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血疗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514242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刺血疗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刺血疗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刺血疗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刺血疗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刺血疗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刺血疗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刺血疗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刺血疗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刺血疗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四曰锋针,取法于絮针,筩其身,锋其末,长一寸六分,主痈热出血。

自《内经》之后,历代不少医家对刺血之术的应用,收到了惊人的效果。

史书记载华佗曾以针刺出血治愈曹操的「头风症」。

西晋皇甫谥的《甲乙经》,在《奇邪血络》论中专门讲述了刺血络为主的治法。

唐代侍医秦鸣鹤、张文仲针刺百会及脑户出血,治愈了唐高宗李治的风眩目不能视症。

宋代陈自明《外科精要》中记载有刺血治疗背疽显效的医案。

金元时代刘河间针刺泄热治疮疡、疼痛喜用放血疗法〈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论》〉。

其弟子张子和应用针刺放血袪邪治病,在当时最有成就怯在其代表著作《儒门事亲》中记有针灸医案约三十则,几乎皆为刺血治例。

书中并曾写道,「余尝病目疾,……百余日,羞明隐涩,肿痛不已,忽眼科姜仲安云:

宜……出血三处,……来日愈大半,三日平复如故。

余自叹曰:

百日之苦,一朝而解,学医半世,尚阙此法,不学可否?

李东垣也擅长针灸,在其代表著作《脾胃论》中记述有「三里,气街,以三棱针出血」「于三里穴下三寸上廉穴出血」……等刺血经验,其弟子罗天益亦善用刺血治病,并在著作《卫生宝鉴》中收录了不少刺血治验。

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中论述了放血穴位及放血急救治疗「大风发眉坠落」、「小儿猢狲痨」及「中风急救」等,并记有放血实例。

清代傅清主提出眉心出血治产后血晕;

叶天士针委中出血治咽喉痛。

郭志邃刺血治急症「痧症」,并总结经验编成《痧胀玉衡》一书。

近数十年来,刺血针术又复得到重视,治疗范围更加广泛,治症也扩展及于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许多医师及研究人员对治疗经验作了总结,对治疗机理也有许多研究及进展。

针刺放血在国外也有一定的进展,也有不少献记载及报导,限于篇幅不再多述。

第二节刺血的理论依据及基本原则刺血疗法之理论根据,主要来自于《内经》,其根本要点,就是「血实宜决之」及「宛陈则除之」。

下面略作分析。

〈一〉血实宜决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血实宜决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血实宜决之」,决即泄去血〈见张景岳批注〉。

《素问.调经论》说:

「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

」,(灵枢.脉度》论说:

「盛而血

者疾诛之」都是说:

血实脉盛的宜决之诛之出其血而治之。

临床常见的高热神昏疮痈肿毒,及体质壮实的农民劳工患病,也多为血实之症。

〈二〉宛陈则除之: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

「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灵枢.小针解》说:

「宛陈则除之,去血脉也」。

「宛陈」指郁积陈久之病,即络脉中瘀积之血,「去血脉」指刺血以除血脉郁结之久病。

《素问.调经论》说:

「孙络外溢,则经有留血。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

「有所堕坠,恶血内留。

」,所谓「留血」,「恶血」都是「宛陈」,都是经络瘀血,宜用刺血治疗,现代常见的一些长年疾病或疼痛,甚至某些急性扭伤都有恶血瘀血,用刺血治疗效果甚好。

显然刺血理论来源于「病在血络」,则其原则:

〈一〉首在据血络而刺之:

《素问.调经论》说:

「刺留血奈何,歧伯曰:

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

」,又说:

「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

」。

《素问.三部九候论》说:

「孙络病者,治其孙络出血。

」血络包括络脉、别络、孙络及浮络,《灵枢.脉度论》说:

「经脉为理,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灵枢.经脉论》说:

「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别络、浮络及孙络从大到小,分布全身。

病在血络可从其形状及颜色观察。

《灵枢.血络论》说:

「血脉者盛坚横以刺,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则而泻之万全也。

《灵枢.经脉篇》说:

