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国学经典校本教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409757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5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国学经典校本教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初中国学经典校本教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初中国学经典校本教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初中国学经典校本教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初中国学经典校本教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国学经典校本教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初中国学经典校本教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国学经典校本教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国学经典校本教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3]潇潇:

形容雨势急骤。

[4]长啸(xià

o):

感情激动时撮口发出清而长的声音,为古人的一种抒情举动。

[5]三十功名尘与土:

年已三十,建立了一些功名,不过很微不足道。

[6]八千里路云和月:

形容南征北战、路途遥远、披星戴月。

[7]等闲:

轻易,随便。

[8]靖康耻:

靖康:

靖jì

ng,指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钦二帝。

[9]贺兰山:

贺兰山脉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

[10]朝天阙:

朝见皇帝。

天阙:

本指宫殿前的楼观,此指皇帝生活的地方。

参考译文

倚在栏杆旁,我不由得怒发冲冠, 

一场潇潇秋雨刚刚停歇。

举目远望,仰天长啸,万千思绪,奔涌激烈。

为祖国奋斗,三十年的功名,自当视若尘土;

与敌人周旋,八千里的征程,何惧披星戴月。

千万不要随便虚掷了少年时光,等到头发白了才徒自悲切!

靖康年间的国耻啊,还没洗雪;

臣子的复仇之恨啊,何时能灭?

驾起远征的战车吧,直把那贺兰山踏裂!

壮志凌云,饿了就饱餐敌人肉;

谈笑风声,渴了就痛饮敌人血。

期待着这一天吧,让我们从头收拾好旧日的山河,向祖国献捷!

选文鉴赏

上片抒发作者为国立功满腔忠义奋发的豪气。

  以愤怒填膺的肖像描写起笔,开篇奇突。

凭栏眺望,指顾山河,胸怀全局,正英雄本色。

“长啸”,状感慨激愤,情绪已升温至高潮。

  “三十”、“八千”二句,反思以往,包罗时空,既反映转战之艰苦,又谦称建树之微薄,识度超迈,下语精妙。

“莫等”期许未来,情怀急切,激越中微含悲凉。

  下片抒写了作者重整山河的决心和报效君王的耿耿忠心。

  下片开头四个短句,三字一顿,一锤一声,裂石崩云,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胸怀,令人扼腕。

  “驾长车”一句豪气直冲云霄。

在那山河破碎、士气低沉的时代,将是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激励力量。

  “饥餐”、“渴饮”虽是夸张,却表现了诗人足以震慑敌人的英雄主义气概。

最后两句语调陡转平和,表达了作者报效朝廷的一片赤诚之心。

肝胆沥沥,感人至深。

全词如江河直泻,曲折回荡,激发处铿然作金石声。

 

我的心得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没有国,就没有家。

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始终相连。

九·

一八事变,东北人民成了亡国奴,哪里有安定的家庭生活。

前苏联解体,中等收入的家庭瞬间沦为贫民。

华人在他国受欺,也因中华民族未完成复兴有关。

程功[1]积事[2],推贤而进达之;

不望其报,君得其志;

苟[3]利国家,不求富贵。

其举贤援能有如此者!

——《礼记·

儒行》

注释

[1] 

程功:

衡量功绩,计算完成的工作量。

[2] 

积事:

积累功绩。

[3] 

苟:

如果、假使。

考察他们的功劳和事迹,推荐贤才,使他们得到任用。

儒者并不希望得到回报,只是为了合乎君主的意志。

只要对国家有利,不求个人富贵。

其推举和提拔贤能之士就是这样的。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领导阶层首先是爱国者集合。

要将德才兼备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中华民族的未来就不会是梦。

江泽民在担任总书记前,曾问过汪道涵的意见,汪道涵用林则徐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给以慰勉。

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不计较个人的得失,我们才会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礼记》中强调的是一个“儒者”所应遵循的基本素养,就当今而言,这首先是领导干部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诚如此,则国家大幸,民族大幸。

国 

此诗是屈原在民族危亡年代所作,爱国主义精神在诗中得到充分体现。

全诗极写卫国壮士在战斗中勇武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讴歌他们为维护祖国尊严、解除人民灾难而献身的精神。

慷慨悲壮的歌唱,不仅寄托了对阵亡士卒的哀思,而且表达了诗人与祖国同休戚、共命运的深挚的爱国主义激情,有力地说明,诗人和人民大众爱憎态度是完全一致的。

屈 

操吴戈[1]兮被犀甲,车错毂[2]兮短兵接。

旌[3]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4]。

凌余阵兮躐余行[5],左骖[6]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7],援玉枹兮击鸣鼓[8]。

天时[9]坠兮威灵怒,严杀[10]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11],平原忽[12]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13]秦弓,首身离[14]兮心不惩。

诚[15]既勇兮又以武,终[16]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17],子魂魄兮为鬼雄[18]!

