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一等奖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48710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一等奖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一等奖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一等奖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一等奖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一等奖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一等奖Word格式.docx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一等奖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一等奖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一等奖Word格式.docx

  2.领会园林设计者和建造的独特的审美意趣,激发学生对园林文化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苏州园林文化寻访微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说园林:

由学生假期文化寻访说起,播放吴昱林微课。

学生说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

从学生视角去看苏州园林,迅速拉近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兴趣。

  叶圣陶先生也有一篇文章来写他眼中的苏州园林。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位大家的眼中,苏州园林是怎样的。

  二、自主学习读园林(一读明特征,二读知结构)

  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明确:

  苏州园林具有怎样重要的地位?

(明确:

1.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作者看来,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作者认为,苏州园林是如何达到这个目标的?

(四个“讲究”)

  2.跳读课文,抓住关键信息缩写课文。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在整体上讲究亭台轩榭的自然之趣,讲究假山池沼的自然之美,讲究花草树木映衬的图画美,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美。

他们还在细节上注重每个角落的图画美,注重门窗的图案美,颜色搭配上的闲适美。

  方法总结:

抓住第二段中的四个讲究和3-9段中每段中的总起句,基本上就可以抓住全文的主要脉络。

  明确《苏州园林》在结构上的特点:

总分结构。

先总写苏州园林“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然后从四个主要方面和三个细节上说明特点。

  三、合作学习品园林之美

  问题一:

作者说,苏州园林的特点是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画。

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下问题:

  你们可以从苏州园林中找到几幅画?

  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幅图或者哪几幅图?

  这些图画的美有不同之处?

用一个词语准确概括出来(可以是文中的词语,也可自己概括)。

  示例:

亭台轩榭图——自然之美

  假山池沼图——灵动之美(变化之美)

  花草树木图——活力之美

  花墙廊子图——层次之美

  阶旁墙上图——图画之美

  门窗——图案之美(简朴精细之美)

  色彩——安闲之美

  共同之处:

以江南的自然为模范。

体现了自然灵动之美,小巧精致之美,朴素安适之美。

  问题二:

小学里大家学过《故宫博物院》,很多同学也游览过北京的颐和园。

你觉得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和苏州园林有什么不同呢?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

  故宫博物院:

规模宏大,对称结构,红墙金瓦,色彩浓艳。

皇家威严。

  颐和园:

规模宏大,建筑、山、湖都是巨制

  四、探究发现悟园林

  1.赞园?

赞人?

  作者从一个鉴赏者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苏州园林的独特魅力。

他仅仅是为了表达对苏州园林的喜爱之情吗?

  ——对园林设计者和匠师的赞叹。

  从哪里看出来的?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

  “……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直追求的是……”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他们唯愿游览者……”

  “……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月里,胸中有丘壑……”

  2.何人?

何缘?

  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建造者究竟是什么人,你们好奇吗?

我们一起来看两则材料。

  材料一:

  沧浪亭,初建于北宋中期杰出的爱国者和文学家苏舜钦之手。

苏舜钦状貌魁伟,慷慨有大志,欧阳修认为他有宰辅之才。

政治上支持范仲淹等人的庆历新政,因此深为朝内保守派所忌,后遭弹劾,削职为民,闲居苏州。

于是买水石作亭,取“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命名为“沧浪亭”,为读书会友之所,时发愤懑于歌诗,其体豪放,往往惊人,一时豪俊,多从之游,诗文名满天下,被誉为开有宋一代诗风者。

  材料二:

  拙政园是嘉靖时的御史王献臣和挚友文徵明共同设计营构的。

借《闲居赋》“拙者之为政”句意取名为“拙政园”。

  王献臣,字敬止,号槐雨,为人疏朗峻洁,博学能诗文。

为官古直,不阿法,敢于抗中贵,时有“奇士”之称。

因受东厂特务的诬陷连遭贬谪,愤而弃官回归故乡苏州。

  文徵明是诗文、书、画“三绝”的巨匠。

自明中叶到清代,文徵明成为文人画家普遍敬仰的宗师。

他的书法清劲秀美,洒脱而有韵度,工行草书,尤精小楷。

诗歌风格清新妍雅,有《甫田集》,收其700余首古、今体诗。

文徵明不仅才艺冠代,而且人品峻洁。

他和王献臣志趣相投,绘制了拙政园31景图,每个景点都配有诗一首,并亲撰了《王氏拙政园记》一文。

  小结:

中国古代没有专职的造园师,苏州园林是园主、诗画家和匠师合作的结晶。

这些园林的主人们都是“学富五车”之辈,造园就是为了既在城市里享受丰富的物质供应和服务,但却又向往自然山林的闲情逸致,于是凿池堆山,营建亭榭,莳花植木,以自然山水为楷模,用种种造景手法构成引人入胜的景象,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五、拓展反思说园林

  提示:

可以从文章严整的结构对自己写作的启示方面说,也可以从苏州园林独特的文化内涵说。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一等奖第2篇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蛔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

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

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

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

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

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

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

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

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

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

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

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

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

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

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

“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

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

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

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

  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课后练习: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一等奖第3篇

  内容和步骤: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提问:

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提问:

第二段可以分几层?

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

  ——两层:

  

(1)(3—6)从小大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7—9)从不可忽视的三小处,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处处入画”。

第一段与第二段是总分关系。

  二、讲析第一段(3—6)

  1、指名朗读第一层:

  2、指导分析第三段:

  

(1)指名概括段意。

明确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即“不讲究对称”,有“自然之趣”。

  

(2)提问:

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发明确的认识。

  3、指导分析四段。

  

(1)指明概括段意。

  

(2)引导分析说明层次。

  4、指导学习五段。

  

(1)指名概括段意

  ——说明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富有画意。

  

(2)逐句分析。

  (3)提问:

这段文字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举例说明。

  ——这段文字以说明为主,也适当插了描写和议论。

  说明文的描写,着眼于说明特征,并且比重不大,只是稍加点染起辅助说明作用;

说明文中的议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5.学习6段

  1)指名概括段意。

  2)分析:

第一段主要用解说方法,突出了巧妙的设计和安排,能给游人以画意实感。

文中的两个“更”字与“多了”与“深了”紧密呼应。

  三、指导分析第二层(7—9)

  1.齐读第三层;

  2.提问:

这一层说明了哪些细部内容?

与文章的说明中心是否吻合?

  3.讨论第7段首句的作用;

  ——这一句既是本自然段的中心句,又是本层次的总说句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4.小结:

  ——这一段紧紧围绕第一段提出的说明中心,进行了具体说明,是全文主体和重点。

  四、讲析第三段(10)

  1.提问:

这段文字是否多余?

  ——这段文字交代说明,是不可忽视的结语。

它.总结了全文给人以余味,再次激起了读者急于一游苏州园林的强烈愿望,也使行文缜密。

  五、.总结课文

  1.归纳中心:

  ——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再现了它的画意美显示了设计者和工匠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2.归纳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切当安排说明顺序,灵活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准确明晰。

表达充分严密。

这是一篇典范性说明文,构思缜密脉络清楚,说明准确,叙述生动是本文的显著特点。

  六、作业

  1.参观本地塔楼亭庙等古建筑或具有古典风格的现代建筑,仿照范文,写一则“观察日记”;

  2.试就议论、描写、记叙三方面的语言各抄几句。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一等奖第4篇

  教学要点:

  继续讲读课文;

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复习冒号知识。

  教学步骤:

  一复习检查:

  

(一)默生字(给带点字词注音):

  轩榭嶙峋镂空阅历重峦叠嶂对称

  

(二)指名两个学生在黑板上注释下列词语:

  鉴赏因地制宜败笔雷同斟酌

  (三)回答“思考和练习”一。

  [参考答案]

  苏州园林的共同点是“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

”本文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远景近景的层次、每个角落的格局、以及门窗图案和屋室装饰等六个方面有条不紊地加以说明。

  二讲读第三段第二层(第7—10节)。

  

(一)指名学生朗读。

  提问:

第7、8、9三节也在于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什么在第2节不加提示(如四个“讲究”)?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

本段第一层的内容在第二节用四个“讲究”作提示以示重要,比较起来,这一层比较次要,这样安排显得主次分明。

  

(二)先叫学生思考:

第7节主要是讲什么?

用什么方法说明?

然后让学生默读。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

着重说明“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主要用举例说明的方法。

教师追问:

举了几例?

为什么读的时候感到不呆板?

