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动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53013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97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教育动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高职教育动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高职教育动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高职教育动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高职教育动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职教育动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职教育动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教育动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职教育动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我问的问题是关于职业教育的。

工匠精神已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我们也非常欣喜地看到,大国工匠们也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同。

大国工匠都是从最基础的工人成长起来的,现在我们国家的职业教育还处在有很多问题的阶段。

请问陈部长,我们的职业教育下一步应该怎样发展来适应我们新形势下的变化?

国家是否有相关制度上的设计?

谢谢。

  陈宝生:

这几年由于央视播出一个专栏节目,我们国家开始流行两个词,一个叫做“大国工匠”,一个叫做“工匠精神”。

这两个词都和职业教育关系非常密切。

职业教育是我们国家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家如果到福州去看看马尾船政学堂,那是150年前建的,是一个标准的职业教育。

它的办学理念、教学方法、管理制度,放在今天的职业教育学校里面都不落后。

所以我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职业教育在中国已经成长了很长时间,有了坚实的历史基础,现在又有着急迫的现实需求。

为什么?

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新常态,进入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大变动的时代。

这个阶段加上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加上我们国家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急迫的要求,要求我们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大量的、大规模的技术人才的支撑。

也就是提供两个公共产品,一个公共产品是在全社会通过职业教育能够弘扬工匠精神,一个公共产品是提供大量的大国工匠。

这就是我们的历史任务。

  这些年来,中央对职业教育做出系统的顶层设计和安排。

我们有职业教育法,我们召开过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做了全面安排。

现在,职业教育这一块,我们提供近千万的毕业生,源源不断地支撑国家的经济发展。

这是做出的贡献,但是我们还不适应。

不适应在什么地方?

不适应在我们的办学理念,整个社会的理念都不适应。

就社会的理念来说,大家希望上普通高校,不上职业高校,还是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这是理念方面的。

我们还存在着一些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就是重课堂教学,轻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和实践两张皮脱节,课堂上学的不会熟练操作。

在内容建设方面也有这样的问题,内容比较陈旧,讲的还是过去的技术。

学生学了去就业,这个技术是过时的,没有用。

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二是一定要采取管用的措施。

我们采取了几条措施,首先,发布制造业人才规划指南。

“中国制造2025”规划和这个配套的有一个叫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这是工信部和教育部联合制定的。

根据这个指南,加快人才培养。

其次,发布脱贫攻坚规划。

根据脱贫攻坚规划,每一个贫困家庭培养一个人,让他掌握一门技能。

这两个规划是非常实在的。

第三,促进产校融合。

我们有一句形象的话,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学校建在开发区里。

只有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才能了解产业发展的现状。

建在开发区里,才知道开发区人才需求的动向,知道需求,才能提供供给。

第四,促进校企合作。

也就是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

企业的技术人员可以到学校去当老师,学校的老师到企业去工作一段时间,建立一种“旋转门”机制。

这种办法发展下去,就可以促使校企一体,建立自己的人才培养基地,特别是大企业。

第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我们叫做“双师型”队伍,既可以操作又可以教学,有的来自于工厂,有的来自于学校,但是他是“双师型”的人才,对于提高质量非常重要。

第六,要作出制度安排。

这个制度安排就是我们要修订职业教育法,目的是要引导整个社会转变观念,对职业教育高看一眼,厚爱一分,把职业教育看成孩子人生发展的一个非常有前途的选择和途径。

第七,在制度上解决现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分离的状况。

也就是建起一种“立交桥”。

在职业学校就学的,他想上普通学校可以转过去,二者可以在一定的节点上实现转换,搭起一座“立交桥”。

同时改变考试制度,目前,普通高校先录取,然后职业学校再录取,好像职业学校低人一等,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从制度上做出安排。

