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复习题5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51297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复习题5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传播学复习题5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传播学复习题5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传播学复习题5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传播学复习题5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播学复习题51.docx

《传播学复习题5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复习题5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播学复习题51.docx

传播学复习题51

《传播学》复习题绿色字体表示没有找到

第一章关于传播的基本概念

1、关于传播概念的几种学说——共享说、传递行为说、影响说、社会互动性说,具体含义。

答;共享说:

着眼于传播的内容信息的共享。

传递行为说:

着眼于思想情感的交换,传播就被描述为信息的“传递行为或过程”。

影响说或劝服说:

把传播描述为影响他人的过程,认为传播是有意识地影响他人的劝服行为或过程

社会互动性说:

传播必然使双方互相联系,相互作用(传播是社会关系的体现)

2、按照信息传受范围的大小,传播学通常把传播分为哪五种类型?

答: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3、传播媒介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体外化的过程:

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再现的媒介系统,在这一类系统中,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来说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但对信息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机器媒介系统,这些媒介,不但传播一方需要使用机器,接收一方也必须使用机器。

4、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及其主要理论。

施拉姆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

1拉斯韦尔的宣传与传播研究现代政治科学的倡始人之一,提出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

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

SW模式:

搭建了传播学的理论框架

《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中提出

Who谁控制分析

Saywhat说什么内容分析

Inwhichchannel通过的渠道媒介分析

Towhom对谁说受众

Withwhateffect产生什么效果效果分析

2卢因“把关人”研究

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gatekeeper)概念。

“把关人”理论成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和机制的一种重要理论。

3霍夫兰与劝服效果实验

把心理试验方法引进传播学领域。

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习杂性,以否认早起的“枪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依据。

4拉扎斯菲尔德与经验性传播学研究

他是对穿鼻血影响最大的奠基人;“两级传播”理论的提出,不断改进抽样调查技术和量化分析方法,把传播学引向了经验性研究的方向(实证主义方向)

施拉姆对传播学的贡献

传播学科的创立《大众传播学》《传播学概论》《报刊的四种理论》

①他使传播科学从梦想变成了现实,他是传播学的创立者;

②他是集大成者;

③是第一个具有创建“传播学”这样一个独立学科的明确意识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人;

④他建立4个专门传播研究机构、编辑、出版了近30部的著作;

⑤1949年出版《大众传播学》;

⑥1956报刊的四种理论

5、传播中意义交换的前提,即交换的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共通的意义空间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的共通的理解;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答:

传播者讯息受传者媒介反馈这五个要素即是一个完整传播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

2、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循环互动模式、系统模式三大类型分别包括哪些具体的传播模式?

直线模式、循环互动模式、系统模式的区别是什么?

(1)、直线模式:

①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式(“5w”模式):

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效果

②香农——韦弗模式

(2)、循环互动模式:

①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②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

③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3)、系统模式:

①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②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区别:

直线模式是一种单向的传播,缺乏反馈的环节和要素,不能体现人类传播的互动性。

循环互动模式有反馈,打破了传播者与受传者的概念,但是没有超出过程本身或过程内部来说明过程的范畴,将外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简单化。

系统模式克服了前者单向直线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

与此同时,这个模式还拓展了噪音的概念,噪音不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

3、理解拉斯韦尔模式、香农-韦弗模式、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并分析这些模式的先进性和劣势分别是什么?

答:

拉斯韦尔模式

先进性;第一次将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五个环节和要素组成的过程,并未大众传播学以后得研究领域提供了基础

劣势:

其不完全表现在它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没有提供反馈渠道,不能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质。

香农-韦弗模式

先进性:

a提到讯息转变为信号再转变为讯息的过程,反映了传播中常见的的编码和译码的过程。

b导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传播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

劣势:

仍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先进性:

打破了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偏重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参加传播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依次扮演着译码者,解释者和编码者的角色。

劣势:

把传播者和受传者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与社会传播的现实不符;此模式能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

施拉姆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先进性:

a传播的双方大众传媒和受众,两者间存在传达与反馈关系

b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连接,又通过大量复制讯息与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

c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这些个人又分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包含了两级传播的观念,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都保持着特定的传播关系。

d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相互连接性和交织性,已经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

