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励志文章900字五篇Word文档格式.docx
《关于励志文章900字五篇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励志文章900字五篇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的那位同学并没有因为学习放弃什么,该玩的还是玩,有了一堆的朋友,篮球也长进很多,还在一个文学社混的很high。
但是,关键是他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
一个人在任何时候,有些东西都是不能放弃的,不要干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事。
知识,经验,能力都是需要积累的。
任何时候都在充实自己,生活才能积极,人才不会陷入无所事事的空虚当中。
牛人也是用时间沉淀出来的,没有人一出生就牛,这样的人往往很快就不牛了。
这两看天我的牛人同学做的一个东西,居然很难惊讶的发现了不少错误,设计稿质量也不是很高的说,因为设计不是牛人的强项,牛人三年的时间大多花在编程上了。
时间积淀出的是他的编程能力,而在其他方面,他依然是个平凡人。
但是,怕就怕有人在所有方面都是平凡人,像我这样,一个真正的平凡人,只能成为历史大道上很多的铺路石中的一个,无声无息,从生到死。
好了,别把大学不当会回事,大学本没有错,就怕我的明白得太晚!
世界激励大师约翰·
库提斯刚出生时,身体严重畸形,只有一只矿泉水瓶大。
他生下来后,医生看着他罕见微小的样子,断定他不会活过当天。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矿泉水瓶”男孩儿却活了下来,并在父母的精心呵护和照料下一天天成长起来。
如今的他,不仅让当年一再为他的生命设限的医生张口结舌,还成功地养活了自己,而且在精神方面已经变得无比强悍。
更让世人称奇的是,这个至今“身高”还不到1米的演讲天才,他受到过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的接见,并且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同台演讲过。
在他不平凡的成长历程中,他的业余生活十分丰富,他不但喜欢驾车、钓鱼、看球赛,还做过残疾人游泳、跳水、橄榄球、乒乓球教练……
因为残疾和病痛,1970年出生的约翰·
库提斯这些年究竟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自己也说不清了。
他只记得早在上小学时,曾因为身有残疾,被其他健康的孩子追得到处躲藏。
有一次,一群孩子把他绑起来,用胶布封上嘴,把他仍进了垃圾桶里,然后点上火企图把他烧死。
那时,垃圾燃烧生出的浓烟,发出的“噼里啪啦”的声音,把他吓得几近窒息,为了活命,他在垃圾桶里拼命扭动,直到把身边的火苗扑灭,就在他奄奄一息时,才被人发现救了出来。
在他17岁那年,由于下肢疾病的恶化,他不得不从腿部截肢,剩下的“身高”不足1米,从此,他成为名副其实的仅有“上半身”的矮人。
然而,更让约翰·
库提斯难以想到的是,悲惨的命运总是拿他开玩笑,病魔和痛苦不去光顾别人,竟然总是在他这样的高度伤残者身上挥之不去,在他29岁那年,仅剩“半个身子”的他又患上了癌症。
为了自强自立,更为了用他的拼搏精神和不甘向命运低头的意志去激励别人,约翰·
库提斯在同命运和自身残疾挑战的同时,喜欢上用自己“半个身子”现身说法的演讲事业,在8年多的激情演讲中,他“走”过19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闻名世界的传奇式人物,并被誉为世界激励大师。
而他在“走”向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演讲征程中,他经常会用一只胳膊支撑着“全身”,腾出另一只手推动滑轮,驱动不到1米高的躯体在地面上快速前行,头始终高昂着,神情中甚至有几分骄傲。
有人对他如此“卖力”和不珍惜自己的身体有些不解时,他总是充满自信地说:
“我这样做的唯一原因就是为了激励别人,证明自己没有不可能!
”
为了激励别人,约翰·
库提斯在8年的演讲中曾不止一次地讲述过他早年申请驾照时的一段“趣闻”。
当时他坐在椅子上,接待他的小姐坐在柜台里,只能看见他的上半身,便问他有没有残疾。
“怎么跟你形容呢?
”约翰·
库提斯煞有介事地说,然后猛地双手撑住柜台跳了起来:
“这算不算残疾?
