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期中复习提纲111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50302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9.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期中复习提纲111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统编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期中复习提纲111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统编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期中复习提纲111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统编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期中复习提纲111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统编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期中复习提纲111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期中复习提纲111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统编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期中复习提纲111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期中复习提纲111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期中复习提纲111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3、启示: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坚持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

三、巩固新生政权——西藏和平解放(时间、方式及意义)

以阿沛·

阿旺晋美为首的西藏地方代表团与中央谈判,签定《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拓展提升】中国近代百年的巨变对青少年有什么启示:

①树立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

②青年学生应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该努力学习。

【第2课抗美援朝】

1、抗美援朝的原因:

★美国的侵略威胁到中国的安全(根本原因);

表现:

①以美军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②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

③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干涉中国内政。

朝鲜请求中国政府出兵援助。

2、★★抗美援朝的目的: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抗美援朝的经过:

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跨过鸭绿江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

五次大规模战役后,“联合国军”退回三八线附近。

结果:

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的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10.25日是抗美援朝纪念日)

4、★★历史意义: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巩固了新生的国家政权。

5、★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人物有:

黄继光(上甘岭战役中牺牲)和邱少云

(黄继光:

上甘岭战役中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而英勇牺牲,开辟了部队前进道路;

邱少云:

严守潜伏纪律,在烈火中纹丝不动直至壮烈牺牲。

6、为什么称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

(抗美援朝精神)

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7、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

①战争的正义性;

②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

③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④志愿军和朝鲜军民的英勇战斗

【第3课土地改革】

一、土地改革的原因

1.★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发展(根本原因)

2.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改,获得土地。

二、土地改革概况

1.起止时间:

1950年——1952年底

2.★土改的地区:

新解放区

3.基本目的:

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课本P14)

4.法律依据:

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标志着土地改革的开始)

主要内容: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

土地由地主私有转变为农民私有;

土地依旧是私有。

实施办法:

分批进行,①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②也分给地主一份土地,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5、土地改革的结果

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如:

新疆、西藏、台湾),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四、★土地改革的意义

①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②农民翻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③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④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拓展提升】

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是什么?

为此进行了哪些活动?

任务:

巩固新生的政权。

活动:

西藏和平解放;

土地改革,争取农民支持;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易混点:

①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封建帝制)

②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③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原因:

建国初期,我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我国工业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

2.目的:

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3.基本任务: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初步基础;

(核心任务)

②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③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4.★★“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得到苏联帮助)

(1)工业方面(四个工厂)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国产汽车——解放牌汽车);

沈阳机床厂;

沈阳飞机制造厂(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等建成投产。

(四个工厂集中于东北,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

(2)交通运输业方面(口诀:

123)

一座大桥:

1957年,建成武汉长江大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二条铁路:

宝成铁路、鹰厦铁路

三条公路: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5.结果:

(1953年开始)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6.★★历史意义:

一五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1.“第一届全国人大”于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

2.主要内容:

★★“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即“五四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宪法的性质: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真正反映人民利益。

②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朱德为副主席;

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3.★★历史意义:

①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4.“两会”:

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会议。

【第5课三大改造】

一、三大改造的起止时间:

1953年——1956年底

二、★内容:

三大改造是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1、★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形式:

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生产资料由农民私有转变为集体所有)

(1)★原因:

土地改革后,农业分散经营,农业科技水平低,影响生产发展,

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目的:

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以自愿互利为原则)

(3)三个阶段:

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4)结果:

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5)★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农业合作化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形式是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形式是公私合营。

(1)★目的:

为使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2)★政策:

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意义:

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4、★三大改造的结果:

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三大改造的评价

1.★★实质:

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意义: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不足:

三大改造后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拓展提升】中国近现代史上,社会性质发生过哪三次变化?

①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③★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1956-1976)】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探索建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中共八大

(1)背景:

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着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任务。

(1)时间地点:

1956年,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

(2)★★内容:

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

指出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影响:

中共八大后,中国开始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

2.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失误——“左”倾错误

★1958年,中共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片面追求数量和速度)

(1)★“大跃进”运动:

1958年兴起

A.含义:

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大幅提高计划指标,以大炼钢铁为中心。

B.表现:

工业——全民大炼钢铁,以钢为纲。

农业——粮食产量虚报数量,严重浮夸。

(2)★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兴起

特点:

一大二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给钱,共产风盛行。

影响:

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3)后果: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加上自然灾害,1959-1961,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脱离了我国国情;

社会生产遭到破坏。

广大人民生活状况不断下降,饥荒严重,食品紧缺。

★★探索社建失误的原因:

①对国情认识不足;

②缺乏建设经验;

急于求成;

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失误的教训和启示:

①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②立足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4)对策——调整国民经济

①时间:

1961年开始,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②★调整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

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根本原因:

★“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

具体原因:

★毛泽东错误估计形势,认为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

2.起止时间:

★1966年——1976年

3.文革实际指挥部:

中央文革小组

4、★★动乱的主要表现:

民主和法制受到践踏,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①中央文革小组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

全国出现了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的动乱局面;

②党政机关受到冲击,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被批斗。

制造大量冤假错案,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遭受了残酷迫害,成为“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

5.抗争和努力:

①老一辈革命家对江青等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遭到压制和打击(“二月抗争”)

②周恩来等同志坚持党和国家的日常工作

悼念周恩来,声讨“四人帮”的四五运动,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6.两大反革命集团——阴谋篡党夺权

(1)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外逃,在蒙古机毁人亡,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2)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四人帮)。

7.★★文革结束的标志:

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8.★文革的危害:

“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

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巨大损失。

(具体表现:

民主和法制建设受到严重践踏;

科技文化和教育事业被严重摧残;

社会生产大幅度下降,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9.文革的教训和启示:

①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依法治国);

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④实行民主集中制,反对个人崇拜。

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成就(1956年——1966年)

1.工业方面:

①钢铁:

★武汉钢铁基地、包钢铁基地,

②石油:

★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建成,原油和石油自给。

③新兴工业:

电子、原子能、航天从无到有。

2.交通方面:

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

★3.科技方面: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4.模范人物:

“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兰考治沙)、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学习他们热爱祖国,艰苦创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成就(1966年——1976年)

1.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2.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3.1973年,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①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纠正“文革”的错误。

②1978年,思想理论界针对“两个凡是”的观点展开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召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1)思想上:

突破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

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2)政治上:

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3)组织上:

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4.★★历史意义: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②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标志中国历史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面进行拨乱反正

1.政治上:

平反冤假错案。

(典型事

件:

1980年,恢复刘少奇的名誉,最大冤案得到平反。

2.教育上: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3.思想上: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

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三、拓展提升:

1、★五四运动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是什么?

答:

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1978年5月,《光明日报》载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标志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全国开始。

3、1978年,我国思想界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

根本目的是:

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反对“两个凡是”

4、“两个凡是”的实质是什么?

实质是“左”倾错误的延续

5、1978年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这里的“解放”是指什么?

“思想解放”是指,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6、★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7、★20世纪中国发生的三次历史性巨变:

醒过来:

辛亥革命(孙中山);

站起来:

新中国的成立(毛泽东);

富起来:

改革开放(邓小平)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内进行改革,对外实行开放。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

由于农村经济体制的弊端(人民公社的实行,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开始改革: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特点:

土地公有制,农民只有使用权,无所有权)

推广改革:

到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深化改革:

农村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

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重点是:

国有企业改革★

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所有制形式: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经营管理方式:

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扩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3)分配方式: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4.作用/影响: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使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

大大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提出: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完善: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四、拓展提升: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哪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

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1)土地改革(1950—1952年)——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2)三大改造时期,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1953—1956年)——土地由私有变公有,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力。

(3)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开始)——土地公有,统一经营,平均分配,挫伤生产者积级性,阻碍生产力发展。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开始)——土地公有,分田到户(使用权),自负盈亏,解放农村生产力。

启示:

①经济政策的制定既要解放思想,又必须实事求是;

②经济政策的制定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③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④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第9课对外开放】

一.对外开放的原因

①吸取历史教训,封闭导致落后;

②中日、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解除封锁;

③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

④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目的)

二.★★对外开放的开始——建立经济特区(东南沿海)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2.建立:

★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省、福建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的选择有何考虑?

①临近港澳台,靠近国际市场;

②地处沿海,交通便利;

③是著名的侨乡。

3.特点:

★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

4.典型:

★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一夜崛起之城”)

5.★作用/影响/目的:

设立经济特区,有利于①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②推动国内改革,

③扩大对外经济交流,④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三.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1.沿海开放城市:

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

(大连、上海、广州等)

2.沿海开放经济区:

1985年,开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3.1988年,增设海南岛经济特区。

4.1990年,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5.内地:

1992年,开放沿江城市(重庆、武汉等)→→边境城市(满洲里)→→

→→内地省会城市(昆明和乌鲁木齐市等)→→内陆市县

四.★★对外开放的格局及其特点:

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点、线、面相结合,从沿海到内地)

五.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简称:

WTO)

2001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六、拓展提升:

★改革开放给我们哪些启示?

改革推动社会进步;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我们要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中国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答:

机遇:

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

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等。

挑战:

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科技和经济水平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在今后的对外开放中,我们应当如何面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积极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际竞争能力;

积极参与各种国际组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中共十二大(1982年)

★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普通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中共十三大(1987年)

★主要内容:

①系统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②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邓小平南方谈话

(1992年)

(1)主要内容:

①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②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