[1]吴戈:

战国吴地所制的戈(因制作精良锋利而著名)。

操:

拿着。

被:

通“披”。

犀甲:

犀牛皮制作的铠甲。

[2]毂(gǔ):

车的轮轴。

错毂;

指两国双方激烈交战,兵士来往交错。

毂是车轮中心插轴的地方。

短兵;

指刀剑一类的短兵器。

[3]旌蔽日兮敌若云:

旌旗遮蔽了太阳,敌兵好像云一样聚集在一起。

旌 

(jīng) 

用羽毛装饰的旗子。

[4]矢交坠兮士争先:

是说双方激战,流箭交错,纷纷坠落,战士却奋勇争先杀敌。

矢:

箭。

[5]凌:

侵犯。

躐(liè

):

践踏。

行(há

ng):

行列。

[6]左骖(cān):

古代战车用四匹马拉,中间的两匹马叫“服”,左右两边的叫“骖”。

殪(yì

缁地而死。

右:

指右骖。

刃伤;

为兵刃所伤。

[7]霾两轮兮絷四马:

意思是把(战车)两轮埋在土中,马头上的缰绳也不解开,要同敌人血战到底。

霾(má

i):

通“埋”。

絷(zhí

绊住。

援:

拿。

[8]援玉枹(fú

)兮击鸣鼓:

主帅鸣击战鼓以振作士气。

枹:

用玉装饰的鼓槌。

[9]天时:

天意。

坠:

通“怼”(duì

),恨。

威灵怒:

神明震怒。

[10]严杀:

酣战痛杀。

弃原野;

指骸骨弃在战场上。

[11]出不入兮往不反;

是说战士抱着义无反顾的必死决心。

[12]忽:

指原野宽广无际。

超:

通“迢”。

[13]挟(xié

):

携,拿。

秦弓:

战国秦地所造的弓(因射程较远而著名)。

[14]首身离:

头和身体分离,指战死。

惩:

恐惧,悔恨。

[15]诚:

果然是,诚然。

武,力量强大。

[16]终:

始终。

[17]神以灵:

指精神永存。

[18]魂魄毅兮为鬼雄:

一作"

子魂魄兮为鬼雄"

,子:

指战死者。

鬼雄:

鬼中雄杰。

手拿干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

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

犯我阵地啊践踏我队伍,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

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

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

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弩,首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

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

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

《九歌》中的《国殇》,是一首追悼为国牺牲的将士的挽歌。

据说,诗人是为楚怀王十七年(前312),秦大败楚军于丹阳、蓝田一役而写(当然,不同的说法也很多)。

全诗生动地描绘了一次战役的经过:

将士们身披犀甲,手持吴戈,人人奋勇争先,与敌人展开了短兵相接的战斗。

只见战旗遮盖住太阳,战鼓震天动地。

流矢在阵地上纷纷坠落,双方战车交替,车轮深深地陷入泥土中,四匹马挣扎着,还是拉不起来。

由于敌军众多,我军伤亡惨重,左侧的边马倒下了,右侧的边马也被兵刃杀伤。

壮士们身佩长剑,腋夹秦弓,捐躯于寥廓超远的疆场。

诗中所写的战斗虽然残酷激烈,并且牺牲惨重,但没有渲染对战争的恐怖和感伤,而是使读者深深感受到保家卫国、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在表现手法上,全诗采用直赋其事的手法,风格刚建,句式精炼,在短小的篇幅中表现了丰富的思想内容。

诗人热烈地礼赞道:

英雄们真是意志刚强、武力强大,身虽死而志不可夺!

他们死而有知,英灵不泯,在鬼中也是出类拔萃的英雄!

爱国挚情动天地泣鬼神。

曹刿论战

人教版九年级(下)中有一篇《曹刿论战》,是出自《左传》,本文则是出自《国语》。

这两部著作都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历史文献汇编。

课文中曹刿问庄公“何以战?

”庄公回答了三点理由,衣食所安……牺牲玉帛……小大之狱……。

为什么庄公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予以肯定,说“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呢?

对于“忠之属”的理解,本篇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阅读补充。

《国语》

长勺之役[1],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2]。

公曰:

“余不爱衣食于民[3],不爱牲玉于神[4]。

”对曰:

“夫惠本而后民归之志[5],民和而后神降之福。

若布德于民而均平其政事[6],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

动不违时,财不过用[7];

财用不匮,莫不能使共祀[8]。

是以用民无不听,求福无不丰。

今将惠以小赐,祀以独恭[9]。

小赐不咸[10],独恭不优。

不咸,民不归也;

不优,神弗福也。

将何以战?

