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Word下载.docx
《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Word下载.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2.3研究的基本思路5
2特色小镇的含义和理论综述7
2.1特色小镇的含义7
2.1.1特色小镇的概念7
2.1.2特色小镇的内涵与外延7
2.2特色小镇理论综述8
2.2.1特色小镇与“田园城市理论”9
2.2.2特色小镇与“城市区域核心理论”10
2.2.3特色小镇与“技术小区——技术中心”理论10
3浙江版特色小镇建设的经验总结12
3.1浙江版特色小镇建设的特点12
3.2浙江版特色小镇建设中的政府工作创新13
3.2.1创建方式13
3.2.2扶持政策14
3.3浙江版特色小镇建设的启示15
4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核心思路和策略选择17
4.1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17
4.2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思路18
4.3特色小镇建设的策略选择22
5特色小镇建设的文化支撑25
5.1强化特色小镇的文化25
5.2培育特色小镇的创业创新文化27
6结论33
参考文献34
后记错误!
未定义书签。
1.1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问题的提出
2015年4月浙江省政府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
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在这份文件中将加快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
镇作为浙江省经济转型升级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决策。
2016年7月
1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开
展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即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特色
小城镇培育工作,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
的特色小镇,要求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
享的发展理念,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创新
建设理念,转变发展方式,通过培育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
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探索小镇建设健康发展之路,促进经济转型升
级,推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2016年10月14日,住房城乡建
设部公布了第一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特色小镇建设的问题再
度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
1.1.2研究的意义
有高端
产业类的科技金融类小镇;
有传统产业类的文化旅游类小镇;
也有地
方特产类的文化经济小镇,,可谓如雨后春笋,大有“忽如一夜春风
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样态。
如此大规模的发展建设,不得不令人
担忧,甚至有些小镇只是刚起步就已显颓势。
其主要原因
有五:
一是盲目模仿;
三是政绩行为;
五是既不知理论之意涵,更不知小镇建设之意义。
因此,探究建设特
色小镇的理论,对推进特色小镇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1.2研究运用的主要理论、主要方法、基本思路
1.2.1研究运用的主要理论
1990年美国经济学家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对产业集
聚理论进行了经典的论述。
产业集群,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
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
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除此之外,还有
学者从合作中的竞争角度、创新环境角度、经济增长角度,资本市场
角度等来分析产业集群。
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产业集群理论经历了
一系列的变迁:
从亚当·
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分工协作理论,
到马歇尔提出的规模经济理论,再到后来的产业区位理论,增长极理
论以及技术创新理论等。