总的来说,我们国家教育的发展,建设教育强国,职业教育非常重要。

和普通教育一样,是我们国家实现现代化最重要的智力保障。

我们既需要培养爱因斯坦,也需要培养爱迪生,也需要培养鲁班,我们都需要。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落实双重身份完善政策保障

加强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动态管理

教育部职成司高职发展处处长林宇

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各地积极探索改革创新,试点工作总体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教育部在此时开展试点工作经验交流活动,就是为了及时总结、稳步推进,不断把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探索推向深入。

现代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下一个阶段的重点工作之一,在职业教育中将占有更多更大的分量。

现代学徒制改革,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布局,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安排,由教育部、人社部等部门具体负责落实。

试点工作从国家战略角度出发,旨在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和国家劳动用工制度的紧密结合,实现更高形式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职业教育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方面的探索从未停歇,我们从工学结合改革,到订单联合培养,再到现在的现代学徒制,一脉相承的发展使得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成为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更好、更新、更有效的一种形式。

现代学徒制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校企合作的问题,校企共赢是现代学徒制能够有效运转的基础保障。

从职业的角度看,现代学徒制有利于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真正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

试点工作的现状显示,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发挥好育人主体的作用,或者发挥得不够。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现代学徒制有助于提高新老员工岗位的适用性,是企业有序培养储备人才、干部的有效方式。

希望校企双方能够达成共识。

有企业代表在交流中谈到,在与职业学校的现代学徒制合作过程,企业的受益大于学校!

实践中,企业深切感受到了现代学徒制带来的好处。

通过本次交流,总体觉得试点工作的方向是明确的。

短暂的交流也使我深受鼓舞。

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当前我们仍需大胆探索。

“不能够等到国家顶层设计完善才去做,你等,别人不等”,刚才番禺职院代表的发言讲得很好,希望各试点单位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推动试点工作不断深入。

之所以采用“试点”的形式推进现代学徒制改革,就是因为当前还缺少一整套与之匹配的机制、做法、标准,但我们认准了这个发展方向,需要通过在座的探索,不断积累经验,使之逐步成熟完善起来,使之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复制。

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具体做法上、侧重上可以各异,但是一些基本的的原则、明确的规律要严格遵循,不能突破。

第一,要坚决落实双重身份、联合培养。

在现代学徒制试点推出之前的全国调研准备过程中,就有一些学校、地方开始介绍开展现代学徒制的经验,这是牵强附会。

不能把“现代学徒制”当成一个“筐”,所有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乃至在职培训全部往里装。

这对健康有序地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十分不利。

许多地方的探索都提到学徒制培养的几“双”的特征,我觉得有道理,但这些个“双”之间的层级不尽相同。

现代学徒制最核心的是两个“双”——员工学员的“双重身份”和校企业联合培养的“双主体育人”。

从我们推行现代学徒制的根本目的上来说,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双主体育人”。

现代学徒制是当前国家层面校企合作制度体系不太健全、不太完善情况下,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保证真正实现双主体育人,当下的保证就是学生的双重身份。

企业和学校共同为企业自己培养员工,以此解决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投入问题、认识问题乃至合作深度的问题,这是现代学徒制制度设计的核心。

实现现代学徒制根本要靠双主体育人,保证学生的双重身份。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途径就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这是职业教育都必须要遵循的过程。

如果把这个过程中的全部内容都归入现代学徒制的范围,就把现代学徒制的内涵泛化了,尤其在现代学徒制试点阶段,将使现代学徒制发展过程中能够带给我们的突破大打折扣,其潜在的负面作用不可小视。

有些学者提出,国外的学徒制没有规定学员一定要是企业的正式员工,学生毕业时还可以再一次择业。

我们必须明确这一点:

传统的学徒制只是师带徒,但受到职业学校教育发展的严重冲击。

近年来西方兴起的新型学徒制,一个特点就是传统学徒制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我们推行的现代学徒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是符合当下我国国情特点、切实推进产教融合、拉近职业教育与劳动用工制度距离的现代学徒制。

