题;另一种转轨是中国朝着市场化在转变,中国很多问题的特殊性是源于特殊的体制的背景,特别是这种特殊的体制转轨的背景。

所以,中国现在宏观经济中的问题,其出路第一要靠发展,因为它是发展中产生的问题;第二要依靠改革,因为它很多问题的特殊性是源于体制转轨。

明确了这两个背景,我们才能够建设性地面对我们所讨论的问题。

  中国宏观经济现在面临的问题,概括起来可以用一句话来说明:

我们既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压力,同时又面临着极其深刻的经济衰退的威胁。

那么,这是否就是说中国经济现在就进入了所谓的“滞涨”呢?

我认为中国还远远没有达到这种“滞涨”的状态。

就停滞来说,中国不是零增长,更不是负增长,中国还保持着非常高的增长速度,2008年预计不会低于9%,2009年普遍的估计是8%到9%之间。

但是中国经济又确实面临增长速度放慢,而且显著放慢的问题。

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是11.9%,如果2008年是9%的话,就是跌了将近3个百分点。

年度之间这么大的速度下滑,应当说是震荡起伏非常剧烈的。

所以,我们说,中国经济相对于自己的速度来说是有明显的回落,这是一个方面。

  就通货膨胀来说,中国现在的通货膨胀水平并不高,接近两位数,还不到两位数。

2008年上半年公布出来的一组数据是,工业品出厂价上涨7.6%,消费品零售价上涨7.5%,CPI是7.9%,真正涨幅高达两位数的是:

固定资产投资品10.1%以上,动力、原材料、能源11%以上,建筑安装费用14%以上,即与固定资产投资、与基建有关的事项;一般的消费品还是在8%以下,而且2008年第三季度的数据又有进一步的回落,CPI是7%。

从这一点来看,我们物价上涨率的绝对水平并不是很高,因为我们对应的经济增长的速度是很高的。

但与过去相比,尤其是和1997以来12年的情况对比,中国的通货膨胀水平确实又创下了新高。

  这就是中国现在的特殊形势。

即说它是滞涨,还远远谈不上,但它确实有经济衰退的迹象,也有通货膨胀压力升高的威胁。

  从1997年到2007年,中国的物价水平是在通货紧缩的警戒线以下,从2007年8月到2008年9月份的这一次通货膨胀与改革开放以来前3次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截至本轮通货膨胀,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们共经历了3次通货膨胀。

第一次是1984年年底到1985年春天,那一次是因为1984年的秋天召开了十二届三中全会。

这次全会做出了关于全面开始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决议。

这时,老百姓就担心经济体制一旦放松,物价会不会上涨,于是就开始抢购,抢购持续了三、四个月,因当时老百姓手头现金有限,到1985年2月份就回落了。

第二次通货膨胀是1988年的夏秋,1988年的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做出了价格闯关的决定,这个决定做出之后,全国各地开始抢购,抢购3个月之后,中央做出紧急声明,宣布价格闯关失败。

第三次大的通货膨胀是1994年。

邓小平1992年南巡谈话及中共十四大之后,全国掀起了开发区建设的热潮,各地的投资需求空前高涨,拉动了价格水平迅速攀升,到1994年,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上涨至24%。

这三次大的通货膨胀,不管其背景是什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直接拉动物价上涨的动力都是需求。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在短期里容易取得比较明显的治理效果。

而且宏观经济政策,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对需求管理来说,短期里都比较容易见效。

但是这一次通货膨胀与前几次不同,这一次除了需求拉动的原因之外,具有明显的成本推进的性质。

这次需求拉动还起作用,主要是结构性的,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在拉动。

这几年我们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确实过快。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投资增长的平均速度是13.5%。

据我们对改革开放28年来的经济实践数据所做的统计学意义上的分析,在不发生较大的制度和技术变化的条件下,中国国民经济现阶段承受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实际增长的波动幅度大体上为9个百分点,即上限只要不超过22.5%,就不会由于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增长过快而导致总需求严重膨胀;下限只要不低于4.5%,就不会由于固定资产需求增长过低而使经济进入严重衰退。