分工协作理论:
亚当·
斯密认为,分工的起源是人的才能具有自
然差异。
由于人类有交换与易货倾向,交换及易货均属私利行为,其
利益决定于分工,假定个人乐于专业化及提高生产力,经由剩余产品
之交换行为,促使个人增加财富,此等过程将扩大社会生产,促进社
会繁荣,并达私利与公益之调和。
他列举制针业来说明。
“如果他们
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么他们不论是谁,绝对不能
一日制造二十枚针,说不定一天连一枚也制造不出来。
他们不但不能
制出今日由适当分工合作而制成的数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连这数
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恐怕也制造不出来。
”
规模经济理论: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大规模
生产的利益在工业上表现得最为清楚。
大工厂的利益在于:
专门机构
的使用与改革、采购与销售、专门技术和经营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划分。
”
马歇尔还论述了规模经济形成的两种途径,即依赖于个别企业对资源
的充分有效利用、组织和经营效率的提高而形成的“内部规模经济”
和依赖于多个企业之间因合理的分工与联合、合理的地区布局等所形
成的“外部规模经济”。
产业区位理论:
经典的区位理论是由19世纪德国著名经济学家杜
能和20世纪初德国著名经济学家韦伯创立,后经廖什、艾萨德的发展,
日臻成熟。
1826年杜能在《孤立国》一书中,首次对区位问题进行了
研究,提出了最早的农业区位理论,主要内容是研究距离对农业土地
效益的影响。
其后的工业区位理论是由工业区位理论的奠基者阿尔弗
雷德·
韦伯完成的,他在1999年出版的研究工业区位问题的著作《区
位的纯粹理论》被认为是最早的关于工业区位的比较系统和完整的理
论著作。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通过计算原料运费来计算企业生产成
本,以最低成本点作为企业的最大利润点,确定为企业的最佳区位。
1939年廖什在《经济空间秩序》一书中,总结了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和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增添了市场分析、贸易分析等新的区位分析
角度。
增长极理论:
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1950年首次提出,该理论被
认为是西方区域经济学中经济区域观念的基石,是不平衡发展论的依
据之一。
增长极理论认为:
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
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
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
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
以带动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极具有相对性和变异性,中国区域经济发
展战略经历了均衡(20世纪50—70年代)—非均衡(80年代)—非均衡协
调(90年代)的动态发展过程,典型的发展中大国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
平衡性这一国情和区情,决定了我们应该采用以增长极理论为基础的
非均衡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技术创新理论:
由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
“创新”
就是“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即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
从未有过的新结合。
并将其引入生产体系。
创新一般包含5个方面的
内容:
一是制造出尚未为消费者所知晓的新产品;
二是采用在该产业
部门实际上尚未知晓的生产方法;
三是开辟国家和那些特定的产业部
门尚未进入过的市场;
四是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
五
是创造或者打破原有垄断的新组织形式。
创新并不仅仅是某项单纯的
技术或工艺发明,而是一种不停运转的机制,只有引入生产实际中的
发现与发明,并对原有生产体系产生震荡效应才是创新。
后来熊彼特
的创新理论被他的追随者发展成为当代西方众多经济学理论的两个分
支:
一是新古典经济学家将技术进步纳入到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主要成果就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二是侧重研
究技术创新的扩散和技术创新的“轨道”和“范式”等理论问题。
从
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至今已有将近100年的时间.这期间有众多学者
对技术创新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许多有特色的理论。
