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Word文档格式.docx
《晋国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晋国Word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
成王曰:
“吾与之戏耳。
”史佚曰:
“天子无戏言。
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
”於是遂封叔虞於唐。
周成王因天子无戏言,遂封其弟于唐,史称唐叔虞。
姬姓,名虞,字子于。
唐叔子燮(又称“燮父”),传说他徙居晋水边,因此改国号为晋——但是这种说法,出自《括地志》,未必可信。
再者说,国号是那么随便就能够更改的吗?
存疑。
无论如何,自晋侯燮开始,唐叔虞的国就被称为晋国。
晋侯燮薨,子武侯宁族(或作“曼期”“曼旗”)。
武侯薨,子成侯服人。
成侯薨,子厉侯福(或作“辐”)。
厉侯薨,子靖侯宜臼。
自燮至宜臼,不知其年岁,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年。
靖侯十七年,周厉王出奔,共和行政。
靖侯薨,子僖侯司徒立;
僖侯司徒薨,子献侯籍立。
献侯籍薨,子穆侯立。
穆侯有二子,长子仇,少子成师。
传说晋人师服预言,说仇、成师这两个名字“庶名反逆”,今后晋必然乱于此——不知道这是不是古人附会,因为后来,确实是成师的子孙取代了仇的子孙当上晋君,其间的经历不可谓不残酷。
穆侯薨,其弟殇叔自立。
四年后,靖侯的太子仇率众归来,袭杀殇叔,立为国君,是为晋文侯。
《左传·
昭公二十六年》:
“携王奸命,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迁郏鄏”。
根据历代注解,可知周幽王被犬戎杀死之后,周携王立,但是诸侯不认同,而晋文侯杀之。
申侯、鲁侯等诸侯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以此进入春秋时代。
根据史记“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彊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可知,晋国在春秋初期就有所气候,逐步壮大。
晋文侯仇薨,子昭侯伯立。
昭侯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是为曲沃桓叔。
“曲沃邑大於翼”。
翼,是晋君的都城,可是昭侯却把自己叔叔封到曲沃,一个比国都还要大的城,这明显违背了君臣礼仪,仿佛冥冥中预示着当初的预言,成师的后代将取代仇的后代。
果然,大臣潘父弑杀了昭侯,迎桓叔入翼。
不过这一次,“晋人发兵攻桓叔”,桓叔并没有得逞。
晋人立昭侯子孝侯平,诛潘父。
曲沃代翼第一战以曲沃的失败告终,尽管这个事实说明了曲沃还没有完全获得国人的心,但是表明在一定程度上,曲沃威胁到了国君的地位。
桓叔薨,子曲沃庄伯鳝立。
孝侯十五年,庄伯在翼弑君。
晋人攻庄伯,庄伯逃回曲沃。
晋人立孝侯子鄂侯郄。
鄂侯在位短短六年就死了,庄伯以为机会来了,发兵夺位。
但是“周平王使虢公将兵伐曲沃庄伯,庄伯走保曲沃”,晋人立鄂侯子哀侯光。
曲沃代翼第二战再次以曲沃失败告终。
从中,可见当时的周天子仍旧有一定的号召力,而晋人仍旧拥戴晋君。
庄伯薨,子曲沃武公称立。
曲沃武公发兵攻打晋君,成功地掳走哀侯。
