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学质量报告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47000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00.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Word下载.docx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科教学质量报告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Word下载.docx

7.3教学可视化录播系统12

8需要解决的问题12

8.1进一步推进专业均衡发展12

8.2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12

8.3进一步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13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前身是有“中国气象人才摇篮”美誉的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江苏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和中国气象局三方共建的全国重点高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江苏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人才强校首批试点单位,首届江苏省教学工作先进高校。

学校具有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教育培养体系,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长期以来,学校秉承“艰苦朴素、勤奋好学、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的优良校风,恪守“明德格物、立己达人”的校训,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

建校以来,已培养各类毕业生6万多人,众多校友成为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学者和高级管理者,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中央部委领导以及世界气象组织高级官员等。

学校学历得到了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许多国家的广泛认可。

1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1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

学校遵循“开放发展、联合发展”的教育理念,坚持“面向中国气象事业发展、面向江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拓宽办学空间,拓展人才培养思路。

通过不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学校进一步巩固了应用型、精英型和国际型“三个导向”的分类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巩固应用型人才培养,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通过改进实践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借助电子信息工程、雷电防护以及环境工程3个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和江苏省服务外包试点专业等改革项目探索工科类应用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强化精英型人才培养,在“长望实验班”的基础上,组建“长望国际班”、“长望基础班”等,探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新模式;

拓展国际型人才培养,在大气科学、地理信息系统等10个专业试点国际化人才培养,开设了大气科学、应用化学等8个中外合作办学或国际课程实验班项目,与美国、英国等国外知名高校开展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人才。

1.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在2009、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新版培养方案参考了国内外一流高校相关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注重学科交叉融合,优化课程体系,进一步推进数学、物理和英语三大基础课程分类分层次教学改革,统一了相同专业类的各专业学科基础课程,推行课程负责人制度,完善试题库建设,学科基础课和部分专业主干课试行教考分离,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研学一体化,实践教学比重进一步提升,理学类实践教学比例达24%,工学类实践教学比例达26%,文管类实践教学比例达27%。

1.3学科与专业设置

按照教育部2012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学校目前共设有55个本科专业,覆盖理、工、管、文、经、法、农、艺八大学科门类,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基本涵盖本科专业。

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列教育部学科评估全国排名第一,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

学校拥有一批国家级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江苏省品牌特色专业及重点专业,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传感网与现代气象装备等学科获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项目立项,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物联网技术与装备等学科获二期项目立项,雾霾监测预警与防控列入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名单。

学校初步形成了大气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海洋科学、管理科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表1.2013年本科专业设置情况表

学科门类

专业名称

专业数量

比例

理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应用化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海洋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统计学、应用统计学

15

27.2%

工学

测控技术与仪器、材料物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自动化、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环境工程、环境生态工程、安全工程

20

36.3%

农学

农业资源与环境

1

2.0%

管理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

8

14.5%

经济学

经济统计学、金融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

3

5.4%

文学

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英语、日语、翻译

5

9.1%

法学

法学

艺术学

动画、数字媒体艺术

2

3.5%

合计

55

100%

1.4学生规模和生师比

2013年,学校本部共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17824人,其中本科生15158人,占在校生总数的85.0%,本科生和教师的生师比为16.8:

1。

表2.各类全日制在校生人数统计表

学生类别

人数

占全日制在校生数的比例

普通本科生

15158

85.0%

硕士生

2030

11.4%

博士生

387

2.2%

留学生、预科生

249

1.4%

17824

1.5生源质量

2013年,学校本科招生专业58个(含8个专业方向),招收学生3761人,实际报到新生3711人,实际报到率为98.7%。

生源质量稳步提升,主要表现为:

艺术类招生各省线上报考人数大幅提高,省内分数线创新高,在全省排名位居前列。

江苏省外本一批次一志愿录取基本达到100%。

江苏省内本一批次生源充足、生源质量稳中有升,录取排名连续三年保持稳定,文科331分,理科343分。

气象类专业高分考生集中,大气科学专业均分368分,生源质量优秀。

江苏省内本二文理科投档线排名依然前茅,文科324分,理科333分,生源质量持续保持在本一水平。

自主招生工作试点平稳,入围考生人数、填报志愿数和最终录取数较去年有较大提高。

2师资队伍建设

2.1师资队伍结构

截至2013年底,学校共有教职工1808人,其中专任教师1193人,占全校教职工总数的66.0%。

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教师187人,副高级职称教师346人,中级及以下职称教师660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4.7%;

