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深处 作文7篇优秀作文文档格式.docx
《走向深处 作文7篇优秀作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向深处 作文7篇优秀作文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他们无一不在告诉我们——走向深处,才能看到更深邃、更广阔的世界!
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不像表面呈现出的那样简单,需要我们走向深处,思考它的运化过程,发掘它背后暗藏的玄机。
剥开光鲜亮丽的外表,隐藏的真谛就呼之欲出了!
然而能不受表面所惑,走向深处、寻求真谛的人并不多。
巴尔塔沙曾说:
“只有一小部分人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绝大多数人还停留在表象上。
”现在,人们大多缺少了那样一份追本溯源、走向深处的探索精神,在看到表象之后就急于下定结论,或是人云亦云,不懂得自己思考、分析问题,最终也只能浮于表面,永远无缘与背后美丽的真谛一见。
冰山露出水面被人看到的只是小小一角,而水下更为巨大的部分就需要我们走向深处、慢慢发掘了。
依循表象,看到本质,透过表皮,触到精神。
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走向深处,做一名智者吧!
——智者能看到表象,也能发现内涵。
【庞珍老师点评】
大胆创新,深刻立意。
作者开宗明义,由莎翁的话引出“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从而点题“深处”,进而阐明观点:
凡事若浮于表面,便只能浅尝辄止;
主体部分作者层层递进,旁征博引,采用多种事例加以论证,有自然科学的例子,诸如牛顿、奥斯特等;
有人文科学的例子,诸如王安石、雪莱等。
作者信手拈来,引经据典,论据典型,极富感染力。
揭示道理之余,继而转到生活中,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那就是在看到表象之后不要急于下定结论,不要人云亦云,要懂得自己思考、分析问题。
语言凝练,富有哲理。
本文语言言简意赅,层次清晰,结尾处议论奇绝,不拖泥带水,给读者以留白,耐人寻味——“依循表象,看到本质,透过表皮,触到精神。
走向深处,做一名智者吧!
”这样的收尾,刚劲有力,发出感召,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阅读丰富,思维敏捷,语言功底厚实。
文章文字韵味悠长,富有哲理,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丰厚的文化积淀和敏锐的洞察力。
走向深处作文二山东济南初三年级谢弘颖
指导教师:
青山绿水,白墙朱瓦,袅袅炊烟深处,是一个遗落在大山深处五彩斑斓的梦。
趁着冬日的假期,我满心欢喜地造访多情的江南,欲在年代湮远的廿八都古镇一览梦中的烟雨风情。
徽式的马头墙、浙式的屋脊、赣式的檐橼、闽式的土墙等各式文化的烙印深深镶进了廿八都的土地里,空气中抑或是城墙一嵎。
就在我踏入那低矮白墙的一刹那,竟在苍穹中捕捉到了一丝浮起的炊烟,袅袅地摇着细长的尾巴,悠悠荡荡地朝河水的另一头飞去。
这古镇竟还延续着它原本的使命!
惊讶之余,对这古镇,我顿生好感。
踏着早已磨平棱角的青石板路,仿佛于岁月斑驳深处,我轻踩着历史的碎片,向前走去。
忽然,一方小院引起了我的注意:
只见一位婆婆抱起一堆柴火钻进了一间小小的灶屋,不一会儿,一缕轻飘飘的,不易察觉的炊烟便悄悄地从烟囱中探出头来。
天空悄悄地变了颜色,夕阳稍稍藏在云层后面,把光圈借给漫天云雾,这一缕炊烟勾在云的尾巴上,顺着房檐飞上了天空,渐渐的,这缕缕青烟融入天际,与云霞为伍,与暮霭同辉。
好像,有一缕炊烟此时钻进了我的心灵深处,勾起我儿时的回忆。
脑海里,炊烟的印象不深,只是一个过客,掠过我的心湖,却荡起了层层涟漪,那股轻烟没有散去。
那是外婆搬着小板凳坐在灶边,向火中添柴草的情景,冒着热气的大锅,中间的小笼中坐着软软糯糯的白米饭,锅上竹片做成的篦子里,可能会有红皮黄瓤的红薯,也可能会有一碗切成薄片的茄子。
炊烟就不经意间掺了饭菜的香气,伴着家的温暖潜入我的眼际……
一声吴侬软语唤回了我的思绪,忙完了农事的乡亲们,带着满身的倦意,结束了一天的劳作,荷锄而归,走向炊烟升起的地方。
这样鲜活而纯粹的炊烟让我不禁感慨,廿八都是一个活着的江南小镇啊!