「刺诸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血。

临床时常见病患有些血管形如小红虫状或红丝条状,也有的成细小的红点,漫散全身各处,也有形状特别明显,颜色特别紫蓝,常呈怒张状态,俗称「青筋」,此种情况多见于委中、尺泽及太阳等穴。

此外,也可从络脉郁血之后的色泽变化诊断病变,《灵枢.经脉》说:

「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清矣;

胃中有热,鱼际络赤;

其暴黑者,留久痹也;

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

其青短者,少气也。

指出通过望诊血络,可以诊断疾病之寒热及病变脏腑。

〈二〉根据行体肥瘦,即根据体质而刺血。

《灵枢.终始》说:

「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

《素问.刺疟论)说:

「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中针傍五胠俞各一,适肥瘦出其血。

张景岳解说:

「适肥瘦出其血者,谓瘦者浅之,少出血;

肥者深之,多出血也。

《素问.三部九候论》说:

「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这些都在强调临床刺血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状态,来决定出血量多少及针刺深浅。

〈三〉顺应季节时辰:

古人重视人与天地相应,因此刺血治病,亦因时令不同而异。

《素问.诊要经终论》说:

「春夏秋冬各有所刺」。

又说「春刺散俞,见血而止。

《素问.刺腰痛论》强调刺太阳「春无见血」,刺少阳「夏无见血」,刺阳明「秋无见血」。

这是根据五行之四时衰旺而定的。

足太阳冬旺春衰,故春无见血。

足少阳春旺夏衰,故夏无见血。

足阳明长夏旺而秋衰,故秋无见血。

临床刺血在一天中也有同样状况。

上午巳午时阳气在上,最宜刺太阳穴出血。

下午阳气在下,尤其三至五时为膀胱经气旺之时,在委中刺血最宜。

〈四〉审气血多少:

刺血必须根据十二经气血多少,决定能否刺血及出血量的多少。

《灵枢.官能》说:

「用针之理,必知形气之所在,左右上下,阴阳表里,气血多少。

在前述「气血多少理论之应用」一章中,已根据《太素》考证,指出「阳明、太阴多气多血」、「太阳、少阴多血少气」、「少阴、厥阴多气少血」,因此阳明、太阴、太阳、少阴皆宜出血,少阴厥阴不宜出血。

《针灸大成卷九.眼目》也说:

「故出血者,宜太阳,阳明,盖此二经,血多故也,少阳一经,不宜出血,血少故也。

」目前治疗目赤肿痛可用攒竹,太阳等刺血,亦与气血多少理论相符。

临床上因阳明经多气多血,气血实证皆多,最宜刺血,太阳多血少气亦宜刺血。

商阳,丰隆,攒竹,委中都是刺血常用的穴位,甚至足三里,解溪,三间都能刺血治不少疾病。

第三节刺血的取穴特点及方式刺血疗法之取穴部位及方式,与一般毫针针刺有相似之处,但亦有其独自的特点,其取穴方式大致如下:

〈一〉据经络取穴:

有循经取穴及表里经取穴之分。

1.本经取穴:

又称循经取穴,即病在何经,就取何经穴位刺血。

有在局部及邻近取穴者,也有远处取穴。

《灵枢.热病》说:

「风痉身反折,先取足太阳及腘中血络出血。

」,《素问.刺腰痛论》说:

「足太阳之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

」,上述之病皆与太阳膀胱经有关,所以皆以该经合穴委中刺血甚效。

临床常以委中刺血治疗后头痛、颈项痛、腰背痛、痔疮、尾闾痛、后腿痛等膀胱经病变。

用丰隆穴刺血治疗前头痛、胸痛、乳痛、胃痛等阳明经之病痛皆甚效。

循经取穴以远处为佳,《标幽赋》说:

「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

」实为经验之言。

2.异经取穴,主要以表里经为主,《素问•刺热论》说:

「肺热病者……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豆大,立已。

《灵枢•五邪》说:

「邪在肾,……腹胀腰痛,大便难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

前者病在肺,肺及表里经大

肠经刺血有效。

后者病在肾,取肾及表里膀胱经刺血有效。

有时以列缺刺血治阳明头痛,也是表里经的应用。

〈二〉据穴性取穴:

多以特定穴为主,五输穴应用甚多。

1.井穴:

井穴最适于急症及热症,《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

「病在脏者,取之井。

」,病在脏则常有神志病变。

井穴尤适于急救开窍醒神,《伤寒论》说: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井穴为十二经的起止点,刺之能接阴阳,因此治厥逆甚效。

《针灸大成》也载有「凡初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涎壅滞,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手十指十二井穴,当去恶血;

又治一切暴死恶候,不省人事及绞肠痧,乃起死回生妙诀。

临床曾以井穴刺血救醒多例中风昏迷濒死病人,确有起死回生之殊效。

2.合穴: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说:

「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灵枢.四时气》说:

「病在腑取之合」。

《灵枢》及《素问》中有多篇论及合穴刺血的实例,取穴包括委中、委阳、足三里及阳陵泉,甚至有在曲泉〈肝之合穴〉刺血者〈见《灵枢.癫狂篇》〉。

之后许多医书中,也都有不少合穴刺血治病的记录。

古人用合穴放血治病颇为广泛,尤其是霍乱吐泻、心痛暴厥以及疟病等急性肠胃病变及胆经病变,多取尺泽、曲泽、委中等合穴刺血。

而「经满而血者」之实症血症病甚多,委中、尺泽、曲泽、足三里等合穴都是刺血常用穴位。

3.荥穴:

「荥俞主外经」,外邪侵袭,痹阻经脉,或跌打损伤瘀血壅滞之症皆可刺荥俞穴出血。

《素问.缪刺论》说:

「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刺然谷之前出血,如食倾而已。

这里的然谷即荥穴,另外如三间〈大肠荥〉刺血治感冒发热肺炎等有效;

鱼际〈肺荥〉刺血治肺炎,气喘、腱鞘炎、类风湿关节炎等也都很不错,也都是荥穴刺血的治例。

4.奇穴:

有些奇穴刺血常用于急症,如金津玉液治疗舌肿大;

十宣治乳蛾及急救等。

董师应用奇穴刺血尤多,效果亦极突出,既能治急症,也能治慢性久病。

例如背部之精枝〈二椎、三椎各旁开六寸〉刺血治小腿痛甚效;

金林〈四、五、六椎旁开六寸〉刺血治疗大腿痛、坐骨神经痛。

5.其它非经穴处:

多在血脉瘀阻处,这多半有血管突出或血丝浮现等反应,对之刺血即能见效。

刺血时再驸以火罐拔之,效果益佳。

第四节刺血常用部位及适应症刺络中最重要亦最常用者即为静脉刺络。

下面我们就看看静脉刺络常用之部位:

1.肘窝部为自古常用之部位,相当尺泽、曲泽穴位,视鼓起之青筋放血。

主治:

呼吸器及心脏病(心绞痛用之特效),霍乱、中暑、上肢风湿神经痛、五十肩、半身不遂。

2.膝腘部相当于委中穴位之部位,效果佳而最常用。

(古称血郄,最适于刺血)主治:

肠炎、痔疮、腰痛、项强、下肢风湿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腰椎骨刺、颈椎病、高血压、类中风、半身不遂、脑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血栓闭塞脉管炎、风疹、伤暑、疔疮、癃闭等。

3.下臂部相当于手三里穴之部位。

面疔、痈、结膜炎、牙痛、湿疹、荨麻疹等。

4.下腿部

⑴阳明部位相当于足三里、条口附近(即董师之四花中穴)部位。

视青筋放血。

主治:

胃炎、肠胃炎、久年胃病、胸痛胸闷、慢性气管炎、丹毒、多发性神经根炎。

⑵少阳部位相当于阳陵泉至阳辅附近(即董师之四花外穴)视青筋放血。

急性肠胃炎、肋膜痛、心脏疾病、胸部发胀、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坐骨神经痛、肩臂痛、偏头痛、高血压等。

