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集文档格式.docx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集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是运用了多媒体,它把静态的量角器动态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学生才能从中看出蕴含的规律。
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两点:
一、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捕捉学生观察中的亮点
学习过程是学习环境主体与学习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应当为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创设必要的环境和条件,使得学生能够利用这些环境和条件主动学习获取知识。
认识量角器是学习读数和量角的基础,而量角器对学生来说是较为陌生的。
他们对它充满了好奇心和新鲜感。
在此我让学生先自己观察量角器,给学生一个初步的感知,学生极易发现上面有很多的刻度和刻度线。
但中心点学生发现较难。
可在课上有一学生发现:
“老师我的量角器上有一个小洞”。
又有一个学生发现:
“我的量角器上没有小洞,中间有一个相交的点”。
此时我及时捕捉学生观察中的亮点,顺着学生的思维及时引导学生认识了这个小洞、相交点就是量角器的中心点。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必须更好地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体化服务。
在测量角的大小时,电脑演示出不同位置、不同大小的角,媒体上量角器的移动使学生清晰地了解量角时如何放置量角器,如何看刻度。
课件的演示效果较好,而且节省时间,形象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缩短学生自主探究后表述的时间,观察和比较能力得到了发展。
在教学中,注重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的实际观察-操作-验证而得出结论。
在练习部分,电脑出示了不同形式的题目,使学生进一步巩固量角的方法,帮助学生达到基本教学目标。
不同题目、不同的难易程度尊重了学生的个别差异,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使学生在练习中进行了自我探究学习,尊重了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位学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的自主探究带来了乐趣,更给人以启迪。
能让教师在课堂上游刃有余,让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
贾学仿
一、比较好的几方面
1、备课时把握住了知识的前后联系。
小学阶段对整数笔算乘法的最高要求是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开始,两位数乘两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关键。
因为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两位数同是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如果熟练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再恰当的利用知识的迁移,学生肯定会很快的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教学中成功创设了预习问题。
在学生的预习过程中,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学习,对于问题,通过学习之间的讨论,交流得出问题的答案,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明显。
3、有效的培养了学生认真书写乘法竖式的习惯。
(1)教学的板书做到以身作则;
(2)要求明确,包括数学间的间距、相同数位如何对齐以及横线的画法;
(3)严格要求,作业批改中要求学生按要求书写。
二、不足之处
1、教学中没有将新旧笔算进行很好的对接。
特别是在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没有利用好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学习新知,过高估计了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掌握,没有进一步强调算理,教学中又没有强调好“用十位上的数去乘,乘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这个算理,结果导致部分学生在书写第二步乘积时,数位对错。
2、没有考虑到学生口算能力的薄弱。
学生出错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口算出错,原因之一是乘法口诀背错,比如:
三六十二、四八三十六等等;
原因之二是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出错,比如24+8、54+7等等。
三、今后改进方面
1、教学中复习铺势要到位,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关注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联系,充分的利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旧知迁移效果会更好。
2、课堂上加强学生的口算练习
(1)必要性。
相比之下,笔算乘法比笔算除法更容易掌握一些,进位加法的口算比退位减法的口算更容易掌握。
在学习时,先让学生口算几道题,特别是进位的加减法,因此,在学习下一个单元笔算除法时,学生遇到的困难肯定会更多。
因此,必须从现在开始加强学生的口算练习。
(2)可以采取课前听算的形式,每天的题量可以少一些,,每天必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一节很抽象的概念课,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
而本节课的内容也很丰富,既要归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又要对学过的四边形进行整理,利用集合图让学生理解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是把平行四边形、梯形放在研究四边形关系这个大环境下进行教学的。
一、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
用发展的眼光来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以听、看、记忆接受而来的知识,理解较肤浅也易遗忘。
而在体验中自身感悟的知识理解透彻、记忆深刻。
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不可能靠讲授、听而得来的,“能力”要在有效的活动中、探究中、应用中、实践中锻炼而成。
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研究,我尽可能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先通过观察,自己猜测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然后小组合作验证猜想(通过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学生自然也得到了有效地学习。
二、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蕴涵着数学教学资源,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逐步的养成学生在今后自觉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思考、解决周围的问题。
所以在学习新知识的尾声,我就给学生制造了这么个机会,先找找课件中出示的表面是平行绿色圃,四边形和梯形的物体,再找找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周围,从生活中去感悟数学。
几何图形的概念教学学生较难理解,因此,我们在进行这类知识的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通过对图形观察、测量、画图、描述交流等活动,让学生获取和运用新知识,并在运用这些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并得到一定的提升。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反思2
一、用发展的眼光来教学,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未来能力
用发展的眼光来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远比让学生直接但却被动地获取现成知识结论要更加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学生的观察、猜想、探索和创新等其他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地开发和锻炼。
“纸上得来终觉浅。
”以听、记忆背诵接受而来的知识,理解较肤浅也易遗忘。
而在体验中自身感悟的东西理解深刻、印象久远。
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研究,我本着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方法,让学生依据探究内容自己有序探究,自己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学生自然也得到了有效地学习。
二、创造性地挖掘教材里的素材,让学生也能“提出问题”
我们的学生大多数只会被动地听而不能提出问题、发表见解。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我们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去思考问题,勇敢地发表见解,大胆推理,勤于探索,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
课堂教学中,发散性提问:
“假如……那么……?
”“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还有哪些可能?
”这类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要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前所未有的独创的想法。
这类问题激发的正是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
在这种问题的推动下,学生必然展开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活动,以求得到多种答案。
例如,在认识梯形时当学生探索出“这几个四边形都是有一组对边平行,但长度不相等,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时,我将提问向知识的深度、广度发散,并同时尝试着激发学生们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对!
