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病虫害防治图谱大全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474169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1.9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瓜病虫害防治图谱大全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黄瓜病虫害防治图谱大全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黄瓜病虫害防治图谱大全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黄瓜病虫害防治图谱大全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黄瓜病虫害防治图谱大全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瓜病虫害防治图谱大全Word格式.docx

《黄瓜病虫害防治图谱大全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瓜病虫害防治图谱大全Word格式.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瓜病虫害防治图谱大全Word格式.docx

使用保护剂要早,若病害已盛发,应使用具内吸性杀菌剂,连续3~4次,间隔期一般为7~10天。

对瓜类比较敏感的药剂主要有粉锈宁、福星,粉锈宁对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很好,但不能在黄瓜上使用。

因为粉锈宁会严重抑制黄瓜的生长,使用后1个月之内黄瓜生长特别缓慢,直接影响其经济效益,使用时要慎重。

黄瓜霜霉病

黄瓜霜霉病(Cucumberdownymildew)俗称“黑毛”“跑马干”等,是黄瓜的最重要的常发性病害,防治不力会造成严重损失。

该病除为害黄瓜外,还为害冬瓜、丝瓜等。

症状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卷须、蔓和花梗也可受害。

初在叶片背面形成水渍状小点,以后病斑逐渐扩大,因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水渍状。

潮湿时,病斑上生紫黑色霉层。

叶正面病斑初黄色,边缘不明显,后变黄褐色。

严重时病斑连片,全叶卷缩、干村,仅留心叶。

病原为鞭毛菌亚门真菌的古巴假霜霉菌(Pseudoperonosporacubensis(BerketCurt.)Rostov)。

发病特点黄瓜霜霉病菌为专性寄生菌,在周年栽培黄瓜的地区,秋季病菌从露地随气流传到保护地黄瓜上为害。

春季又从保护地传至露地黄瓜上,周而复始,年复一年。

但在冬季不种黄瓜的地区,对其传播、越冬场所及方式还不清楚。

湿度是该病发生的决定因素。

当温度在16~20℃,相对湿度85%以上,尤以叶面有水滴或水膜时,病菌侵入最快。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农业防治施足底肥,施有机肥每亩5000公斤,浇透底水,培育无病壮苗;

适时埂式移栽,地膜覆盖,膜下浇暗水;

定期追肥,及时摘除病叶于田外深埋。

3.生态防治保护地采用利于黄瓜生长发育而抑制病菌的环境条件,达到防治病害之目的。

一是改变浇水时间,晴天的早晨或上午浇水,浇后闭棚升温至33℃保持1小时后放风,反复2~3次。

二是科学放风,严格控制湿度和温度。

大田白天温度应保持在25~30℃,高于31~32℃时,应放风,先开顶风,秋春季气温高时结合放腰风或后墙风。

夜间温度11~13℃,白天相对湿度75%~80%,有利于黄瓜光合作用。

夜间相对湿度80%~85%,可减少养分消耗,抑制病菌侵入。

4.药剂防治加强田间病情调查掌握发生动态:

在病害进入始发期前,于清晨露水未干时,查见水浸状中心病株后5~7天,或大量出现水浸状病斑后1~2天,参考叶片的病斑由水浸状发展为多角形,叶背出现霜霉层及未来天气转阴或有重雾、露及下雨等情况发报,即为参考防治适期。

在病害始见后3~5天用药,用药间隔期7~10天左右,连续3~5次,重病田视病情发展,必要时还可适当增加喷药次数。

在发病初期治疗性防治药剂可选用:

72%克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亩用量100克);

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亩用量100克);

52.5%抑快净水分散性粒剂2000~3000倍液(亩用量40~50克);

58%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亩用量100克)等喷雾。

发病前预防性防治可选用大生M-45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亩用量125克);

40%达科宁悬浮剂600倍液(亩用量165克);

56%靠山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亩用量150~200克);

80%山德生可湿性粉600~800倍(亩用量150~180克);

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亩用量100克);

