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449895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治未病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医治未病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医治未病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医治未病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医治未病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治未病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医治未病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治未病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治未病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修身行善,与道德教育是一致的;

强身健体,今天仍具有指导意义。

2.扁鹊

是中医历史上比较完整记录运用治未病理论进行防治的临床大家。

许多古籍中都有片段记载。

汉唐时期——治未病理论的形成

1.《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奠定了治未病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治未病的理论依据主要有“整体观念”、“阴阳平衡”、“邪正斗争”、“重视预防”、“适中有度”、“动静结合”六个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不需要展开或者进一步扩展,有很多理论以及相关书籍。

2.《难经》

主要是十一难、七十七难及八十一难中的条文。

1.全神的思想

隋唐时期的医家,治未病理论反映在养生学中。

其特点主要有:

道、儒、佛、医思想的汇通,以孙思邈为代表,其在治未病方面的贡献主要表现为一继承和发展了《内经》治未病思想,提出了“养性”之说,二是提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奠定了我国食养学的基础,三是强调房中补益,强调不可纵欲,四是融道、儒、佛、医于一体,收集、整理、推广养生功法。

道教的养生观主要有外丹、内丹、服气、胎息、吐纳、服饵、辟谷、存思、导引、行礄、动功等,进行发挥。

这一时期的人物主要有嵇康、葛洪、陶弘景、张湛等。

2.调气和保精

调气就是运用气功导引方法调整充实人身体内之气,是隋唐医家用以治未病的又一种方法。

《诸病源候论》及《备急千金要方》中均有记载。

3.食养食治观

《千金翼方.养老食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食疗养生方专篇。

指出:

“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

三.治未病的主要名家

1.张仲景

其治未病的观点主要有:

未病重防、扶助正气、既病防变、变而未重、瘥后及早调理康复。

2.华佗

动形防病,防五禽戏,药饵养生。

宋金元时期-----治未病理论的发展

1.<

<

太平圣惠方>

>

由宋代大医官王怀隐等编著,他强调“安人之本,必资于食。

救济之道乃凭于药。

故摄生者,须先动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2.《圣济总录》

书中治未病理论重视未病先防,并强调气在预防中的作用,指出万物壮老由气盛衰,人之形体也因气而荣,因气而病。

3.《养老奉亲书》

书中重视饮食调治和性情调摄,主张节制饮食,怡情悦性,顺应四时,以保全元气,安不忘危,守中实内导引运动,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4.《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和《素问玄机原病式》

刘河间在治未病理论上重视气、神、精、形的调养,更特别注重神和气。

提出了起居调其神,气功调其气,节欲保其精,饮食养其形等方法。

5.《脾胃论》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在防治疾病上强调脾胃元气为根本,在治未病上显示了一大特色。

具体方法分为节制饮食、安于淡薄、调节居处、动静劳逸、少思、寡欲、省语等。

6.《格致余论》和《丹溪心法》

书中重视不治已病治未病,只有先病而治才称得上明摄生之理。

他认为:

一要顺应四时而调养神气,二是宜淡宜甘以保养精气,三是收心养心以息肝肾相火妄动,平时宜远帷幕戒房事以保养阴精。

1.人和自然合一观

2.四脏之气皆禀于脾

3.食养倍胜于药

4.阳有余阴不足

5.吐纳导引

三.治未病的著名医家

1.李东垣

其治未病的思想主要有:

防病治病不忘脾胃;

调节饮食以益脾胃;

静心寡欲以保脾胃。

2.朱丹溪

在治未病理论方面主要有:

顺应四时;

节制饮食;

节欲保精。

明清时期——治未病理论的成熟

1.《养生四要》

主要辑录前人治未病理论有关养生论述,结合作者体验,归纳出防病治病的“四要”,即“寡欲”、“慎动”、“法时”及“却疾”四方面的内容。

其中“寡欲”即节食寡色,以保养精气;

“慎动”是使心常清净以调养神气;

“法时”乃顺应四时,以协调阴阳;

“却疾”是说慎医药重早治。

2.《医学入门》

作者认为治未病必须要精神内守,主张以理求静,寡欲以养心;

其次作者还认为《黄帝内经》所言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故能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此保养之正宗也。

