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408579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

(三)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七、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

(一)完善交通通道建设

(二)加快综合枢纽建设

(三)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四)改善水利基础设施

(五)健全信息基础设施

八、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二)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九、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二)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三)加快文化事业发展

(四)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十、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二)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

(三)加快市场体系建设

(四)开展重大改革试验

(五)加强法制环境建设

十一、对外开放与合作

(一)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二)加强国内外区域合作

十二、规划组织实施

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突出的带动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已经成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带动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引擎。

当前,长三角地区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从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发,必须进一步增强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实现长三角地区又好又快发展,带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的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

规划以上海市和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16个城市为核心区,统筹两省一市发展,辐射泛长三角地区。

规划期为2009—2015年,展望到2020年。

本规划是指导长三角地区未来一个时期发展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和编制相关规划的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具有在高起点上加快发展的优势和机遇。

(一)优势条件。

区位条件优越。

位于亚太经济区、太平洋西岸的中间地带,处于西太平洋航线要冲,具有成为亚太地区重要门户的优越条件。

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拥有面向国际、连接南北、辐射中西部的密集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港口群,经济腹地广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自然禀赋优良。

属于我国东部亚热带湿润地区,四季分明,水系发达,淡水资源丰沛,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港口岸线及沿海滩涂资源丰富,具有适宜发展的自然条件。

经济基础雄厚。

农业基础良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发达,服务业发展较快,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体制比较完善。

较早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试验地。

已率先建立起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

城镇体系完整。

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目标明确,在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地位突出。

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特大城市在区域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区域内城镇密集,一批各具特色的城市具有很强的发展活力。

目前,核心区城镇化水平超过60%,具备了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

科教文化发达。

区域内集中了大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上海、南京、杭州等科教名城和南京、苏州、镇江、扬州、南通、徐州、淮安、杭州、宁波、绍兴、金华、衢州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力资源优势显著,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率先建成创新型区域的坚实基础。

一体化发展基础较好。

地域相邻,文化相融,人员交流和经济往来密切,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交流机制,具备了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条件。

(二)机遇和挑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长三角地区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向亚太地区转移方兴未艾,亚太区域合作与交流日益密切;

我国仍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深入,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加快实施;

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长三角地区发展,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势头强劲。

这些都为长三角地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同时,区域内尚未解决的结构性矛盾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交织在一起,长三角地区进一步发展困难加大,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

区域内各城市发展定位和分工不够合理,区域整体优势尚未充分发挥;

交通、能源、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还没有形成有效的配套与衔接,促进要素合理流动的制度环境和市场体系有待完善;

产业层次不高,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水平和服务功能有待提升;

外贸依存度偏高,贸易结构还需优化;

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国际竞争力尚需提高;

土地、能源匮乏,资源环境约束日益明显;

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城乡公共服务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行政管理、社会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还不到位,改革攻坚的任务仍然繁重。

这些都给长三角地区进一步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着力促进社会和谐,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努力建设成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改革创新的引领区、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国际化发展的先导区,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

(二)战略定位。

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

围绕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建设,打造在亚太乃至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金融服务体系、国际商务服务体系、国际物流网络体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在我国参与全球合作与对外交流中发挥主体作用。

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

围绕培育区域性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研发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努力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建设一批主体功能突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制造业的层次和水平,打造若干规模和水平居国际前列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

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发挥上海的龙头作用,努力提升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国际化水平,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全面加快现代化、一体化进程,形成以特大城市与大城市为主体,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发展的网络化城镇体系,成为我国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三)发展目标。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必须准确把握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坚定信心,齐心协力,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认真落实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把扩大内需与经济增长、社会建设、民生改善和提高开放水平结合起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促进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到2015年,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

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趋于合理,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进一步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2000元(核心区100000元),服务业比重达到48%(核心区50%),城镇化水平达到67%(核心区70%左右),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核心区3%)。

来源: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文)上_SOPHIST_新浪博客

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在重要领域科技创新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区域内部发展更加协调,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空间格局;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

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0000元(核心区130000元),服务业比重达到53%(核心区55%),城镇化水平达到72%(核心区75%左右)。

按照优化开发区域的总体要求,统筹区域发展空间布局,形成以上海为核心,沿沪宁和沪杭甬线、沿江、沿湾、沿海、沿宁湖杭线、沿湖、沿东陇海线、沿运河、沿温丽金衢线为发展带的“一核九带”空间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一)优化总体布局。

以上海为发展核心。

优化提升上海核心城市的功能,充分发挥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作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促进区域整体优势的发挥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沪宁和沪杭甬沿线发展带。

包括沪宁、沪杭甬交通沿线的市县。

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创新能力,严格控制环境污染重、资源消耗大的产业发展,保护开敞生态空间,改善环境质量,建成高技术产业带和现代服务业密集带,形成国际化水平较高的城镇集聚带,服务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发展。

沿江发展带。

包括长江沿岸市县。

充分发挥黄金水道的优势及沿江交通通道的作用,合理推进岸线开发和港口建设,引导装备制造、化工、冶金、物流等产业适度集聚,加快城镇发展,注重水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建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生态良好的基础产业发展带和城镇集聚带,成为长江产业带的核心组成部分,辐射皖江城市带,并向长江中上游延伸。