”当时吓得小姐几乎晕过去了。
他在对人介绍自己时说:
“你们看到的我没有双腿,但我却能做很多的事情,而有的人四肢健全,却什么也做不成,整天抱怨,为什么我不能这样,不能那样。
”在到一些地方演讲时,他不止一次地对听众说:
“现在我来到这里,就是想用自己的成长经历来激励别人——无论你现在的状况有多差,要永远想念明天可以更美好!
我现在每天都很忙,在世界各国演讲,我是在激励别人也是在激励自己,别对自己说‘不可能’,这是我这样一个高度残疾人永恒的信念,但愿通过我的演讲激励,它也会成为许多身体健全者的信念。
约翰·
库提斯被冠以世界激励大师这一称谓,他以不足1米高的残躯周游世界进行励志演讲的行为堪称举世无双。
更为可敬的是,他除了拥有永远激情的语言,激励别人的还有他一贯的行动。
面对世界各国的观众,约翰·
库提斯总给人一种“激情洋溢”的印象,他好像拥有永不枯竭的斗志,众多听过他演讲的人,常常会这样评价他。
近年来因为演讲,约翰·
库提斯到过中国若干座城市,让很多中国人见证了他的“传奇”。
7年前,他第一次来到中国,一句汉语也不会说,中国助理成为他的第一位汉语老师,经过不停地学习,现在约翰·
库提斯已经可以准确地说一些汉语了。
每个人都有对未来的期待,对未来的事业、成就和幸福的追求。
在期待美好未来的同时,每个人都要避免看轻自己。
面对未来时,我们最容易犯两个错误:
一个是觉得自己这辈子不会有大的作为;
另一个是料定别人不会有作为。
我在北大的时候就犯了第一个错误:
我断定自己这辈子基本上没有什么出息,因为我的父母都是农民,我长得太难看了,根本就没人看得上我等等。
断定到最后,我变得非常郁闷,最后得了一场肺结核。
很明显,第一种错误不能犯,原因很简单,人生的起点由不得你选择,你出生在什么家庭由不得你选择。
不过为什么人有两条腿?
就是为了让你跑,是为了让你跑得更快,只要你坚持跑下去,你就会跑出你自己意想不到的距离。
所以,大家记住,我们要做的是从现在开始,从我们这个点上开始跑。
所以,尽管我一开始比较自卑,但我还是相信,既然自己能从一个农民的儿子奋斗成北大的学生,我就能够从北大奋斗到更高的台阶,我从心底里相信自己能做到,所以我就做到了。
有的同学说:
“俞老师,我这个学校挺一般的,你看我未来还能有所成就吗?
”你看在中国企业家中间,不上学而成功的人:
哇哈哈集团的宗庆后和吉利汽车集团的李书福都没上过大学,宗庆后不照样弄出了中国最大的饮料公司?
李书福不照样弄出了中国最大的汽车集团之一,吉利汽车现在又把沃尔沃汽车给收购了,你说他们怎么会有这样的成就呢?
他们靠自己的专注、靠自己的努力、靠自己的喜欢、靠自己的热爱。
所以,我们对自己所学的东西,所从事的职业的喜欢、热爱和专注,比你的学位,比你上大学要重要不知多少倍。
还有同学说,我身边没有资源,我的同学都是什么部长的儿子,隔壁的是市委书记的女儿。
还有同学说,这个世界、这个社会真不公平,别人有的东西我都没有,你看他身上穿的名牌服装,我就没有,他用的是苹果电脑,我就没有,他用的是iphone,我连手机都买不起。
这都不是你能抱怨的,为什么?
因为这个社会本来就没有公平过。
你不努力永远不会有人对你公平,只有你努力了,有了资源,有了话语权以后,你才可能为自己争取公平的机会。
第二种错误你最好也不要犯。
为什么?
你会失去一个可能是未来跟你合作的事业伙伴。
比如说,你看到周围的同学,可能觉得班内最后几名基本上未来不会有出息,但是事实证明恰恰相反。
北大曾经对全班前五名的同学和全班最后五名的同学,毕业二十年后做过一个调查,调查的结果是全班最后五名的成就不次于前五名的同学。
全班前五名的同学的成就一般是教授或者是科学家,当然这个不能算不大,但是许多企业家、社会活动家,甚至政治家,都是来自班级里名次不怎么样的同学中。
所以,你千万不要看轻你班级里的同学,尤其是学习成绩比较差的那些同学。
所以,面对未来时,往往会出现两种人:
一种人是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并且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的未来会有所作为;
还有一种是从心底里不相信自己会有所作为的人。
未来成功的会是哪一种人?