即如果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在4.5%与22.5%之间波动,我们的经济是能够承受的。

按照这个经验来看,中国从2003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速度在剔除了价格因素之后,到2007年年底从来没有低于24%,即连续60个月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明显地超出了改革开放前28年中国经济实践经验给出的我们国民经济可以承受的上限。

连续这么长时间超出了这个上限,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一个直接的表现就是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品的需求量不断地扩大,这就拉动了价格水平大幅度上升,与固定资产投资相关联的,如钢材、铝材,即所谓的黑色冶金和有色金属这几年的价格上涨幅度都比较大.此外,我国东部发达省份的土地供给也十分紧张。

另外,投资品价格一旦上涨之后,就要扩大它的生产量,而投资品的技术特点是高耗能、高耗电的,这就带来电力的紧张、煤炭的紧缺及运输能力、石油的紧张。

于是,就带动了国民经济的结构性价格上涨,即与投资有关的物品价格的快速上涨。

可见,虽然拉动此轮价格上涨的有上游产品需求方面的因素,但更要紧的,是成本推进,其影响机制和涉及面也就更为广泛和复杂。

社会一般有三个经济主体:

政府、企业和居民。

现在这三个主体对未来成本提高带动价格上升的压力都有很高的预期和担心。

我们知道,政府是由公权力控制的。

现在公权力控制的领域几乎都存在一个对资源、设施过度使用、超前使用、破坏性使用的问题,而使用者对此造成的损失不付费、不补偿。

比如,环境这个公共领域。

现在很多企业出口的产品有竞争力,原因在于它价格低,成本低,它不治理污染,它自然排放,所以它比欧美的企业有竞争力。

欧美的企业要治理污染,它的成本就上去了,价格就上去了,竞争力就下来了。

我们的企业对空气的污染不计入成本。

欧美国家的企业留下了干净的水源和洁净的空气,而中国人是呼吸了污染的空气,喝了污染的水,然后把产品出口到了发达国家。

实质上,我们出口的不是产品,而是我们干净的空气和洁净的水和未被污染的资源,留下的是污染。

但是这种对环境的破坏早晚是要治理的。

今天越破坏,越不治理,今天的成本越低,意味着转移到未来的成本就越大。

比如,兼有南北之灵气的太湖就受到了很大的污染。

据无锡市的领导谈,即使用改革开放30年无锡市增长的全部财政收入都用于治理太湖,也难以使太湖恢复到被污染前的那种水质了。

即用这30年经济发展所挣的钱都用于治理太湖也抵偿不了这30年发展对太湖的破坏。

还有基础设施方面,比如公路,本来是预计正常使用8年的,但车辆超载现象的出现严重缩短了公路的正常使用年限。

这些超重车现在之所以有钱赚,实际上就是因为它对破坏的这些设施没有付费。

如果8年使用的路面5年就被破坏,这就等于新增加了3年的代价。

现在的基础设施费用越便宜,意味着将来要重新构建基础设施所要投入的花费就越大,意味着转移到未来的成本就越高。

我们还可以举出类似的许多例子,如资源开采,现在很多地方根本不考虑回采,怎么方便挖,就怎么挖,如此开采,短期效率是高了,产出也高了,价格有竞争力。

但是这样挖的结果是把矿脉给破坏了,将来回采的时候就要投入更大的成本,即将来产出的成本会更大。

类似这种政府公权控制的领域里,过度破坏性使用、超前的透支性使用带来的损失,我们现在并没有人去付费。

这就形成了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似乎成本很低,实际上是成本转移给了未来的人们,这也就意味着未来的成本会很高。