沿湾发展带。

包括环杭州湾的市县。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港口条件,积极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重化工业,建设若干现代化新城区,注重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建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功能协调的先进制造业密集带和城镇集聚带,带动长三角南部地区的全面发展。

沿海发展带。

包括沿海市县。

依托临海港口,培育和发展临港产业,建设港口物流、重化工和能源基地,带动城镇发展,合理保护和开发海洋资源,形成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新兴临港产业和海洋经济发展带,辐射带动苏北、浙西南地区经济发展。

宁湖杭沿线发展带。

包括宁湖杭交通沿线的市县。

充分考虑资源环境容量和生态保护要求,重点发展高技术、轻纺家电、旅游休闲、现代物流、生态农业等产业,积极培育城镇集聚区,形成生态产业集聚、城镇发展有序的新型发展带,拓展长三角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辐射带动的范围。

沿湖发展带。

包括环太湖地区。

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以保护太湖及其沿岸生态环境为前提,严格控制土地开发规模和强度,优化产业布局,适度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会展、研发等服务业和特色生态农业,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休闲带、区域会展中心和研发基地。

沿东陇海线发展带。

包括东陇海沿线的市县。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建设资源加工产业基地,成为振兴苏北、带动我国陇海兰新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

沿运河发展带。

包括运河沿岸市县。

依托人文底蕴深厚、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等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态产业,改善人居环境,成为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生态产业走廊。

沿温丽金衢线发展带。

包括温州—丽水—金华—衢州高速公路沿线的市县。

发挥毗邻海峡西岸经济区、生态环境良好、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重点发展日用商品、汽车机电制造和商贸物流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浙中城市群,成为连接长三角地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纽带。

(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核心区发展。

以上海为龙头,南京、杭州为两翼,增强高端要素集聚和综合服务功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城市核心竞争力。

核心区其他城市要抓住上海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机遇,协同推进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集约发展,增强现代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

推动城市之间的融合,加快形成世界级城市群。

促进苏北、浙西南地区发展。

充分利用苏北地区的土地、劳动力和能源资源优势,建立长三角地区优质农产品、能源、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基地。

充分利用浙西南地区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和山区资源条件,建设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绿色农产品基地和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

加快连云港、盐城、温州等发展潜力较大地区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江苏沿海、东陇海沿线和浙江温台沿海、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发展。

依托上海设在盐城的三个农场,建设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基地。

强化核心区与苏北、浙西南地区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延伸城际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加强上海港与南北两翼港口的合作共建,充分发挥核心区的辐射服务与产业链延伸功能,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增强城市功能,构建完备的城镇体系,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一)完善和提升各类城市功能。

提升上海核心地位。

进一步强化上海国际大都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服务全国、联系亚太、面向世界的作用,进一步增强高端服务功能,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都市。

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形成一批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产业创新基地和科技研发中心,发挥自主创新示范引领作用,带动长三角地区率先建成创新型区域。

充分发挥上海浦东新区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带动作用,率先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发展环境。

依托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构建面向长三角、服务全国的商务中心。

优化功能分工,中心城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郊区重点建设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农业基地,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带动产业转型与升级。

嘉定新城。

依托沪宁高速等交通网络,重点发展以汽车产业为依托的现代服务业,建设集科研教育、运动休闲、生活居住、商业贸易、文化娱乐、旅游度假和都市工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城区。

松江新城。

依托沪杭高速等交通网络,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导向,建设长三角地区重要的高等教育基地、适宜居住的生态园林城区、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旅游城区。

临港新城。

依托集装箱国际深水枢纽港、国际航空枢纽港,建设以现代装备制造为核心的重要产业基地、具有海港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和综合型滨海新城。

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

进一步提升南京、杭州等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错位发展,扩大辐射半径,带动区域整体发展。

——南京。

发挥沿江港口、历史文化和科教人才资源优势,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长江航运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加快南京都市圈建设,促进皖江城市带发展,成为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

——苏州。

发挥区位、产业和人文优势,进一步强化与上海的紧密对接,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创新型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胜地。

——无锡。

充分发挥产业、山水旅游资源优势,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服务外包与创意设计基地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职业教育中心、旅游度假中心。

——杭州。

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和历史文化、山水旅游资源,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

建设杭州都市圈。

——宁波。

发挥产业和沿海港口资源优势,推动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发展,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国际港口城市。

增强其他重要城市实力。

按照区域总体布局的要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具有竞争力的核心区城市。

常州,发挥产业和科教优势,建设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重要的创新型城市。

镇江,依托长江港口和山水旅游、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建设以装备制造、精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物流中心和旅游文化名城。

扬州,发挥历史文化和产业优势,建设以电子、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生态人文宜居城市。

泰州,发挥滨江优势,建设以医药、机电、造船、化工、新材料、新能源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成为长江南北联动发展的枢纽、滨江生态宜居旅游城市。

南通,发挥滨江临海优势,建设以海洋装备、精细化工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综合性物流加工基地,建设江海交汇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