“晋人乃立哀侯子小子为君,是为小子侯”,而“曲沃益彊,晋无如之何”。
那个时候,鲁弑隐公,礼乐开始崩坏,王室式微。
小子侯在位四年后,被武公诱杀。
虢仲伐曲沃,立哀侯弟缗为晋侯。
在齐桓公称霸那年,“曲沃武公伐晋侯缗,灭之,尽以其宝器赂献于周釐王。
釐王命曲沃武公为晋君,列为诸侯,於是尽并晋地而有之”。
至此,曲沃代翼。
历时67年,前后三代人的努力,终于成功。
曲沃武公立三十七年而代翼,成为晋君,号“晋武公”,都翼。
晋武公在位两年薨,子献公诡诸立。
都绛。
晋献公是一位十分有作为的国君,他挟着曲沃代翼的余风,率领充满新生活力的晋国大肆扩张,先后伐灭霍,魏(此魏非战国之魏国,却是其龙兴之地),耿,虢,虞(借道於虞而灭虢,随后灭虞;
唇亡齿寒的典故出于此)等诸侯国。
强大的晋国,“西有河西,与秦接境,北边翟,东至河内”。
可惜,英雄难过美人关,晋献公攻打骊戎的时候得到骊姬,对她倍加宠爱,想立她的儿子奚齐为太子,就命太子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公子夷吾居屈,以此表示他的想法。
后来,赐太子申生曲沃,这样一来更加明显地表达自己不立太子申生为君的想法(太子为国之储君,应在都城,而封以旧地,就像是清兵入关后,如果把皇太子封到燕京,那也就是不会立他了。
)而骊姬时常吹枕头风,更通过陷害,让献公误以为太子申生想害他,于是赐死太子申生。
重耳、夷吾害怕殃及自己,先后逃亡。
献公薨,里克杀奚齐。
荀息立奚齐异母弟(骊姬之妹少姬之子)悼子子。
不久,里克弑悼子。
里克先后迎接重耳、夷吾,可是两位公子都不信他,而夷吾通过秦穆公的帮助回到晋国,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成为晋国国君,是为晋惠公。
晋惠公担心里克迎立重耳,于是诛杀里克,名义是里克弑二君杀一大夫(奚齐、悼子、荀息)。
晋惠公不仅违背当初对秦的许诺,还诛杀了里克、丕郑、七舆大夫,大失民望。
此外,他还不礼周天子的卿士召武公,在诸侯之中,名望降低。
荒年来到,晋得秦助,有米。
等到秦国遇上荒年,向晋借米,晋惠公却听信庆封的话,以怨报德,趁机攻打秦国。
结果晋国大败,晋惠公被俘。
秦穆公的夫人是晋惠公的姐姐,见到弟弟被俘虏,哭得很伤心。
秦穆公听了大臣的意见,就把惠公给放了。
晋惠公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让太子圉到秦当质子。
太子圉的母亲是梁女,结果秦灭梁,晋惠公又病重,太子圉担心有变,就逃回晋国。
晋惠公薨,太子圉立,是为晋怀公。
秦恨晋怀公当初的不告而别,就寻找重耳,想立他为晋君。
晋怀公下令让当初随同重耳逃亡的晋人在限期内回到晋国,不然灭其家。
秦穆公帮助重耳入晋,栾枝、郤榖等人为内应,弑晋怀公。
重耳立,是为晋文公。
晋文公,姬姓,名重耳,献公子。
尽管自献公起,晋国发生了内乱,但是并没有伤筋动骨,晋献公的强势扩张,为晋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晋文公即位,诛杀怀公大臣吕、郤,“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
彼时,周襄王被王弟带逐。
文公听赵衰“求霸莫如入王尊周”,赶在秦师前面发兵围温,迎回周襄王,杀王弟带。
周顷王崩,周王室公卿争权,“赵盾以车八百乘平周乱而立匡王”,以诸侯而立天子,晋国的霸主地位达到顶峰。
晋文公即位后,设三军,为晋国六卿的形成打下基础。
