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概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529718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8.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增城概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增城概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增城概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增城概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增城概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增城概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增城概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增城概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增城概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增城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广州东部,背靠大广州,南与东莞隔江相望,东临惠州,北界从化、龙门,地处广州、东莞、深圳、香港等发达区间,紧连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广州科学城,工商各业发达,具有“多城辐射效应”,发展空间大,前景好,是广州东部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州通往东莞、深圳、香港和粤东各地的交通咽喉。

近年来广州的历史巨变,自然成了增城快速发展的大配套。

广州优势是增城的最大优势。

广州市委、市政府对增城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增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自然条件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风调雨顺,年均气温21.6℃年均降雨量1869MM,适宜于热带、亚热带作物生长,是著名的荔枝之乡、鱼米之乡。

境内青山绿水,风景秀丽。

市区众山环抱,一江穿城。

南部属美丽的珠江三角洲平原。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8%,拥有蕉石岭、大封门、南香山、金坑等9个森林公园和自然生态保护区,是广州东翼的“绿饰”。

也是珠江三角洲大工业圈中的绿洲。

[此贴被姿娘在2007-05-0909:

52重新编辑]

Posted:

2007-05-0909:

42|[楼主]

姿娘

级别:

新居民

精华:

0

发帖:

11

威望:

9点

金钱:

27RMB

贡献值:

0点

注册时间:

2007-04-24

最后登录:

2007-05-11

增城区位优势

增城位干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广州东部,南与东莞隔江相望,东临惠州.北界从化、龙门。

地处广州、东莞、深圳、香港等发达区间。

紧连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广州科学城,工商各业发达,具有“多城辐射效应”,发展空间大,前景好,故称广州东部板块,是广州通往东党、深圳、香港和粤东各地的交通咽喉。

南部新塘、永和两镇已列入广州都会区规划范围。

增城历史沿革

华侨港澳同胞27万余人,是中国著名的侨乡之一。

现辖有荔城、增江、新塘、石滩、中新、朱村、派潭、正果、小楼等9个镇(街),市政府驻地荔城。

历史沿革

  距今4000多年前,在增城县境内金兰寺村有新石器时代居民点。

  据《禹供》记载,上古时全国分为九州,增城地区属扬州。

  春秋时,增城属百越地。

  战国时,增城境内称杨越地。

  秦始皇33年(前214年)设南海郡,增城属南海郡番禺县。

  前汉,增城属南海郡番禺县,后汉始设增城县。

据明清两代《增城县志》载:

“后汉建安六年(201),析番禺地置增城县”。

自乾隆起,多部县志按语均说:

“《后汉书·

郡国志》曰:

‘明帝置郡一,章帝置郡国二,和帝置三,安帝又命属国比领郡者六,又所省县渐复分置。

至于孝顺,凡郡国百五,县邑道候国千一百八十’,并不言建安立县之事。

《宋书·

州郡志》亦只言:

‘增城令,前汉无,后汉有’。

与《文献通考》同。

旧志俱言县始建于建安六年,不知何据,俟再考。

  根据“前汉无,后汉有”,《后汉书·

郡国志》户口断限于永和五年(104),当时南海郡辖七县已有增城县在内,参与研讨的历史、地理学专家认为:

增城建县最迟为后汉永和五年。

  晋及南朝宋、齐时,增城属广州南海郡。

宋元嘉中析增城绥福河流域及以西地区置绥宁县,梁代又复并入增城县。

  梁、陈两朝移东宫郡置于增城。

  隋开皇九年(589)撤郡改州,增城属广州。

仁寿元年(601)广州改为番州,增城属番州。

大业三年(607)改番州为南海郡,隶扬州。

增城属南海郡。

  唐武德四年(621)改郡为州,增城属广州。

天宝元年(742)广州复改为南海郡,增城属南海郡。

乾元元年(758)南海郡复改为广州,增城属广州。

  南汉时,广州改称兴王府,增城属之。

  北宋开宝四年(971)平南汉,恢复广州,增城属广州。

开宝五年东莞县并入增城县,次年回复东莞县建制(见《宋史·

地理志》、《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

  南宋祥兴元年(1278)广州改称翔龙府,增城属之。

  元至元十五年(1278)增城属广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广州路改为广州府,增城属广州府。

  清代增城仍属广州府。

  民国元年(1912)裁府,增城属粤海道,后直属广东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增城属东江专区,1954年划入粤中区,1956年改属惠阳专区,1958年与龙门县合并,仍称增城县,先后属广州市、佛山专区,1961年又与龙门分开,属惠阳专区(后改称惠阳地区),1975年划归广州市管辖,1993年12粤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增城县,设立增城市,由广州市代管。

文化、名人

增城市有源远流长的古文化。

历史上人民群众的文艺创作丰富多彩,不少仕宦文人,曾留下不朽篇章。

唐元和十四年(819),文学家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路经增城时,曾写有《宿增江口示侄孙湘》两首诗,流传至今。