3.《寿世保元》

在治病上重视调养体内,以恬脏腑调血脉为宗旨。

卷四“延年良笺”中有详细记录。

4.《类经》和《景岳全书》

《景岳全书》卷二所载“中兴论”,强调血气对人生命与健康的重要性。

在《类经》专门归纳了“摄生”一类,强调保养精、气、神对防病治病的重要意义,特别重视心神的主导作用。

5.《医学源流论》

对治未病理论的论述始终围绕元气进行分析,强调保养先天的重要性。

1.峻补“命门”和治形保精观

主要以张景岳为主。

2.早期治疗、控制未传和既病防变观

包括内外妇儿伤五官及口齿科,许多医家都留下了经验和名著。

3.综合调养观

包括了五脏调养、饮食保健、药饵保健及气功导引等。

4.动静相合观

提出静养精神动养形体的辩证关系。

5.冬令进补观

明清时期有的医家把运用膏滋方进行冬令进补而取得一定得疗效,逐渐引起众多医家重视。

现代不少人都把它作为冬令进补主要强身调养品,有作为健身以及改善体质的手段,是治未病的一个重要内容。

1.张介宾

主要观点是:

防治疾病尤当重视阳气;

摄生之要在于治形保精观;

注重改善环境用水。

2.叶天士

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

防止疾病传变;

重视食养;

注意存体;

保养真元。

3.曹庭栋

调脾胃,节饮食;

和情志,养心神;

慎起居,适寒暖。

治未病的法则

A.调气

一.调气的认识

《管子》云:

“精也者,气之精者也。

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也。

”说明了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1.气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黄帝内经》强调气在治未病中的作用,认为一是因为气由先天之元气与后天水谷之气组成,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内养机体外御邪气;

二是因为气是人体生长发育的根本;

三是五脏之气盛衰直接关系着人体的强弱寿夭。

2.历代医家发挥

《备急千金要方》列“调气法”专篇;

《圣济总录》主张调气以健身,抵御外邪,能积极防治疾病;

刘河间与李东垣亦有论述。

明清时期注重调气治未病的医家比较多,张介宾指出元气是生命的根本,由此则防治疾病才能达到目的;

《寿世保元》说:

“人生以气为本,以息为元,以心为根,以肾为蒂......人呼吸常在心肾之间,则血气自顺,元气自固,七情不炽,百骸之病自消也”。

徐灵胎独重元气,认为元气决定人体是否会得病,体制是否虚弱,疾病是否轻重等。

可以说重视元气的这些观点与明朝命门学说盛行有很大的关系。

二.调气的功能

1.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抗邪防病

刘河间认为万物的生、长、壮、衰、病、死,均取决于气的盛衰乱决。

他在《素问玄机病源式》中说:

“夫气者,形之主,神之母,三才之本,万物之元,道之变也”。

李东垣更明确指出:

气为生化之根,故精和神均耐气而生。

喻昌在《医门法律》中说:

“卫气护卫于外,内能固守营阴,外能抗御邪气,故调和营卫则能防患于未然,是身体长盛不衰。

2.维持正常的生命功能,运行不息

升降出入是气的运行方式,其变化直接影响元气盛衰,影响其防病能力。

《素问.六微旨大论》说: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神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刘河间与李东垣对这一问题也有阐述。

3.维持正常的生命旺衰,延长寿限

元气根于肾,藏于丹田,经由三焦通达周身以推动和激发五脏六腑等一切组织器官得功能活动,是人体生化活动的本源。

三.调气的方法

1.顺应四时,起居有常

2.劳逸适度

3.调和饮食,勿偏五味

4.情志安和,省言少语

5.吐故纳新,导引行气

6.慎用热药,勿伤正气

以上这六条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就不多赘述了。

B.固精

一.固精的认识

1.精是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

《管子》认为:

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脏以为泉源。

浩然和平,以为气渊,渊之不涸,四体乃固,泉之不竭,九窍遂通,乃能穷天地,被四海。

《内经》更重视固精的重要性。

张仲景提出勿令房事过多,孙思邈要求节欲以达到固精,陶弘景从精神形的关系来强调固精的重要性。

宋金元时期的医家在防病治病中强调固精,主要有刘河间与朱丹溪。

明清时代医家重视固精在人体的重要作用。

主要有张介宾与叶天士为代表,《临证指南医案》中强调,精伤乃至虚劳、中风、眩晕形成并加重,必须调养阴精以达到固精的目的,以使病情减轻而不进一步传遍。

二.固精的功能

1.精是人体生命的根本

2.阴精贵充盈固秘

该观点认为阴精充盈固秘,则人体得养,强健无病,否则诸病不断。

3.阴精难成易亏

三.固精的方法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藏精泻火

2.摄精节欲

3.保精定志

4.补精节劳

5.填精防衰

这几条也就不展开了。

C.养神

一.养神的认识

1.治未病要很好的养神

主要是老子和庄子提出的清静无为思想,他们认为治未病一定要养好精神,而只有安静才能达到养神,犹如河水,水静犹明而精神。

这一点在仍具有指导意义。

2.历代医家的发挥

《内经》奠定了治未病理论中有关养神法则的基础。

以后历代医家的关注,一是说明养神是以安静为主要方法;

二是养神要与调养情志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显效;

三是养神要与气功中静动结合起来,以获得更好疗效。

主要有陶弘景,孙思邈,刘河间,***,曹庭栋等医家。

二.养神的功能

1.主宰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

2.在生命活动中的抗邪防病作用

3.养神必须清静内守

三.养神的方法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1.调摄情志

2.顺应四时

3.少思寡欲

4.静耳抑目

5.要练静功

D.食疗

一.食疗的认识

1.食疗食养保持体内平衡

早在西周时期已经认识到,饮食调配的重要性和饮食治疗疾病的作用。

今天已经有膳食治病的专著了。

五味调和才能养五脏,《素问.脏气法时论》说: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

其次,应该注意,饮食必须有节制,才能达到目的。

一旦饮食失节则会为丧生的主要原因,《素问.痹论》说: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这一方面涌现出的一家主要有张仲景,孙思邈,陈直,邹铉,朱丹溪,忽思慧等,明清时期主要是《寿世保元》为代表。

二.食疗的功能

1.早期食疗食养,以固后天之本

2.以食代药,先食而后药

3.饮食有节提高防病治病能力

三.食疗的方法

主要有两个方面

1.要辨证论治

2.食养者则宜讲究食早、食少、食淡、食缓和食软

E.补虚

一.补虚的认识

1.补虚扶正是用要治未病的重点

在中医理论中,应用药物来扶正补虚,是治未病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通过扶正补虚又可以达到驱邪的目的。

2.历代医家补虚的发挥

汉唐医家对补虚的认识以养生、延年为主,代表人物有孙思邈。

金元时期李东垣与朱丹溪也有论述,直至明朝,张介宾更是以温阳补虚为法,特别注重命门之火的补益。

在清代使之更进一步完善,主要医家有徐灵胎、薛立斋、叶天士、王士雄、王旭高等,强调平调缓补、量体用药,补虚之品不宜偏向,应审体质盛衰、阴阳消长、择和平纯粹之品保精生长。

二.补虚的功能

1.补阴阳气血

2.补五脏

3.通补奇经

三.补虚的方法

1.阴寒质用温热散寒

主要表现:

面色灰暗,喜热畏寒,肢冷无汗,或关节冷痛,或转筋囊缩,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紧或沉迟。

治法:

温阳散寒

方选:

桂附理中丸或者金贵肾气丸加减

2.阳热质用清润滋阴

面色红赤,声高神旺,畏热喜凉,口渴多汗,小便黄而少,大便干结,病发易见高热,舌红苔黄,脉有力或数。

清热凉润,养阴生津

沙参麦冬汤加减

3.阳虚质用温阳补虚

畏寒自汗,手足欠温,精神疲乏,小便清长,大便溏泄,或者腹痛绵绵,喜温喜按,或腰痛膝软,阳痿遗精,舌淡胖嫩,苔滑,脉沉迟无力。

温阳补虚

方药:

金贵肾气丸,右归丸,全鹿丸均可

4.阴虚质用养阴补虚

形瘦,两颧发红,口燥咽干,午后潮热,遗精,盗汗,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养阴补虚清热

首乌延寿丹加减

5.肝阳质用平肝潜阳

面赤,眩晕头痛,心烦易怒,多梦失眠,耳鸣口苦,或有肢体麻木,甚或突然昏仆,转成中风,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平肝潜阳