一定是前面的一种人。
原因很简单,因为你的心有多大,你就能走多远。
中国著名的企业家、万科集团的王石想要不断攀爬世界的最高峰,爬了一次,还想爬第二次。
他知道,每一次征服都给自己带来一次新的高度。
人总希望自己成为伟大的艺术家,总希望自己成为伟大的事业家,或者伟大的企业家等等。
但是,为什么有的人做到了,有的人没做到?
就是因为做到的人,他一定从心底里相信,自己这辈子能做成事情。
人生像一年四季开放的花朵,有的花在春天开,有的花到了夏天才开,有的花要到了秋天才开,有的花要到了冬天才开。
人生奋斗是一辈子的过程。
20岁的时候就谈论自己有没有成就还太早,人生是看不到头的马拉松。
我们要拼耐力,拼专注。
也就是说,你现在有多少跟别的同学的落差,完全是微不足道的事情。
我们要做的是从现在开始奋力前行,不急不燥,看准目标,让自己的一生和自己的目标一起发出光辉灿烂的色彩。
当我们回头看的时候,觉得这辈子过得真值了。
如果能有这样的感觉,就算一辈子没有白活。
卓尔不群,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是所有人都喜欢的体验。
当你站到那样的位置,可能更愿意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有所建树,因为那样对你来说,处理所有的事情都会更游刃有余一些。
但是你要知道,若想拥有更富于创造力的生活,需要在生活的旅行包里增添更多的新元素,也需要摒弃最初的观念。
但如果你想在成功之路上走得更远,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放缓自己追求卓越的脚步。
对他的说法,我举双手赞成,但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和体验。
普遍看来,人们喜欢将眼光局限在单独的领域,因此远远地高估了绝大多数富有创造力的人。
诚然,你有可能在处理某些事情方面能力出众,但不可否认的是,创造力往往来源于对截然不同的事物的体验。
如果总是局限在某一个领域,每天做着同样的事情,伴随而来的恐怕就不是创造力而是消极厌倦的情绪。
但倘若你试着去经历一些新鲜事物,去接受一些新奇的想法,创造力便会不请自来。
比方说,现在设想你是一名职业作家,却捧着一本时装设计的书津津有味地阅读,并尝试将其中的设计付诸实践。
也许你会说,这不是在做着没有意义的事情吗,但慢慢你就会注意到,那些看起来毫不相关的设计布局的内容却正好填补了你思维方式上某个方面的空白,在下一次写作时,便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笔触的变化。
有些时候,这些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事物却在潜移默化中给我们灌注了全新的创造力。
除此之外,你也要明白,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永远荆棘满布,由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跌倒铺设而成。
也正是在不断的跌倒爬起中,我们从中吸纳经验,不断学习,从而让自己变得更加优异。
但并不是说我们所做事情产生的结果本身多么的精彩绝伦,有的时候它们甚至是负面的。
而我们的目标从一开始就需要定的准确,也许它也并非是那么的一鸣惊人。
通常来说,在有所创造前过分在乎结果是否成功,导致的结果往往是永远没有办法开始真正地去创造。
专注创造其本身吧,不要去理会结果如何。
坚持创新,坚持学习,获得卓越和成功,便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从听说凯鲁亚克的名字,到图书馆邂逅他的《在路上》,再到无意间借到这本书,然后决定翻开第一页,也许还不到半年的时间。
但是看完这部小说后,我发现自己已经跟着凯鲁亚克跑遍了大半个美国,甚至有种过了大半辈子的感觉。