在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不一样的情况下,关键在于以有效的手段解决当前的主要矛盾,而不是机械照抄国外的现行做法。

从学术上讲,也就是体现了所谓的“应然”与“实然”的差别,这点解释得通,大家也用不着花费太多精力去争论。

第二,要积极完善政策保障。

当前,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有序推进。

我们确定的试点牵头单位分为四种类型:

地区、行业、企业、学校。

目的在于,希望不同类型试点能够充分发挥牵头单位的优势,分别从政策、行规、运行、管理等方方面面为保障和发展好现代学徒制探索经验。

我们希望各个方面都有所突破。

一个地方牵头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总结出来的经验或者典型做法,应该与学校牵头的试点不同,应该各有侧重各有突破。

如果是一样的,我们分类试点的目标就没有实现。

地区牵头的试点应把探索的重点放在地方政策保障、统筹规划、行政推动方面,以此积累经验,形成可供在全国推广的经验。

行业牵头的试点,要充分发挥行业对企业的影响力,通过行业行为,吸引更多的优质企业参加学徒制培养。

行业选择的企业要有一定标准,不能拣到篮子都是菜。

试点工作一年以来,部分行业真正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效果。

比如有色金属人才中心的经验就很有特色。

在行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师傅,其参与学徒制培养的经历、成绩可以纳入企业年终考核的内容,甚至作为职称评定的依据。

行业内可以出台制度,可以要求企业给这些承担学徒制的师傅有所补偿,等等。

企业牵头现代学徒制试点,应该与自身的人才队伍建设和干部培养规划结合起来。

在这个高度上重新审视与职业院校合作的方式、衡量投入与产出、重塑管理模式,把与职业院校的合作育人作为保证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以规划,充分动员职业院校在教师、学生、研究方面的潜力,加强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作为试点院校,探索现代学徒制的重点应该怎样?

可以做的事情很多,甚至涉及学校管理、学生培养的方方面面,但如果一个参与甚至牵头现代学徒制试点的院校,其校企合作方面的工作和没有开展试点以前没有区别,那我觉得学校在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站在职业教育的角度上看,希望通过校企合作,给职业教育凝聚更多资源。

校企联合培养,就是要用企业占优势的资源和培养要素替换学校不占优势的资源和培养要素,把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资源全都落实到学生培养的过程中来。

通过实施现代学徒制,客观上起到聚集优质资源的作用。

不同类型试点,要在遵循基本规律条件下,采取不同策略,明确突破重点,实现试点工作整体布局、全面试点的要求。

第三,要有序构建标准体系。

试点阶段鼓励百花齐放、百舸争流,但是试点成功的经验和做法要推广,就需要将成功的经验标准化、程序化固化下来。

将来可能某个试点的最终成果就是一套标准,而这个标准可能就成为行业标准,成为省市这个专业的现代学徒制标准。

所以,我们要重视标准体系的构建。

所谓“有序推进”,就是不希望一下子把制定标准的工作铺得太开。

现在很多试点还处于整体设计、流程安排、规范管理的探索阶段,尤其是绝大多数都还没有完成一轮的人才培养,还没有毕业生。

还没有到达总结经验、弥补不足,完善标准的程度。

所以还不能急。

标准之所以重要,在于试点成功之后,将成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

完善的标准可以作为学校的标准,也可以作为企业、行业、地方乃至全国的标准。

当然,从企业和学校到行业到国家,随着层级的提高,各自标准的要求也应该递进提高。

第四,及时交流总结经验。

全国性的现代学徒制交流活动今天是第二次。

各地介绍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在彼此之间能够起到启迪释惑的作用。

希望这样的交流活动能够定期举行,至少一年一次。

同时希望各试点单位,及时梳理和总结经验,总能为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贡献新的智慧带来新的惊喜,形成各自特色。