杞菊地黄丸或天麻钩藤饮加减

6.血虚质用补血益气

面色萎黄或淡白,唇甲无华,头昏眼花,心悸怔忡,或失眠健忘,或肢体麻木,舌质淡,脉细弱。

养营补血益气

当归补血汤,四物汤,归脾汤

7.痰湿质用调补温化

形体肥胖,口中粘腻,声音重浊,或嗜食肥腻,或者咳吐痰涎,或者胸脘痞闷,或眩晕身重,舌胖大,苔腻,脉濡或沉滑

调补温化

六君子汤合肾气丸加减

8.瘀血质用活血化瘀

面色紫滞,肌肤甲错,皮肤局部有瘀斑,或身体某部刺痛,固定不移,或有包块,推之不动,或者咳血、吐血、便血,其色暗红,舌质有瘀斑或瘀点,脉象细涩或沉涩。

活血化瘀

当归芍药散合当归补血汤加减

9.气虚质用益气平补

面色白而无华,气短声低,身倦乏力,或咳喘心悸,或内脏下垂,饮食减少,自汗,平时常易感冒,舌淡苔白,脉象细弱

益气平补

薯蓣丸

10.正常体制不用药物

面色红润,发育良好,精力旺盛,能耐寒热,饮食睡眠正常,二便调和,舌淡红润,脉缓和有力。

适时调补

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旨,可以结合时令气候变化,进行调补,使其春夏阳不过亢,秋冬阴不过盛,服用药性缓和,阴阳气血俱补之品。

治未病的内容和应用

A.生活起居治未病

一.起居有常

是指日常作息的规范化,其中最重要的是昼夜节律。

否则会引起早衰与寿损。

《素问.四季调神大论》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及春季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夏季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成秀”;

秋季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

冬季应“早卧晚起,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有所得”。

二.安卧有方

一是保证足够的睡眠;

二是注意卧床宜软硬适宜,过硬,全身肌肉不能松弛得以休息,过软,脊柱周围韧带和椎间关节负荷过重,引起腰痛;

三是使用枕头一般离床面5-9cm为宜,过低可使头部血管过度充血,醒后出现头胀面肿,过高可使脑部血流供应不畅,易造成脑血栓而引起缺血性中风;

四是也要有正确的睡眠姿势;

五是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晚饭不宜吃得过饱,也不宜吃刺激性和兴奋性食物。

三.谨防劳伤

包括慎房帷及劳作伤。

四.居处适宜

《内经》指出:

“高者其气寿,低者其气夭”。

古代养生家对居室养生的要求是:

宜简朴幽静,并对朝向、亮度、痛风等条件亦有明确要求。

五.衣着宜忌

衣着服饰对人健康的影响,主要与衣服的宽紧、厚薄、质地、颜色等有关。

对于养生的服装要求,古人明确提出“春穿纱,夏着绸,秋天穿呢绒,冬装是棉毛”。

同时强调“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加衣”。

B.饮食调理治未病

一.保护脾胃

1.饮食有节,合理安排膳食

2.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

3.选择适宜的食物

4.注意饮食宜忌

二.常用饮食调理法

古人积累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主要有

1.叩齿法

2.咽唾法

3.饭后摩腹散步

4.常吃健脾益胃的食物:

大枣,蜂蜜,莲子,薏苡仁,胡萝卜。

5.适当服用健脾易胃的中药:

黄芪,党参,黄精,茯苓

C.劳动运动治未病

一.劳动运动保健的原则

1.要注重意守、调息、动形的协调统一

2.要做到适度不疲,循序渐进

3.要做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二.常用的劳动运动保健方法

1.散步:

是指不拘形式,闲散从容地踱步。

2.郊游

3.舞蹈《红炉点雪》说:

“歌咏所以养性情,舞蹈所以养血脉”。

D.情志调摄治未病

一.清静养神

1.气功练神法

2.修性怡神法

二.调摄情志

常见方法主要有:

1.以情制情法

2.移情法

3.升华超脱法

4.暗示法

5.开导法

6.节制法

7.疏泄法

H.药物调理治未病

一.药物调理的原则

一是本着积极的预防和及时的治疗原则;

二是要坚持调补结合的原则;

三是强调辨证用药;

四是坚持三因制宜的原则。

二.补养药物的剂型与用法

1.汤剂的煎服法

2.丸、散、酒、露的特点

3.自制膏滋药

4.药膳、药粥

三.常用补养药物和配方

1.常用补气中药:

人参,西洋参,山药。

2.常用补血中药:

枸杞子,阿胶,何首乌,当归。

3.常用补阳中药:

鹿茸,肉苁蓉,杜仲,冬虫夏草。

4.常用补阴中药:

山茱萸,百合,沙参,麦冬,灵芝草。

I.针灸按摩治未病

一.自我点穴

1.头部点穴:

(1)点按风府

(2)点百会、四神聪(3)点印堂(4)点太阳(5)点人中

2.上肢点穴按摩:

主要是中冲、少冲、合谷、列缺、内关。

3.下肢点穴按摩:

主要是足三里和委中。

二.艾灸保健法

1.自我艾灸保健法

2.被动艾灸法

三.按摩养生法

1.双手拍头

2.按摩后脑

3.梳头浴面

4.旋摩耳轮

5.叩齿咬牙

6.弹鸣天鼓

7.搅海咽津

8.运目弹睛

9.按摩颈项

10.按摩腹肋

11.搓腰揉肾

12.拍打经络

13.全身拍打

14.敲打命门

15.搓手浴面

16.摩掌熨目

在诸多高手面前不敢多说一句话,怕怕(⊙o⊙)哦。

J.气功调摄治未病

一.气功的流派

1.吐纳派

2.禅定派

3.导引派

二.常见的气功功种

1.静功

2.松功

3.内养功

4.保养功

5.站桩功

对于气功的养生就不展开了,供参考学习交流。

K.房事调谐治未病(这部分内容略去,可能更适宜于在肾脏内外科以及内分泌里面交谈)

搜集整理最新网络资料,治未病链接:

一.治未病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治未病英文名称:

preventivetreatmentofdisease定义:

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产生和发展的治疗原则,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所属学科:

中医药学(一级学科);

治疗学(二级学科);

治疗学总论(三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治未病”词语见于《内经》多篇论文,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

国家提出了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重点转变的“前移战略”,这种健康维护理念的变化与中医治未病的主导思想息息相关。

继承发扬《内经》“治未病”理论与“摄生”法则,创新出现代的“中医预防(医)学”与“中医保健(医学”。

含义

现代认知治未病-三个层次治未病-内涵与范畴治未病-基本原则可行性必要性现实意义落地平台。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

“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

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夫:

口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

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二.治未病-基本原则

1.定期体检,见微知著结合国家劳动保险制度,建立突出中医特色的体质辨识中心或体检站,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定期体检,“辨病”与“辨体”相结合。

开发“体检-预防-保健-诊断-治疗-体检-康复”为一体的环式治未病保健诊疗链,建立完善的体检资料数据库,动态观察和规范管理,定期开展随访和健康教育。

定期体检内容不但包括身体疾病、心理疾病、中医体质类型和亚健康状态,及时发现“疾病微征”或“隐态”,且利于早期逆转,恢复健康。

通过体检,及早发现并防止疾病传变。

2.重视先兆截断逆转先兆症状是疾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的关键,如对中风的潜证“无者求之”的早期治疗,如出现肢体麻木、沉滞者为脉络阻滞,予活血通络之丹参、红花、川芎、赤芍、鸡血藤,若见眩晕则予平肝熄风之钩藤、天麻、石决明、菊花等,从而预防中风的发生,治中风于未发之时。

对一些反复发作,发病有规律的疑难痼疾,如现代医学中的免疫性、过敏性及内分泌、神经系统或者一些病因尚未明了的疾病,运用中医治未病方法,注意缓解期的扶正固本,结合情绪调摄、体育锻炼,疗效确切。

研究表明,将糖耐量减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干预组和对照组,中药干预组具有延缓患者糖耐量降低发展到糖尿病,从而进一步延缓糖尿病并发症及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及延长其生命。

3.安其未病防其所传未病,指尚未患病的肮脏或部位,与“已病”和“成病”相对而言。

如,糖尿病,其特征是持续高血糖,其病理基础是胰岛细胞功能损伤,若血糖控制不良,久之则引起心、脑、肾、眼等脏器的损伤和病变。

因此,对糖尿病,则在十分重视早期治疗的达标和胰岛功能的修复的同时,选用中药重点养阴,活血通络中药目前,脂肪肝的检出率日益增多,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