如果说一部好的作品,是让人看了之后能够思考自己现在的生活,那么毫无疑问,《在路上》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看《在路上》,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你会有一种永远不愿意丢下这本书的感觉,看了前一段,你会忍不住想要看下一段,而且是那么迫不及待。
你永远不会知道下一个章节,萨尔和迪安会到那个地方,你也永远猜不到下一站,他们会遇上什么样的事情。
你只是在不安中期待,期待接下来的故事,会怎样上演。
这种感觉就好比四、六级考试中做英语阅读理解题目,尽管有些单词你不认识,但是你依旧会根据自己的猜测想要读下去,然后你就会有个大概的了解。
同样,在凯鲁亚克的笔下,有时候我们只能够了解大概,但是你会遏制不住内心的渴望,然后一口气读完。
那种速度与激情会灌满你的整个头脑,让你有一种想要立刻上路的冲动。
如今,《在路上》已经出版五十多年了,如果凯鲁亚克仍旧在世的话,他也已经快九十岁了。
但是,他的这本巨著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尽管有人说,它是美国五十年代“垮掉的一代”的《圣经》,凯鲁亚克本人也被称为“垮掉的一代”的灵魂人物。
对于我们这些不是“垮掉的一代”的年轻人来说,《在路上》好比一部唤醒内心野性的书,让我们知道,原来我们渴望的自由在他们看来是那么轻而易得,他们是那么不屑。
而我们的精神信仰,远远无法达到他们的高度,或许我们最多只能够成为一个“背包客”,借着“旅游”的名号行走在路上。
毫无疑问,《在路上》实际上的主人公不是萨尔?
帕拉迪斯,而是那个在他人眼中有些神经质的迪安?
莫里亚蒂。
迪安是一个人人都不敢相信,但是人人都羡慕的人物,但是与其说所有人羡慕他这个人,倒不如说羡慕他的那种生活方式,永远没有烦恼,永远不知道前方是什么,永远都靠着内心的那股冲动,永远生活在一种随兴所至的环境中。
这个人物有点像《春风化雨》里的基廷老师,永远遵从内心的选择,抓住今天,及时行乐。
而他不断追求那种在路上的感觉,其实是因为现实生活的空虚,他想要去追寻自己的信仰,哪里有他想要的生活,他就去哪里。
这样的人是没有牵挂的,也是没有烦恼的,就算有烦恼,对于他来说,也根本不算什么。
如果没有迪安,或许萨尔根本就不知道何为生活,在这个世上,最可怕的不是自己的人生一片苍白,而是你的人生道路在既定的轨道里行走,你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
好比迪安在夜半的街头喊出的那句质问和困惑:
“人类啊,你的道路是什么样的呢?
无外乎是圣童的道路,疯子的道路,虚无漂渺的道路,闲扯淡的道路,随你怎么样的道路。
”而无论是什么样的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都是自己认定的。
迪安也许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会让自己的生活陷入一种苍白之中,更不会让自己的人生陷入生活的囚牢里。
这样的人,无论是在五十年代的美国,还是在当代的社会,也许都不会得到很多人的承认,却无法不引来一片惊羡。
很喜欢小说的结尾,我甚至看了好几遍。
“于是,在美国太阳下了山,我坐在河边破旧的码头上,望着新泽西上空的长天,心里琢磨着那片一直绵延到西海岸的广袤的原始土地,那条没完没了的路,一切怀有梦想的人们,我知道这时候的衣荷华州允许孩子哭喊的地方,一定有孩子在哭喊,我知道今夜可以看见许多星星,你知不知道熊星座就是上帝?
今夜金星一定低垂,在祝福大地的黑夜完全降临之前,把它的闪闪光点洒落在草原上,使所有河流变得暗淡,笼罩了山峰,掩盖了海岸,除了衰老以外,谁都不知道谁的遭遇,这时候我想起了迪安?
莫里亚蒂,我甚至想起了我们永远没有找到的老迪安?
莫里亚蒂,我真想迪安?
