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律通则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444158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联律通则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联律通则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联律通则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联律通则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联律通则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联律通则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

《联律通则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联律通则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联律通则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

(5)某些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两种序列(或系列)之间相对,如,自然数列、天干地支系列、五行、十二属相,以及即事为文合符逻辑的临时结构系列等。

第十二条巧对、趣对、借对(或借音或借义)、摘句对、集句对等允许不受典型对式的严格限制。

第四章附则

第十三条本通则作为楹联创作、评审、鉴赏在格律方面的依据。

由中国楹联学会解释。

第十四条本通则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

2007年6月1日公布的《联律通则(试行)》同时废止。

下面是解读〈联律通则〉

一、楹联作为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独立文体,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从各种文学形式来看,楹联与包括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等在内的其它文学体裁、语言、文论术语之间,既有互相包容、渗透、扶翼的共性,又有自己的规律、定则。

这里重点强调的是楹联与不同的文学体裁及文学形式之间的区别。

我们知道,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都包含、渗透有对仗的内容,如王勃的骈体文《藤王阁序》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再如曹植的《洛神赋》

“翩若惊鸿,

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

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

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唐诗: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等都包容渗透着对联的内容。

但我们仔细观察,是否和我们所说的对联要求相吻合呢?

不尽然,对联有自己的规律与定则,《联律通则》就为我们规范了这一规律与定则,为我们创作与欣赏对联,提供了明确的要求。

二、楹联是传统的格律文学,具有格律性、典型性。

凡不符合联律基本要求的作品就不应称其为楹联。

这儿强调的是,不按对联格律要求写出来的,尽管上下写字数相等,互相对仗的两行字,也不能称其为楹联,那么什么是格律呢?

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指对联中有关平仄、词性、语法修辞,以及书写张贴等方面的格式与规律,其核心是对仗。

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即:

字句对等,词性一致,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相对、语意相关。

比以前的要求更明确化了,将于后一一进行详细解析。

三、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每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从形式到内容均为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联的基本特征:

“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前面所举的例子当中有“词语对仗”,但“声律协调”却和联律不尽一致。

词语对仗就是所说的:

“天对地,雨对风,大路对长空……声律协调就是指: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在后面有关内容里将详细解读。

四、楹联文体的规定性、适应性,要求创作与赏评坚持创新而不离传统体范,重律而尤见时代风范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对联创作过程中即要有时代性,要敢于创新,又不能有悖于传统体范。

以上四条是对《联律通则》引言的解读,从总体上概括介绍了对联的基本内容,使我们对对联能有个初步的整体感知。

下面就结合第一章基本规则来具体讲解一下对联的六要素,这是本次学习的重点内容。

  第一条字句对等。

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

一言:

墨==泉

二言:

花好=

月圆

三言:

书锦绣

绘宏图

四言:

风梳碧柳;

雪印红梅。

五言:

山因禅寺静;

风为草斋凉。

六言:

此是山阴道上;

如来西子湖边。

(绍兴东湖联)

七言:

莫放春秋佳日过;

最难风雨故人来。

(孙星衍)

八言: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题杜甫草堂联)

九言:

花雨能仁,祝嵩龄亿载;

昙枝普茂,巩海甸三乘。

(《万寿圣典》)

以上例子意在说明字句对等。

可见一幅对联,上联字句数与下联字句数必须相等。

词性对品[即词性一致]的问题,还有不少诗友搞不清楚,提到词性,我们首先要明确词性的分类:

即实词和虚词。

实词:

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

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有:

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所谓“词性对品”,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从严格意义上说,是每个字的词性),应当尽可能相同或相近。

词类相同是对联“对偶艺术”的精髓所在。

即上下联相应的字词要用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具体来讲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数量词对数量词。

我们来看下面一联:

开卷神游千载上;

垂帘心在万山中。

请大家逐字分析对应的词性。

这联里,“开/垂”和“游/在”都是动词,神/心”和“卷/帘”都是名词,“千/万”都是数词,“上/中”都是方位词,属名词范畴。

月斜诗梦瘦;

风散墨花香。

月-风—名对名,斜-散—动对动,诗-墨—名对名,梦-花—名对名,瘦-香—形对形。

更严格一点说,不但词性要一致,而且词语所代表的概念也要相当,也即要尽可能相类似或相对衬。

这也涉及到对联的宽工问题。

上下联两个词语共同所属概念的范畴越小,对仗就越工,反之则越宽。

如:

“中国”对“雄鸡”,其共同范畴是事物,那么,“晓日”对“雄鸡”就缩小为自然物,“骏马”对“雄鸡”,就缩小为动物,“老鸭”对“雄鸡”,就缩小为家禽。

春前有雨花开早;

秋后无霜叶落迟。

此联为传统的自然描景联,它没有任何政治意义。

最大特点就是对仗工整,上下联第一个字“春”、“秋”为时令类名词,第二字“前”、“后”均为方位词,第三字“有”、“无”为副词,第四字“雨”、“霜”为均为天文名词,第五字“花”、“叶”为植物,类名词,第六字“开”、“落”均为动词,最后一个字“早”、“迟”为形容词。

对联词类相近,词性相当,结构相似,字数相等构成对联的对称美。

对联中词性的“正对”关系指对联中上下联所对应的词,必须是同词性。

符合这种对应关系的,称为“词性对仗”。

竹因临水情斯畅;

兰以当风气亦和。

联句上下第一字“竹”、“兰”均为草木类名词,第二字“因”、“以”均为介词,第三字“临”、“当”均为动词,第四字“水”、“风”均为天文、地理类名词,第五字“情”、“气”均为人文类名词,第六字“斯”、“亦”均为助词,第七字“畅”、“和”均为形容词。

再如:

急水与天争入海;

乱云随日共沉山。

(杭州越秀山镇海楼联)

联中上下首字“急”、“乱”均为形容词,第二字“水”、“云”均为天文名词,第三字“与”、“随”均为动词,第四字“天”、“日”为天文名词,第五字“争”、“共”均为副词,第六字“入”、“沉”均为动词,第七字“海”、“山”均为地理名词。

对仗也是极工的。

名词的义类相对在工对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比如,在出句中有“风雨”一词,首先要考虑到“风雨”是天文类名词,仄声,并列结构,在对句中必须用天文类名词对仗,而且要以平声的并列结构属对。

比如,可以选用“星辰”、“冰霜”、“云霞”等相对。

如用“日月”属对,则为失对,如用“晚霞”、“星光”则犯了词性失调的错误。

因“晚霞”、“星光”均为偏正结构名词。

如用“山河”属对,则不为工对,只能算作宽对了。

如用“鱼龙”相对,则犯异类相对的弊病。

所以大家在创作对联时,要充分考虑门类的问题。

天文对天文或地理,在对仗中,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对仗是较普遍的。

咱们说说词性,认真记!

一、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

1.名词对名词:

名词:

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有人物名词:

如学生、群众、老人、妇女、同志、叔叔、汉族、作者等;

有事物名词:

如笔、杉木、蜗牛、猎豹、棒球、战斗机、冥王星、思想、中学、物理、过程等;

有时间名词:

如上午、过去、将来、午夜、三更、己丑、世纪等;

有方位名词:

如东南、上面、前方、内部、中间等。

名词对名词:

即在联语中重用名词的作用。

诗写梅花月;

茶熏谷雨香。

高天悬日月;

深水映春秋。

长空携丽日;

大地落祥云。

在以上联语中,第一例中名词占去十分之八,以“写”、“熏”二字为动词。

作者以简约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副春天的画面,其构思之精巧,立意之独别,可见一斑。

第二例、第三例以“悬”“映”、“携”“落”为动词,以开阔的视野,一上一下,写出了大自然所特有的时空景色。

再如晚清黄遵宪写过这样一副言志联:

药是当归,花宜旋覆;

虫还无恙,鸟莫奈何。

作者借四种不同的花鸟草虫成联,意在抒发归隐后的复杂心态。

“当归”即中药当归,“旋覆”即中药旋覆花,“无恙”为虫名,“奈何”即杜鹃。

联语中的当归、旋覆、无恙、奈何均为双关词,作者在这里要写的并不是物之本身,而是由字而引伸的双关寓意。

以抒发不甘寂寞、与命运抗争的一种心态。

2.动词对动词:

动词:

表示动作行为及发展变化的词。

有行为动词:

如跑、唱、喝、敲、吆喝、盯、踢、闻、听;

有发展动词:

如生长、枯萎、发芽、结果;

有心理动词:

如喜欢、恨、气愤、觉得、思考、厌恶;

有存现动词:

如消失、显现、有、丢失、幻灭;

有使令动词:

如使、让、令、禁止、勒令;

有能愿动词:

如会、愿意、可以、能够、宁可;

有趋向动词:

如来、去、上、下;

有判断动词:

如是、为、乃。

对的时候尽可能按照不同的小类相对,动词对动词:

即在联语里重用动词的作用。

如:

水清石出鱼可数;

人去楼空鹤不归。

(杭州孤山放鹤亭联)

在简短的联语中,动词几乎占去了一半,出、数、去、空(亦作动词用)、归,但用词极巧,不因重动而使联语有雕琢之感,令人读之生情、意境洞出,给人一种缠绵、空旷、沧桑变幻之感,余味无穷。

北京潭柘寺有一副写弥勒佛的佳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联语重用动词“容”、“笑”两字,把弥勒佛大肚笑口、笑容可掬的形象描绘得一览无余。

上联写外貌形态,下联写内心情态,“容”、“笑”两字分别三出,用字精到,层层迭进,通俗谐趣,发人深省。

3.形容词对形容词:

形容词:

表示事物性质、状貌特征的词。

有表形状的:

如大、高、胖、瘪、细、壮;

有表性质的:

如甜、好、香、漂亮、圆滑、机智、单调;

有表示状态的:

如快、浓、满、多、迅速、悄悄、、、

形容词对形容词:

即在联语中注重对形容词的作用。

如赖少其为无锡鼋头渚通芬堂所撰一联:

湖阔鱼龙跃;

山阴草木香。

作者在简练的联句中,竞用了四个形容词,以“阔”饰“湖”,以“跃”饰“鱼龙”,以“阴”饰“山”,以“香”饰“草木”,连贯自然,与景物相配,十分得体,无见雕琢。

上海孙中山故居有一联为孙中山所撰:

满堂花醉三千客;

一剑霜寒四十州。

此联在气度上重用了“醉”、“寒”两字,一“醉”字便将此地风光之高绝写得惟妙惟肖;

下联化用唐朝诗人贯休诗句“一剑霜寒十四州”,其将十四移位,借喻以武力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决心。

“寒”用在这里,是隐喻革命斗争之严酷性。

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

都是巧用形容词的好对。

4.数量词对数量词:

数词:

表示事物数目的词。

有确数词:

如1、2、3、一、二、三、壹、贰、叁、二分之一等;

有概数词:

如几、一些、左右、以下、余……;

有序数词:

如第一、第二、老大、老三、初九、初十……。

量词:

表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

有名量词:

如尺、寸、里、公里、斤、两、辆、角、元;

有动量词:

如把、次、趟、下、回、声、脚、幢、座。

如,苏州闲吟亭联:

千朵红莲三尺水;

一弯明月半亭风。

此联以白描手法写景,似不加半句渲染,然细心看去,便知作者在其中有意创造了意境。

千朵红莲衬托三尺湖水,一弯明月设置半亭微风,岂不是一幅绝美的园林风景画?

这其中,千朵、三尺、一弯、半亭在联内所起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

北宋刘攽才思敏捷,博学出众,曾与司马光同修《资治通鉴》。

一次,宰相王安石有意难他,出一上联让刘攽对,刘欣然应对,由此,王安石很赏识他,联曰: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

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北斗映水,恰为十四颗星斗,孤雁披月带影,依稀如作双飞。

联语构思绝巧,立意奇美。

联中连用六个数词,四个方位词,不显堆砌,反而以意境取胜。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叶风篷,下九江,还有十里;

十里远,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

这副数字联巧在连续嵌入自然数,上联顺排,下联逆推,难度较大。

据说上联为明嘉靖年一船夫于九江渡口向当年状元罗洪先求对,罗竟哑口无言,故为传世绝联。

下联被今人李戎翔对出,下联的“九里香”指的是一种木料,据说1943年有人找这种木料,花了一年时光方弄到手。

1959年,佛山市一位老工人装修,因需要此料,只两天便从十里远的农村找到了。

李戎翔闻听此事,抚今追昔,有感而发,欣然对出下联。

5.代词对代词:

代词:

在汉语中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的词,称为代词。

代词分为:

人称代词:

你、我、他、咱们、自己等;