郤氏(郤榖、郤克)、狐氏(狐毛、狐偃)、赵氏(赵衰、赵盾)、荀氏(荀林父、荀首)、先氏(先轸、先且居)、栾氏(栾枝)、胥氏(胥臣、胥甲)诸卿大夫开始兴盛。
其中,赵氏最强。
赵衰、赵盾父子,历经文襄灵成四公,权势滔天。
襄公六年,赵衰、栾枝、咎犯、先且居等重臣都逝世。
赵盾得到了专政的机会。
第二年,襄公薨,赵盾立年幼的灵公即位,“益专国政”,甚至以卿大夫的身份会盟诸侯,隐隐有僭越公室的迹象,到了灵公薨而成公立,赐赵氏为公族大夫,其他的卿大夫更加不满。
而赵穿弑灵公就成为诸卿伐赵的最有力借口,那时赵盾死后,其子赵朔将下军救郑,打败楚国归来,结果却见韩厥来劝自己避难,赵朔不从,最后屠岸贾率众发难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
史称下宫之难。
(其后,在韩厥、程婴、公孙杵臼等人的帮助下,赵氏孤儿赵武长大成人,顺利报仇而灭掉屠岸贾一族,继续赵氏的发展)赵氏被灭,诸卿大夫争权。
景公八年,士会(范氏之祖,谥武子,史称范武子、随武子)告老致仕,郤克执政,发兵攻齐而大胜,郤氏日益壮大。
到了厉公的时候,郤锜、郤焠(郤犨)、郤至位列三卿,至此,郤氏四世八卿(郤榖、郤溱;
郤缺;
郤克、郤犨;
郤锜、郤至)。
当初,郤锜与栾书作伪证助屠岸贾灭赵氏,而郤克之后,栾书执政,郤氏却比栾氏更加强盛。
栾书不忿,及至鄢陵之战,更因郤至不用其谋而心生怨恨。
恰逢厉公想“尽去群大夫而立诸姬兄弟”,栾书伙同中行偃,谗害郤至,借胥童灭三郤。
紧接着,栾书、中行偃趁厉公出游,弑杀厉公而立悼公。
悼公即位重用魏绛(谥昭)而九合诸侯,戎、翟亲附。
随着郤栾之争的结束,郤栾两家先后衰弱。
但是“晋由此大夫稍彊”。
悼公薨而子平公彪立,此时,赵氏(文子武,赵成子衰之后)、韩氏(宣子,韩献子厥之子)、魏氏(献子,魏昭子绛之后)强盛,而吴延陵季子、晋叔向皆预言此后晋归六卿。
自景公始作六卿,经厉悼平昭四公而六卿稍强,至顷公,而“韩、赵、魏、范,中行及智氏为六卿”。
(范氏,始于士会,他先封于范后封于随,其部分子孙以范为氏,他的祖父是士蒍;
中行氏,始于荀林父,他在晋文公始作三行以备胡时担任中行将,遂以此为氏;
智氏,始于荀首,他是荀林父的弟弟,荀林父和荀首都是荀息之孙。
)
这六家之间,相互争权,最终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争斗:
其一,范、中行之乱:
晋顷公六年,晋国六卿“平王室乱,立敬王”;
顷公十年,赵简子鞅合诸侯而入周敬王于周,隐隐成为六卿之首;
顷公十二年,魏献子率诸卿大夫以法诛公族祁氏、羊舌氏,分其邑而弱公室,公室由此益弱。
赵鞅的崛起,让范氏、中行氏颇为担忧,定公十五年,中行寅(中行文子)、范吉射(范昭子)率众攻赵鞅,而定公以三家作乱,独追赵鞅于晋阳而攻之。
荀跞(智文子)、韩不信、魏侈与范、中行为仇,于是出兵帮赵鞅,结果范氏、中行氏败走。
定公二十一年,赵鞅赶走中行氏、范氏,得邯郸、柏人。
“赵名晋卿,实专晋权,奉邑侔於诸侯。
”通过此乱,赵氏成为六卿之首,专晋国政。
其二,三分智氏:
范氏、中行氏被驱逐之后,晋国六卿只有四卿(智、赵、韩、魏)。
出公十七年,“智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出公怒,通告齐、鲁,要讨伐四卿。
结果四卿惊惧,反攻出公。
出公失败出逃,结果死于路上。
智伯立哀公,由此专晋国政,遂有范、中行地,最强。
智伯专政,日益骄横,甚至先后向三卿要求土地,而赵襄子不予,他就率韩、魏攻赵。
智伯率三家之力而攻打赵氏的老巢晋阳,“引汾水灌其城”。