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3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1.36%。

表3.师资队伍结构情况表

专任教师学历结构

本科及以下

硕士

博士

90

7.54%

371

31.10%

732

61.36%

专任教师职称结构

中级及以下职称

副高职称

正高职称

660

55.32%

346

29.00%

187

15.67%

专任教师年龄结构

35岁及以下

36-45岁

46-55岁

56岁以上

535

44.84%

440

36.88%

179

15.00%

39

3.27%

学校在职教师中,有中科院院士1人,江苏省“双创人才”7人,江苏省特聘教授10人,61人次入选江苏省“333工程”第二、三层次培养对象,33人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资助计划,2个科研团队获得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五年建设优秀人才集体称号,2人获得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五年建设优秀人才称号,37人次入选江苏省普通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64人次入选“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人选,3人入选“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对象,33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5名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2青年教师培训

学校严把主讲教师上岗关,重视主讲教师的资格审查和培训,全年对65名新进教师进行了培训,其中49人获得主讲教师资格。

学校规定教授、副教授应承担本科教学工作,原则上每学年至少为本科生讲授一门课,尤其鼓励知名教授担任本科新生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工作。

2013年,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不含讲座)达85.0%,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总课程数的18.0%。

此外,学校还先后聘请了34名兼职教师参与本科生课程教学和实习指导,其中24名直接参与了本科生课程教学,担任了学校部分特色专业课、基础理论课等总计近40门课程的授课教学。

为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学校加强评优与奖励,2013年先后组织教师参加省级微课、数学基础课等各类教学竞赛,共8人次获奖;

开展了校级教学竞赛、教学优秀奖和“十佳教师”的评选,总计139名教师获奖。

大力支持教师出国合作科研和进修,提升教师队伍国际化,截至2013年,学校教师队伍中具有3个月以上境外培训进修经历的教师447人,占专任教师的37.47%。

3教学条件建设

3.1经费资源投入

学校多渠道筹集资金,优先保证本科教学投入,积极改善教学条件。

2013年,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1.80万元,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2340.12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2465.87万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337.02元、实习经费334.43元。

3.2实验教学资源建设

学校生均教学行政用房21.9平方米,其中生均实验室面积5.2平方米,全校有实验仪器7.3万台(套),仪器设备总值4.71亿元,生均仪器设备值2.323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8274万元。

2013年,学校新增1个大气科学与环境气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大气科学与气象信息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学校共有江苏省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17个,在省内高校中排名第三。

3.3图书文献资源建设

截至2013年底,学校馆藏纸质图书总量为193.93万册,数据库总量为34种57个子库,累计中外文电子图书总量为201万种册,电子期刊3.6万种,生均图书179册(生均纸质图书96册)。

3.4信息资源建设

2013年,学校建有网络课程59门,学生访问人数共计6000余人,日均访问量200余次。

建设可视化录播中心、高清录播教室,配置教学资源门户系统、录播系统、直播系统、精品课程制作工具、网络教学平台、联想传奇资源管理系统等软件,录制精品课程100多门,总课时超过600学时,录制院士讲座、专家讲座、阅江论坛、博士讲座等精品讲座百余个,录制系列气象培训专业课程,设计制作精品课程网站104个。

购买60多门网络课程,提供了几百门国内外优秀视频课程和网络课件的外部链接供学生学习。

4教学建设与改革

4.1专业内涵建设

2013年,学校继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在动画及数字媒体艺术两个艺术类专业的基础上,申报设置了艺术与科技专业;

金融工程、动画、给排水科学与工程3个专业顺利通过省教育厅组织的学士学位授予审核;

大气科学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等9个重点专业类(30个重点专业)建设进展顺利,年度报告评价良好,物联网和软件工程2个专业在江苏省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教育培养计划首轮检查中获得优秀。

截至2013年底,学校共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3个,江苏省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5个,江苏省品牌特色专业12个,重点专业类9个,涵盖学校近60%的本科专业。