袅袅炊烟里升腾着的是安定,是美好,是祝福:
“一愿古镇岁月静好,无世事纷扰,二愿炊烟于经纬的时间中长存,生生不息,三愿江南岁岁年年似今朝,物丰人安,人杰地灵。
”我心里默念道。
倚在木栏杆上,望向这湖泊密布、古桥联袂的廿八都古镇:
炊烟袅袅,忽远忽近、忽高忽低,氤氲了整个村庄的上空;
小孩子在炊烟下奔跑,老人枕着炊烟打盹……
“找到一处有人烟的地方”不仅仅是文学作品中一笔带过的随意描写,而是真真切切、诚诚恳恳的对美好的期盼。
因为有家的地方才会有炊烟,而有炊烟的地方就一定有家。
炊烟深处,满载了农家人的梦,是期许一世岁岁平安的梦。
天色渐沉,离开廿八都古镇时,我回望那缕缕炊烟,脚下向炊烟的方向挪了几步,以期能走向炊烟深处,走向一世平安……
1.形象鲜明,化虚为实。
廿八都古镇是考生心底的家乡,而这缕“炊烟”是一个具体鲜明的形象,它代表着考生遗落在大山深处的梦——是一个期许人们幸福安定的梦。
作者将人们对幸福平安的期盼化作缕缕炊烟,化虚为实,使情意真实可感,与阅卷者产生共鸣。
同时号召人们增强对古朴乡村农耕文明的保护意识,以期炊烟长存。
2.富有温情,耐人寻味。
本文语言隽永,对于景色的描写,简练而富有诗意,触景生情,情景自然融合。
文章开头与结尾时的诗化语言,充满想象与韵律之美,令阅卷者愿读、爱读,不忍释手,这是本文的又一亮点。
同时文章形散而神不散,行文舒展自如,读来情感饱满充沛,语言饱含温情,引人深思。
走向深处作文三山东济南初三年级郭春慧
繁华尽处,是一泓源头之水。
——题记
在红檐绿瓦深处,深藏着一口古井,它牵引着我,走向记忆的深处。
故乡小院,自爷爷奶奶来城里后,已许久未回。
去年暑假,一天黄昏,我怀着喜悦的心情迈进了这个久违的四合院,陡然发现,院子中央的这眼老式压水井,依然伫立在那里。
我的思绪像风筝一般,渐飘渐远,飞到儿时的记忆深处……
脑海中模糊的印象浮现出这样的情景:
我上下打量这口井,爷爷见状,笑着说:
"
闺女啊,想把水压出来,是不是啊?
其实也不难!
只见他舀取一瓢清水倒入井口,双手按在稍长一点的木杆上,有节奏地上下按压着木杆,那水也就缓慢地流淌出来。
我很好奇,走上前,也想试一试。
爷爷告诉我按压的要领,我踮起脚尖,用尽力气一下一下地用力压着,很快,细细的水流从出水口汩汩流出,亮晶晶的,在阳光里跃动着,珍珠一般,唱着欢快的歌,泛着晶莹剔透的光;
情不自禁,我说:
“爷爷,你来压,好吗?
”爷爷随即接过压杆,我三步并作两步,跑到前面,把双手伸到水流之下,“好凉啊,冰冰凉的,跟泉水似的!
