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第三批乡村化学骨干教师研修班第二期活动简报文档格式.docx
《徐州市第三批乡村化学骨干教师研修班第二期活动简报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州市第三批乡村化学骨干教师研修班第二期活动简报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活动安排紧凑务实高效,共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阶段
:
理论引领
本次活动邀请到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的赵华教授来为我们指点迷津,做我们教学成长的引路人。
赵老师为我们做了题为《学科理解与情境:
化学教学设计的起点》的报告,赵老师分别围绕“理解化学才能教好化学、突出化学学科本质、突出批判性特质、站在学科的制高点上思考问题”四个维度,为与会老师带来了一场文化盛宴,赵教授的讲话既高屋建瓴又伸入浅出,让聆听者既有视觉上的冲动又有心灵上的震撼,正如王澍老师总结所说的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
阶段Ⅱ:
课堂实践
第二阶段课堂教学实践研修,来自新沂市的李增坤老师和沛县的孔耀老师分别给我们带来了两节精彩的示范课。
大家针对这两节课进行了交流研讨,在交流中拓宽了视野、增进了友谊、领悟专家的理论精神、提升了教师个人素养。
最后由新沂市教研室袁林老师和沛县教研室范海燕老师进行了集中点评。
教育科研
江苏师范大学教科院的代建军教授为我们做了题为《中学化学教师如何进行教育科研》的报告。
代教授围绕“教师如何做研究”展开论述,分别从什么样的课题易立项、如何选课题、如何形成教育科研课题、如何填写课题申报书等几方面作了详尽的剖析,既有针对性又有实效性。
什么样的课题方案是容易立项的?
代教授形象幽默的向我们娓娓道来:
一要长得端正、二要起个好名、三要穿身好衣裳。
代教授深入浅出非常接地气报告,我们一线教师听起来非常容易理解,其间代教授与老师们进行了积极的互动,会场上也掀起了一次次高潮。
四、点滴分享
教研——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
——徐州市乡村初中化学骨干教师第二次培训心得
铜山区吕梁学校李晓翠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这样说道: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教学和教研是教师的两翼,无论失去哪一翼,都飞不高,甚至要跌下来。
教学和教研是一对孪生兄弟,有着内在的‘血缘’关系,教师有责任使他们齐头并进,协调发展。
”——钱梦龙、陈钟梁。
一直以来,教师们都在进行着日复一日的重复、少有创造性地劳动,导致“苦恨年年压金线,只为他人作嫁衣”这样一种悲剧性的教师形象和命运。
如果我们能够对自己日常教育教学行为、现象和问题有着强烈和敏感的关注,而非漠视麻木,那么在问题意识的推动下,能使得我们积极采取解决之道,从而进行创造性劳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也就是“将教师从繁重、机械工作状态解放出来,让教师真正成为教育智慧的创造者”。
在教学实践中,有许多老师把教研和教学相割裂,这显然是错误的。
相反,教师做一些研究是提升自身素质、促进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但对很多中学教师来说,做研究似乎还是个高不可攀、甚至无从下手的问题。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会遇到许多问题,也会有一些教育教学的问题,由于缺乏理论依据,选择的研究课题切入点比较大,怎样来选择研究的课题呢?
听了代建军教授的讲座,心里豁然开朗,知道了课题申报的流程,如何选题,形成教育科研课题的方法。
教育科研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并使教师的教育生活更加有意义。
然而,现有的教育科研很难让一线教师获得幸福感,为什么呢?