4.2课程与教材建设

课程设置。

学校围绕人才培养三个导向,搭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程平台,专业方向课程进行模块化设置,各个专业普遍设置两个以上模块课程供学生修读,并开设素质拓展特色课程,保障学生分流发展。

2013年,学校共开设各类本科课程2496门,其中理论课程2129门,实验实践类课程367门;

实践教学学分所占总学分比例平均约为26%,选修课所占总学分比例平均约为27%。

同时,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校逐步推进小班化教学,2013年,学校理论课程教学班级中,小于90人的中小型教学班数为2520个,占总开班数的75.93%。

表4.课堂教学规模统计表

学生人数

0-30人

31-60人

61-90人

91-120人

121人以上

教学班个数

395

1355

770

487

312

3319

总计

11.90%

40.83%

23.20%

14.67%

9.40%

100.00%

表5.专业建设成效

项目类别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电子信息工程、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大气科学、信息与计算科学

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环境工程

江苏省重点专业(类)

大气科学类:

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海洋科学;

数学类:

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

自动化类:

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

计算机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应用化学;

电子信息类:

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信息工程;

工商管理类:

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地理科学类:

遥感科学与技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测绘工程;

物理学类:

应用物理、物理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江苏省品牌专业

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

江苏省特色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物理学、生态学、会计学、应用化学、遥感科学与技术、自动化

江苏省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教育培养计划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自动化、物联网工程、信息工程

课程建设。

在加强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学科特色优势,积极推进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建设,并积极申报和建设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录制了《气象与生活》、《大气污染——人类面临的挑战》等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气象与生活》成功获批教育部第四批精品视频公开课立项,并在中国大学精品开放课程专门网站“爱课程网”、网易公开课等网站上线。

《天气学原理》、《数值天气预报》两门课程获批教育部第二批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

2013年,学校共有各类在建精品开放课程30门,60门次课程开展了双语授课实践。

教材建设与选用。

通过设立教材建设基金项目和教育教学成果奖励金,加大对教师出版教材的支持力度,提高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鼓励高水平教师多出高质量教材,将其教学研究成果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

2013年,学校奖励教材26部,教材建设基金立项37部教材,正式出版28部;

获得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建设5部,中国气象局局校共建教材12部。

学校严格执行教材选用制度,确保高水平教材及时、顺畅进课堂。

4.3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

实践平台建设。

2013年,学校成功获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并与江苏省气象局正式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获得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气科学与环境气象);

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大气科学与气象信息),极大地丰富了实践教学平台资源。

毕业设计(论文)。

学校启动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支持计划,对立项论文(设计)予以经费支持,并认真做好抄袭检测、抽检和评优工作,确保应届毕业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在2012届省级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评优中,获得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优秀团队3组。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

2013年,学校推荐了一批优秀项目参与省级和国家级项目遴选,共成功申报省级项目96项,国家级项目46项,2个项目获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交流,获专家与兄弟高校好评。

学生学科竞赛。

2013年,学校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

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学校12支参赛队伍全部获奖,其中全国一等奖、二等奖和江苏省一等奖各1项,江苏省二等奖9项。

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24项,其中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省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

创新创业教育。

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立气象类、理工科类、文管类三大创业教育学科群,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示范课评选。

开拓创业理论教育途径,通过举办讲座、报告、沙龙、咨询等方式,丰富创业教育内容。

推进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校外创业教育学术交流活动。

加强创业教育课题研究,创业教师理论水平明显提升。

加强大学生创业园建设,推进创业项目孵化。

组织多项创业类竞赛,参赛人数近5000人,提升了大学生创业能力。

4.4教育教学方法改革

为促进精英型人才培养,学校鼓励教师探索以学研结合、注重科研创新为特色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立各类本科生学科竞赛、科研训练项目,推动基于研究的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为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积极探索以产学结合、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教学方法,设置企业见习、企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强调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为促进国际型人才培养,学校依托“世界气象组织南京区域培训中心”营造国际化交流氛围和平台,通过每年5-6个暑期实验班和每年10个国际培训班的课程训练,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交流能力。