”我欣喜地叫出了声,问爷爷,这怪怪的物什,不知有着什么神奇的力量,能把地底下的水,给吸上来。
爷爷随即语重心长地说:
这叫‘压水井’,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洗衣做饭,都得指望它呢!
不过它可不止这点用途,老祖宗的智慧都在呢,你长大了慢慢琢磨琢磨吧。
”我懵懂地点点头,便不知到何处与蚂蚁蚱蜢一起玩耍了……
风筝般的思绪渐渐收回,我把目光再次投向这口井。
已上中学的我,知道了这压水井是运用了杠杆的原理制造出来的。
劳动创造智慧,生活处处都是学问,目光看向这小院,院子里种着几棵榆树、香椿,绿树成荫,正值梅雨季节,夕阳落山,落日的余晖照在这个静谧的小院里,疏影摇曳,这口井的四周有了美丽的陪伴,是绿色的精灵——苔,这绿色肆意蔓延着,遍布了院子里的各个角落,在这口压水井身边尤其茂密、青葱,阳光斜斜地照过来,有些耀眼,这青苔绿得空灵,绿得缄默,绿得人心恍惚。
与井的斑驳锈迹交织在一起,似乎又多了点什么?
嗯,是寂寞,与世隔绝的寂寞。
这井就要被人遗忘了吧?
就要消逝在这个角落里了吧?
我感到有些惋惜,思量着这压水井究竟蕴含着先哲怎样的智慧。
对于其中的内涵,我想,那一瓢灌入的水,是活泉喷涌的必要条件,是付出与收获的互换,也是"
舍"
与"
得"
的平衡;
而压水过程中按照一定节奏,象征着我们要不急不躁、遵循事物客观规律来办事,但这似乎只是冰山一角,需要我去感悟的还有很多吧。
爸爸和爷爷的对话传入耳中:
"
那井不用了吗?
当然不是啊,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耐用着呢,啥时候需要,它都会发挥作用。
爷爷笑了笑,答道。
原来,在我走向深处的同时,“水滴汇成溪,稻穗集成束”,人世间的道理,先贤的智慧还有待我们去仔细探究;
只要潜心下来,用心去做,深处的源头定会使"
泉水"
喷薄而出。
细节生动,描绘传神。
考生通过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揭示中心。
插叙儿时往事时,考生从孩子的好奇心入手,看到“压水井”出水,到亲自一试,再到跑过去零距离和井水接触,这份欣喜在考生笔下呼之欲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热爱生活、亲近大自然的阳光少年,令阅卷者眼前一亮;
“古井”中细流缓缓流出,这一细节描写,更为我们打开了一幅生动鲜活的画卷;
“苔”这一细节描写,真切自然,由这幅沉静寂寞的苔藓古井相伴画面自然引出“古井”被冷落的现实,丰富了文章内容,为后文揭示主题做铺垫。
扣题紧密,立意深刻。
考生以"
深处"
为题眼,这口“古井”所处位置为空间深处,对于“井”的记忆为时间深处,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落笔。
对于“压水井”这一事物,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翻开历史的书页,生活深处,它确确实实存在,并且在历史进程中曾发挥着重要作用;
于是,和它有关的童年趣事便随着小作者温婉细腻的笔触,从记忆深处走来,代入感极强。
情节曲折,耐人寻味。
考生选材独特,角度新颖,从眼前的压水井写起,插叙儿时趣事,观察细致,由井旁青苔想到了被冷落的历史陈物,抒发自己对先贤造物的独特思考,并表达对压水井即将淡出人们视野的惋惜,不过结尾“父亲”与“爷爷”的对话,颇有哲理,笔锋一转,给人留下曙光,升华主旨,发人深思。
