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鉴赏 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421472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鉴赏 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鉴赏 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鉴赏 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鉴赏 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鉴赏 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鉴赏 教案Word格式.docx

《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鉴赏 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鉴赏 教案Word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鉴赏 教案Word格式.docx

②咏物言志;

③边塞征战;

④怀古咏史;

⑤即事感怀;

⑥羁旅行役。

5.对古代诗歌情感的鉴赏

诗歌是抒情的语言艺术,准确鉴赏诗歌的关键在于把握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

一般有以下一些感情种类:

①惜别之情;

②黍离之情;

③思乡之情;

④怀古之情;

⑤讽喻之情;

⑥报国之情;

⑦咏景之情(热爱自然);

⑧恋友之情。

6.对古代诗歌体裁的鉴赏

古代诗歌的样式很多,但每一种样式相对都有比较固定的格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为我们阅读和鉴赏提供了比较方便的切人点,因此,熟知常见的一些诗歌样式就显得必不可少。

(具体的古代诗歌体裁知识此处从略)

三、方法与技巧

诚然,诗歌鉴赏的方法涉及方方面面,一般来说,解答诗歌鉴赏题,首先需要考生有一定的阅读量,储备相关的诗词阅读和鉴赏知识;

其次,审准题意,有针对性地调动鉴赏诗词的相关知识进行合理、有效分析;

再次,需要掌握鉴赏的一些方法,如整体把握,捕捉关键词句等;

最后,在表达上要尽可能用“诗化”的语言(简洁优美)组织答题。

四、命题推想

综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古诗鉴赏题命题将会更加灵活且不可避免地走向个性化阅读形式。

大体上可以这样预测:

篇幅上仍会以短小诗、词、曲为主,形式上要注意两篇作品的比较阅读,要求上还会以语言、形象及表达技巧的鉴赏为主,同时兼顾内容方面的考查。

值得注意的是,高考中古诗鉴赏题的考查还有可能检测对短小古典散文的鉴赏能力。

这一切在平时的备考中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话高考

【例1】

(2004某某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某某边。

*北固山,在今某某省某某市,北临长江。

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答:

解析这道题综合考查了列诗歌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的鉴赏。

这首五言律诗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代表作,他是某某人,一生“常往来吴楚间”。

此次出行,是他经某某到江南去。

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首联以对偶句式起,先写“客路”再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思已流露出来;

颔联写涨潮时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岸似已消失不见,船上人视野更加开阔,而“风正一帆悬”一句巧妙地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恢宏之景展现出来,至于“失”好还是“阔”好.只要将诗中所表现的意境赏析出来即可(应该说两个字各有妙处);

颈联“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是那样匆匆,用“生”、“入”二字加以拟人化描写.怎不叫客路上的诗人顿生思想之情?

尾联写一群大雁北归,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说,于是托大雁飞过某某时代为问候家里人,这两句与首联遥相呼应,使全篇笼罩了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

答案两字各有其妙,闲此说哪个字好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

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丽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电更为响亮。

(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

)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未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

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入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

点评本道题设问点较多,但前后内在照应很好,便于考生准确审题和解读作品。

首尾两联容易理解,难点恰恰在于中间两联:

炼字之妙,造句之工,写景之奇,抒情之巧,皆在这里。

【例2】(2003年全国卷第16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禾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

【注】安禅:

佛家用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

毒龙:

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后来也指全诗中最精彩关键的一句。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解析该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E级。

题目的切入点非常明确,即“诗眼”。

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本题能找出“咽”、“冷”是诗眼并不困难,难的是“为什么”和“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王维的诗,不只是“诗中有画”,而且往往“诗中有道”。

特别是他晚年沉湎于佛家的空寂心境中,诗中的“道”即禅理、禅趣尢浓。

本诗五、六句一向为人所称道,这两句写的是:

山间的流泉,由于危石的阻拦而发出低弱的吟声,仿佛人的呜咽之声;

披洒在青松上的日色,因为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十分阴冷。

两句中的“咽”、“冷”二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勾画出了香积寺外山中的幽僻冷寂。

