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碑林导游词作文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52953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安碑林导游词作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西安碑林导游词作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西安碑林导游词作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西安碑林导游词作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西安碑林导游词作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安碑林导游词作文Word文件下载.docx

《西安碑林导游词作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安碑林导游词作文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安碑林导游词作文Word文件下载.docx

其实天下孔庙无正门。

无论大小,孔庙的整体建筑格局都是坐北朝南,但不开南门,而开义路(东门)和礼门(西门)。

全国所有孔庙都把塞门、泮门及棂星门、戟门、大成殿对称地排在一条中轴线上,因为孔子的地位被各朝代抬得很高,可以说是至高无尚。

若开南门,便是不敬。

孔庙里建有一座奇特的木牌坊,远看就像高高的彩楼。

它用12根红木柱支撑,三层棋形斗檐式木质结构,拔地而起,上面彩绘花纹图案和二龙戏珠,是明代建筑,也叫太和元气坊。

按当时规格建造法,本来应该把牌坊设在孔庙门外。

这座牌坊是由西岳庙迁建过来的,由于门外是城墙,选不出合适的地方,便只好“屈就”在这里了。

【泮池—棂星门—华表—戟门—两庑】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已进入到碑林前院了。

大家已经看到中间有座不大不小的水池。

这不是一般的水池,“天下孔庙有泮池”指的就是它。

所谓泮池,就是半圆形的池子。

古代称学校为泮宫;

到清代,中举称人泮,泮池以此而得名。

在封建社会,只有考上秀才方可进人孔庙朝拜,并在泮池洗笔。

各位游客不妨也以秀才的身份,沿祭孔的路线,感受一下秀才祭拜的仪俗。

好了,我们已进入棂星门,这也是孔庙的第二道门。

棂星门始建于元代。

东门额刻有“德配天地”,西门额刻有“道冠古今”。

棂与灵通用。

灵星为星宿之名,是神话传说中取士之神。

清代把棂星门由二门改为三门,中门书“文庙”二字,东西门不变。

过棂星门后,人们便会发现孔庙里也有控马桩,只不过此处的拴马桩比平时见到的要大得多。

其实,这是石柱型的华表,起仪卫和祥瑞作用。

北京天安门前和山东曲阜庙的盘龙华表,代表了最高等级的华表,而西安碑林里的这对华表均为八棱形石柱,通高445厘米,周长163厘米,也是较引人注目的一景。

戴门位于棂星门以北,属于明代后多次翻建的古建筑物。

这是古代孔庙陈列兵器用的,两侧室则为祭孔人员熟悉仪规和整理衣冠而设。

孔庙的两点,也叫东西庑,指正房对面和两侧的小屋子,是孔庙里不可缺少的建筑之一,为祭把孔子七十二弟子而设。

【大成殿的得名来历—建筑历史—魁星楼的兴衰】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大成殿,这说明我们已经游到了孔庙正殿。

“大成”取自《孟子·

万章章句下》“孔子之谓大成,集大成者也”。

其意思是孔子之知无不尽,而德无不全也。

”犹作乐者,集众乐之小成,而为一大成也!

”其意思为,孔夫子好比乐队指挥,能把演奏的内容融为一体,变成大型演奏,故称大成殿。

据有关史料记载,大成殿始于宋代。

这里的大成殿为底式建筑,修建于明代。

当时殿前有一大型露台,周围有栏杆,东、南、西面有石级可踏步而上,南下中有云龙纹图案石雕,可和北京故宫太和殿前的石雕相媲美。

可惜,这样一座宏伟的建筑,在1959年9月13日下午4时,毁于一场无情的雷电之火。

魁星,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二十八宿之一,主宰文章兴衰,俗称魁星。

一般应试得第一名者为“魁首”或称“魁甲”,即指状元。

旧时孔庙或学府中都要修建魁星楼,以祭扫魁星,祈求功名顺利。

这里的魁星楼,建于明神宗朱栩钓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

原楼于清末民初因失修塌毁。

公元1986年,党和政府据历史资料,依原楼大小、高度及形体重建了魁星楼。

此楼建在城墙上,显得更加高大雄伟。

【景云钟—七座碑亭】

我们穿过戟门,在东侧可以找到被称为天下奇物的景云钟。

景云钟,铸于唐睿宗李旦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故称景云钟,也叫景龙观钟。

此钟高2.47米,重约6吨,用铜5000多公斤,是我国古代最大的铜钟之一。

它由25块铜模铸成,游客走近仍能看出铜铸弥合的痕迹。

钟身分上中下3段,每段分3格,除下段中格为铭文外,其余均饰以各种不同的动物和飞天,造形生动而形象。

32枚钟乳像一颗颗明亮的星星,均匀地布于钟身各处。

据说它们具有装饰钟表面和调节音韵的作用。

钟上铭文共18行292个字,是唐睿宗李旦所撰写的,主要描述道教的神秘玄妙和对景云钟的赞语,还谈到此钟的铸造经过。

唐睿宗李旦铸钟,是为了纪念他的哥哥中宗李显。

李显和李旦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三、四子,这两人都做过短时间的皇帝。

唐代兴建的钟楼,毁于战火之中。

明太祖朱元漳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在迎样观原址上又新建一座3层高的钟楼,悬钟子上层中央,早晚敲钟报时。