邑人中,北宋进士古成之著有诗集传世。

南宋进士、军事家、政治家崔与之以诗词著名,有“粤词之祖”的称誉,著有《菊坡全集》。

宋代进士陈大震于元大德八年(1304)著有《南海志》,其残本为广东现存最早的志书。

度宗咸淳七年(1271)进士李肖龙,在百花林石壁题诗,是迄今唯一发现的宋代诗词真迹。

明代进士湛若水是闻名国内外的教育家、理学家、诗人,遗著有《湛甘泉集》30多卷。

明代进士胡庭兰,亦以从事教育著名,著有《相江子集》。

清乾隆进士湛祖贵,著有《红荔山房诗稿》。

进士赖际熙,著有《荔坨文集》。

建国后,文化事业发展迅速。

增建大批文学设施,文化队伍不断壮大,城乡文化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至1993年,全市有文化事业单位11个,工作人员214名;

增建的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文化馆、档案馆、影剧院、电视台、游乐园等公共设施建筑面积供39335平方米;

文艺作者1000多名;

创作现代内容的各种文艺作品1.5万多篇,发行量905.4万册。

增城历史名人有崔与之、湛若水、李肖龙、胡庭兰、伍来成等。

崔与之,增城中新镇坑背村人,官拜右丞相,是南宋著名的拔乱治国能臣、政治家、军事家、是岭南第一个由太学生考上进士的人,史臣称他“与张九龄齐名异代,诚吾广百世师表也”,是“岭南五杰”之一。

现留有凤凰山菊坡亭、崔与之古墓、中新坑背连塘古建筑群、崔太师祠古迹。

湛若水,增城新塘人。

官历翰林院修编,国子监祭酒,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是明朝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湛若水是广东著名学者江门学派创始人陈白沙的弟子,他提出的“随处体认天理”的哲学思想体系,在我国学术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现留有湛若水、湛公祠街等古迹。

李肖龙,增城龟峰铺(今荔城镇龟峰里李屋)人。

咸淳七年(1271)中进士,初任赣州司户,累官至朝议大夫,到元朝即不做官。

所著有《易传》、《五教编》、《崔清献公言行录》、《见闻录》等。

胡庭兰,增城县胡屋人。

嘉靖二十二年(1543)应乡试,荐为第一名,但因策论中有讥讽执政者之语,被御史罢去。

到嘉靖二十八年再试中解元,次年中进士。

嘉靖三十五年夏,出任提督福建学政。

时倭寇扰福建,庭兰受命抗倭立下大功。

庭兰晚年在凤台书院主持讲学,融合王守仁、湛若水学说,著有《诗意讲意》、《相江子集》。

庭兰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晚年倡建城南雁塔。

一生操守高洁,为官二十年不染指俸外一文钱。

卒年75岁。

伍来成,增城新塘沙贝村(今新何村)人。

原是新塘火车站工人,大革命时期,积极参加中共领导下的革命活动。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增城第一个中共组织新塘支部的书记。

时值省港大罢工期间,他带领支部成员在工农群众中积极活动,建立了粤港澳同德工会新塘分会,传播马克思主义,支持省港大罢工,支持广东国民政府北伐。

1943年在东洲河面以船渡抗日人士过河时被日军枪击负伤,不治去世,时年44岁,建国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增城自然地理

增城市地形特征

全市地形北高南低,北部山地面积约占全市面积的8.3%;

丘陵主要分布在中部,约占全市面积的35.1%;

低丘和台地集中在中南部,约占全市面积的23.2%;

南部是广阔而典型的三角洲平原,加上河谷平原,约占全市面积的33.4%。

山地

山地分布在北部的山脉,属九连山脉的延长,即南昆山的南缘,由牛牯嶂、大尖山等组成。

高度500~1000米,其中牛牯嶂高1084.3米,为县内第一高峰。

超过1000米的山还有8座,大都是与龙门县交界。

山脉向西南一直伸延至广州白云山。

东部为罗浮山的余脉,以与博罗龙门交界的四方山(1012米)为最高。

   

丘陵

在市内中部及西部,山势降低,成为丘陵,高度200~500米。

中部丘陵有数十座超过400米的山峰,其位置正好在市内地理坐标的中间,如梅花顶(494.7米)、王屋山(449.4米)等,形成增江与西福河分水岭。

南部的丘陵,地势更低,仅南香山(433米)、油麻山(433.6米)超过400米,其余一般为200~300米,不少呈台地状态,高度150米以下。

平原

增江以及西福河两岸分布着大小不等的平原。

其中派潭河中上游为第四系近代冲积物组成,厚约13米;

增江中游为泛平原,堆积层厚3.5~12米。

河海堆积平原 

分布在市南部新塘、仙村、三江一带,是珠江三角洲的东北部平原,面积约200平方公里。

原为古代海湾,由东江、增江冲积物及古海湾长期堆积下来的物质堆积而成,厚约20~30米,海拔约1~2米。

土壤肥沃,是全市高产农业地区。

增城市地形特征

46|1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