但是由
于这些研究的出发点和前提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再加上技术创新
是一个涉及面广、影响很大而且十分复杂的过程,所以至今各专家学
者以及研究机构对“技术创新”概念的定义莫衷一是。
从特色小镇的特点来看,正是基于某一特色产业的优势才得以推
进实施,它的理论基石是产业集群理论。
值得注意的是,特色小镇往
往是通过一个主导产业,一家大型企业为载体。
从本质上说,产业集
聚理论为特色小镇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提供了规范的理论基础和科
学的解释。
除此之外,特色小镇与卫星城镇建设也有类似之处。
卫星城是指
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
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
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
卫星城镇的发展同时与
增长极理论息息相关。
现实世界中经济要素的作用并非都在均衡条件
下均衡地发挥作用,增长并非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出现在不同的部门的,
而是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
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
而这些增长极体现在卫星
城镇中,就是其中心城市所在。
但是卫星城镇的发展,在后期也遭遇了很大的瓶颈。
由于中心城
市与外围城市一般距离较远,很多外围小城镇最后由于要素流动受限,
变成了“空城”。
与之不同的是,特色小镇往往处于近郊,距离城市
中心近,有效地避免了“空城”现象。
但是卫星城镇发展的相关理论还是给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供了理性分析的思路与视角。
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基础
1.2.2.研究运用的主要方法文献阅读法:
通过网络资源、图书馆网络数据库资源、图书馆馆
藏图书等方式,获得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
通过大量文献的阅
读和学习,吸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精华,形成自己研究的理论框
架。
理论与实际分析相结合:
在一定的理论基础,通过实例分析,提
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使研究结果建议更具有科学性。
经验总结法:
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
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提炼为理论。
1.2.3研究的基本思路
不同科学科技发展水平的民族和国家会选择不同的城市化模式与
发展道路。
传统农业社会的城乡对立,因整个国家和社会以农业立国,
城市人口一般在10%左右。
从中世纪以来,工业化肇起,不同发展水
平的国家城乡分野和城市化水平成为社会现代化尺度。
城市化过程有
一个比较明显的规律就是“S型曲线”。
无论是以大城市发展为主体
的国家,还是以中小城镇为发展方式的国家,小城镇和特色小城镇一
直与之存在发展着。
特色小镇的形成是与社会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呈
正相关的,是一种社会现代化和后现代社会为背景的一种社会发展方
式,也是城市生活方式和“城市文明普及率”的一种结晶。
在新型城
镇化建设中,特色小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一个非常有
效的实践模式,是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趋势。
但是在中国,
特色小镇建设相关理论基础的研究,以及对于实践的总结则明显落后
于实践。
中国未来的特色小镇开发,不仅迫切需要资本,而且更迫切
需要理论的指导,更迫切需要理顺开发的理念、梳理开发的逻辑,真
正把基于市场配置资源的核心发展构架落实到规划中,落实到开发中,
落实到投融资及产城乡开发的运营中。
本文通过对特色小镇概念、内涵和外延进行阐述,综述特色小镇
理论。
总结浙江版特色小镇的特点,分析浙江省在创建特色小镇的政
府工作创新,得出浙江版特色小镇建设的启示。
再分析各地在推进特
色小镇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思路和策略
选择,最后强调特色小镇的文化支撑。
2特色小镇的含义和理论综述
2.1特色小镇的含义
2.1.1特色小镇的概念
特色小镇既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也不同于产业园区、风
景区的“区”,而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
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
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
能平台;
是一个以某种新兴产业或历史经典产业为基础,汇聚相关企