5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

5.1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

坚持实施“三段”检查制度。

开学初为第一段,重点对教师课程教学内容安排、进度计划编制质量以及审核程序等进行监测与调控。

学期中为第二段,重点检查教师教学进度计划的执行情况和课堂教学质量。

学期末为第三段,重点检查教师教学进度计划的完成情况、课程考试命题、评卷和试卷分析质量等。

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听课制度。

学校实行三级领导听课制度,要求校领导每人每学期听课至少3次,教学职能部门领导和各学院(部)院长(主任)、主管教学副院长(副主任)、系正副主任等其他领导干部每人每学期听课至少5次,并及时将听课意见反馈给任课教师本人。

强化教学督导工作。

校级教学督导组依托可视化教学服务中心平台,全年听课968次,对11名评价有异议的教师进行了复审,组织督导教学管理研讨会6次,对96门课程的试卷进行了评阅;

完成了文科类数学考验课程的分析调研。

加强教学信息员管理。

2013-2014学年聘请346位同学担任校教学信息员,全年反映较高价值的教学信息476条,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质量监控的管理。

实施课堂教学质量评价。

2013年度学校继续坚持开展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测评工作,共对3726门课次实施了学生网上评教,并将测评结果作为教师职务晋级的重要依据。

对教学能力反映较差的教师,要求学院成立评价及帮扶小组,实行听完就评,评完就改,改完再查,实行专人帮带,跟踪听课,不断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开展教学管理评优工作。

为调动广大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2013年学校开展了“教学管理先进集体”和“教学管理先进个人”评选工作,5所学院获评“教学管理先进集体”,19位教师获得“教学管理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5.2加强学风建设

在各类考试前专门加强考风考纪教育和学生诚信教育,学生考试违纪和作弊现象显著减少。

举办“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主题座谈会,引导学生将遵守学术道德、践行诚实守信内化为自身的修养与坚持。

开展目标导学工程和学业预警工作,激发学生主动成人成才的意识,保障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加强课堂与宿舍管理,通过出台一年级学生管理办法和辅导员“周检月报”制度,严格学生在外住宿审批,深入开展文明宿舍创建等措施,推动学风建设。

2013年,雷丽娜同学荣获“2012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

在省级学生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评选表彰中,学校共有23名学生荣获省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9个班级荣获省级“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

6学生学习效果

6.1学生学业成绩表现优秀

学校关注学生的学习性投入,加强学风建设,强化过程管理,学生的学业表现良好,学习成效明显提升。

2013届本科生英语四级通过率91.00%,六级通过率52.04%;

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96.59%;

本科生毕业率99.82%,学位授予率97.78%。

免试推荐研究生145人,外推57人,其中有30多名同学被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等985高校和国家重点科研院所免试录取。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外知名高校与我校达成学生交流项目,出国学习和交流的学生人数显著增加。

6.2毕业生广受好评

学校毕业生因创新意识强、实践操作技能强、综合素质高,受到各类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全国气象部门招聘的人才中,40%以上为本校毕业生。

2013年毕业生协议就业、升学、出国等高质量就业率为97.27%。

学校开展的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就业满意率保持在95%左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评价非常高,86.1%的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感觉很好或较好。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用人单位表示招录我校毕业生的首要原因是:

综合素质较高,工作踏实、忠诚度高,专业基础知识扎实;

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综合就业能力的14个方面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绝大部分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的培养质量较五年前明显提高。

7特色发展

7.1多元化分类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

学校根据“两个面向”(面向中国气象事业发展、面向江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按照分类分层的教学理念,适应学生“最近发展区”,设计了“三个导向”分类人才培养目标,以应用型、精英型和国际型人才培养引领学校整体教学改革方向,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既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市场经济的需求,又满足气象行业对人才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学校为了更进一步探索各种人才培养模式,广泛开展“长望班”人才培养试点。

在继续抓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服务外包”、“长望实验班”等已有试点项目的同时,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分别组建长望数学建模竞赛实验班、长望电子设计竞赛实验班、长望程序设计竞赛实验班和长望智能机器人竞赛实验班,其中,长望数学建模竞赛实验班和长望电子设计竞赛实验班均于2013年正常开班授课,第一期共计7个班,700余人。

长望程序设计竞赛实验班和长望智能机器人竞赛实验班也在2013年底完成了各项准备及选拔工作,于2014年初正式开班。

这些长望竞赛班的组建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7.2行业特色高校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以“分层分类、科教融合”的实践教学理念为指导,利用共建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