湖州,发挥临湖和生态优势,建设高技术产业引领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城市,成为连接中部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

嘉兴,发挥临沪和沿湾优势,建设高技术产业、临港产业和商贸物流基地,成为运河沿岸重要的港口城市。

绍兴,发挥传统文化和产业优势,建设以新型纺织、生物医药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国际文化旅游城市。

舟山,发挥海洋和港口资源优势,建设以临港工业、港口物流、海洋渔业等为重点的海洋产业发展基地,与上海、宁波等城市相关功能配套的沿海港口城市。

台州,发挥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建设以汽摩、船舶、医药、石化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成为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

依托核心区,引导苏北、浙西南地区产业和人口有序集聚,加快城市发展。

连云港,建设综合性交通枢纽、以重化工为主的临港产业基地和国际性海港城市。

徐州,建设以工程机械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基地、能源工业基地、现代农业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旅游中心,成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

盐城,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能源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重要生态湿地旅游目的地,成为沿海地区现代工商城市。

淮安,建设区域性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

宿迁,建设新兴工业和商贸基地、绿色生态和创新创业城市。

温州,建设以装备制造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基地、国家重要枢纽港和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成为连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城市。

金华,建设国际商贸物流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加快以金华—义乌为核心的浙中城市群发展。

衢州,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职业教育、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建设省际重要节点城市。

丽水,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特色制造业基地和生态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建成浙西南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鼓励发展中小城镇。

依托现有中小城市和重点中心镇,建设网络化的城镇体系。

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突出发展特色,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着重发展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竞争力较强、发展空间较大的县(市),努力提高发展层次和质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空间集约利用。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培育一批工贸型小城镇。

依托机场、港口、铁路和高速公路,发展一批交通节点型小城镇。

依托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打造若干国内外知名度较高的旅游型小城镇。

促进重点中心镇发展,将有条件的重点中心镇培育成为小城市。

(二)优化城镇人口布局。

引导人口合理分布。

科学编制和实施人口分布规划,引导和鼓励人口向沿江、沿湾、沿海以及主要交通沿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的重点城镇转移,适度提高人口集聚度。

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完善常住人口调控管理制度,引导人口有序流动。

合理控制沪宁和沪杭甬沿线特大城市人口增长,积极引导重点生态保护区的人口逐步向外迁移。

调控城镇人口规模。

上海市中心城常住人口控制在1000万以内,嘉定、松江和临港三个新城常住人口规模发展到80—100万。

南京、杭州市区常住人口不超过700万,苏州、无锡、常州、徐州、宁波、温州等城市市区常住人口规模不超过400万,镇江、扬州、泰州、南通、连云港、盐城、淮安、湖州、嘉兴、绍兴、台州、金华、衢州等城市市区常住人口规模发展到100—200万,宿迁、舟山、丽水等城市市区以及一批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县级市发展成为50—100万人口的城市,适度扩大小城镇人口规模,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

提高城乡规划水平。

切实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宜居环境。

加强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各级各类区域规划、专项规划的相互衔接。

加强分类指导,合理划定功能分区,优化城乡建设空间布局,做好村庄建设规划,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促进城乡集约发展。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提高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

统筹建设城乡供排水、供气、供电、通信、垃圾污水处理和区域性防洪排涝、治污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

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及湖泊河网水环境整治,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

加快建成覆盖城乡、方便快捷的公交客运网络和现代商贸物流网络。

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

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建立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保障机制,把社会事业建设重点转向农村,统筹城乡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优化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配置,提升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的财政保障水平,率先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和品牌,建设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面向生产的服务业。

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依托区域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一步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加快金融产品、服务、管理和组织机构创新,促进金融业发展。

扶持和培育工业设计、节能服务、战略咨询、成果转化等技术创新型服务企业,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

规范发展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工程咨询、认证认可、信用评估、广告会展等商务服务业。

整合建立区域内综合性的软件和信息服务公共技术平台,培育创新型特色化的软件服务和信息服务企业,积极发展增值电信业务、软件服务、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和互联网产业,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

面向民生的服务业。

立足历史人文、山水风情、江南风貌、江海风光、现代都市等特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进一步拓展市场、整合资源,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旅游目的地。

加快发展广播影视、新闻出版、邮政、电信、商贸、文化、体育和休闲娱乐等服务业。

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加快现代商贸业发展。

积极扶持文化科技、音乐制作、艺术创作、动漫游戏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上海重点发展金融、航运等服务业,成为服务全国、面向国际的现代服务业中心。

南京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文化旅游等服务业,成为长三角地区北翼的现代服务业中心。

杭州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电子商务等服务业,成为长三角地区南翼的现代服务业中心。

苏州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商务会展、旅游休闲等服务业,无锡重点发展创意设计、服务外包等服务业,宁波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商务会展等服务业。

苏北和浙西南地区主要城市在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二)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

电子信息产业。

按照立足优势、加快研发、强化协作、促进集群的原则,加快建设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发挥区域在电子信息研发、设计、制造及服务方面的综合优势,加快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研发,促进集成电路、软件、新型平板显示器件、激光显示关键材料与器件、新型电子元器件、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制造等产业发展。

加强区域产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