业、机构和人员,具有某种要素集聚功能的区域,是一个功能再聚焦、
人才再集聚的“重新联合或聚合”的新聚落、“产城融合共生”新型城
镇化的重要实践形式,一种运营方式、建设方式、政府服务方式等体
制机制再创新的创业创新共同体。
特色小镇既可以是大都市周边的小
城镇,又可以是较大的村庄,还可以是城市内部相对独立的区块和街
区,其中部分服务功能可以和城市共享。
2.1.2特色小镇的内涵与外延
特色小镇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
游功能、社区特征的发展空间载体。
它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涵,不
是行政区划单元的“镇”,而是产业发展载体;
也不是传统工业园区或
旅游功能区的“区”,而是同业企业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企业社区;
更不是政府大包大揽的行政平台,而是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空
间边界明确的创新创业空间。
“特”即特色小镇的特别之处,是支撑特色小镇内涵的核心外延
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产业“特”。
特色小镇所承载的产业主要
是现代服务业或历史经典产业乃至其中的某一环节,而不应像专业小
镇和产业园区一样追求产业的集群完整性和产业链条的延伸性。
二是
人群的“特”。
特色小镇的从业人员应以高智力和高技能者为主,基于
各小镇的产业特征,相关行业的高端人才多集聚于此。
三是位置的
“特”。
特色小镇主要位于城镇周边、景区周边、高铁站周边及交通轴
沿线,适宜集聚产业和人口的地域,突出城乡结合和连片开发的特性,
不像一些专业小镇那样多分布在远离中心城市的地方。
四是功能的
宏观而言,特色小镇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基本功能定位,
是着力打造的县域经济升级版试验田,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平台。
微
观而言,特色小镇可以为承载企业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为从业人员
提供舒适、惬意和宜居的环境。
所以,无论功能的层次还是完善程度,
较一般专业小镇都要高出很多。
特色小镇的合理外延还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生态良好,环境优美。
特色小镇的选址集中在生态资源承载力强、环境秀丽优美之地,最低
按3A级以上景区标准建设,让居民舒心创业、休憩和居住。
二是文化
底蕴深厚。
特色小镇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能够基于自身特
质塑造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提升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是
社会治理水平高。
特色小镇的日常管理与服务应当充分尊重各投资主
体应享受的基本权利,政府或管委会则主要负责行政管理和外围公共
服务设施配套,打造良好的社会软环境。
四是身份与价值的高度认同。
由于特色小镇独特的文化、完善的服务、优美的环境和高效的管理等
因素,使当地企业和居民拥有很强的自豪感以及对小镇文化价值的认
同。
2.2特色小镇理论综述
随着全球城市化的展开和信息网络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本和劳动
力形成了全球性流动的增值效应,网络和智能技术为全球产业分工和
竞争提供了新的竞争场域,使得各种经济要素可以不依赖传统区位空
间而形成全球意义上的“特色文化中心”,这也是特色文化城市和特
色小镇广泛崛起的现实土壤和理论基础。
有关资料显示,全球城市面
积占地球面积的比例不到1%,人口却占了世界总人口的50%以上。
这个“城市时代”的核心意义是全球全景式的“世界城市图景”,其中
就包括小镇这一种城市类型。
有资料统计,全世界大约有50万个左右
不同类型的小镇,发达国家的有特色的小镇占60%左右,而中国尚不
足20%。
从这一点看,建设特色小镇,不仅有发达国家成功的历史经
验,而且仍然处于不断创新发展当中,并成为现代化和后现代社会建
构的生长基和创新平台。
创造“特色小镇”在本质上是创造可持续
“文化动力因”,而不以城市规模、人口数量和综合竞争力排名为主
要标准,这既表现了一个区域发展的现代化结构优化的价值,也表现
为城市性普及的现代性价值,同时,也说明在全球城市化的前提下,
以特色小镇的方式参与全球分工是一种发展的新路径。
2.2.1特色小镇与“田园城市理论”
早在1898年,霍华德提出的“花园城市理论”就已经明确的说明
了类似特色小镇的结构与空间模式。
“田园城市”(Gardencities)
也称为花园城市、田园都市,是埃比尼泽?
霍华德爵士于1898年在《明
日的田园城市》书中提出的。
1899年,“花园城市协会”成立,并分
别在1903年和1920年建立了两个试验性质的花园城市:
列曲沃斯花
园城市和威尔温花园城市,这两个城市虽然没有完全体现霍华德最初
的设计思想,但是这两个城市直到今天都仍然是健康和持续发展的社
区。
霍华德描述的田园城市:
规模不宜过大,能够为人们提供丰富的
社会生活就已足够,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
小镇城区占地4.05平方公
里,居住32000人,其中30000人在城市,2000人在乡间。