64%杀毒矾超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亩用量100克)等喷雾。

发病前可选用5%百菌清粉尘,每亩1千克,每9~10天喷1次,或45%百菌清烟剂,每亩250千克,每7~9天熏1次。

熏烟于晚上闭棚时始,翌日清晨放风。

药剂应交替使用,可提高防治效果,延缓抗性产生。

黄瓜细菌性缘枯病

黄瓜细菌性缘枯病在部分地区和一些年份危害严重。

症状叶部发病,最初在水孔附近产生水渍状小斑点,后扩大成淡褐色不规则病斑,并沿叶脉向叶片扩大呈现V字形,病斑似水烫过。

叶柄、茎卷须上的病斑也为水渍状呈褐色。

瓜条从尖端开始软化。

湿度大时,病部溢出大量乳白色菌脓,严重时瓜条会软化。

侵染途径及防治条件病菌在种子上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初侵染源。

病菌由叶缘水孔等自然孔侵入,在棚室靠气流,灌水等田间作业传播和重复发生需要高湿,降雨、叶面结露,有利于病害发生流行,病斑出现多。

黄瓜叶缘吐水有种于病菌活动侵入,黄瓜长势弱,病害发生严重。

1、露地推广避雨栽培,开展预防性药剂防治,于发病初期或蔓延开始期喷洒2%春雷霉素(加收米)液剂26-54mg/L或47%春.王铜(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78%波.锰锌(科博)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细菌快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1200倍液、60%琥铜.乙铝.锌可湿粉剂500倍液、53.8%可杀得干悬浮剂1000倍液,667平方米喷对好的药液60~75(L),连防3~4次。

2、保护地黄瓜重点抓好生态防治,方法见霜霉博须用药时可选粉尘法:

喷撒10%乙滴粉尘剂,或5%百菌清或10%脂铜粉尘剂,每667平方米次1kg。

黄瓜灰色疫病

症状主要为害叶、茎和瓜条。

叶片染病,产生圆形暗绿色病斑,后呈软腐状下垂。

茎部染病,茎变细,发霉或呈暗绿色软腐,后期稍微开裂,病部生白色粉状霉。

果实染病,果斑暗绿色圆形,呈水渍状,病部及其四周凹陷,发病早的在病部产生逐渐密集的白色霉状物或呈现紧密的污白色天鹅绒状霉,果实下部病班凹陷显著,近果梗的上半部不明显。

该病除瓜条上与黄瓜疫病有这种不同之外,茎部染病与蔓枯病也近似,其特征需镜检孢子囊明确。

病原PhytophthoracapsiciLeonian称辣椒疫霉,属卵菌。

在CA培养基上菌落呈放射状或均匀絮状,气生菌丝中等或繁茂,菌丝宽3~10微米;

孢囊梗呈不规则或伞状分枝,细长,粗1.5~3.5微米;

孢子囊卵形至肾脏形或梨形至近球形、椭圆形至不规则形,形态变异大,大小40~81×

29~52微米,长宽比值1.4~2.7,乳突1个明显,个别3个,高2.7~5.4微米,孢子囊基部钝圆形或渐尖,脱落后具长柄,柄长17~61微米,萌发成菌丝或间接萌发释放游动孢子,每个含14~36个孢子;

游动孢子肾脏形,大小10~15×

8~10微米,鞭毛长;

休止孢子球形,8~10微米,间接萌发能形成卵形小孢子囊,大小8~13×

6~8微米,有的形成厚垣孢子,球形至不规则形,顶生或间生,18~28微米;

藏卵器球形,大小22~32微米,平滑,柄棍棒状,偶圆锥形;

雄器球形至圆筒形,五色,围生,大小10~20×

9~14微米;

卵孢子无色,球形,平滑,直径21~30微米。

病菌对淀粉利用能力极强。

生长最适温度24~28℃,最高36.5℃,最低7℃。

寄生于辣椒、瓜类、番茄、茄子、木瓜等植物上。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北方寒冷地区该菌以卵孢子在病残体上和土壤中越冬,种子上不能越冬,菌丝因耐寒性差也不能成为初侵染源;