劣势:

虽然与传统的单向线性传播模式相比,施拉姆的传播模式有了突破,强调了信息传播的双向性,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得到再加工,受传者在接到讯息后会对传播者产生反馈,但施拉姆的传播模式仍然属于线性传播模式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先进性:

a这个模式是在香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克服了前者单向直线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

b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在传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

劣势:

c把传播过程中复杂的内外部影响因素简单的归结为“噪音”,这是不够的。

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先进性:

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开始着眼于传播过程的宏观环境,并更多地对社会系统的整体环境加以研究,将传播过程放到整个社会系统运行的大框架中去把握。

因此,这一模式开启了大众传播研究的新面貌

劣势:

只注意了有形的社会作用力作用,忽视了无形的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

马莱兹克

先进性:

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说明,社会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评价任何一种传播活动,解释任何一个传播过程即便是单一过程的结果,都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而必须对涉及该活动或过程的各种因素或影响力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

劣势:

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虽然列举了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但并没有对这些因素的作用强度或影响力的大小差异进行分析。

不对这些情况加以区别,我们在考察大众传播过程时就很难抓住主要矛盾

直线模式的先进性:

反映了大众传媒所含有的一些单向传播特点

劣势:

将复杂的人类传播简化,忽略反馈,不能体现互动性,同时它将传播者受传者的关系固定化,不能发生角色转换。

循环和互动模式的先进性:

打破了传播者与受传者的概念,偏重于解析受传双方的角色功能,参加传播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依次扮演者译码者、解释者和编码者的角色。

劣势:

没有超出从过程本身或过程内部来说明过程的范畴,将外部条件外部环境简单化。

第三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1、什么是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答:

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

指的是个人接收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2、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答:

①主我可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②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

③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自我意识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⑤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

人内传播是一个“主我”与“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社会过程。

第四章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

1、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

(对群体内传播的作用,对来自群体外的传播的作用)

答:

①主要作用在于排除偏离性的意见,使群体内的意见分歧和争论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以保证群体决策和群体活动的效率。

②对来自群体外的信息或宣传活动的效果具有影响。

a说服的观点与群体规范一致,群体规范加强和扩大说服效果

b不一致,则群体规范使说服效果减弱。

2、什么是集合行为?

集合行为发生的三个条件?

集合行为的三种传播机制。

答:

(1)、定义:

集合行为指的是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的现象。

(2)、三个条件:

①结构性压力②触发性事件③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例:

2006年台湾倒扁

(3)、三种传播机制:

①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②群体模仿和“匿名性”③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3、组织传播中的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传播的方式有哪些?

答:

正式渠道:

横向传播、纵向传播两种,纵向传播又分为上行传播和下行传播;

非正式渠道:

组织内的人际传播、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

第五章大众传播

1、什么是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的特点?

答:

(1)、定义:

专业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特点:

①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②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③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

④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⑤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⑥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2、大众传播媒介的控制因素。

答:

1.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2.经济势力和利益群体的控制

3.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3、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赖特的“四功能说”、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对比)

答: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环境检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文化传递功能;

(2)、赖特的“四功能说”:

环境检测功能、解释与规定功能、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功能;

(3)、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

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一般社会功能

(4)、拉扎斯维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4、什么是信息环境?

它是怎样形成的?

(1)、定义:

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2)、形成过程:

在人类社会早期,信息环境和客观环境是重合的;

在交往无限扩大的现代社会里,由于大众传播系统的发达,在现代大众传播系统的发达,信息环境和客观环境产生分离,成了不同于环境本身的“二次环境”,具有了相对独立性。

5、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a现代人受到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不能亲身体验所有事物,只能通过新闻去了解

b新闻提供的这个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本身,而是经过了传播媒介对象征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c然而受众通常认识不到这点,往往把信息环境当做客观环境来看待,他作出的反应也是针对信息环境的反应,但实际作用在现实环境中。

d大众传播所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成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第六章传播理论与媒介规范理论

1、大众传播会受到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各种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对传播媒介的控制、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2、英国学者麦奎尔归纳的传播制度的规范理论的六种类型?

分别属于什么样的社会意识形态?

①极权主义理论-封建制度

②自由主义理论-资本主义制度初期

③社会责任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