这几个四边形都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但长度不相等,那假如……?
假如什么呢?
我们可以推理什么呢?
(谁能猜猜老师想提什么问题呢)”一个思维敏捷的孩子举起了手:
“假如长度也相等的话,会怎样呢?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假如长度也相等的话,另一组对边也会平行,就有可能是正方形了。
”“也有可能是长方形。
”“还有可能是平行四边形。
”多么新颖的提问啊!
给思维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使学生对梯形、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和理解,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对它们之间的异同处也更加明晰了,思维的覆盖面拓宽了,还使学生初步习得了一种假设、推理、论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那谁能告诉大家什么叫做梯形了吗?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有些同学还刻意地把“只有”两个字说得格外重些,这说明他们对本知识点理解地很深刻。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近两周的时间教学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感觉教学效果不太好,反思教学过程,感悟颇多。
教材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学设计有点生硬。
学生对这部分的学习总找不到感觉似的。
写写反思,对自己是促进,与同行共勉。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教学重点是确定商的书写位置,除的顺序及试商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笔算的算理;
难点是试商的方法。
学生以前学习过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或两位数的除法,教学时让学生回忆以前的知识,特别是除法的笔算方法,然后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商的书写位置,除的顺序等基本问题,然后着重解决试商的问题。
教材中安排了四组例题,分层次、分阶段分化了重点,分散了难点。
例1主要解决试商、商的书写位置等问题;
通过例2的教学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
例3的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试商。
例4教学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学生初步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用四舍五入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时,在试商过程中,一般都要调商,往往要经过多次调试方能求出商数来。
尽管教学时总结出了“用四舍”时,因把除数看小了,初商容易偏大,试商时可比原来想的商小1,而“五入”时,因把除数看大了,初商容易偏小,试商时可比原想的商大1。
而学生在具体的计算中,还是感到很困难,造成了试商速度慢。
当教学完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后,在进行练习时,感觉教学学生掌握的不太好。
通过学生的作业,出现了很多与之相关联的问题。
(1)个别学生商与除数相乘时出错,这反映了学生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没过关。
(2)有些学生乘对了,在被除数减除数乘商的积时又出错,看来减法计算掌握的也不太好。
(3)还有个别学生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试商时,没有用商乘原来的除数,而是乘了整十数。
(4)还有学生抄错题,横式上漏写商或余数。
(5)还有的学生竖式写到一半就不写了。
(6)极个别学生除法不会试商计算。
针对这部分教材出现的问题,我和同级部的董老师进行几次教研,分析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首先强化口算训练,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特别是像整十数的乘法除法练习。
每天花上几分钟进行口算练习,为笔算打好基础。
其次,适当增加计算的训练量。
每天课前或课后2-3道笔算题,要求学生力争做对。
在前面乘法的教学时,曾经采用此法,感觉收效很好。
四年级数学上册《统计》教学反思
一、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课堂应变能力不够强
在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这个环节上,我原来的设计思路是通过观察单式统计图,引起认知冲突,再讨论解决的方法,然后先介绍图例,再尝试绘制。
可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把握好自己的环节,当学生讨论解决方法时,有个学生是仍用单式统计图表示,我虽然没有慌张,引导学生感知这种方法的缺点。
但并没有很好的利用,如果这时加以小结并追问:
“看来一条是不能同时清楚的反映城镇和乡村的情况,你们有更好的方法?
”从而让学生主动生成,看似教学无痕,却教者有意。
如若做到这点我这节课堂也就不会有那么大的遗憾了。
二、主观情绪较重,自我调节能力不强
教学中最忌的是心乱。
由于上述的失误,我方寸大乱,又没能及时调整好心态,不知不觉中将这种慌乱情绪传递给学生,影响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前面一环节始终感觉自己处理的不好,所以就没有很好的关注学生的统计的数据的精确性,在展示的作品中,有个同学制作的不够标准,我也没能及时发现并纠正。
数学课堂最强调的是细节,细节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水平,我日后要戒浮戒躁,心平气和。
三、语言魅力不够
其一,表现在请学生停止绘制,观察评价其他同学作品时,我虽然说了一句:
“学习别人的方法,也是一种爱学习的表现”效果很好,但是我觉得数学课堂总是缺少具有感染力的语言,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其二,表现在课堂交流上,语言还不够精练,有时还会重复用语。
课堂语言是教师重要的武器,这些都是我今后一定要强加练习。
以上是我这次课后的简短反思,当然,这次上课的体会还不止于此,我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课,争取设计出更好的方案。
有反思才会有进步。
每一次公开教学对我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机会,我会认真反思,会在各位前辈的指点下,不断改进教学,不断进步。
这一节课通过简单的优化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从中体会统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纵观整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灵活运用教材,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沏茶问题”是常见的待客之礼,也是小学生比较熟悉的。
因此,教师灵活地调整了教材的设计顺序,精心地设计了先请客人喝茶,再请客人吃烙饼的生活情境。
浓郁的生活气氛把学生请进招待客人的具体情境之中,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处于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最佳状态,有效地促使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二、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组织一系列的观察、思考、操作、交流活动,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体会优化思想。
从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沏茶问题到探索烙饼的最佳方法,再到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都是学生在思考、探究、操作、试验、交流、比较,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特别注意运用紧抓主要矛盾的方式让每个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升认识。
整节课,既是学生探索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对严谨求实、积极向上学习态度的体验的过程,有益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