这座钟移到陕西省博物馆后,1964年参加了在日本举办的世界名钟展,被选入世界名钟之列。

每年除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第一声钟响,即是景云钟钟声的录音;

西安电报大楼的方形大钟报时的钟声也是景云钟的录音。

各位游客,我们基本游完了碑林的第一部分即碑林前院孔庙。

最后大家数一数,从载门到大成殿的路两侧总共建有七座碑亭,亭亭形状相同。

这些碑亭建于清朝历代,因为康熙、乾隆等朝都曾出动大军,与西北地区的分裂割据势力作战,每平定一处,皇帝就亲书庆功碑一座,竖立在这里。

由于是皇帝的御碑,所以,按等级规定,每个碑都加盖碑亭。

这些亭子在两侧是对称的,惟前院有一单列,原因是建到这里时,清王朝衰败了,再也没有竖碑和建亭的机会了。

【碑林的形成】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开始参观博物馆的第二部分,即闻名还逐的西安碑林。

西安碑林为何如此出名?

主要原因在于它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所谓唐代石经,包括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书写的《石台孝经》和唐文宗李昂开成二年(公元837年)艾居晦等人书写的《开成石经》等。

这些石经原来都立在长安城务本坊国于监大学内(今西安城南文艺路一带)。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众多的志士仁人,为西安碑林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碑林的创始人是北宋龙图阁学士吕大忠,是他亲自主持设计,基本形成了以《石台孝经》、《开成石经》为主的碑林陈列格局。

碑林的奠基人,首先当推唐代的韩建,是他把弃于郊野的唐石经第一次迁移到尚书省之隅(今西安市西大街社会路)。

还有五代的尹玉明多次把石经迁入城内。

两人为碑林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金元时期的任佐,捐钱筹划碑林整修工程;

明代金石学家费甲铸为防止碑林拓印受损,摹刻充实碑林。

还有大家熟悉的民国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捐给碑林《汉熹平石经残石》,使碑林第一次有了汉代碑石,而这碑石,是目前发现的最大。

字数最多的珍品。

土堆成山,水积成川,碑林就是经过历代中国人的辛勤努力,才成为今天的文化艺术宝库,当大家欣赏到这一块块来之不易的碑石,会产生怎样的感想呢?

【碑亭及《石台孝经碑》—第一室《唐开成石经》—第二室《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西安碑林广场。

大家已经看到一座红柱绿栏双飞檐的碑亭。

亭子上中央“碑林”两字传说是林则徐写的。

亭内竖立着唐玄宗的《石台孝经碑》。

它是由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作序、注释并书写,由宰相李林甫、国子祭酒李齐古主持,于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四年(公元745年)镌刻而成的御碑。

整座碑是由高590厘米,宽120厘米的4石结体而成。

碑冠、碑身、碑座,共用35块巨石组合。

碑文用隶书书写,字体雍容爽朗,端庄大方,很值得游客们观赏、临摹和研究。

碑冠上雕刻神龙,碑座上线刻双狮和卷草纹饰的三层石台垒起,显得庄重魁伟,气象不凡。

据说当年碑刻好后,李齐古把拓本呈给唐玄宗过目,唐玄宗又写上了“孝者,德之本”鞠批文。

当我们来到西安碑林第一室时,会有一种进入巨大的石质书库的感觉,因为这里陈列着中国目前仅存的一套最完整的十三经刻石。

在印刷技术还不发达的唐代,为避免士子们在学习时传抄的错误,并能永久保存,特刻石经为范本,立于长安城务本坊国子监大学内。

由于这套石刻经书刻于唐文宗李昂开成二年(公元837年),所以又称《开成石经》其内容包括我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的《周易》、《尚书》、《诗经》、《周礼》、《礼仪》、《礼记》、《左传》、《公羊传》、《毂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13部经书。

前12经共114石、228面。

每石高216厘米,宽83厘米至99厘米不等,共65.0252万字。

如215石至222石的《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记载孔子言行的一部专集,共分20篇,包括孔子关于政治、教育、文学等方面的言论,由孔子的再传弟子编辑于战国时期,是研究孔子和初期儒家学说的珍贵资料。

说它是世界上最重、最大的一部石书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不知道游客们是否赞同这个观点?