”正如徐星说的,这是一种无可匹敌的结尾。
恰好我在看完之后,天空已经接近黄昏,金星马上就要升起,只是我依旧没有找寻到自己的路,那条没完没了的路。
午夜梦回里,我时常怀念当初坐着小面包车颠簸在云南的蜿蜒山路上,那些一手一脚垒起来的幸福哇,总是显得那么弥足珍贵。
我想但凡有些小女生情结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一个梦想——开一家咖啡馆、西餐厅、小清吧,或者小客栈。
我有个不大的小院子,三面环水,白天晒太阳,晚上看星星;
院子里有碧绿的草坪,种几棵栀子花或者白玉兰,浇花除草施肥,等花开花落;
在洱海边有个大大的木板露台,吹海风,看斜阳;
有个不大的壁炉,烤火烤肉烤地瓜;
有面墙的书柜,有个开放式厨房,有高大落地玻璃窗,有不拉窗帘直接观海也没关系的房间,有两只可爱的萨摩犬在草地上跑来跑去……
梦想照进现实的时候,是没有讨价还价的,所有的一切都得扛在肩上。
或者在你们的眼里,我是自由且幸福的,但是关于今天的幸福,还是有老长的一段故事,有汗水,有泪水,午夜梦回里,我时常怀念当初坐着小面包车颠簸在云南的蜿蜒山路上,那些一手一脚垒起来的幸福哇,总是显得那么弥足珍贵。
好吧,如果你有时间,我们就从头说起,我的“晴天”是怎么雨后天晴的。
2008年年底,我来到了当时大理很不知名的小渔村——双廊镇。
那是第一次到双廊,这一次意外的旅行,让我非常欢喜,也注定我和这里有着解不开的缘分。
一天下午和洱海边院落的主人聊天时得知,房东是外嫁双廊的女婿,算是这里第一代外地人,和我父亲差不多年纪,典型的商人。
越说越投缘,就这样,以每年5万元的年租金且年付的优越条件,我签下了合同。
没有太多的参考,就按我自己的喜好来吧,我喜欢的院子,干净、明亮、温馨、舒适,还有点小情调。
房价嘛,针对都市白领和家庭旅行的情侣为主。
硬件要好,比如水、电;
软件要跟上,比如院子里的花花草草,配备的各种咖啡水果,有足够大的公共空间喝茶,看书,晒太阳,目标定价在200~300元之间。
房间数量因地制宜,不要太多,就十来间。
我跑到银行,一张一张查询自己的银行卡,开始归总,把这么些年的积蓄全部倒出来。
算来算去,还是心里有点凉。
我就那么30万元,离预算的初始资金50万元还是差了长长的一截。
该找谁帮忙呢?
忍不住给爸爸打电话,说明情况后还不忘补充一句:
老爸,万一我失败了怎么办?
爸爸一本正经地说:
去做吧,丫头,知道你的个性,不会轻易罢休回头的,我们尽量帮你凑,失败了家里还有三分田地,养你也该够了。
泪水啊,就从眼角吧嗒吧嗒地掉了下来。
还得感谢一个朋友,我的闺蜜,慷慨解囊,从自己的小本营生中抽出了一部分,给了我莫大的勇气,在物质和精神上都狠狠地支持了我一把。
就这样,“晴天客栈”小工地热火朝天地开始了。
第一件事就是买足够的装修和建筑材料:
木料、水泥、沙石、腻子粉、钢材,等等。
那段日子过得是相当漫长,而且非常辛苦。
我始终是一个人在战斗。
凌晨5点多起床是常事,一般到晚上才会满载而归,还得拖着工人大哥慢点下班,帮我把建材搬进去,偶尔没有工人的时候,自己也就凑数,客栈一楼的所有木地板都是我一箱一箱扛进去的,第二天看着红肿的手臂,我悄悄地抹了点红花油。
也累病过几次,在住的客栈里泡脚,针灸,揉药酒。
第二天,还是继续像个男人一样干活。
装修是个煎熬的过程,其间很累,很苦,很多委屈,跟建材商磨,跟包工头磨,跟自己的内心磨,很多时候,梦里梦外,都是装修。
没有专业的设计师,没有专业的内装团队,只有我自己和一大堆身边至亲的人、至亲的朋友在帮助和鼓励我。
在双廊建房子搞装修不是件简单的事,要熬,再熬,继续熬。
下雨天,是师傅棋牌麻将时间,不出工;
请客天,不管村里谁家办事,大家都到齐帮忙,不出工;
师傅之间聚会,吃吃喝喝,不出工……直到熬到自己没有脾气,熬到村里请客自己也去凑个份子,熬到和当地人打成一片,入乡随俗。
终于,熬到云开见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