走向深处作文四山东济南初三年级徐洛瑜
烟雨深处,是半掩的风光,自江南古镇周庄传来的阵阵声响,有流水的叹息,还有人群的笑语。
古镇周庄,江南第一水乡。
一湾清溪横贯小镇,两岸的垂柳似半垂的眼睫,摇曳的船桨推着木舟打破平静的水面,荡起一道道水痕,勾勒出古镇悠远恬静的美,船娘念着的歌谣划开空气的安静,沉入水底,恰似竹笛悠悠……这是我印象里的江南古镇。
来到周庄,确实与宣传的相差无几,但周围摩肩接踵的人群和林立密布的店铺里不时传来的吆喝却提醒我,这里多些了什么。
走向深处,人群渐渐稀疏了,很多小镇店面多的是特色小吃,而这里的店面却多以手工艺品为主。
偶遇一枚“迷你小店”,装潢简朴,端的是清丽的格调,专营丝绸生意,门两边挂满单色锦缎,往里走,有三五位绣娘,捏着针头在布匹上穿梭,“花蝶牡丹”、“富贵绵绵”、“梅竹双青”,各类刺绣纹样在一针一线间被勾勒出来。
店里人不多,也没有“买一送一”的牌子来哗众取宠。
丝绸的美,有灯映繁花的清丽,也有雨沐小城的淡雅,绣娘们安安静静地端坐在实木小凳上,满眼里都是专注,静静地在布匹上绣着……我不忍打破这份宁静,但还是忍不住走近些,再近一些,细细欣赏,大气也不敢出,怕扰了丝绸的清梦。
过了一会儿,走到店铺中央,拿起一块手帕,帕角边绣着一朵兰花,活生生地开着,好不令人心生爱怜。
这里并没有人推销,我欣欣然留下了周庄一游的纪念品。
临走时,听见一店员正跟顾客介绍丝绸,她声调柔和,语气舒缓:
“丝绸是中国的特产,是丝绸之路上最多的运输商品……”我禁不住回头一看,她年轻红润的脸上满满的都是自豪;
哦,原来,这满屋锦绣的深处,藏着我们民族文化的高超技艺,她们飞针走线的灵动里闪烁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出了小店,依旧是喧闹的声音,商业化终是蔓延到了古镇,但身处世俗却不世俗,才是脱俗的美。
阳光如同爽滑的丝绸,从蔚蓝的天空上悬挂下来。
绵延万里的丝绸之路,镌刻着前人长途跋涉的不朽印记,至今依然绵延不绝。
不知周庄有多少这样的店面,我觉得,古镇的存在,实现了历史的传承;
绢上的传承,是柔软,是精美,是绕指柔,是能绕到灵魂深处的中国情结!
走向深处,随着人流挤过一家又一家店铺,饭馆小吃店的店员正招呼着来来往往的客人,各家小吃的香气跑得满街都是,弥漫在最深的记忆里。
而诸如茶叶、丝绸、缂丝这一类的店面,在喧闹中显得沉着稳重。
周庄的深处,还有很多店铺,似耀眼的珍珠,为中国深处的文明传承镀上一层银色的光。
这勤劳热诚的周庄人,正以自己的智慧引领着我,寻访丝绸之路,走向文明深处,走向通向世界的金光大道……
1.细节生动,画面清新。
考生通过神态、动作、语言描写,生动刻画了人物形象,极富画面感:
“迷你小店”的装潢格调,店中的织锦及各类绣品,尤其特写镜头——绣娘以及她们穿针引线时的沉静与专注、介绍“丝绸”时满脸的自豪感,既突出绣品的魅力,又突出绣娘的专注沉静,而手帕上兰花一节,更是锦上添花,行动不如心动,欣欣然被“她”俘获,留下物的见证。
这些细节描写,令文章增色,正是这生动的细节将主题一步步推出:
追寻丝绸之路,传承民族文化,文章逐步“走向深处”,从现实到思想让阅卷者不由浮想联翩,入情入理,自然清新。
2.关注社会热点,语言清新灵动。
考生由江南之旅写起,进而观察小镇商铺中的织锦绣女,由绣女不经意的一句话,让我们自然而然联想到中国的丝绸之路,将传统文化这一社会热门主题揭示出来,耐人寻味。