在南方温暖地区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厚垣孢子在病残体或土壤及种子上越冬,其中土壤中病残体带菌率高,是主要初侵染源。

条件适宜时,越冬后的病菌经雨水飞溅或灌溉水传到茎基部或近地面果实上,引起发病。

重复侵染主要来自病部产生的孢子囊,借雨水传播为害。

田间25~30℃,相对湿度高于85%发病重。

一般雨季或大雨后天气突然转晴,气温急剧上升,病害易流行。

土壤湿度95%以上,持续4~6小时,病菌即完成侵染,2~3天就可完成一代,易积水的菜地,定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前茬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耕翻土地,采用菜粮或菜豆轮作,提倡垄作或高畦栽培。

(2)选用抗疫病的品种。

(3)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施用促丰宝复合液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抗病力。

(4)加强田间管理。

蹲苗后进入枝叶及果实旺盛生长期或进入高温雨季,气温高于32℃,尤其要注意暴雨后及时排除积水,雨季应控制浇水、严防田间湿度过高或湿气滞留。

(5)药剂防治。

黄瓜进入生长中后期以田间喷雾为主,防止再侵染;

田间发现中心病株后,须抓准时机,喷洒与浇灌并举。

及时喷洒和浇灌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1%乙膦·

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600~800倍液、58%甲霜灵·

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琥·

乙膦铝(DTM)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6%靠山水分散微颗粒剂600~800倍液、72%克露或克霜氰或霜脲锰锌(克抗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7%铜高尚悬浮剂600倍液、18%甲霜胺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此外,于夏季高温雨季浇水前每667平方米撒96%以上的硫酸铜3kg,后浇水,防效明显。

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可改用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或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70%百德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安泰生(丙森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

棚栽黄瓜四种主要病虫害的防治

近年来,棚栽黄瓜病害的种类逐年增多,给生产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现介绍几种病虫害的病状及防治经验,供大家参考:

  1.细菌性角斑病发病初期为鲜绿色水浸状斑,逐渐变为淡褐色,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灰褐或黄褐色,湿度大时叶背溢有乳白色浑浊水珠状菌脓,干后具白痕,病部质脆易穿孔。

茎、叶柄和果实上病斑为水渍状圆斑,潮湿时有白色黏液,干枯后为白色。

  防治上可采用对种子进行70℃恒温干热灭菌72小时(种子含水量须在10%以下),或用50℃~52℃温水浸种20分钟,然后再用清水浸种3小时后催芽播种。

发病初期用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或30%DT杀菌剂多500倍液或5%百菌清粉尘剂1000倍液喷施、防效较高。

  2.枯萎病枯萎病病菌生命力极强,能在土壤中存活5~6年以上。

高温高湿是枯萎病发生的有利条件,在温度24℃~27℃,土温在25℃~30℃时,病害发生快。

氮肥过多,酸性土壤(pH=4.6~6)发病较重。

线虫多的地块及大水漫灌的地块发病均较重。

  防治上除选用抗病品种外,可以采取与非瓜类蔬菜、葱韭等作物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以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积累;

或在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

或用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立枯净800倍液灌根,每株灌250毫升,每7天灌一次,连续3次。

目前,嫁接是防治黄瓜枯萎病较理想的方法,具体方法是用根系发达耐低温抗枯萎病的黑子南瓜做砧木,以黄瓜为接穗,靠接或插接,防病效果极好,防效可达95%以上。

  3.霜霉病发病初期,叶背或叶缘出现水浸状淡黄色不规则的小斑点,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大,并受叶脉限制形成多角形黄色斑。

发病严重时小病斑汇成大病斑,在潮湿条件下病斑背面长出灰黑色的霉层。

病叶由下向上发展,严重时全株叶片枯死。

  防治上,首先要施足底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培养壮苗,膜下浇水,减少浇水次数。

加强通风,降低空气湿度。

二是药剂防治,具体可选用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90%疫箱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2%普立克水剂600~1000倍液喷雾:

也可每亩每次用20~30克百菌清烟剂熏棚。

每7~10天用药一次,连续防治3~5次。

  4.根结线虫黄瓜根结线虫病症状主要表现在根部,轻病株症状不明显,重病株则较矮小,发育不良,结实不好,在干旱条件下中午萎蔫。

将病瓜秧拔起,会发现侧根或须根上产生大小不等的瘤状根结。

有的呈现串珠状发生,使根系变粗,解剖根结,会发现病部组织内有很小的乳白色线虫。

  防治上可采用深翻晒土、闲时灌水,增施腐熟有机肥等方法,黄瓜生育期间发生线虫,选用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30%佳盛微囊悬浮乳剂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0.25~0.5公斤,一般灌1次即可。

  黄瓜药害的防治

 黄瓜产生药害多是叶片受害较重,常表现为叶片枯萎,颜色退绿渐变黄白色,并伴有各色枯斑,边缘枯焦,组织穿孔,皱缩卷曲,增厚僵硬,提早脱落。

所以必须采取得力措施进行预防。

 首先要严格按照农药说明书上的浓度和剂量配药,药剂混用要科学合理。

配药要用干净的水,如果是硬水必须事先软化,喷药时要细致、均匀、周到,避免局部用药过多。

 其次不能在黄瓜耐药力弱时用药。

一般苗期、花期耐药力弱,用药时要谨慎。

 最后,若发现误喷农药,应及时用清水冲洗2~3次。

对于发生药害的黄瓜,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种苗、幼苗受害较轻时,及时中耕松土,适时追施氮肥,促进幼苗生长发育;

受害较重时,及时灌水,增施磷钾肥,中耕松土,促进根系发育,增强其恢复能力。

同时,喷施绿宝、植物生命源等叶面肥1~2次。

大棚黄瓜不用药也能防治霜霉病

变温管理(拉大温差):

早上拉开草苫后,放风排湿半小时,然后紧闭棚室,将棚温迅速提到28℃以上。

温度上升到30℃时开始放小风,上午将温度控制在28℃~32℃,午后如果棚温继续升高,可加大放风量,将温度降到20℃~25℃。

入夜后,前半夜将温度控制在18℃~20℃,后半夜将温度控制在14℃以下。

适时浇水:

根据天气、土壤墒情和苗情适时浇水。

浇水时间应选在晴天上午,可小水勤浇,切忌大水漫灌。

浇水后马上关闭棚室,将温度提高到32℃,在此温度下维持1小时,然后放风排湿。

改善栽培条件:

大棚应尽量选用无滴膜。

无滴膜透光性好,可避免棚膜结露,提高棚内的温度,降低棚内的湿度。

也可在棚室后墙上张挂反光幕,增强棚内的光照,提高棚内的温度。

此外,还可在行间铺撒干草,以避免土壤水分蒸发,降低棚内的湿度。

高温闷棚:

进入4月后,如果发现病株,可选晴天上午密闭棚室,将温度升到45℃并保持2小时,以杀灭棚内的病菌。

为了防止霜霉病的发生,每周可闷棚1次,闷棚后适当放风,放风量先小后大。

需要注意的是,闷棚前的一天必须浇水。

营养防治:

黄瓜进入生长中后期后长势明显减弱,植株体内汁液中的氮糖含量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植株最易发生霜霉病,此时,可叶面喷施氮糖液,以补充营养。

氮糖液可用白糖(或葡萄糖,可直接吸收)、尿素、水按1∶0.5∶100的比例配制,每隔5天喷1次,连喷5次。

培育壮苗:

最好采用野生的南瓜嫁接育苗。

用这种南瓜苗嫁接的黄瓜根系发达,抗逆性强,不易发生霜霉病。

除了选择以上措施预防霜霉病外,每天早上还应在田间仔细查看,发现病叶后立即摘除并采取防治措施,将病害消灭在萌芽状态

窗体底端黄瓜软腐病

症状 

主要发生在采收后运输贮藏过程中,染病瓜先在病部产生褪绿圆斑,后渐凹陷,发软,病部渐扩大,内部软腐,表皮破裂崩溃,从内向外淌水,整个果实腐败分解,散发出臭味。

病原 

Erwiniacarotovorasubsp.csrotovora(Jones)Bergeyeta1.称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软腐致病变种,属细菌界薄壁菌门。