赵行反间,激起韩、魏唇亡齿寒的念头,最终“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共杀智伯”,而“赵北有代,南并智氏,彊於韩、魏”。
如此一来,晋国六卿实际只有三家,而赵氏最强。
赵、魏、韩三卿分割智氏之地。
晋幽公畏惧三卿,反而前往朝觐三卿,除了绛、曲沃,晋地尽入三卿之手。
魏文侯立晋烈公,而与赵烈侯、韩景侯实际上成为了诸侯。
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赐赵、韩、魏皆命为诸侯,从名义上承认了赵、魏、韩的诸侯地位。
晋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把晋君封于端氏。
赵肃侯迁晋君到屯留,最终灭亡晋国。
在西周时代,晋国是周朝北部重要封国,为抵御戎狄的重要屏障。
进入春秋以后,晋国不断并吞周围的诸侯小国与戎狄领地,实力大增。
齐桓公去世,晋国进入争霸行列,文公时在城濮之战中击败楚国,跃升为诸侯霸主,开始长期主导华夏诸侯的政治。
齐国
齐国是周朝的母舅之国,其始封君姜太公之女邑姜便是武王正妃,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
在西周时,晋齐君主曾同事周康王。
双方不仅是同僚,也经常通婚,献公时的太子申生和穆姬之母就是齐女;
文公流亡齐国期间,齐桓公对他礼遇有加,并将女儿嫁给他。
齐桓公去世后,齐国出现君位之争,其霸业衰落,从此进入到晋楚争霸时代。
此后的齐国虽然为晋的盟国,但又欲挑战晋国的霸权,双方最终景公时期发生鞍之战,齐国战败。
此战之后,身处海滨的齐国虽然表面亲晋,私下却极力扩张其在东方的势力。
晋国自平公以后,内部卿大夫斗争激烈,齐国便开始以东方霸主自居,并多次与周边小国盟会。
秦国
秦国在东周才立国,其始祖因助平王有功而封为诸侯,获赐周室故地。
到献公时期,晋国向西用兵取骊戎之地后,两国领地有所接触,并开始互相交流。
一方面两国长期通婚,成语“秦晋之好”就是形容双方的联姻。
惠公、文公则是由因秦穆公的帮助才得以即位;
另一方面,随着两国领土的扩张,也面临着冲突。
文公去世后,一心求霸的秦穆公乘晋国国丧伐郑不成,被晋国先后在肴之战和令狐之战中击败。
两国自此由原本的友邦变成敌对,秦国开始联楚及勾结北狄来打击晋国。
在景公和厉公时代,晋国多次被秦、楚合击。
忍无可忍的厉公派吕相出使秦国,送出著名的吕相《绝秦书》为战书,联合齐、宋、卫、郑、曹、邾和滕共八国之师伐秦,在麻隧之战中大败秦国。
秦经此一役,几世不振,元气大伤,从此不再对形成晋国西部威胁。
两国对峙了八十多年后,到平公十一年(前547年),才在长期居于晋国的秦景公之弟后子针的调解下恢复关系。
楚国
晋、楚在西周时也曾为同僚。
进入春秋后,楚国积极向北扩张,两国因为利益而发生战争已是不可避免。
但文公流亡国外时,曾在楚国受到楚成王的礼遇,文公没有好的理由和楚国开战。
直到宋国亲晋叛楚后,楚国发兵攻宋,晋国便以救宋的名义同楚国交战,在城濮之战中打败楚国。
晋国从此确立了霸权,原来亲楚的郑、鲁等国都选择了和晋国结盟。
此后的百多年间,晋楚两国多数爆发大战,但两国实力相差不大,双方都没有办法完全压过另一方。
到春秋后期,晋国内部的斗争激烈,无暇对外争霸,便与楚国签订第二次弭兵之盟,自此退出争霸的舞台。
由于晋楚长期对峙,双国那些在政治斗争中失败的大夫或家族往往会选择逃往敌对国家,以保存自己,成语“楚材晋用”就是指楚国的人才为晋国所用的典故。
比如晋国的伯宗被三郤所害后,其子伯州犁便逃往楚国为官;