虽然这
种规划理念具有典型的理想主义色彩,但是这一“理想类型”被越来
越多的学者所接受。
“花园城市”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小规
模小尺度小城镇;
二是自给自足的城市功能和慢节奏生活;
三是可持
续的生态环境、田园式组团布局、便捷的交通网络、公平的社会服务、
城乡一体化发展。
美国社会哲学家刘易斯·
芒福德曾经这样评价霍华
德的田园城市理论,“20世纪我们见到了人类社会的两大成就:
一是
人类得以离开地面展翅翱翔于天空;
一是当人们返回地面以后得以居
住在最为美好的地方(田园城市)”。
2.2.2特色小镇与“城市区域核心理论”
特色小镇往往构成得有能够满足个体理想追求的生活与工作一体
化生活圈,不仅有10分钟生活圈,还有独立的创业空间和一整套的生
活价值的表达系统,如就业、创业和娱乐等。
这一内涵创造的是在一
定的“城市区域核”范围内创造完整的就业与生活体系。
美国社会学
家万斯于1977年提出的城市“区域核理论”,其主要内涵就是:
远距
离城市形成独立“核”,人口向郊区迁移,远郊出现城市核,城市与
郊区的相互作用强度降低;
郊外城市核出现,郊区加强了城市“自我
维系能力”,并最终脱离对城市中心商业区依赖,重现城市功能;
一
个空间发展较为良性的城市,都有多个分离的“城市区域核”;
区域
核形成以就业为核心的生活方式:
创业、就业、生产、流通、分配、消
费、娱乐一体化。
万斯说,“大部分城市的居民越来越不会使用整城
市辖区,除非有特殊需要;
相反,他们在一个足够相对有效地发挥自
己作用的城市空间内生活和工作。
”
2.2.3特色小镇与“技术小区——技术中心”理论
在城市群结构内部的各城市之间,伴随地域经济要素的市场化整
合,必然形成城市间的互动对流,因而就会产生新的“增长点”和经
济要素“结点”,进而转化为新的城市区位空间。
这种现象在学理上
有很多特殊的名称,如城市“外层城镇”、“外围城镇”、“微型城
镇”、“技术小区”等。
有学者说,“这些都是联系松散、很大程度
上自立自足的郊区王国,那里成千成万的居民的活动围绕着新的就业、
零售及服务中心。
”美国学者卡尔·
艾博特的研究说明,“从丹佛的
‘技术中心’到奥兰治县的‘就业中心’,再到奥兰东北部围绕沃尔
纳特克里克的‘反边地中心’(contraCostopolis),都是这样新的
中心。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硅谷的发展空间,可以看到不同要素集
聚构成的特色小城结点。
另外,文化历史、建筑风格、特色产品、风土人情等都可以为特
色小镇成长的“文化动力因”。
如有很多地方,以建筑风格所形成的
特有空间形式来表现的特色小镇的经济与文化价值。
布宁认为:
“新
风格(在西方叫功能主义,而在苏联叫构成主义)的产生原因和发展
阶段直到现在还是研究不够的。
但早在20年代末它在许多欧洲国家就
成了建筑思维的支配体系。
同积累新建筑物一起,功能风格概念甚至
在早已形成的大城市环境中开始感觉到了,而在二三十年代建成的小
城镇里新风格已普遍地流行了。
”事实上,特色小镇建设是适合人
类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选择,并能够在较合理的空间内,体现后现代主
义的人文志向。
特色小镇的发展也符合“循环社会型城市”的发展理
念,“循环社会型城市”是以人为核心的整体社会进化的过程,既是
人类在经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知识经济革命后,对地球与人的关
系的一种新的认识,也是社会良性化运行的一种新模式。
3浙江版特色小镇建设的经验总结
3.1浙江版特色小镇建设的特点
浙江特色小镇以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
兼具旅游与社区功能而令人耳目一新,它们像一颗颗耀眼的珍珠,散
布在全省各地。
这些特色小镇,不仅加快了高端要素集聚、促进了产
业转型升级,而且传承了历史文化、改善了人居生态环境,正在推动
着浙江创新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
深入分析不难发现,浙江特色小镇
建设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产业定位明确,产业独特性突出。
浙江特色小镇聚焦信息经
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支撑浙江未来
发展的七大产业,兼顾茶叶、丝绸、黄酒、中药、青瓷、木雕、根雕
等历史经典产业。
产业选择紧扣产业升级趋势,符合转型升级要求,
同时每个小镇又都想方设法挖掘自己最有基础、最具优势和最富特色
的产业,避免同质竞争。
即便主攻同一产业,不同的小镇也会差异定
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
比如,云栖小镇和梦想小镇同为信息经济
小镇,但是云栖小镇主攻大数据和云计算,着重引进阿里云、富士康
科技等行业内一流企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云计算产业链条;
梦想小
镇则侧重互联网创业与风险投资,仅一年多的时间,就聚集了一大批
创业人才、创业项目和项目融资,两家企业挂牌新三板。
二是平台功能强大,多重生态融合发展。
秉承创新、协调、绿色、
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利用自身块状经济、山水资源和历史人文等
独特优势,浙江将特色小镇打造成了“产、城、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