菌体短杆状,大小1.2~3.0×

0.5~1.0(μm)。

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呈灰白色,变形虫状,可使石蕊牛乳变红,明胶液化。

病菌发育适温2~40%,最适温度25~30℃。

50%经10分钟致死,适应pH5.3~9.3,最适pH7.3。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原菌在病残体上或土壤中越冬,经伤口或自然裂口侵入,靠接触传播蔓延。

防治方法 

(1)加强田间管理,注意通风透光和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田间侵染。

(2)及时拔除病株,用石灰消毒减少田间初侵染和再侵染源。

(3)避免大水漫灌。

(4)喷洒20%噻森铜悬浮剂400倍液或27%碱式硫酸铜悬浮剂600倍液、86.2%氧化亚铜悬浮剂1000倍液、53.8%氢氧化铜干悬浮剂800倍液。

(5)采收、装卸时要轻拿轻放,防止碰撞造成伤口。

(6)采后贮藏在低温冷藏库中。

黄瓜焦边叶

黄瓜焦边叶又称枯边叶,棚室栽培黄瓜时常可见。

黄瓜焦边叶主要出现在叶片上,尤以中部叶片居多。

发病叶片初在一部分或大部分叶缘及整个叶缘发生干边,干边深达叶内2—4毫米,严重时引起叶缘干枯或卷曲。

症因 

系生理病害。

诱因有三:

一是棚室处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突然放风,致叶片失水过急过多;

二是土壤中盐份含量过高造成盐害;

三是喷洒杀虫或杀菌剂时,浓度过量或药液过多,聚集在叶缘造成化学伤害。

(1)棚室放风,要适时适量,棚内外温差大,不要突然放风,以防黄瓜忍受不了。

(2)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新有机肥,减少化肥施用量,尤其追肥要适时适量,注意少施硫酸铵等副成分残留土壤的化肥,以利土壤溶液浓度适度,提倡施用全元肥料。

(3)盐分含量高的土壤,有时析出白色盐类,应泡水洗盐,必要时应在夏季休闲时灌大水,连续15~20天,使土壤中的盐分随水分下渗淋溶到土层深处,减少耕作层盐分含量。

(4)表层盐分含量高的土壤,可采用深翻办法解决,有条件的也可换土。

(5)使用杀虫、杀菌剂时要做到科学合理用药,浓度不要轻易加大,叶面湿润不滴即可,尽可能采用小孔径喷片,以利喷雾均匀。

黄瓜(德里腐霉)猝倒病

症状德里腐霉菌侵染黄瓜幼苗引起的猝倒病,发病后12小时根呈浅黄色水渍状,其上长出菌丝,24小时后茎基呈水渍状倒伏,根部变色加深,48小时后,根、茎、叶呈浅黄色水渍状软腐,可在根组织里产生大量卵孢子,致根部的表皮高隆或导致皮层破裂。

病原PythiumdelienseMeurs.称德里腐霉,属管毛生物界的卵菌。

本书分类地位附在壶菌门卵菌纲(后同)。

该菌在PDA和PCA培养基上产生旺盛的絮状气生菌丝,孢子囊呈菌丝状膨大,分枝不规则;

藏卵器光滑、球形,顶生,大小18.1~22.7微米,藏卵器柄弯向雄器,每个藏卵器具1个雄器,雄器多为同丝生,偶异丝生,柄直,顶生或间生,亚球形至桶形,大小14.1×

11.5微米;

卵孢子不满器,大小15.5~20微米。

菌丝生长适温30℃,最高40℃,最低10℃,15~30℃条件下均可产生游动孢子。

P.deliense与瓜果腐霉相似,瓜果腐霉藏卵器柄不弯向雄器,而德里腐霉的藏卵器柄明显弯向雄器。

蔬菜上引致猝倒病的腐霉菌在浙江省以瓜果腐霉,终极腐霉、畸雌腐霉、刺腐霉分布最广,在多种蔬菜病组织中出现的频率分别为21.43%、11.61%、16.69%、22.32%;