学生思考回答。

列举了三例:

“阶砌旁边……”,“墙上……”,窗前……。

举例时注意使用恰当的动词,避免了呆板。

一个“栽”字,足见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即使是阶砌小处也不放过;

“蔓延”一词表现爬山虎或蔷薇木香虎虎有生气,使平板的墙头有了活气;

一个“补”字,足见设计者和匠师们是善于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

  教师领读:

“游览者……注意图画美。

  学生齐读:

“阶砌旁边……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三)指名学生朗读第8节。

在明确这一节主要说明苏州园林的门窗的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以后,引导学生体会“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一句中的那几个词是用得恰切的。

“尽量”表示工细的程度;

“决”表示“一定”的意思,对否定“庸俗”就显得更加坚决。

“即使”是表示假设加让步的连词,用它虚写一笔往往是为了强调后边的结论。

这几个词准确地说明了设计者和匠师们巧夺天工的技能。

  词义辨析:

别具匠心、自出心裁、别出心裁是三个近义的成语,都表示有创造性,便也稍有差别。

别具匠心指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侧重于说明与众不同。

自出心裁:

自已想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主意。

在第二节里用它来赞美设计者和匠师们独立思考,根据实际情况发挥创造性显然是合适的。

自出心裁,侧重于说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

别出心裁:

别外想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主意。

侧重子“另外想出”,与前面两个近义词组有区别。

  (四)先叫学生思考:

第9节说明了什么?

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指名学生朗读。

主要说明屋室装饰的色彩美,是运用比较的方法说明的。

  最后的结束语留有余地,让人回味不尽。

让学生齐读这一结束语,体会文意。

  三归纳中心思想。

  从朗读着手(第一、二段分别由一位学生读,第三段一、二两层分别由男女生齐读),根据板书设计(见后),先由学生归纳中心思想,最后教师小结:

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再现了它的美丽画面,显示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四归纳写作特点。

  这学期学过的《庄严的毛主席纪念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和《故宫博物馆》以及本文都是说明,介绍处所的说明文。

说明文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说明事物特征的。

让学生回忆《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等课文的说明顺序,然后指出,本文具有围绕中心,有条不紊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文章的第2节提出了说明中心,从第3节开始,按照园林景物的种类分门别类加以说明。

在组织材料加以说明时,大致按照由概括到具体,由大到小,由外到内由远及近的顺序进行的。

  其次,语言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

  比如用“盘曲嶙峋”写出了藤萝干枝特有的风姿,用“珠光宝气”,把袅娜的藤萝的花串、花朵的色、光、神都写了出来。

  说明事物时表达得很有分寸,留有余地,如池沼“大多引用活水”,“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象故意避免似的”,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

有时说得很肯定,毫不含糊,如“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

以上都从实际出发,表达的很精确。

  本文有三处用冒号,值得注意学习。

“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这句冒号起提示作用。

“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

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这句的冒号起总结作用,着重说明目的。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这句的冒号既起启示作用,又有总结作用,在于说明原因。

  五课堂练习。

  

(一)口答“思考和练习”二。

(答案见上)

  

(二)笔答“思考和练习”三。

  [参考答案]

  ①“在天安门的右前方”是状语,表示处所,对中心词“耸立”起限制作用。

“巍然”是状语;

对中心词“耸立”起修饰作用。

“雄伟”“壮丽”是定语,对中心词“人民大会堂”起修饰作用,形容它的气魄。

  ②“革命的集体组织中的”是中心语“自由主义”的定语它表示领属的修饰成分。

“革命的”又是中心语“集体组织”的定语;

表示性质。

“十分”是状语,对“有害”起修饰作用,说明“有害”的程度。

  ③“一夜没睡好”是中心词“兴奋”的补语,补充说明“兴奋”的程度。

“拂晓”和“就”是中心词“出发”的状语,表示出发的时间。

  六课外作业。

  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介绍苏州园林?

在介绍中强调了什么特点?

  2.为了把人们生疏的事物说得明白易懂,我们常常要进行具体描写,有时还要用比喻。

找出本文具有这种特点的一些词句。

  具体描写: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不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比喻:

“没有修剪得象宝塔那种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附教学参考资料:

  1.刘宗德:

《〈苏州园林〉教学要点》(《中学语文教学》1981年第二期)

  2.浦伯良、秦兆基:

《漫谈〈苏州园林〉的写作特色》,金华师专《教研资料》1981年第1期。

  黄岳洲主编《中学语文教案》第三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