参观第二室时,大家一定会奇怪:

怎么在这体现中国古文化的西安碑林中也会出现刻有外国文字的碑石?

其实在西安碑林中,刻着外国文字的碑石有好几块,最为著名的就是眼前这块《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它高279厘米,宽99厘米,共32行,每行62字。

“大秦”是中国古代对罗马帝国的泛称。

景教是基督教中斯脱里派的中国称呼。

景教在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传到长安。

此碑立于唐德宗李适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是由景教僧景净述事,吕秀岩书写。

看到这里,大家是否能体会到中外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渊源呢?

【盛唐书法名家颜真卿】

各位游客,不知道在你们之中是否有书法爱好者?

大家应该知道,中国初唐有四位大书法家,他们分别是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他们是二王(王台之、王献之)书体的继承人,然而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应该是盛唐时期的颜真卿。

如果说西安碑林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百花园,那么颜真卿的书法则是一朵争奇斗艳的奇葩。

颜真卿是怎样一个人?

他是盛唐时期的著名书法家,官至平原太守、太子太师等职,为唐朝名垂千古的忠烈大臣,人称“颜平原”。

他一生为人刚毅正直,屡遭权奸陷害与排斥,最后为维护唐朝统一,以身殉国,被人尊称为“颜鲁公”。

颜真卿善楷书和行草,他博采众家之长、独创自己风格的书法艺术,把民间酝酿已久的书法革新推向了高潮。

他一生留下来的书法作品有70多种,在西安碑林这座书法艺术的殿堂里,陈列的颜真卿真迹有6处。

如第二室中的《多宝塔感应碑》,是颜真卿为千福寺和尚楚金一书写的墓碑,44岁时书写。

其特点是字体端正,苍劲有力,结构严密,更多地保留了晋和初唐楷书的风格。

还有挥洒自如的《颜氏家庙碑》、劲挺豁达的《争座位稿帖刻石》均在第二室,浑厚雄健的《臧怀恪碑》、气势磅磅的《郭家庙碑》、丰润饱满的《颜勤礼碑》均在第三室。

游客们可以根据颜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去体会、去感受。

【诸遂良、王羲之与《大唐三藏圣教序碑》】

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的第二室,各位游客已经看到有两通位后三藏圣教序碑》。

一通是王羲之的墨迹;

一通是唐代大书法家请遂良的手笔。

来过西安旅游的人还知道在离此不远的大雁塔上还有两通碑,一通是《雁塔圣教序碑》;

另一通力《雁塔圣教序记碑》。

游客们会问,古人为什么要坚那么多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呢?

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又怎么能为唐人书写碑文呢?

首先我们要搞清碑文内容。

中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里的唐三藏可谓家喻户晓,其实这小说的主人公还真有其人,是隋末唐初的玄奘大法师。

玄奘法师曾于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一人离开长安去印度,沿丝绸之路长途跋涉,克服种种艰难险阻,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先后共在外17年。

当他满载657部梵文佛经回到长安城时,唐太宗非常激动,为表彰他的印度之行,亲自撰写“三藏圣教”的序文和记,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的碑文内容。

现在我们先看褚遂良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

褚遂良是杭州人,唐太宗时曾任中书令、诗书等职,为官清正,深受皇恩。

太宗晚年,托身后大事于他,可见这位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话遂良不同于一般大书法家。

只是他后来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后,被贬为爱州刺史。

请遂良写的位唐三藏圣教序碑》共有两处3通,一处是镶在大雁塔台上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

另一处就是眼前这通《同州三藏圣教序碑》了。

那么游客看到这里会问:

褚遂良为何要写3通圣教序碑呢?

传说,唐太宗时期,李世民令褚遂良当场书写《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

事后,请遂良自己感到在皇帝面前书写碑文过于拘谨,现场发挥得不够理想,便又重写了一通《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世称《同州三藏圣教序碑》。

王羲之的大名恐怕没有人不知道了。

他也是浙江人,居会稽山阴,初任秘书郎,后任征西参军、江州刺史等职,官到有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他的《兰亭集序》是胜炙人口的名篇,千古流传。

据说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书法,曾下令由国库出重金购买王羲之真迹,经他珍藏的王羲之墨宝有2200余件。

所以,历史上曾有唐太宗骗取《兰亭集序》陪葬昭陵的故事。

至于王羲之为唐人写碑与唐太宗崇佛和爱王羲之书法有关。

唐弘福寺沙门和尚怀仁,是唐初的一位知名书法家。

为了使皇帝写的碑文和王台之的书法珠联壁合,经久传世,怀仁决。

小集字勒石成碑。

这时王素之已去世200多年,惟一条件是有大量王体真迹。

为此,怀仁和尚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花费巨大代价,历经24年才完成这通特殊的丰碑。

各位游客,西安碑林的参观到此结束。

有兴趣的话,您还可自由游览其他碑刻,但愿今天的参观能给您带来艺术的启迪、知识的收获。

谢谢!