疑问代词:

谁、哪、什么、怎么、多少、多么;

指示代词:

这、那、这里、那么、这样。

古汉语文言虚词的其、何、孰等也为代词范畴。

请看民国年间楹联大师刘师亮写的一副嘲弄军阀的对联:

你革命,我革命,大家喊革命,问他一十八年,究竟革死多少命;

男同胞,女同胞,亲爱结同胞,哀我七千万众,只能同得这回胞。

作者以口语诗入联,真乃入木三分,切中要害。

语中巧用了人称代词“你”、“我”、“大家”、“他”、“男”、“女”、“同胞”、“众”、“命”,疑问代词“多少”,真可谓句句有力,字字见工。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曾为一家理发店写过一联: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作者语意双关,虽包含杀机,却耐人寻味。

联句以疑问式处理,巧用疑问代词“几许”、“如何”,如向世人证明手段,显出作者英武、洒脱的英雄气慨。

又如金圣叹所撰一联:

真读书人天下少;

不如意事古今多。

此联尾的一“多”一“少”,道出了世间的两大道理,天下读书之人多矣,然真读书人甚少,强调一个“真”字。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道出了世途的艰难。

二者类比,以多少量之,也引人深思。

二、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1.副词对副词:

副词:

起修饰或限制动词或形容词作用、表程度或范围的词。

有程度副词:

如很、极、非常、太、过分等;

有时间副词:

如已、刚、才、将、要等;

有范围副词:

如都、全、总、只、仅等;

有情态副词:

如正好、果然、刚好、依然、全然、悄然等;

有语气副词:

如准保、确实、不、没有、岂、难道、尤其、甚至、绝对等;

有重复副词:

如又、再、还、仍等。

四面云山都到眼;

万家忧乐最关心。

(长沙天心阁联)

联句中第五字“都”、“最”为副词,纵观全联,两字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若省略了此两字,整个对联便索然无味了。

未许田文轻策马;

愿逢老子再骑牛。

(函谷关犹龙阁联)

未、轻、愿、再都是动词前的副词,未表示否定,轻表示程度,愿表示祈使,再表示范围。

侧身天地更怀古;

独立苍茫自咏诗。

(成都杜甫草堂联)

自对更是副词,更表示程度,自表示范围。

这里强调的是副词对副词。

又如:

2.介词对介词:

介词:

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的词。

从、往、在、当、把、对、同、为、以、比、跟、被、由于、除了等。

请看周恩来写的一副联: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中读书。

联句首字“与”、从”为介词,是介绍与什么人共事、从何处读书的道理。

用语精练、直接、自然,给人以鲜明、清晰的感觉。

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山东曲阜孔府门联)

联句字“与”、“同”、“咸”、“并”均为介词。

再看下联:

与人当宽;

自处当严。

“与”、“自”两字用在联首,当介绍“人”和“处”两字以给动词“宽”、“严”,组成结构,联句简约、洗练、明了,为介词入联的典型范例。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原和本,因和为都是介词,前者表示状态,后者表示原因。

3.连词对连词:

连词:

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

如和、同、跟、不但、而且、只要、而且、与其、尚且等。

熟视无睹,诸君尽管贪污作弊:

有口难诉,我辈何须民主自由。

此联是讽刺国民党贪污腐败,扼杀民主自由的一副对联。

联中使用了连词“尽管”、“何须”在联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使联语的双关语气得以发挥,增强了对联感染力。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谁解析一下此联,并说出连词及其作用?

此联为王湘绮写的讽刺袁世凯的,被近代人视为名联。

此联不但采用了嵌字法、转意法,而且还巧妙地运用了虚词的作用,使联句情趣动人,感召力强。

这里“犹”和“而”是连词,都是表示连续前后名词的。

因为“是”作代词用,内嵌了民国总统四字,直斥曹锟贿选的民国总统不是东西。

4.助词对助词:

助词:

附着在别的词后面、独立性差、无实义的一种特殊的虚词。

助词系独立性最差、意义最不实在的一种虚词,多用在词、词组、句子后边起辅助作用。

助词包括结构助词(的、地、得、所),时态助词(了、着、过);