从全诗看,前几句描写其实也都勾画出了香积寺外山中的一种幽微僻静之景,这“咽”、“冷”二字更加烘托出了全诗所表现的孤寂之境。

当然,还可从字的活用、句式的倒装、修辞的角度、心理的角度等方面来鉴赏“咽”、“冷”二字的作用,只要赏析得当皆可。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苛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点评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也是近年来高考的必考点,同时是考生失分的“重灾区”。

本诗的考查角度比较单一,只要把握好全诗,再寻点切入就没多大问题。

【例3】阅读《塞下曲》,然后回答:

本诗抒发的情感是什么?

请任选一联或一个角度,谈谈本诗语言或表达技巧的妙处。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①,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②。

【注】①折柳:

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

②楼兰:

指西汉时一个楼兰国王,他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解析既为“塞下曲”。

自然是表现戍守边关将士的诗作。

前四句写边塞五月仍寒的环境和伤春的悲壮气氛,中二句写将士戍边之艰苦卓绝,后两句表现誓死报国的壮士精神。

将之整合,全诗所抒之情便可概括为:

表现对戍边将士的报国精神的赞颂和报国的决心。

第二问有一定的选择空间。

选择一联与选择角度应是同一的,也就是说鉴赏必须从某一角度切入,通过具体诗句分析落实。

该诗的景物描写、反衬手法、巧用典故等都是很好的切入点,可选择体会或感受最深切,最能展现自己鉴赏水平的角度:

诗句进行赏析。

对以上问题分析不当也极容易走入答题的误区,如:

错误解法1:

本诗表现边塞环境均艰苦和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这些同学只注意了诗的前半部分,缺乏整体把握意识,犯了眼中只有句、没有篇的毛病。

诗中确实使用了典故“折柳”,但主要用意在于造成江南春色与边塞雪景的对比,突出环境的艰苦;

当然这其中也写出了战士想起了家乡,但“思乡之情”不是全诗的主旨,而只是对主旨起反衬强化的作用。

远离家乡,环境艰苦,战斗紧X,但战士们没有厌战情绪,而是慷慨激昂地“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所以第一问的答案应为:

表现对戍边将士报国精神的赞颂及报国的决心。

错误解法2;

本诗采用夸X手法,夸X边塞的寒冷以表现战士的坚强。

错误解法3:

本诗寄情于景,含蓄地表达了思想感情。

李白诗歌的确常用夸X手法,但这一首写天山的寒冷“无花只有寒”,的确基本是客观的写照。

说本诗抒情的特点是“含蓄”,也不恰切,全诗最后两句直接抒情,直白而鲜明;

诗歌前几句是写了景,其主要作用是反衬,也不是典型的寄情于景。

答案首联写五月的天山仍白雪皑皑,全无内地五月的春花春草,天气仍十分寒冷;

这里的景物描写,既向读者展示了苍凉的面面,又是对戍边战士英勇精神的反衬。

再如:

颔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折杨柳”的曲子,自然引人产生对故乡亲人、春色的回忆与思念,但眼前既无春色,亲人更是遥不可见;

戍边将士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为国奋战,由此对战士们为国的忠勇起到了极好的衬托作用。

点评现在高考古典诗歌鉴赏的考查越来越趋于综合化,因此平时的备考要注意综合备考。

从本道题的考查情况看,要注意分析和回答问题的角度与准确度。

★专题活练古诗鉴赏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舂宿左省

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就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答: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题红叶

(唐)韩氏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行宫

(唐)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1)“寥落古行宫”与现代汉语的句式一致吗?

如果不一致,应该怎么说?

(2)韩氏诗运用了手法写宫女心事,显得,与韩愈诗中“还有小园桃李在,留花不发待郎归”的写法相近;

元稹诗则采用了手法写宫女命运,和陆游诗中“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写法相似。

(3)两诗中的主人公有相同的遭遇,而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是完全相同呢?