  从企业来看,上游产品的价格明显涨上来之后就意味着下游产品的成本会涨上来。

企业现在之所以不敢提价,是因为现在市场疲软,它卖不动,一旦市场被激活,它就会把成本上升的这一部分贴到它的价格里去,它马上就涨价,因为对它来说,成本推进的价格上涨的压力已经非常的大了。

  再看居民,这里主要是工资带动的成本。

工资主要是与CPI有关系的。

2008年第一季度的CPI是8.3%,第二季度是7.9%,第三季度是7.0%,这都是12年来同期最高的水平。

而且CH与大家的感受并不一样,因为它选择吃穿用住几大类,这几大类中,它选择每一类中若干种有代表性的商品计算它的价格指数,然后把这几种放在一起加权平均。

它选择的几种有代表性的商品有涨价的,有降价的,有价格不变的。

而老百姓在市场上买得多的商品多为涨价的,这样老百姓对物价的实际感受就要比CPI反映的物价指数强烈得多。

因为老百姓买得越多的商品,物价涨幅越大。

这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为什么老百姓买得多的商品多是涨幅高的呢?

正因为老百姓买得愈多,所以它才涨得高。

市场就是这个道理。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感受到的物价与CPI反映的不一致的道理。

各国都是这样。

因此,过一段时间,各国都要对CPI进行修正。

如果不调整、不修正,它就愈来愈脱离市场的现实,它就越来越说明不了问题。

即使这样,2008年以来CPI也是本轮通货膨胀以来最高的。

居民这一次对CPI的感受是从基本生活层面开始的。

2007年8月份CPI开始攀升,首先是从食品类开始的,比如猪肉等,这对全社会各行各业成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成本大就会进入工资,进而影响物价。

  因此,这次物价上涨,除了具有需求结构性拉动的作用之外,还有成本全面推进的因素。

这就和过去三轮通货膨胀不一样了。

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要想治理的话,短时间很难见效。

因为降低成本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需要在管理上、制度上和技术上等各个方面有相当大的变化,而这些制度和技术上的变化都不是短时间能够明显见效的。

这就要求我们对治理通货膨胀有一个长期的准备。

  这次通货膨胀还有特殊的国际环境的背景:

全世界都在涨价,中国能不涨吗?

中国经济的开放度愈来愈大,受世界经济影响的程度也愈来愈大。

刚开始,我们对这次全球涨价对中国影响的估计没有这么严重,因为虽然中国经济的开放度在提高,但全球化的融入水平还是在过程当中,影响应该是有限的。

当时我们感到大概会有两类商品对我们的影响比较大,但我们认为问题不大。

现在看来,它比我们估计的影响程度要大得多。

这就是两个“油”:

食用油和石油。

关于食用油,当时我们认为全球农产品涨价对我们不会有太大冲击。

这几年欧洲的主要产麦区受了灾,非洲也有灾荒,美国在调整它的生物能源计划之后,减少了谷物的播种面积。

这样,整个世界的粮食市场就趋紧。

本来我们中国粮食的自给率是99%,是可以自己平衡的。

当时我们想,大不了我们封闭起来,粮食产品不出口,也不进口。

现在看来,问题不是这么简单。

中国粮食产品进口的主要是植物油油料,近年来进口的油料已占中国总需求量的60%左右,对进口的依赖度非常大。

而恰恰这次农产品涨价,油料这一块涨幅是最猛的,对我们的影响程度最大。

如花生油在去年价格就上涨了近1倍,由于食用油在中国百姓生活中的地位,这次食用油涨价对人们的心理冲击很大。

提到食用油,这里顺便提一下,中国的压榨业基本上被外资垄断了,而他们不用中国的大豆,不用中国的油料,他们认为不合格,他们主要用进口的。

这就使得油料本身供求趋紧的状况更显得对进口的依赖度增大了。

由此来看,外资对我们相关行业的控制确实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另一个是石油,“石油危机”之前,每桶是1.9美元,到2003年之前,也只是每桶20多美元,而前一阵子曾涨至每桶150多美元,前几天回落了,也还是50多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