⑶太阳部位相当于承山穴部位,视青筋放血。

痔疮、背痛、静脉瘤。

⑷太阴部位相当于阴陵泉附近。

内痔、外痔、痛经、不孕、尿路感染、急性淋巴管炎。

5.外踝部包括丘墟、昆仑一带。

足关节炎、腰痛、坐骨神经痛。

6.内踝部包括中封、照海穴一带。

中耳炎、疝气、不孕症。

7.脚背

⑴阳明部位解溪穴附近。

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丹毒、末梢神经炎,血栓闭塞脉管炎、象皮腿⑵少阳部位相当于临泣、侠溪、地五会等穴位附近。

牙痛、少阳经附近之偏头痛坐骨神经痛。

8.侧额部相当于颔压穴部位,俗称太阳穴。

头痛、头晕、结膜炎、眼底出血、中风、气喘、食道病变等。

9.舌下部相当于奇穴金津玉液,即舌下紫脉。

喉炎、言语障碍、中风、休克、心脏麻痹、恶性感冒等。

第五节其它刺血常用部位除上述几大常用较大静脉部位外,尚有耳背,十二井、十宣、后背、肩峰、颜面等部位。

由于这些部位较不易发现青筋或无较大静脉,因此治疗时不是寻找青筋放血,由于经验之累计,只要在固定穴位刺针,使出些微红血,即达治病目的,这些部位亦有称之为细络者。

下面略予说明:

1.十二井穴即十二经络之井穴部位。

卒中、急性炎症、心脏麻痹、退热等。

2.十宣位于十指之尖端。

卒中、心脏麻痹。

3.耳背或耳尖有细小之紫筋数条,对准放血。

头痛、三叉神经痛、结膜炎、角膜炎、皮肤病、桑颔关节炎、失眠、心悸、多汗。

4.颜面颊、颧、鼻头、鼻翼部位。

颜面神经麻痹、鼻炎、头痛、三叉神经痛。

5.口腔口腔黏膜。

颜面神经麻痹。

6.掌缘后溪至腕骨一带。

风疹块、气喘。

7.脚侧然谷一带。

脑震荡。

8.肩峰相当于肩颙穴附近部位。

出黄水治肾脏病,出黑血治手腕及手背痛。

肩凝、五十肩、荨麻疹、乳腺炎等。

9.腰背全部腰背俞穴均属放血范围。

脏腑病变及其有关经络之病,刺其俞穴出血。

10.七星穴包括在项部入发际八分之总枢穴及其下一寸。

呕吐(五脏不安)、感冒头痛、小见高烧、小儿各种风症、中风失语、吞咽不适。

说明:

总枢穴即督脉之风府穴,分枢即督脉之哑门穴,虽然因为有七个穴道,故称七星,但并不需要每个穴都针,一般只要针总枢(风府)、分枢(哑门)即能达到疗效,点刺出血效果更佳。

11.五岭穴包括五道穴线:

第一道穴线从大椎骨下第二节江口穴起,每下一节为一穴,其顺序为火曲、火套、火长、火明、火枝、火门、土月、土泄、直至第十椎下土克穴为止,共十穴。

第二条穴线(左右共两条)从江口穴向左右平开四指,金北穴起下一寸为一穴,其顺序为金斗、金吉、金陵、火金、木东,木杜,直至木梅穴为止,共八穴。

第三条穴线(左右共两条)从第二条线向外横开四指,共有金枝、金精、金神、木原、木太、木菊、木松七穴,每穴间隔约一寸。

血压高、重感冒、发高烧、发冷、突然间引起之头晕、头痛、高血压引起之手足麻痹、半身不途、阴霍乱、阳霍乱、呕吐及各种痧症、血管硬化之腰痛、肝霍乱、阴阳霍乱、急性胃痛。

12.双凤穴从大椎骨以下第二与第三脊椎骨间,向左右横开一寸五分之火凤穴起,每下一寸一穴,其顺序为火主、火妙、火巢、火重、火花、火蜜七穴(左右共十四穴)。

手痛脚痛、手麻脚麻、手足血管硬化。

13.九猴穴包括火凤、火主、火妙、金堂(金斗上二寸)、金北、金斗、金吉、金枝、金精九穴。

猴痧。

※说明:

本穴之排列共分三行,位置为第二椎旁开寸半之火凤穴起,每下一寸一穴,计有三穴(含火凤),大椎旁开三寸之金堂穴起每下一寸一穴,计有四穴(含金堂),第二椎旁开六寸之金枝及下一寸之金精,计二穴,总共九穴,为治疗猴痧之要穴,故称九猴穴,可记忆为「二椎寸半连三穴,一椎旁三连四穴,二椎旁六连一穴」。

14.三金穴包括金斗、金吉、金陵三穴。

膝盖痛。

金斗、金吉、金陵三穴分别位于第三四五椎外开三寸处,相当于膀膀经之魄户、膏肓、神堂穴,点刺出血少许,治疗膝关节疼痛,确有立竿贝影之效,数年大疾亦往往愈于霍然。

15.精枝穴包括金精、金枝两穴。

小腿发胀、小腿痛・

精枝穴含金精、金枝两穴,分别位于第二椎及第三椎旁开六寸处,点刺出血,治疗小腿酸胀疼痛,效果极为迅速而突出。

16.金林穴包括金神、木原、木太三穴主治:

血管硬化之坐骨神经痛。

金神、木原、木太三穴分别位于第四五六椎外开六寸处,亦即紧接于精枝穴下,点刺治疗大腿及坐骨神经痛确有卓效。

17.顶柱穴包括金吉、金陵、火金、金神、木东、木杜、木梅、木原、木太、木菊、木松等十一穴(两边共廿二穴)。

顶柱穴计有十一穴,两侧合计为廿二穴,分二行排列,第四椎至第九椎每椎旁开三寸各一穴,计六穴,第四椎至第八椎每椎旁开六寸各一穴,计五穴,可记忆为「四椎旁三连六穴,四椎旁六连五穴」。

18.后心穴包括大椎骨下第四个脊椎关节处火云、火长、火明、火校、火门、土月六穴及脊椎旁开一寸五分之火妙、火巢、火重、火花四穴(两边共八穴)与旁开三寸之金吉、金陵、火金三穴(两边共六穴)。

羊毛痧、疔疮、心脏衰弱、胃病、急性心脏麻痹、风寒入里、重感冒、中风、各种急性痧症。

19.三江穴包括第十三椎下之分线穴起,每下一节一穴其顺序为水分、水克、水管、六宗、凤巢、主巢七穴及十四椎下旁开四指之六元、六满、六道、华巢、环巢、河巢六穴(两边共十二穴)。

经闭、子宫炎、肠炎、闪腰岔气、急性肠炎。

20.双河穴包括第十四椎下之六元、六满、六道、华巢、环巢、河巢六穴(两边共十二穴)。

手臂痛、肩背痛。

21.冲霄穴包括第二十椎下之妙巢穴,廿一椎下之上对穴及上对穴下一寸之上高穴,共三穴。

小脑痛、小脑发胀、项骨正中胀痛。

22.喉蛾九穴在喉结及其上一寸与下一寸五分处,另加该三处各左右旁开一寸五分处,共九穴。

喉蛾、喉痛、甲状腺炎、喉痒、痰塞喉管不出(呼吸困难,形状如哮喘)。

23.十二猴穴平行锁骨下一寸三分处共三穴,再下一寸五分处又三穴,两边总共十二穴。

猴痧、血管硬化之哮喘、肝霍乱(伤寒、重感冒、霍乱均会引起猴痧)。

24.金五穴在胸骨上端半月状之下陷凹处金肝穴,每下一节为一穴,其顺序为金阴、金阳、金转、金焦共五穴。

肝霍乱、消化不良(胃胀)、肋痛、气管不顺,各种痧症

金五穴之金肝穴即任脉之天突穴,其下之金阴、金阳、金转、金焦四穴亦即为任脉璇矶、华盖、紫宫、玉堂等穴。

25.胃毛七穴从岐骨下缘陷凹处,直下一寸一穴,共三穴。

旁开一寸五分各两穴(两边四穴)。

羊毛痧、胃病、各种霍乱、心悸、胃出血。

胃毛七穴部位之旁开「一寸五分」改为「二寸」更易找穴,因此胃毛七穴之位置应系鸠尾、巨阙、上脘(以上三穴属任脉)及两旁之不容、承满(属胃经),两侧计四穴,总共七穴,位于胃部附近,并以治胃病为主,故称胃毛七穴,当然,原来之旁开一寸五分亦可刺血。