夫民求不匮于财,而神求优裕于享者也[11]。

故不可以不本。

”公曰:

“余听狱虽不能察[12],必以情断之。

“是则可矣。

知夫苟中心图民[13],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1]长勺:

鲁地名。

[2]曹刿:

鲁人,《左传》孔颖达疏以为他就是《史记》中的曹沫,庄公:

鲁国国君,鲁桓公之子。

[3]爱:

吝惜。

[4]牲:

牺牲,指猪牛羊之类。

玉:

玉帛。

均用于祭祀。

[5]惠本:

以施惠为根本。

民归之志:

民以其志归之。

[6]布德:

布施恩德。

均平:

公平合理。

[7]财不过用:

公序本作“器不过用”。

[8]能使:

公序本无。

[9]独恭:

国君一人致敬于神。

[10]咸:

普遍。

[11]享:

祭祀的献礼。

[12]狱:

指诉讼案件。

[13]知:

图民:

图虑百姓之事。

长勺之战,曹刿问鲁庄公凭借什么与齐国作战。

庄公说:

“我对民众十分慷慨,从不吝惜衣食;

祭祀神祗,从不吝惜牺牲玉帛。

”曹刿回答说:

“治民以施惠为本,民众才会衷心归附。

民众安宁,然后鬼神才会降赐福祉。

若能对民众布施恩德,并且公平合理的处理政事;

君子专心于治理,小人致力于劳作;

治理国家的举措不违背时令,财用不超过礼制;

国家的财用不缺乏,举国上下都有丰厚的祭品祭祀;

这样役使民众则无不听从,求福与神,无不获得丰厚的降赐。

现在仅向民众施以小惠,祭祀也只是独自恭敬。

小惠不能遍及,一个人对神恭敬,也不能使国家上下都充裕。

恩惠不能普及,则民众不会归附,祭品不丰厚,神就不降福,将凭什么作战?

民众所求的是财用不匮乏,而神求的是祭献的物品丰厚,因此不能不寻求治国的根本。

”庄公说:

“我处理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查,一定凭实情裁决,。

“若能这样,就能打此一战。

只要真心图虑百姓之事,智慧即使不及,但迟早会达到的。

《国语》所记载的内容主要是当时各级贵族与治国相关的言论。

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是那些劝谏规诫之辞,其中往往包含深刻的道理,体现了西周以来出现的进步思想。

在这些言论中,国君的品德受到格外重视:

“无道无亲,唯德是授”,“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福而服众者,必自伤也”(《晋语》),“国大而有德者近兴”(《郑语》)。

同时也越来越认识到民的重要作用,神虽然仍旧受到崇敬,但其地位已逐渐下降。

如:

长勺之战前,曹刿问鲁庄公凭借什么和齐国作战,庄公说:

“余不爱衣食于民,不爱牲玉于神。

”曹刿说:

“夫惠本而后民归之志,民和而后神降之福。

若布德于民而平均其政事,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动不违时,财不过用;

财用不匮,莫不能使共祀。

”他认为“民和”是神降福的前提。

邵公谏厉王弭谤说: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是。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这些闪耀着民本思想光辉的言论,是《国语》中最富于时代特色的进步内容。

本文记叙了长勺之战前曹刿与庄公的对话,谈论的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条件,从中反映了春秋时期对战争的看法以及民本思想,强调了要取得民心,必须寻求治国的根本,即施惠于民。

正如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回答中外记者提问中说的:

“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

”学习本文,对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道德篇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

是我而当者,吾友也;

谄谀我当者,吾贼也。

——《荀子》

国学经典校本教材之道德修养篇

荀子·

不苟

生活是一种充满热情的体验,而不是漫长苦闷的日子。

温温恭人,崇人之德,扬人之美,善待自己,你会发现,每一天都是如此的精彩,每一个人都是那样的可亲。

《荀子·

不苟》节选

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

正义[1]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

言己之光美,拟于舜、禹,参[2]于天地,非夸诞也;

与时屈伸,柔从若蒲苇,非慑怯也;

刚强猛毅,靡所不信[3],非骄暴也。

以义变应、知当曲直故也。

《诗》曰:

“左之左之,君子宜之;

右之右之,君子有之。

[4]”此言君子能以义屈信变应故也。

——《荀子.不苟》

[1].正义直指:

义:

通“议”。

[2].参于天地:

参:

并列。

[3].靡所不信:

靡:

无。

信(shēn伸):

通“伸”,不屈。

下同。

[4].引诗见《诗·

小雅·

裳裳者华》。

君子推崇别人的德行,赞扬别人的优点,并不是出于谄媚阿谀;

公正地议论、直接地指出别人的过错,并不是出于诋毁挑剔;

说自己十分美好,可以和舜、禹相比拟,和天地相并列,并不是出于浮夸欺骗;

随着时势或退缩或进取,柔顺得就像香蒲和芦苇一样,并不是出于懦弱胆怯;