  西安碑林导游词作文篇二大家好!

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碑林。

顾名思义,它的意思就是“碑石丛立如林”,这座博物馆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了。

它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

所以,人们又将其称为“石质书库”。

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唐代恩所称的石经包括:

唐天宝四年,也就是公元的745年,由唐玄宗书写的《石台孝经》;

以及唐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的837年刻成的《开成石经》。

这些石经原来都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太学内。

唐朝末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将长安城进行了缩小,致使石经弃于郊外。

在许多人的建议下,韩建和后来的刘郇陆续将这些碑石移到了城内的文宣王庙内,也就是今天的西大街社会路一带。

由于那里地势低洼,所以对保存经石不利。

于是,公元1087年,在北宋漕运大使吕大忠的组织下,又将那里的碑石移到了今天的位置。

这便形成了最早的西安碑林。

“碑林”一名始于清代。

它收藏了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3000余件,分布在七个陈列室,八个碑厅和六座碑廊之中。

这些碑石主要可以分为“碑林”和“石刻艺术室”两大部分。

博物馆占地面积31900平方米,陈列面积3000平方米。

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

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原先拜谒孔子的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

孔子是中国儒家的创始者,历来被封建统治者所推崇。

汉武帝就曾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

按照中国历来的建筑制式,门都是朝南开的。

而碑林的门却是东西向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因为碑林为孔庙旧址,按照中国古代的制度,孔庙的门都开在东西两侧,以示对孔子的尊敬。

西门称为“礼门”东门称为“义路”。

南面的门则封闭起来,叫做“塞门”。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高大的牌坊叫做“太和元气坊”。

它是明代的建筑,是由华山西岳庙移过来的,采用的是四柱三檐。

上面的这些彩画是和玺彩画。

中国古代制度森严,彩画也是有等级的。

最高的是和玺彩画,另外还有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大家眼前看到的这两个半圆形的水池,它是孔庙特有的建筑。

按照古代制度,国家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圆形,叫“辟雍”;

地方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半圆形,叫做“泮池”。

“泮”是三滴水加个一半的半。

汉字讲究象形,“泮”就是半个水池。

孔子提倡学无止境,学问永远没有满的时候,就像这水池,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满圆形的。

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可以走上泮池中间的小桥,当一回秀才。

在泮池北边的这个石牌坊也是孔庙特有的建筑,称为“棂星门”。

传说“棂星”是二十八星宿中主管取土的神。

当年,进出棂星门有严格规定:

祭孔大典时,只有主祭的最高官员才能由中门出入;

一般官员由西门出入;

其他人员由东门出入。

所以就有了成语“旁门左道”。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棂星门内。

中国古代的建筑都是讲究中轴对称的。

那么,碑林也不例外。

碑林的各个陈列室以棂星门的中门为中轴线,自南向北对称排列。

两边的房间为临时陈列室。

大家请注意看,中央道路两旁有许多的石柱,它是我国古代民间石刻的瑰宝—渭北栓马桩。

这些栓马桩高2米左右,上面刻有各种纹饰,造型丰富。

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和作战工具。

在一望无垠的渭北高原上,出于交通与军事的需要,在驿站旁边设立了大批的栓马桩。

它除了可以栓系、震慑牲畜这个目的外,还具有震邪、吉祥和装饰的意义。

在解放前,渭北地区的官宦或富豪人家的院门外两侧大都栽有成排的栓马桩。

现在请大家看远出处的这个巨大的匾额,上面书写着“碑林”二字。

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个“碑”字少了一撇。

那么为什么会少一撇呢?