而仕晋的苗贲皇、申公巫臣原本都是楚臣,因为家族被灭或与权贵不睦才出走他国。
晋国与北方的戎狄毗邻。
戎狄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当时对非华夏族群体的通称。
这些戎狄部落有些很早就已居于晋国周边,有些则是受平王东迁的影响迁徙而至。
位于晋国和王室之间,活动于今山西绛县、夏县,中条山附近的条戎与奔戎是最早和晋国接触的。
在西周晚期的周宣王三十六年(前792年),晋穆侯随周宣王伐条戎、奔戎并最终获胜。
北戎则是活动于今山西和河北北方的山戎,其最大的一部又称无终。
晋穆侯在位期间曾大败北戎。
穆侯以后,齐桓公率诸侯将多次侵犯北燕、邢、卫的北戎击溃,北戎至此衰落,并服于太行山一带的赤狄。
北戎在悼公时一度与晋国和谈并达成近三十年的和平,直到无终联合狄戎各部攻击晋国为止。
这次战争中,晋国改用步兵大败联军。
对晋国最有威胁的要数白狄,这支狄族散布于今陕西境内的黄河沿岸一带,是曾摧毁西周的犬戎别部。
春秋以后,白狄逐渐分为两部:
一支仍居原地;
一支则越过黄河进入河北正定一带。
自晋献公以来,晋国多次与坚守故地的白狄发生战争。
晋成公以后,在晋秦两国的夹击下,这支白狄不得不一时服晋。
向东发展的白狄后来又分为鲜虞、肥和鼓三部。
其中以鲜虞最强,其余两部都臣服于它。
第二次弭兵之盟以后,中原战事告于平息,控制晋国的政权的六卿便向东北扩张以增强各自实力。
肥国首当其冲的被中行氏所灭,并在接下来的三年间,又多次围攻鲜虞并迫降鼓国。
鲜虞由此羽翼尽去,但其实力仍强,晋国多次被其攻击,损兵折将不在少数。
鲜虞甚至于定公六年(前506年)仿中原制度建立的中山国,受到范鞅与卫国联军的攻打。
十年后,晋六卿内乱,中山国参加了齐、鲁、卫三国攻晋的行动以救范氏、中行氏。
进入战国以后,中山成为除战国七雄以外的北方强国之一,并持续对三晋形成威胁。
晋国和白狄虽曾多次发生战争,但双方的关系也一度良好。
骊姬之乱后,晋文公流亡白狄部落达十二年之久。
厉公时期,白狄受到秦景公的欺骗,愤而之下选择与晋国结盟。
赤狄是除白狄以外较有实力的一支,主要分布于今山西东南的方山、盂县、昔阳、武乡一带。
它们在晋献公时又称“东山皋落氏”,一度严峻威胁著晋国。
晋文公时先后在勤王成功后获得天子所赐的南阳之地,再加上通过战争获得的五鹿,对赤狄形成了包围之势。
晋襄公以后,赤狄便分裂为潞氏、甲氏、留吁、铎辰和啬咎如五部,其中以潞氏最强。
晋成公还将女儿伯姬嫁给潞氏君主婴儿为夫人。
由于婴儿性格懦弱,大臣鄷舒擅权,他不仅弄伤婴儿眼睛,还将伯姬杀害。
晋景公大怒,命荀林父灭潞氏,婴儿也被俘虏。
第二年,晋国又连接灭掉了赤狄余下四部。
赤狄灭亡后,其残余一部分华夏化,另一部分则北奔,后来形成了汉朝时的高车族。
狐氏戎主要活动于今山西太原以西的吕梁山,是晋国始祖唐叔虞流落到戎人地区所出的后代,狐氏大戎与晋国的关系较好,晋文公的母亲大戎狐姬便是狐氏戎女子,狐突和狐毛、狐偃父子都在晋国为官,是文公、襄公时期有影响力的家族。
位于今陕西临潼一带的骊戎跟晋国并不接壤,但晋国在献公即位的第五年就灭骊戎,取骊姬而归。
骊戎由此成为晋国的飞地,直到十多数年后,献公灭掉虞、虢、耿、魏等国才将晋国本土和骊戎之地相连。
陆浑之戎也是一度强大的戎族,原居于今甘肃敦煌一带的他们在西周时与周宣王所率的南国之师战于千亩,周师损失甚大。
晋惠公被秦国打败后,使计诱其东迁于伊川(河南嵩县),因伊川位于晋国境内黄河之南,故又称“阴戎”。
东迁的陆浑之戎从此成为了晋国附庸,其后又分裂为居于西部的“姜姓之戎”和居于东部的“允姓之戎”。
