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阅读理解及答案解析时间绾合的中晚唐怀古诗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中阅读理解及答案解析时间绾合的中晚唐怀古诗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阅读理解及答案解析时间绾合的中晚唐怀古诗Word文档格式.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历史中映出现实,在现实中反观历史。
诗的意境都是以时空形式存在,而诗中的时空,又未必是自然客观的,甚至也非纯然心理的,而是将现实时空、心理时空以意象化的方式绾合在一起的审美时空。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语),便是形容诗的时空张力。
怀古诗在时空感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诗人多将现实和历史糅合在一起,两重时空并置叠映,使人们既能穿越于时间的隧道,在眼前呈现出当年的光影;
又能感知于当下,创造出身临其境的实感。
刘禹锡的《石头城》尤能体现此种双重时空特征,其诗云: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山、城、潮汐,既是眼前之景,也是旧时风物。
当下的时空是眼前景,过去的时空隐含于其中,深邃的历史感寓含于诗境。
时空并置只是一种分析模式,而如果要在审美上感受到这种张力,并且获得对于历史的感怀、对于当下的省思,必以意象或意境的直击心灵才能生发出强烈的审美效应。
中晚唐的怀古诗,为了表现世事的沧桑陵替,往往以意象为焦点进行转换,绾合古今,使读者往来于古今之间。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通过“堂前燕”的流转,寓含人世之沧桑。
朱雀桥,乌衣巷,在六朝时都是大士族的聚居之地,而今却成了寻常人家。
“堂前燕”作为枢机,联结古今。
如果说,怀古绝句多数是以一个意象来绾合古今,那么,律诗则是以若干意象来联结古今,构成了整体组合式的双重时空。
时空的并置与绾合,通过意象的呈现而获得审美魅力,而诗人的观照方式也起着重要作用。
韩林德先生曾说:
“一个民族持何种观照世界的方式,是持直线式的‘焦点透视’,还是持曲线式的‘流观’,归根结底,受该民族的哲学思维和美学思维支配。
”(《境生象外》)“流观”似乎是中国画的观照方式,其实诗中也多用之。
从中晚唐的怀古诗来看,诗人往往从多个视点上来观照古今的迁替,通过几个不同的意象表现盛衰之感。
中晚唐怀古诗中的时空是融为一体的,时间的纵深也就是空间的展开。
怀古诗的审美魅力,可以从时空的向度上得以理解。
(摘编自张晶《时间绾合的中晚唐怀古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凭吊古迹,遥想往昔的繁华,感叹眼前的衰败,寄托对社会现实的感慨,因此创作了大量怀古诗。
B.怀古诗往往将现实和历史叠加在一起,立足当下,观照历史,深邃的历史感与真切的现实感交织并存。
C.怀古诗的作者往往借鉴中国画“流观”的表现方法,进行多角度观察,创造了丰富的意象或审美意境。
D.怀古诗中的意象像联结古今的枢机,能够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使他们在时空转换中获得审美体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始终从“时空绾合”的角度论述怀古诗,分析这类诗歌在时空向度上的特点及审美效应营造模式。
B.文章先分析怀古诗涌现原因,进而分析其时空交错特点及意象作用、观照方式,层次清晰,说理透彻。
C.作者引用陆机和韩林德的话,佐证提出的概念或观点,极大增强了说服力,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D.作者从现实、心理与审美三个时空的维度论述怀古诗的意象,说明阐明了三者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所举刘禹锡的两首怀古诗,从现实的时空写到历史的时空,具有以古喻今、借古讽今的寓意。
B.作者认为绝句意象单一,绾合力强;
律诗组合意象、绾合古今则显松散,多表现为两相对待的双重时空。
C.诗人的观照方式对民族哲学、美学思维的建立和形成有重要作用,如同绘画一样构造了民族文化风格。
D.作者赋予“绾合”一词以特定含义,即怀古诗对时空、古今的联结,这种联结造就了怀古诗的审美魅力。
【参考答案】
1.C
2.D
3.D
【解析】
1.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
常见问题有:
遗漏或添加信息、时空交错、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逻辑出错等。
C项,“怀古诗的作者往往借鉴中国画‘流观’的表现方法”,说法错误;
根据原文最后一段信息所说,“‘流观’似乎是中国画的观照方式,其实诗中也多用之”,可见二者没有谁借鉴谁的说法。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和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论证”一般指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点、论据等内容。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与类比论证等六大类;
论证结构主要包括“横向展开议论”(并列结构)与“纵向展开议论”(递进结构)两种。
D项,“作者从现实、心理与审美三个时空的维度论述怀古诗的意象”表述错误。
作者从现实时空、心理时空与审美时空三个维度论述的不是中晚唐怀古诗的意象,而是论述其古今“两重时空并置叠映”的特点;
并且依据文章第二段所说,“而是将现实时空、心理时空以意象化的方式绾合在一起的审美时空”,这三个维度并不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关系”,而是前两者“绾合”成了后者。
故选D。
3.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因为是“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句子,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出题者自己的理解。
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
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
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A项,文中举例分析刘禹锡的两首诗,只是从现实的时空写到历史时空,但没有提到“以古喻今、借古讽今的寓意”;
B项,“律诗组合意象,绾合古今则显松散”判断有误,文中虽然没有举律诗的例子,且用了“联结古今”这样的表述,并不能得出“律诗在绾合古今上比较松散”的结论。
作者在分析“堂前燕”这一意象时也用了“联结古今”这样的表述,可见“联结”就是“绾合”的同义语,“两相对待的双重时空”也是对原文的曲解。
C项,“诗人的观照方式对民族哲学、美学思维的建立和形成有重要作用”,说法错误;
根据韩林德先生说的“一个民族持何种观照世界的方式……归根结底,受该民族的哲学思维和美学思维支配”,可见,是民族哲学、美学思维影响了诗人、画家的观照方式。
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