大家往往重视科研的结果多于注重教育科研的过程。
人们重视科研结果多于科研的过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表现出来:
第一,从目标追求上看,很多学校组织教育科研,很多教师搞科研,定位就在于发表论文,出专著,最后要得个什么什么奖,大家关注的是最终结果,真正把改变教育教学实践、改变过程放在首位的并不多。
第二,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很多东西是虚的,并没有具体实践和研究的行动,恰恰是过程上的空了。
结果是等到要结题了,才匆匆忙忙找几个人来写材料,所以,才有“开题会叫做启动会,结题会叫做追悼会”的说法。
第三,最后的结果是没有效果。
因为没有效果,老师越来越反感,也就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对教师而言,只有意识并深刻感受到教育科研对自身生活的意义,才能对教育科研投入精力,才可能在教研活动中改变和成长。
事实上,教育科研本身蕴含着改变和发展教师的积极因素和力量,教师可以从中体会和发现这种力量,从中体会教育科研的快乐和幸福。
实际上,并非有研究就有幸福,有幸福的研究是因为在研究中有了真正的发现与创造,研究者因为研究而生活在希望中。
这样的研究使得教师自我欣赏和认同,这样的研究有新知,有新事,但更重要的是有新人。
体会到自己“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以后,教师的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而是一个成长创造的道路。
教研,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听完代建军教授的讲座,更坚定了我的信念,我要努力成为一名研究型幸福教师。
用情境教学引领学生学习化学
单集镇中心中学张柏青
现代学习理论非常强调学习情境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聆听赵华教授的《学科理解与情境:
化学教学设计的起点》讲座,感受颇深,专家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格魅力和治学精神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所讲内容深刻独到、旁征博引、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发人深省。
化学学科有着天生的魅力,如果教师能巧妙运用跟化学有关的实验、问题、故事、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和影像资料等,就可以为课堂教学创设出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新奇性、新颖性、形象性和实效性,从而激发学生进入学习活动状态,以促进知识的主动意义建构以及知识、技能和体验的连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情境教学是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及学生学习目标的要求,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运用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和社会信息与相应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创设出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情景,为语言功能提供充足的实例,并活化学生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1、用化学史创设情境
化学发展史上的每一个发现和发明,都是化学家们经过深入的科学探究而产生的。
紧密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化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和化学家们一起进行科学研究、一起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快乐”。
利用典型的化学史料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感悟科学家发现问题、推理分析、验证假设的科学思维过程。
如在进行“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时,引入史料:
从波义耳的失误到拉瓦锡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让学生讨论对这一段史料的认识,学生不仅能获取知识,还能学习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严谨求学等科学品质,用所学知识帮助同伴解疑释难、解决问题。
二、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创设情境
生活中化学情境无处不在,我们教师要把化学现象提炼出来,成为课堂的实例,将生活中的事物和教学的情境联系起来,用一种化学教学的眼光审视生活中的事物。
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讨论所设问题;
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在“互教互学”中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化学的重要性。
例如在讲到“水溶液的某些性质”时,天气很凉,温度已达-5℃,我们可以拿出一瓶酱油让学生观察是
否结冰,这样让学生更有生活的体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用科学前沿创设情境
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很多高科技问题与中学化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如氢能、储氢材料、纳米材料、分子晶体材料、燃料电池、原子操纵技术(STM)、特种功能合金如卫星天线中的形状记忆合金等。
我们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职业敏感性和洞察力,从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媒体上,及时捕捉反应科学前沿与动态的最新信息,以便在化学课堂上创设这方面的教学情境。
在课堂中的不断渗透化学科学前沿,让学生尽早接触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了解化学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而且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使他们看到和体会科技的进步与竞争。
四、用社会热点新闻创设情境
现行的教材内容更新速度远不如现实生活来的快,一些新信息不可能及时出现在教材中,我们教师要时刻关注最新科技动态,挖掘和收集最新的有关化学的具有可争议性的热点新闻,经过改编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中,充分体现教育教学的时代性与时效性。
通过社会新闻热点创设教学情境,还可使化学学科的内容与社会紧密相连,逐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人生观。
五、用学生学习问题创设情境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如学习化学科学概念之前,许多学生认为:
“铁水是混合物”、“盐就是食盐”、“饱和溶液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稀溶液”等等。
爱恩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问题提出的方式可以是学生自主选题,也可以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给与一定的指导或划定选题范围。
在选题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联系日常生活、生产及社会现实中的实际问题,考虑可能提供的学习资源的问题,鼓励学生参与问题的选择。
例如在讲“氧化钙和水反应放热”时,则可以结合身边存在的化学现象提出问题,设置问题“为什么新制的氧化钙加入水能煮熟鸡蛋?