晋国自平公以后,霸权日衰,陆浑之戎改与楚国亲近,最终被晋荀吴所灭。
其他较常见的戎狄部落还有居于今山西平陆一带的茅戎、居于河南伊水、洛水附近的伊洛之戎。
这些戎狄除鲜虞所建的中山国以外,剩下都被晋国所灭,其部众成为了晋国的人民。
唐叔虞,周武王幼子,是周代晋国的始祖,周成王的弟弟。
是韩姓的血缘祖先。
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摄政。
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部)后,把唐封给了叔虞。
晋国的开国始祖是唐叔虞,字子于,为周武王的幼子,周成王的弟弟,姓姬。
根据西周“封邦建国”的分封制度,他被封到今山西境内。
他先是封在唐地,就以唐为氏,所以又被称为唐叔虞,国名大概也叫唐国。
后来他的儿子燮父迁都于晋水之旁,就改名为晋。
他的后代又迁都新田(今山西侯马市西)等地,但国名依旧称晋不改。
自唐叔虞之后,父子相继,历晋侯燮父、武侯宁族、成侯服人、厉侯福、靖侯宜臼,这几代记载缺失,没有年代和史事可据。
公元前842年(靖侯十七年、周厉王三十七年)周都“国人”暴动,周厉王逃奔于彘(今山西霍州市),公元前841年开始了“共和行政”,称共和元年,这是中国有明确纪年的开始,也是晋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武王克殷之后,为确保周朝的统治,首次分封诸侯,所封对象有三类:
一是古帝王之后,如黄帝、尧、舜、禹的后裔;
二是姬姓宗室及功臣,如齐、鲁、燕等国;
三是殷商后裔,其目的是安抚殷商遗民。
武王对殷遗民很不放心,就派他的两个兄弟管叔鲜和蔡叔度对殷纣王之子武庚加以监视。
后来管、蔡二叔因怀疑周公有不轨之举而与武庚联合,造成“三监之乱”。
旧唐国也是三监之乱的参与者。
旧唐国在今山西境内。
殷商之时,唐是殷的属国或封地。
周王朝建立后,在周朝所辖的周边地区尚有戎狄势力,还有与周交错杂处的其他部族。
它们对新建立的宗周政权依然具有威胁。
武庚叛乱,迫使周公东征,这是对殷商残余势力的一次大扫荡,尽管遭到殷人的顽强抵抗,但最终还是镇压了武庚的复辟活动,而且荡平了唐国的叛乱,使旧唐国臣周王朝征服了旧唐国之后,就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治、军事领袖保卫胜利成果,治理这一方土地。
唐叔虞正是被成王、周公所看中的比较合适的人选。
《国语·
晋语八》引叔向的话说:
“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以为大甲,以封于晋。
”由此也可见叔虞封唐决非剪桐儿戏。
从宗法观念讲,叔虞作为武王子,成王弟,理所当封。
周初大分封,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姬姓王朝的统治。
所谓“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即把自己的子弟叔伯同姓贵族和甥舅等异姓贵族封为诸侯,作为屏障,保卫西周王室,而其中以同姓贵族为主。
《荀子·
儒效篇》说:
“周初封国七十一,姬姓五十二。
”叔虞封于唐与其他姬姓宗室之封并无二致。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说,周之所以能纲纪天下是因为它有由立子立嫡之制而产生的宗法制和封建子弟之制。
周初的封邦建国正是为了维护宗周政权,纲纪天下的。
那么,叔虞所封的唐在什么地方呢?