最后再强调两点。

一是严格对照任务书开展工作。

163家试点单位的任务书已审核备案。

备案的任务书内容是教育部和试点单位之间的约定,也是未来验收工作的主要依据,希望各试点单位认真履行。

二是要加强监管动态管理。

我们要在监管的基础上,对试点工作实行动态调整。

我们发现,一年来,还有少数单位尚未开展工作,其中有的主动提出放弃。

作为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主管部门,我们希望各试点单位能够实实在在推进试点工作,我们将坚持监管,根据试点的实际进度和质量进行动态调整,适时补充和启动新的试点。

信息来源: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年第1期

政策传真

专家解读《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

完善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

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马陆亭

中国是人口大国,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基,但我们的人才培养还存有与企业需求脱节、工程教育理科化等倾向,不能有效满足未来制造业发展需要,亟待加强供给侧改革。

对此,可以用“抓改革、强基础、补短板、优服务”来概括《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对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总体设计。

“抓改革”主要瞄向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增强体制机制活力,以使教育体系更加适应社会需要,特别是要改变目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重论文、轻实践”倾向。

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各级各类人才,而这些人才又需要在相应的学校里予以培养,这就有了学校体系,当前主要涉及高校分类发展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等改革内容。

这里面市场和行政同时发挥着作用,市场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影响广泛的,行政的作用是引导性的、重点突出的。

还包括专门性人才和通用性人才的区分和培养,甚至还有提升全员素养所需要的基础教育改革等。

“强基础”就是要抓好专业技术、技术技能、经营管理三支队伍建设。

按照《指南》文本所言,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突出体现在加快培育创新型技术领军人才、提升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能力、加强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几个方面。

造就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具体包括大力培养技术技能紧缺人才、支持基础制造技术领域人才培养、整体提升企业职工技术技能水平等内容。

建设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涵盖着力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和提升经营管理人才专业化水平两大方面。

每类人才的培养都有其相应的任务目标、具体要求、工程项目和保障措施。

“补短板”是在强基础的前提下,突出创新型技术领军人才、高技能紧缺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培育工作。

这里面包括精准对接重点领域人才需求,扩大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和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比例,引导高校招生计划向相关专业倾斜,实施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开发工程等;

包括大力培养技术技能紧缺人才,鼓励制造业企业与有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合作实现一体化育人;

包括加强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推动高校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新机制。

其中还包括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工匠精神培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等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优服务”主要是优化制造业人才发展环境,重点在于完善人才使用、流动、评价、激励机制,包括健全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人事制度,建立健全符合制造业特点的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体系,提高企业技能人才地位和待遇,改革科研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制度和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等。

《指南》的八大亮点

江苏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蒋慕东

《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职业教育服务制造强国建设方面有八个方面亮点。

一是更加强调同步发展。

《指南》有针对性提出要促进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同步。

一是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二是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调整专业设置,三是注重专业设置前瞻性,四是根据制造流程变革改造升级传统学科专业,五是围绕制造业重点行业布局规划。

二是更加重视优化体系。

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方面,《指南》延伸和强化了普通中小学职业培育观和在岗职工培训两方面内容。

这更有利于构建制造业人才职业生涯发展的人才培养立交桥,更好地支撑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是更加凸显工匠精神。

《指南》把“大力培育工匠精神”与“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增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绿色制造技术技能水平”和“提高全员质量素质”一起列为“提升制造业人才关键能力和素质”主要任务之中,并排在第一位,体现了高度重视。

四是更加着力技艺精湛。

造就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是落实人才为本原则的重中之重,《指南》从大力培养技术技能紧缺人才、支持基础制造技术领域人才培养和整体提升企业职工技术技能水平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在“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中明确了方法、路径和措施。

五是更加注重质量为先。

《指南》把“提高全员质量素质”作为主要任务,鼓励制造业企业加大质量培训力度,全面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一线职工的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水平。

在中小学开展质量意识普及教育,在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加强质量相关学科专业建设等,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文化,同时实施“全员质量素质提升工程”。