“原来,这满屋锦绣的深处,藏着我们民族文化的高超技艺,她们飞针走线的灵动里闪烁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诸如此类的语言,颇为形象,用词传神,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厚积薄发,意韵深远。
走向深处作文五山东王若溪初三年级
打心里喜欢江南水乡,被小桥流水、精致的屋檐所迷恋,更欣赏江南人家那种宁静舒缓的慢生活。
我多想住在那样的地方,像是一个江南小镇的深处,慢慢推开窗,就能见到一湾清亮的河水,油油的水草上,摆过一两尾透明的小鱼。
以为这风景很远,却不曾想,在家门口发现了。
那是大明湖畔的一条街,可我却从未踏足过。
那一日,我只是想穿过它去另一边的书店,却被它的美瞬间惊艳。
初入,那巷有些窄,墙有些高,只看到头上一条蓝的发亮的天,心情随即欢愉,两旁一户一户的人家,木的门,石的叩物,有的大开着。
偶尔传来一两声嘹亮的鸡鸣声,但余下的一切都是沉寂的,只有卖烧饼的小店散发着透人的香气。
院内,严酷的寒冬也锁不住勃勃的生机。
脚下的水泥路,有些不平。
细细抚摸,在她的深处感到些历史的残余,在空中静静弥漫。
转过街,,有些七绕八拐的路,渐渐走向深处,竟出现了一面镜子,这是?
——王府池子!
有些震撼,四方的池壁,爬了些幽暗的绿藻,澄澈见底的池水,冒出一串又一串晶亮的水泡,水面微澜。
缓缓向前走着,眨眼就到了大明湖畔,向远处望过去,烟波浩渺,水天相接,湖面十分平静。
不远处,两只肥胖的大白鸭在岸边梳理羽毛。
水通过一条河流进了一户户人家,流入深处,看不到尽头。
一霎时,应着白墙和青砖、灰瓦,恍惚间以为自己走在了江南的水乡小镇里,镇上的女子在河边捣衣,花鸭在水里游着,游着……
我俯在岸边被游人磨得已十分光滑的石栏上,冷凉的触感浸透了整个身体,我没想到枯燥的生活中竟有如此动人的风景,她不张扬,正像我一向向往的江南人家,精致优雅,清幽深邃。
那一日,我误入她的深处,已被折服。
她的深处竟是这般美好,令我陶醉。
我多想停留在她的深处,感受宁静,触摸美好。
沉淀自己的内心,倾听大自然的物语,品味泉城独特的风土人情。
她的深处,有着丰富的内涵,静美如江南。
泉城济南,走入她的深处,我慢慢推开窗,发现这美好,风光无限。
走向深处作文六山东王睿初三年级
2018年度,中国老百姓流行热词调查,评出了“教科书式”、“锦鲤”、“店小二”等十大流行语。
其中,最热门的词是“命运共同体”。
我想,它不应单单在中国,在世界的“官宣”里,它也应该是流行热词。
“东方文化”、“大国情怀”、“中国智慧”这类富含正能量的词汇,正逐渐走进人类文明深处。
如今的济南,随处可见的都是中国阔步迈进的。
雾霾没了,抬头望见的是蓝天白云,远处的大楼清晰可见;
走进教室,“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育、综合性考核主导着我们的学习,“大数据”统计成绩,让我在班级、级部也时而当回“锦鲤”;
午饭在空调微风的照拂下,荤素搭配、健康饮食,让我们在紧张的学习节奏下适当放松,喜好随机;
晚上回家,预习复习、疑难杂题,除“APP”帮忙,还有“小猿搜题”助力,学习累了,跑步机上去燃烧“卡路里”;
周末点餐购物、和父母增进感情、和同学浪迹天涯,“支付宝”、“微信”用的是“数字人民币”……现在的生活方便了,快捷了,科学了,也合理了。
我们在渐渐走向世界,世界也在给深处的中国一个更大的机遇,中国岂有不快速发展的道理?