请简要说明。

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诗后两个小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X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1)颈联饱含笔墨尽情描绘某某美景,请展开合理的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加以表述。

(2)尾联寄寓了诗人的思想,表现手法上的特点是。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完成后面两题。

霜天晓角

仪真江上夜泊①

黄机②

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

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翻屋。

诗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

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

【注】①仪真:

今某某仪征市,处长江北岸,是南宋御金的前线。

②黄机:

南宋爱国词人。

(1)描述并简析上片的意境。

(2)结合诗句分析,下片首句提到的“诗情”是怎样一种感情?

6.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碧玉箫

关汉卿

秋景堪题。

红叶满山溪。

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

正清樽斟泼醅①,有白衣劝酒怀②。

官品极,到底成何济?

归,学取他渊明醉。

【注】①泼醅:

没有漉过的酒。

②“有白衣”句:

引用陶渊明“九月九日有菊无酒。

适逢有人遣白衣童子送酒”的典故。

普天乐

滕宾

翠荷残,苍梧坠。

千山应瘦,万木皆稀。

蜗角名,蝇头利。

输与渊明陶陶醉,尽黄菊围绕东篱。

良田数顷,黄牛二只,归去来兮。

(1)滕曲中的“蜗角名”和“蝇头利”各比喻什么?

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渗透在这两首元曲中的共同思想倾向是什么?

7.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倦夜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1)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诗歌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体现“倦”意的?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

(1)~(3)题。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作,他被后人奉为,这首诗的体裁是。

(2)从诗中和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绝句

吴涛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①诗中“怪”从何而来,简要分析其中的原因。

②本诗从哪些感官角度来表现诗人的感觉?

请结合全诗内容作概要分析。

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蝉

骆宾王

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不堪玄鬓③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西陆:

指秋天。

《隋书•天文志》:

“日行黄道东行……行西陆谓之秋。

②南冠:

指囚徒。

《左传·

成公九年》:

“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阿之曰:

‘南冠而絷者谁也?

’有司对曰:

‘X人所献固也。

’”

③玄鬓:

指蝉。

问题:

有人认为该诗的颈联“寄托遥深”,请试从内容和写法两个方面作具体的分析。

内容:

写法: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漫兴九首之三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著人。

王夫之在《萎斋诗话》中说: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你认为杜甫的这首绝句是属“情中景”还是“景中情”?

试作

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

(1)~

(2)两题。

减宇木兰花

已卯儋耳春词①

苏轼

春牛春杖②,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

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哲宗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是时苏轼谪居某某岛儋耳(今儋县)。

②古时立春日习俗,耕夫持犁杖鞭打耕牛,谓之“打春”。

下阕“春幡”,指旗帜;

春胜,剪纸图案,以示迎春。

(1)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A.苏轼被贬至蛮瘴僻远的“天涯海角”,填词描绘故乡春日习俗以排遣愁绪。

B.“便乞春工”,乞得春神之力。

诗人将春神人格化,天人相知,浪漫亲切。

C.“春幡”立于田头,“春胜”遍于街肆,似见千万人喜庆春天的到来。

D.“一阵春风吹酒醒”,诗人无福消受“打春”的欢娱,借酒浇愁亦不失豪放。

E.以某某不得见的雪花比拟某某的杨花,为他乡“不似天涯”作了精妙的诠释。

(2)按《文心雕龙》的说法,“同字相犯”是败笔,而苏轼的《减字木兰花·

已卯儋耳春词》(全词共44个字)仅“春”字就出现7次。

请指出这首词使用“同字”的特点并简评这样用字的效果。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思

X籍

某某城里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某某。

(1)好的诗歌往往在炼字上下工夫,一个传神的字眼,能给读者丰富的暗示和联想。

试给本诗第一句补出一个恰当的词,并陈述理由。

(2)这首诗寓情于事,通过日常生活中寄家书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地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渔家傲①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②。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③吹取三山④去!