语气助词(呢、吗、吧、啊),另外,所、着、等、似也属于助词,古文言文中之、乎、矣、也等属于助词范畴。

虽此类词独立性最差,但它在语言中却起到非同小可的作用。

有的联句因一字之差,则谬之千里,使用得好,可使联句增色,情趣盎然。

如苏轼题广东真武庙联:

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

有降龙伏虎手段,龟蛇云乎哉。

末三字以云乎哉对焉耳矣,是语气助词相对,使语言生动活泼。

又如周亮工题仙霞岭关帝庙联:

拜斯人便思学斯人,莫混帐磕了头去;

入此山须要出此山,当仔细扪着心来。

“着”对“了”是时态助词相对。

联中语言幽默尖刻,对迷信的混帐给以冷嘲热讽,嬉笑怒骂,读了顿觉舒畅。

5.拟声词对拟声词:

拟声词:

模拟事物的声音的词,如哗哗、轰隆隆、淅淅沥沥、咚咚、噼里啪啦、哗啦啦、滴答、喔喔、旺旺、喵喵、唧唧、叽叽喳喳、啪啪等。

有人曾写过这样一幅对联,以讽刺那种对母、对妻两种面目的人,联曰:

老母任磕头,哎哎哎,嗳嗳嗳;

娇妻只努嘴,哦哦哦,噢噢噢。

一串简单的语气词,像一副漫画,活画出两副迥然不同的面孔,惟妙惟肖,再加之上联一个“任”字,下联一个“只”字,使其形成鲜明的反差。

杭州岳飞祠有一幅嘲讽秦桧夫妇的对联:

唉!

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是;

啐!

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

岳飞祠有两个白铁铸成的秦桧夫妇像,跪在岳飞像前,有人撰以此联,作者以秦桧夫妇互责互怒的口吻入联,以丑化他们的肮脏灵魂,作者以语气词入联,一“唉”一“啐”,惟妙惟肖,妙趣横生,令人至信。

6.叹词对叹词:

叹词:

表示感叹或者呼唤答应的词。

如啊、哎、哦、噢、哼、呸、唏、呀等。

叹词,对事物有慨叹时用,独立于句之外。

古有噫、吁、嗟、唉、呜呼等。

有关词性相对的问题,今天就讲到这里,其实,虚词在对联中是可很宽泛的,只要虚词相对即可,不必太过拘泥。

(对好名词、动词、形容词就好。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结构对应,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当相同或相似,就是说出句在句法上按怎样的语法组成的,则对句组成语法必须相同。

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联合结构对联合结构,介词结构对介词结构,动补结构对动补结构等。

联句结构之优劣,决定对联的成败,所以,完整地组织联句,有利于突出主题,使对联富有艺术感染力,是撰写对联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半天开佛阁;

平地见人家。

(峨媚山圣积寺联)

出句和对句都是由一个双音节偏正结构和一个三音节动宾结构组成,其意义单位和节奏单位一致,使人读之上口,不失为一副佳作。

茶煮谷雨春。

(杭州龙井园联)

勤劳门第春来早;

和睦人家燕去迟。

(春联)

“春来早”和“燕去迟”都是“主谓补”结构。

水从碧玉环中出;

人在青莲瓣里行。

(贵州甲秀楼联)

意义单位为一、五、一。

水-从碧玉环中-出;

人-在青莲瓣里-行,“水”与“人”是名词相对,“出”与“行”是动词相对。

“从碧玉环中”与“在青莲瓣里”,则是两个介宾结构相对,上下结构相似。

内容决定形式。

对联结构对应,形成整齐和谐的形式美,不过,由于内容的需要,有时也可灵活一些。

世间有佛宗斯佛;

天下无桥长此桥。

此联为二、二、三结构,世间-有佛-宗斯佛;

天下-无桥-长此桥。

意义单位也是二、二、三形式,但“宗斯佛”是动宾结构,“长此桥”却是“长于此桥”的省略,是动补结构,在无伤大雅的情况下,结构偶尔不相似也是允许的。

此联节奏单位和意义一致。

一致是常例,不一致是变例。

不管一致不一致,上下联必须相等,这是对联结构的前提。

在字数相等的基础上,出句和对句各意义单位的语法结构必须相似,方成佳构。

水向石边流出冷;

风从花里过来香。

(杭州云栖寺联)

水--向石边--流出--冷;

风--从花里--过来--香。

其意义单位为“一三二一”。

“水”与“风”,“冷”与“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