殷周之际,以唐命名的地方不止一处。
史家较一致的意见是在今山西境内,但究竟是在太原一带还是在晋南的翼城、绛县一带却争论了上千年。
《左传》昭公元年说:
“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
”杜注以为大夏在今太原市。
服虔则认为大夏在汾浍之间,即今山西翼城、隰县、吉县一带。
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一说唐叔封于翼。
这个翼就是今翼城县。
近人杨伯峻先生认为:
“唐叔之子燮父改唐为晋,即今之太原市。
四世至成侯,南徙曲沃,今山西省闻喜县东。
又五世至穆侯,复迁于绛,绛即翼”。
《史记·
晋世家·
正义》两处引《括地志》,其一说为“故唐城在绛州翼城县西二十里,即尧裔子所封。
”另一说为“故唐城在并州晋阳县北二里”。
如果所引资料无误,这个以唐命名的地方在山西就有两处,一在太原,一在晋南翼城一带。
晋侯燮,西周诸侯国晋国的第二任统治者。
汉族,姬姓,晋氏,名燮,又名燮父,为晋国始封君唐叔虞之子,继唐叔虞为君。
晋侯燮去世后,其子晋武侯姬宁族继位
晋国在晋侯燮前称唐国,晋侯燮即位前后才改国号为晋。
此国号一直沿用六百余年,直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赵烈侯赵籍、韩景侯韩虔、魏文侯魏斯为诸侯,晋国才被取而代之。
晋侯燮为何要改国号为晋?
《汉书·
地理志》记载:
“唐有晋水,叔虞子燮为晋侯,是燮以晋水改为晋侯。
”此处的晋水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晋源一代,春秋以前,那里还是戎狄活动的地方,唐(晋)没有在那里建国的可能,而且这种说法在文献上也没有佐证。
据《晋国史纲要》,燮父改国号,当是以唐叔虞曾晋献嘉禾给周成王的缘故,改称晋侯以志之,随后又将国号改为晋了。
据《左传·
昭公十二年》记载,晋侯燮和齐国第二代君主齐丁公、卫国第二代君主卫康伯以及周公旦之子鲁公伯禽与楚国君主熊绎共事周康王。
周康王分此三位诸侯以珍宝之器。
而同事周康王的楚君熊绎却无分。
春秋时代的公元前530年,楚灵王仍忿然提起此事。
晋武侯(公元前?
年-公元前?
年),西周诸侯国晋国的第三任统治者。
汉族,姬姓,名宁族,铭文作曼期、曼旗。
葬于今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南的晋侯墓地。
晋侯燮去世后,其子晋武侯姬宁族继承王位,为晋武侯。
晋武侯去世后,其儿子晋服继承王位,为晋成侯。
晋武侯曾因随周王出巡并受周王赏赐而为其父晋公燮父宗室作器《晋公奠铭文》。
晋成侯,即姬服人,是西周诸侯国晋国的第四任统治者。
晋成侯继承其父晋武侯之位,成侯去世后,其子晋厉侯姬福继位。
晋厉侯,名姬福,是西周诸侯国晋国的第五任统治者。
晋厉侯继承其父晋成侯之位,厉侯去世后,其子晋靖侯姬宜臼继位。
晋靖侯(前858年—前841年在位),姬姓,名宜臼,是西周诸侯国晋国的第六任统治者,晋厉侯之子
晋靖侯十七年(前842年),周厉王残暴不仁,周人将他赶出镐京,让周公和召公共同当国,史称“共和”。
晋靖侯于次年去世,子晋僖侯司徒立。
古书《尚友录》和《元和姓纂》提到,羊舌姓起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晋靖侯的儿子公子伯侨有孙子名突,晋献公时被封在羊舌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