刚强坚毅,没有什么地方不挺直,并不是出于骄傲横暴。

这些都是根据道义来随机应变、知道该屈曲就屈曲该伸直就伸直的缘故啊。

《诗》云:

“该在左就在左,君子在左无不可;

该在右就在右,君子在右也常有。

”这说的是君子能根据道义来屈伸进退随机应变的事。

本文意在表达君子无论是赞扬别人或批评别人甚至极端地表彰自己,以及对人对事表现得或进或退,或屈或伸,或刚强或柔顺,用心都绝不是出于私心,所以那样表现,完全是根据义的原则应对变化了的情势,即是因为他懂得必须该曲则曲,该直则直的道理。

文章告诉我们:

为人立身处世要是非分明,扬善不隐恶。

生活中根据道德标准来屈伸进退随机应变。

心不在焉

南宋朱熹在《训学斋规》里说:

读书有三到,那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课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思想要是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为重要。

思想集中了,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吗?

这是谈读书的,修身做人更要如此。

《心不在焉》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1],则不得其正;

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

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大学·

修身先正心》

[1]忿懥:

nzhì

发怒。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

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

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

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

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

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

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

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

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心不在焉”是经常被老师用来批评学生的一个成语。

实际上它最初是谈论修身做人的。

修身在正其心不外乎是要心思端正,不要三心二意,不要为情所牵。

急躁、冲动、愤怒和恐惧等往往让我们失去正确的判断,进而做出错误的选择,伤害了别人,损害了自己。

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批评也是一种关爱。

我们要善于听进去批评和别人的意见,与人为善。

这是一种爱心的体现,也是一种人生智能,而且常常放射出比智能更诱人的光泽。

孟子曰:

“子路,人告之以有过[1],则喜。

禹闻善言,则拜。

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2],舍己从人[3],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

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4]也。

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公孙丑上.八》

注解:

[1]大舜有大焉:

有同“又”。

这一句指大舜又超过子路和大禹。

[2]善与人同:

与人同善。

即不独自行善,能取人所长共为善。

[3]舍己从人:

抛弃自己不正确的意见,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

[4]与人为善:

与,偕同。

孟子说:

“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高兴。

大禹听到有教益的话,就拜谢。

伟大的舜更了不得:

好品德愿和别人共有,抛弃自己的缺点,学习别人的优点,并乐于吸取别人的优点来修养自己的品德。

从他当农夫、陶工、渔夫一直到成为帝王,没有哪个时候他不向别人学习。

吸取别人的优点来修养自己的品德,这又有助于别人培养品德。

所以,没有比帮助别人培养好品德更好的君子了。

选文赏析

孟子的“与人为善”有三重境界,从闻过则喜到闻善则拜,再到善与人同。

子路与人为善,关注自我,成为进步最快的学生;

大禹与人为善,关注他人,被别人尊敬与拥戴;

舜善与人同,把自我与他人联系起来,在认同别人的同时,自我也达到了“至善”。

他们虽然有程度的不同,但其性质都是一样的,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

善于吸取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

诫子书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

作者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

诫[1]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不能励精[2],险躁[3]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4],多不接世,悲守穷庐[5],将复何及!

——本文选自《诸葛亮集》

[1]诫子书:

诫,嘱咐。

[2]淫慢不能励精:

淫慢,放纵怠惰。

励精,磨练自己振奋精神。

[3]险躁:

办事一味求快,性情急躁。

[4]枯落:

枯槁衰落。

[5]穷庐:

令人窘迫的草房子。

穷:

困窘。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长期刻苦努力而实现远大理想。

要知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

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

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间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

这样的人不会有益于社会而为社会所用,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反悔也来不及了。

作品鉴赏

文章主张通过“静”来修身,通过“俭”来养德。

教育他的儿子要有远大志向,并通过努力学习增长才干来实现志向,而要学习好知识就要宁静专一。

否则年华将随时光而飞驰,人的斗志也将随岁月而流逝,最终将象枯树一样枯败零落,成为社会无用之材,悲哀地坐守穷困的草舍,到老了一事无成,后悔莫及。

《履园丛话二十一•笑柄 

晚清道光咸丰年间,无锡有一个读书人,姓钱,名鹤,又名泳,字立群。

钱泳很有名,也很特别。

就说他的“特别”吧。

那个时代的读书人,哪有不走科举这条路的?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真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不当玩的。

可是,这个钱先生就是怪,一辈子不涉足科举。

好在他出身名门,生活无忧,才有条件过他想过的生活。

年轻时,他四处游历,年老时,他回到故乡,安心归隐,做做学问。

潇洒得这么彻底,怕是不多见吧。

钱泳是一个比较纯粹的文人,他做文人做得很安心,很自在。

画,他画得好;

字,他写得好。

钱泳还是文章妙手。

喜欢古代文学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