“中国制造2025”,描绘了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的发展蓝图,制造强国要在全球领跑,要在全球产生主要影响力。
美国人不干了,非要整你,没有原则地挥舞着大棒吓唬你,提高关税,贸易壁垒,“合纵连横”制裁华为“5G”。
我很高兴听大人们聊这些热门话题,他们的语音语调始终都是那么铿锵有力,中国人要的不仅仅是“底线”,关键得有“底气”。
这“底气”来源于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来源于各大部门紧锣密鼓的大数据,来源于每个中国老百姓众志成城对新生活的创造,更来源于我们青少年今天奋笔疾书的努力。
我们现在心态稳了,处理问题格局大了,那些原来“崇美忧美”的消极人士少了,边缘化了,引领国家发展的是开放包容、美美与共的心态,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情怀。
我们相信奇迹,如果奇迹还有颜色,我想它一定是中国红!
中国已经走向世界深处!
走向深处作文七
山东骆文杰初三年级
又到毕业,又是离别季。
在离别的笙箫里,在不舍的眼泪中,在熟悉的校园中,回首三年的往事,回首那段奋力拼搏的时光,我逐渐走向了他的内心深处,那是青春里最美好的时光。
刚上初三时,这种高效率、高强度的学习生活打得我有些措手不及,每天语、数、英三科海量且超难度的知识,令我不得不天天围着这三科转,压得我有些喘不上气儿来。
压力大了,我和他——我这位“死对头”间的火药味儿就更浓了。
我和这哥们儿成绩都一般,但不知怎的,每次考试他都要和我比一比,有时他好,有时我好,我不愿与人比,因此初二时为此吵过几次嘴,每次都弄得不欢而散。
现在我们谁也不理谁,彼此间就想被一座冰山隔着。
偶然一件事,让我走向了他内心深处,认识了一个不同的他。
临近期中考试了,我却发起了烧。
在家里呆了一天,我就如热锅上的蚂蚁,急切想回学校复习。
返回学校的那天下午,上的全是自习课,我把自己裹在棉袄里,想让自己好受一些,以支撑完一下午的学习。
可是身体却不听我的,身上一会儿冷一会儿热,脑袋里也一会儿混沌,一会儿清醒。
一会儿,下课了。
我正打瞌睡,耳边突然传来一句:
“听说你发烧了,好点了吗?
”我一惊,抬头一看,这不正是我那“死对头”嘛,迎着他关切的目光,我有点不好意思了,就冷冷地回了一句:
“还好吧。
”他拿起我的水杯,说:
“我正要去接水,感冒发烧得多喝水!
”他一掷千金的口气,命令似的,让我不由抬起头来,他深褐色的眸子里,带着满满的关切!
四目相对之时,似乎他走进了我的内心。
他回来,把水杯轻轻放在我的桌角上,说“先尝尝温度怎么样,别烫着啊。
”我拿起杯子,那水温正好,喝下去,一股暖流温暖着我的身体,同时也温暖着我的心。
接下来的几天,每个课间他都来为我接水,渐渐地,两天后,我头不晕了,身体感觉比之前好多了。
望着他的身影,他已经走向了我的内心深处。
他好像也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坏”啊!
没想到我的“死对头”竟在我生病时如此关心着我,我的内心十分感动。
想想当时为了成绩和他吵嘴,真的太幼稚,他就是我一生中为数不多的真心朋友,一个有爱心的人。
从此,我们不论谁有问题或困难,彼此之间都是第一个杀将出来,不论谁在学习上有麻烦,都会分享给彼此,一同解决。
我们仍像原来一样,每次考试都比一比,但不同的是,比完之后,我们会相互鼓励,相互帮助,这使得我们共同进步,一同成长。
他走向我的内心深处,让我感受到了光与热,爱与情。
青春的纪念册里,我将永远记着你——我的“死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