【注】①这首词写于南渡之后,辞乡别土,国破家亡,诗人饱经丧乱,颠沛流离,困顿坎坷。

②帝所:

天帝住的宫殿。

③蓬舟:

像蓬草一样的轻舟。

④三山:

指蓬莱、方丈、瀛洲这三座传说中的仙山。

梁启超评论这首词说:

“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见《艺衡馆词选》乙卷)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说说理由。

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3)题。

某某过贾谊宅①

X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心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①贾谊(前200~前168),汉文帝时被召为博士。

一年后,因为权贵中伤,被贬为某某王太傅。

渡湘水时,用“骚体”做《吊屈原赋》,以自喻政治上的不得志。

(1)诗人经常运用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情绪,此诗中作者借以寄情的典型景物

(2)诗中涉及贾谊所写的《吊屈原赋》的语句应是哪一句?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语句:

思想感情:

(3)这首诗主要运用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1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①,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叩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①带郭,意思是靠近外城。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两首诗都是写寻(寻访)人不遇的,你喜欢哪一首?

选择你所喜欢的一首,试对诗的内容和写法,作简要赏析。

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某某送别

渡远某某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对本诗,清人沈德潜曾评价说:

“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

”从全诗来看,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送别”二字应该如何理解?

(2)本诗的结尾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8.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玉阶怨

谢眺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这两首诗都有“下帘”的动作描写,其含义是否,相同?

试从写景、叙事、抒情、写法等中任选两个角度对这两首诗进行比较赏析。

1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

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

请简要赏析。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

“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

”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2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

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

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

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

“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象中的奏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

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想揣问。

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

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的吸引力。

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

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

第四句,

参考答案

1.“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其中“柳”谐音“留”,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发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如答不是关键而叉能自圆其说者,可酌情给分)

2.诗眼分别是“动”、“多”。

在夜空群星的照耀下,宫殿中的千门万户也似乎在闪动。

宫殿高入云霄,靠近月亮,仿佛照到的月光特别多。

这两句不仅把星月照耀下宫殿巍峨清丽的夜景活画出来了,而且寓合着帝居高远的颂圣味道,虚实结合,形神兼备,语意含蓄双关,因这两字,全联境界全出。

3.

(1)不一致;

古行宫寥落。

(2)托物言情(寄情于物);

委婉、含蓄;

乐景写哀(反衬)。

(3)不完全相同。

两首诗都表达了宫女寂寞、哀怨的感情。

韩诗表现了宫女对自由生活的憧憬以及冲破樊笼的愿望;

而元诗流露出无可奈何、怀旧度日以了残生的情丝。

4.

(1)那深秋的细雨给千家万户挂上帘幕;

傍晚落目的余晖,给楼台酒上了淡淡的一层金色,晚风中不时传来悠扬的笛声。

(2)渴望归隐林用典(两题只要大意对就可酌情给分)

5.

(1)参考一:

一个狂风大作的寒夜,作者住在江边,狂风卷起房子一样高的浪头,江涛长吗不止,水下的鱼龙都被惊动了。

这既是写景,也是在写作者翻腾不已的忧愤心情。

参考二:

夜泊江湾,江景凄寒,涛人思潮翻滚,对江长啸,以至惊动了水底鱼龙,掀起狂风卷地,巨浪高如房屋,汹涌翻腾。

(作者用夸X的手法)景物间寄托了强烈的忧愤之情。

(2)下片的“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谷欠盈掬”,交代了作者的感情。

朝廷偏安,无心抗敌;

作者为国立功、收复失地的远某某想无法实现,心中痛苦万分。

所以该句所说的难以尽吐的感情,应是心系国事、报国无门的忧愤痛心之情。

6.

(1)比喻极小的名和利。

表明了诗人对追名逐利的否定和厌弃。

(2)都对陶渊明愤世嫉俗、脱离尘世的隐居生活,表示理解、赞赏和向往。

7.

(1)前六句是借景抒情,后两句是直抒胸臆。

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时,报国无门”的思想感情。

(2)自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身倦;

诗人心事重重,彻夜难眠,心倦。

8.①诗史诗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