难道这是一个错别字吗?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这两个字出自清代著名的爱国将领林则徐之手。

鸦片战争之后,他革职戍守新疆伊犁。

当时路经西安,写下了这两个字。

有人说“碑”字少了一撇,正好象征他当时丢了乌纱帽。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你待会儿就会发现,碑林中的所有“碑”字都少了一撇。

这是因为古代的汉字讲究对称,“碑”字少了一撇,只是为了看起来对称美观罢了。

现在请大家看这通高大威严的石碑,这便是久负盛名的《石台孝经》。

它是碑林中最大的石碑。

《孝经》是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的学生曾参编纂的。

全书共分18章,主要讲述封建社会基本伦理道德之一的孝道。

并且把孝敬父母和忠于君王联系起来,提倡“事君如事父”,以宗法血缘关系维护封建统治,因而得到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殊重视。

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把“以孝治天下”视为基本统治策略。

《石台孝经》的前半部分是唐玄宗李隆基用隶书为孝经作的序,目的是为了表示自己要以孝来治理天下。

后半部分是孝经的原文。

那些小字是李隆基为孝经作的注释。

在当时,此碑立在国子监太学内,因此被称为“御碑”。

又因为此碑建在三层石台之上,所以叫做《石台孝经》。

这块碑石高近6米,碑座、碑身、碑首由35块巨石组成。

碑顶雕有卷云蜷龙,似乎就要凌空而去。

碑身由四块巨石组成,是整个碑林中碑身最大的一块石碑。

碑座底下有三层石台,形制特殊。

“风流天子”唐玄宗也擅长书法,这块碑刻书法工整,字迹清晰,华美飘逸,在唐代隶书中堪称佼佼者。

这块碑林中的超级巨碑因为太大,只好向下延伸,在碑亭中形成一个方坑,向上则快到亭顶,显得顶天立地,气度不凡,因此被称为“迎客第一碑”。

现在请各位随我进入碑林的第一陈列室。

这里展出由艾由晦、陈《》等楷书的《开成石经》。

“开成”是因为它刻于唐文宗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837年。

“经”,是指中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

《开成石经》包括12部著作,除《孝经》外,《周易》通过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是先秦思想史的重要资料;

《诗经》是编成于春秋时代的中国最早诗歌总集;

《周礼》、《仪礼》和《礼记》是先秦典章制度与社会礼俗的汇集;

《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从史料和儒家义理角度阐释我国最早的编年史《春秋》;

《论语》是技记述孔子言行的专集;

《尔雅》是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

这些都是封建社会文人学士的必读之书。

因为当时雕版印刷还不普遍,为避免传抄错误,唐文宗下令把它们刻在石碑上,立于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太学内,供人们校对。

《开成石经》由114块碑石双面组成,共计228面,650152字。

清代又补刻了《孟子》一书9石,合称十三经。

中国历史上曾经组织过7次经籍石刻,只有这一部保存得最完整。

加上时代又早,史料价值极高,人们赞叹它是“世界上最厚最重的书籍“。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碑林的第二展室。

这里主要陈列唐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的碑石,历来都是人们学习书法的范本。

其中有唐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书写的《皇甫诞碑》,以及他的儿子,也就是欧阳通书写的《道因法师碑》。

有颜真卿书写的《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还有晚唐柳公权书写的《玄秘塔碑。

和怀仁和尚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又被称为“千金贴”。

这里还有中外驰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唐代书法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高峰时代。

长期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自唐太宗以来历任皇帝的酷爱和提倡,造就了全社会对书法的普遍重视。

一大批书法家涌现出来,如同百花齐放。

各位游客请看这块碑石。

在中国古代石碑上出现外国文字的碑石在碑林中有好几块。

而《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大概就是碑林里国际知名度最高的碑石了。

它刻于唐德宗建中二年,也就是公元的781年,由波斯人景净述事,吕秀严书写。

原立于唐长安城的大秦寺内,后来埋没土中。

明天启三年,也就是公元1623年被重新发现,清末移入碑林。

“大秦”是中国古代对东罗马帝国的称呼。

景教,属基督教的一个分支,称聂斯脱利派,公元431年由叙利亚人聂斯脱利派创立于费城,也就是今天土耳其的塞克城以北。

据碑文记载:

“由波斯人阿罗本率领的传教代表团欲公元635年到达长安,受到隆重接待,并准许其传教。

从此,景教在中国大范围流传开来。

“景”是光明、美好的意思。

碑首刻有基督教标志十字架。

这块碑石记载了基督教早期传入中国的情况以及教规、教义,还有古叙利亚和汉文对照刻了72个景教僧侣的名字。

为研究中国古代和欧洲、中亚的友好往来提供了宝贵资料。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在近代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关注。

此碑拓片曾经传到了国外,并译成了拉丁文稿,引起了许多国家的注意。

一些外国人认为,欧洲多基督徒,那么像这样记载景教的碑石应该运到欧洲供人瞻仰。

1907年,丹麦人荷尔漠受英国政府指使,企图以3000两白银复制的假碑换取此碑,受到舆论反对,只得将复制的碑石运往伦敦。

现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