六是更加关注绿色技能。

《指南》在“提升制造业人才关键能力和素质”这一主要任务中专列“提升绿色制造的技术技能水平”,鼓励高等学校、职业学校根据绿色制造发展需要积极开设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等相关学科专业;

鼓励学校参与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参与绿色产品研发和相关标准制(修)订等,并在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中作出了相应的政策制度安排。

七是更加突出企业主体。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要求健全企业参与制度。

这一次《指南》更进一步,提出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

八是更加支持开放共赢。

《指南》提出“鼓励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配合企业走出去”。

做好这项工作,职业教育任重而道远。

加快产学研用联盟建设

华北电力大学科研院张充

产学研用联盟是围绕国家战略或市场需求,以产业、高校、科研院所为主体,政府、金融机构等共同参与,多方利益相关者在开展协同创新、科技攻关、人才联合培养的过程中形成的合作关系。

在当前技术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产学研用联盟已经成为产学研用各方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重要基础。

近日,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提出要加快产学研用联盟建设。

强调依托制造业重大工程项目,推进企业与学校深度合作,发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作用,采用多方共建方式在高等学校、职业学校打造一批工程创新实践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和职工培训中心。

近年来,随着产业和教育的不断融合,产学研用联盟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

我国高校积极参与产学研用联盟,在产学研用联盟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通过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学术交流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形成了多种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

未来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校企联合科技攻关体系、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制度创新,通过“全链条、全方位、全融入”的合作研发和联合培养模式,为制造业创新型人才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高等学校是产学研用联盟的重要主体,也是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

在落实《指南》的过程中,要着力完成以下三方面任务。

第一,建设实体化产学研用联盟。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依托制造业重大工程项目,发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作用,建设一批创新能力突出、核心竞争力较强的实体化产学研用联盟。

第二,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突出”为根本出发点,引导高校把科技创新的优质资源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聚焦,建设一批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共建研究院、股份制、企业对接、孵化器等多种形式深化政产学研用合作,显著增强校企汇聚创新资源的能力,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第三,创新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

积极探索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新机制。

采用多方共建方式在高等学校、职业学校打造一批工程创新实践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和职工培训中心,创新课程体系,更新教材内容。

探索建立企业和高校、标准化科研机构联合培养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工程技术专业人才。

推动地方高校改革发展

黑龙江工程学院张洪田

《指南》提出七项主要任务和两项重点人才工程,必将成为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协同育人的行动指南,为地方高校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前景。

贯彻落实《指南》应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

《指南》将合作育人、协同创新放在了首要位置,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摆在了突出位置。

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而言,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突出综合改革,强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工程技术人才,提高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行业和企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服务的能力,将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行动准则。

同时,也必须积极回应《指南》对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的明确指向,对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贯彻落实《指南》,应采取以下行动措施。

要重点解决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

构建和完善以提高实践能力、增强创新创业意识为突破口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流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实施开放的学科专业设置评价制度。

建立行业、企业相关领域专家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

运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方法,开展专业分析和评价,构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互动的学科专业设置、预警与退出的动态调整机制。

探索建立合作育人、协同创新的新机制。

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间的交流、合作,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推进产教融合。

实施合作办学、合作发展的新路径。

在培养目标的确立、专业标准的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教学内容的优化调整、师资队伍建设、质量评估(价)等方面,引入行业、企业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努力形成产教融合、合作育人、合作发展新机制。

深化“互联网+教育”改革,增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开发在线开放课程,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打造新的教育生态。

构建满足和服务于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互联网+制造”等领域的课程体系。

积极推行基于生产一线的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注重教师发展,加强工程团队建设。

积极推进制造业与教育融合发展工程和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开发工程。

建设“多元化”工程团队。

造就一批传播大学精神和文化、引导学生意识行为的思想者和引领者,专注学生成长成才的合作者和指导者,引领技术进步的实践者和创新者。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湖北工业大学李梦卿

《指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