其次是德里腐霉和宽雄腐霉及绚丽腐霉。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与瓜果腐霉引起猝倒病相近。

德里腐霉游动孢子趋向于根的伸长区和切口,根毛较少,距根的伸长区和切口越远越少,根的成熟区几乎见不到孢子。

静止孢子产生芽管伸向根伸长区,芽管接触侵染点以后不产生附着胞和侵染钉,而是直接穿透根表皮细胞或切口;

菌丝体进入根部后在根内迅速扩展,有的从根内向外扩展,在根组织里的菌丝体沿根轴上下伸长,产生的分枝继续蔓延,并在根组织里形成藏卵器和雄器,以后根际周围又出现游动孢子,48小时后在根的组织里产生卵孢子,72小时后卵孢子呈不满器状。

卵孢子也可在茎细胞内大量形成,菌丝体在茎内由一个细胞扩散到相邻的细胞,再继续生长。

防治方法

(1)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苗床应选在避风向阳高燥的地块,要求既有利于排水,调节床土温度,又有利于采光,提高地温。

(2)育苗床必要时更新床土,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机肥,生产上多选用老菜园中的土壤作为床土,虽土壤肥沃,但土壤中病原菌也多,因此应设法选用新土。

必须用旧床土时,应把表层园土在加热的铁板上高温灭菌或用开水烫过。

也可采用化学消毒法,杀灭土壤中的病菌。

具体做法是:

在播种前15~20天,每平方米苗床用40%的拌种灵粉剂加50%福美双粉剂1∶1混合或用40%五氯·

拌种双粉剂每平方米用药8克,对细干土40kg,充分混匀后备用;

播种前先浇透底水,待水渗下后,取1/3拌好的药土撒在床面上,然后再把催好芽的种子播好,最后把余下的2/3药土覆盖在种子上,覆土厚约1厘米,使种子夹在药土中间,此法即可防治猝倒病,又可兼治立枯病。

(3)黄瓜种子用50℃温水消毒20分钟,或70℃干热灭菌72小时后催芽播种也有一定效果。

提倡使用黄瓜种衣剂9—2号,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5%(有效成分量),折算成商品量为(0.5×

100)÷

20=2.5克,即2.5毫升拌100克种子即可。

(4)苗床或棚室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减少化肥及农药施用量,生产无公害蔬菜。

(5)采用热水循环温床育苗法。

在背风向阳或日光塑料温室中间挖一育苗畦,深25厘米,在畦两头隔10厘米插一木橛,按照铺地热线的方法,在木橛上缠绕塑料软管,软管直径1厘米左右,内径大于0.2厘米,外壁厚0.18~0.2厘米,将软管两端伸出畦外各50厘米,高于畦面端为进水口,要高出热水器1.5米,低于畦面端为排水口,边侧为回水口,软管上铺育苗营养土20厘米用开水灌畦,1次灌透,当地温稳定在35℃时开始播已催好芽的种子,覆土约1厘米,再覆地膜及高为40厘米的小拱棚。

当地温降至20℃以下时,开始从进水口加热水补温,也可连接蜂窝煤球炉或其他热源制成热水循环器(用铁板焊成铝壶状)效果更好,出苗后降温以利幼苗茁壮成长,这样做发病少,出苗快。

(6)齐苗后白天苗床或棚温保持25~30℃,夜间保持10~15℃,防止寒流侵袭。

苗床或棚室湿度不宜过高,连阴雨或雨雪天气或床土不干应少浇水或不浇水,必需浇水时可用喷壶轻浇以免湿度过高。

当塑料膜或玻璃及秧苗叶片上有水珠凝结时,要及时通风或撒些草木灰降湿。

(7)选用无滴膜盖棚室,改善光照条件,增加光照强度,以利光合作用提高幼苗抗病力。

(8)采用二氧化碳施肥技术或施用惠满丰多元复合有机活性液体肥料,每667平方米320毫升,稀释500倍,喷施2次。

(9)及时检查,发现病苗立即拔除,及时喷洒70%百德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安泰生(丙森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