26.腑巢廿三穴肚挤直上每一寸一穴共二穴,肚脐每下一寸一穴共五穴,肚脐旁开一寸一穴,其上一穴,其下二穴(共四穴,两边共八穴),肚脐旁开二寸一穴,其上一穴,其下二穴(共四穴,两边共八穴),总共廿三穴。

肠炎、子宫炎、肾炎、肾痛、脐痛。

腑巢廿三穴虽有廿三穴之多,但并不每穴皆用,在精穴简针原则下,一般只针以肚脐为中心,向四面各旁开一寸之穴位为主,随病情之严重而向四方扩张用穴。

上述所举者,概为常见之应用部位,民间所传放血验方及特效部位,当不止此数,今后刺络之发展,仍待各位先进及后学之继续努力,以期于使此种传统疗法得到更大的发挥。

第六节常见疾病之刺血治疗刺络对于疾病之治疗,应用广泛,效果宏速,为不争之事实,唯医书向少记载,甚为遗憾,爰据各家医书之散载及个人对董氏奇穴刺络体会与经验,按照常见疾病分类提要如后:

(一)头部

1.头顶痛:

上星、百会。

2后头(脑)胀痛:

A.冲霄B.委中。

3.偏头痛:

A.四花外B.太阳。

4.前头痛:

四腑一、二及上里B.四花中。

5.突然头晕:

五岭;

血压高头晕:

A.五岭B.耳背。

6.感冒头痛:

A.三商B.七星

7.血管神经性头痛:

太阳

(二)眼病

1.风眼肿痛(角膜炎):

A.太阳穴B.肝俞C.五岭(肝、胆、心俞)D.耳后静脉点刺

2.眼眶胀痛:

A.少商B.太阳。

3.结膜炎:

A.太阳B.攒竹C.少商。

4.麦粒肿:

A.耳背B.曲池C.足中趾尖。

5.翼状赞肉:

A.少泽B.至阴。

 

(三)耳病

1.耳下腺炎:

A.少商B.耳尖C.临泣、侠溪、地五会。

2.耳痛:

四花外。

3.中耳炎(聤耳):

足踝附近。

(四)口病

1•口舌生疮:

A.耳尖B.金津、玉液C.阴陵泉至血海直线上青筋。

2.口舌及咽喉肿:

三重、少商。

3.口唇生疮:

A.阴陵泉至血海直线上青筋B.上唇穴、下唇穴。

(五)牙病

牙痛:

外踝尖至临泣、侠溪、地五会。

(六)鼻

1.鼻衂:

A.少商B.肝俞。

2.酒渣鼻:

A.脾俞B.胃俞C.鼻尖—正本穴(七星针)。

3.敏感性鼻炎:

正本。

(七)咽喉

喉咙总治:

A.少商、商阳先行点刺,再行对症治疗。

B.亦可于耳背或耳尖点刺,再对症治疗。

1•扁桃腺炎:

A.少商、商阳B.三重。

2•喉头炎:

A.少商、商阳、合谷B.三重。

3.咽肿水药米粒不下:

A.少商、商阳、合谷B.三重C.关冲。

4•喉痛:

A.阴陵泉至血海直线上青筋点刺B.哑门C.喉蛾九穴

5.喉蛾:

少商。

6.发音无声:

总枢。

7.痰塞喉管不出:

喉蛾九穴。

(八)哮喘

A.背部五岭(膈俞、肺俞、心俞等穴)B.太阳、尺泽。

C.四花外D.后溪至腕骨在线之青筋。

(九)颈项

1•甲状腺肿:

A.三重B.耳后静脉C.喉蛾九穴。

2.项骨正中线痛:

(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