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五首》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43491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五首》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诗五首》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诗五首》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诗五首》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诗五首》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五首》文档格式.docx

《《诗五首》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五首》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五首》文档格式.docx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

读这些诗就像看长城:

观长城全貌便有气势充沛、景象宏观之感;

来到垛口、瞭望台,摸摸残痕,见景生情,感时伤别,忧国思亲之情便会油然而生;

走走,停停,极目远眺,以理入诗、发人深思之念便会形成。

是呀,待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

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这节课学习前两首。

要求理解、背诵这两首诗。

  二、赏析《使至塞上》

  

(一)解题

  1.学生读标题,明题意。

  2.以“我知王维有多少”为话题,了解王维。

(学生根据课前准备发言)

  3.教师小结:

王维(701~761),字摩诘,他的诗写得好,看他的诗,就像看画;

他的画也画得好,欣赏他的画,就像读诗。

所以称赞他的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题材的诗,收录在《王右丞集》中。

《使至塞上》就是名作一篇。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使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首诗就作于赴边途中。

  

(二)研习课文

  1.听配乐朗诵,放《使至塞上》内容图景(或彩图)。

  要求:

听准字音,辨别节奏。

  正音:

属()国征蓬()汉塞()萧()关燕()然

  2.师生配乐朗诵,明确节奏。

  3.默读,边看解释边揣摩诗句的意思。

  4.研读,以4人为一小组相互交流,记下疑难之处。

  5.解读,学生读句解句,有异同处讨论纠正。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

“属国过居延”,居延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10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

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6.赏读,反复读这首诗,你觉得写得怎样?

哪几句写得最好,好在哪里?

  学生畅谈后,教师小结: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

出使边塞,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便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缕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想来烟如何直?

日自然是圆的:

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

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

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该诗记述了诗人出塞的沿途所见,其中第5、6句为千古佳唱。

  6.学生配乐吟诵。

放《使至塞上》内容图景(或彩图)。

  三、欣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读标题,你知道了什么?

你了解王昌龄吗?

李白这位有“诗仙”之称的大名人你知道多少?

  2.教师介绍:

李白听到王昌龄因生活小节不够检点——“不护细行”,得罪贬官这不幸的遭遇后,同情和关切之情顿生,于是写下这首情景交融、形象感人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王昌龄(698~757?

)字少伯,李白的诗友。

他擅长七绝,是七绝圣手,其边塞诗气势雄伟,语言凝练,格调高昂。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土。

他25岁出蜀游历。

一生曾两次做官,不仅没有使才干得以发挥,反而遭到排挤,贬官,流放。

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与杜甫齐名。

  1、听录音朗读,正音并注意诗的节奏。

  2.随录音朗读。

  3.自读、质疑、解疑?

并思考:

  ①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景?

抒发了什么情?

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②说说“龙标”之意。

  ③谈谈你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理解。

  4、学生边讨论,教师边归纳小结: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而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

“闻道”表示惊惜。

“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

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

龙标:

地名,诗题指龙标尉,第二句中指王昌龄。

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以前一些名作。

如谢庄《月赋》:

“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

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

”曹植《杂诗》:

“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都与之相近。

而细加分析,则两句之中,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于明月;

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

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他法。

  通过诗人丰富的想像,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她,是多么地多情呀!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当诗人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

  4.学生吟诵全诗。

  5.背诵这首诗。

  四、课堂小结

  1.学生自我小结。

  2.教师根据学生小结总结。

  五,布置作业

  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扩写成400字左右的短文。

  提示:

杨花飘零,杜鹃鸟悲鸣,我听说王昌龄贬官后曾经过湖南与贵州的交界处。

我把一片担忧之心托付给明月,随风送到远在夜郎西边的龙标。

这是李白听说诗友遭贬官后寄赠的诗作,全篇充满了同情和关怀。

  第二课时

  一、优秀习作选读(选1~2篇上节课学生扩写的短文配乐朗读)

  二、导读《春望》

  此诗作于肃宗至二载(757)年三月,诗人正身陷安禄山叛军占领下的长安,目睹国家残破,城池荒凉;

亲历家人离散,音信全无的伤痛,眼前的春景便令人感慨万分。

于是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便又写下了这不朽的诗篇《春望》。

  1.听配乐朗读。

  2.根据要求自学《春望》。

  

(1)注意下列字的音、形、义:

  溅、搔、簪。

  

(2)一个“望”字统领哪几句诗,观察顺序是怎样的?

  (3)谈谈你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

  (4)假如以“家书抵万金”为题说几句话,你想说些什么?

  (5)新问题。

  3.互检互议。

  4.集体赏析。

  

(1)听配乐朗诵。

  

(2)师生齐诵。

  (3)讨论“望”字的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相机小结。

  诗的前4句,都统在“望”字中。

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国到山河,再由城到花鸟。

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4)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话一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两说虽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涵蕴之丰富。

  (5)以“家书抵万金”为话题,即兴说话。

  5.朗读全诗。

  三、比较阅读《登飞来峰》

  

(一)导入

  以前,我们学过苏轼的《题西林壁》,请大家回忆并背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根据对这首诗的理解,解读一代诗人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二)解题

  王安石的散文笔触雄健,其诗歌也很有气势。

这首诗是在他登上飞来峰(浙江省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后所作的。

  (三)比较阅读

  1.学生自读这一首诗,描述飞来峰上的景,以及作者登上飞来峰的情。

  (解说:

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自由想像,言之有理就行。

  2.绘《登飞来峰》图景。

  3.老师稍加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诗。

诗的前两句用直写登高的手法,意在表现飞来峰塔的高峻;

后两句写诗人登塔后的感受。

“不畏浮云遮望眼”,即指不怕朝中奸臣蒙蔽皇帝,因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对周围发生的事情是看得清清楚楚的。

此诗表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操,诗中的景物描写含寓着很深的哲理。

  四、导读《论诗》

  唐朝以来有许多诗以其独特的风格、精心的结构、瑰丽的语言流传万口,但是“江山代有才人出”,著名的历史学家、诗人赵翼又是怎样看待古人的诗呢?

  

(二)作者简介

  赵翼(1727~1814),字云崧,一字耘松,号瓯北,江苏阳湖人,晚年以著述自娱。

他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和诗人。

  (三)读诗

  示范读全诗,学生一读正音,二读掌握诗的格律,三读体会诗的意境。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点拨归纳。

这首论诗绝句,是人们广为传诵的名篇。

  前两句“李杜涛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极写李杜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但其诗篇毕竟是古时写的作品,已觉“不新鲜”了。

后两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说各个时代都有天才诗人,开一代新的诗风。

  (四)小结

  赵翼并非否定李杜诗篇的杰出成就,而是提倡创新,摆脱崇古观念的拟古的创作方法,造就新时代“领风骚”的伟大诗人。

诗寄寓了诗人对人才辈出的殷切期望。

  (五)拓展阅读(《论诗》其二)

  只眼须凭自主张,

  纷纷艺苑说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

  都是随人说短长。

  这是作者就文艺的批评鉴赏而写的诗。

  诗人生活的时代,文艺界风气极差,人们常常不顾事实,人云亦云,随口乱说。

诗人以矮人看戏为喻,说他戏没看到,却“随人说短长”,诗的后3句,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文坛上信口雌黄的恶劣现象。

而在首句“只眼须凭自主张”,诗人提出了看问题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的观点。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几首诗。

  2.由“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说开去……

  3.语文活动:

“古诗知多少”竞赛活动。

  (设计者:

陶妙如刘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