”在讲结晶现象时,可设置问题“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为什么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
”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就被打开了。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再去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
“情境”对学习过程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
以“情境”为中心,围绕科学的并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情境”展开学习,也是科学探究学习的重要特征。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情境”,通过“情境”启发学生积极的观察、思维,以“情境”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也说教师专业成长
——听赵华教授《化学教学设计的起点》讲座有感
新星中学苏敏
10月30日非常荣幸地聆听了江苏省中小学研究室赵华教授的讲座。
听过赵教授的讲座给我的感受用那句老话来讲就是——“胜读十年书”啊!
赵教授的讲座,很好地诠释了核心素养的内涵,渗透了教学智慧。
他在讲座中所表现出的对化学学科的深刻理解、对化学教学倾注的热情以及独特的教学策略与艺术,使我深受启发。
赵教授善于思考,始终坚持不断地学习赋予了他广阔的视野,使他大气、深厚和优雅,具有不一样的境界和情怀。
赵教授从“化学教学设计的起点”谈起,若想成为当代优秀的化学老师要具备几点特质。
其中提到化学老师要多看看有关化学史实,了解化学史资料。
化学家傅鹰曾经也说过:
“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
”化学史是化学学科本身发展的历史。
它揭示了化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前景,同时也揭示了化学科学规律的层次性、与相关学科的联系。
其中富有心理学、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容与规律。
正确地理解化学史,对教师本身从哲学的观点来理解化学规律和化学理论,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是有必要的。
赵教授还提到化学教师需要“有价值的批判”和“合逻辑的思维”,并且强调了这两个方面的缺失是目前课改方面值得反思的地方。
批判性思维是指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意识的思考,并作出有充分根据的判断。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学生包括批判性思维在内的创新思维已然成为教育的热点话题。
批判性思维并不能自然生长出来,而需要通过实践来激发和培育。
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涵育创新精神,发展高阶思维。
还提出在深刻理解学科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应该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思考教给学生最有价值的知识。
强调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过程,引导学生深层次充分理解,形成思维,培养理性。
站在学科的制高点思考问题——也是赵教授对化学老师提出的期望。
他认为化学教学只是育人的一种方式,关键还是要体现育人的最终价值。
化学学科知识以及学科知识建构过程中都体现了化学学科独特的文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中学化学教材中就蕴藏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思想、环境保护等素材,教师应该理解并应用于传授知识和育人之中。
总之,今天的教师应当具有完美的职业道德,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文化底蕴,优秀的艺术表现,言传身教,以身垂范。
还要有丰厚的系统的专业知识,扎实的业务功底,终身学习的意识,在工作中不断充实、更新知识,不但要熟悉本学科的知识,还要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做一专多能的专家。
能以科学的道理说服人;
以浓烈的情感感染人;
以生动的事实打动人;
成为观念新、业务精、能思考、善创新的中学化学教师,以此吸引学生,让学生崇拜你,进而想学、爱学、会学,最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五、结束语
各位同仁:
近两天的培训转瞬即逝,但留下来的是无尽的思考,培训只是提供了一个平台,如何在这个平台上长足的发展,需要教师在台下潜心的研磨。
在工作之中,我们应把专家学者的理论渗透到课堂和学生中去,用实践来反馈理论;
在工作之余,我们还要坚持阅读,让课堂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一是进行学科内阅读,以提升学科理解的精度,让教学有底气,二是进行跨学科阅读,以提升专业理解的气度,让教学有灵气。
在阅读之时,还应及时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用王澍老师的话说,如果你坚持天天写,每天千字,那不出三个月,你也会成为“名师”、“专家”。
培训只是一个手段,希望大家利用这个平台学习、学习、再学习,焕发出无限生机。
回家的路上,手捧着铜山区教研员、培育站导师李忠元老师赠与的研修资料——“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化学学科能力研究”一书,我心潮澎湃,突然感到脚下有一股暖流直涌心田,似乎明白了前行的路……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仔细品味
这三句话的内涵,我觉得这也正适合我们第三期乡村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全体同仁们,借此和各位同仁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