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
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把信息技术资源、方法和数学课程有机结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数学教学方式。
是在课程学习中有机的使用信息技术,努力使课堂的教学内容、方法和形式都发生变革,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
三、理论依据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
“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其最终目的是要通过优化学习环境和教学过程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而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因此,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是最适宜的。
四、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新的课堂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形式和过程。
2、通过课题研究,形成一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较高业务能力的数学教学队伍,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五、研究的内容
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优化数学教学过程,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促使学习能力的提高,具体内容包括:
1、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方法整合,提高教师与学生教与学能力;
2、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整合,拓展知识视野,丰富数学教学内容;
3、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科教学形式整合,丰富教学形式,努力实现网络教学课、多媒体课对数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六、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课题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因此有必要了解国内外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现状和效果,借鉴相关理论和成功经验。
2、行动研究法:
紧密结合课程教学,是在教学中对教学的研究,为了使研究工作有效实施,确定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
3、问卷调查法。
设计了问卷,对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
并严格的进行了规范化的调查,确保调查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4、总结研究法:
教师通过学习、实验、总结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撰写报告论文等。
(二)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
(2006年11月至2007年6月)
⑴组建课题研究队伍
学校组织专门的课题研究队伍,聘请县电教馆有关领导担任课题顾问,由校长任课题负责人,直接领导,教导室主任负责监督实施,数学教研组长具体落实,课题组成员负责实施,计算机老师紧密配合。
⑵课题组主要负责人组织进行专题讲座,讲授先进的整合教育理论、介绍国内外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状况;
让参与研究的广大教师要明确研究目标、研究思路及步骤,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
⑶探讨数学学科“整合”思路和常规方法,初步形成整合的建构模式。
2、实施阶段:
(2007年6月至2008年12月)
⑴认真规划子课题,确定3个子课题组及相关课题负责人。
制订子课题研究方案,各子课题按课题的总体目标制定分阶段的课题工作计划并具体实施。
(规划子课题名称及发展目标如图)
⑵要求课题组教师大胆探索与实践,每年度至少制作一个较高质量的教学课件,或设计一节整合信息技术的数学教学设计方案,或撰写一篇体现信息技术水平的课题研究教学论文。
⑶不断开展实验课教研活动,在教学方面出现经验不足的地方进行讨论,把反思与体会发表于学校课题研究网上进行点评,把教师上课的课件和案例进行收集与整理,对于优秀课堂教学要进行实录。
⑷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邀请专家教授对我校教师课题研究实践进行专门指导,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比赛,吸取经验,寻找不足,展示风采。
⑸提倡教师每学期把在研究实践中的课件、教学案例、论文、教学实录等推荐出去参加各级单位组织的评比活动。
⑹组织信息技术整合课观摩活动,将研究成果向周围学校推广,以达到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的辐射作用。
⑺总结研究过程中的成果与不足,撰写阶段性工作总结及研究报告等。
3、完善阶段:
(2009年1月至2009年11月)
⑴汇总各子课题实施的阶段性成果,对课题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
⑵撰写中期研究报告,迎接中期课题组的评估。
报告子课题研究的近况及成果,提出课题研究中所出现的问题,交流研究心得。
4、总结阶段:
(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
⑴整理各子课题研究的过程性材料,全面总结研究成果,并将课题研究论文、课件、作品等各类成果汇编。
⑵全面汇总各子课题的研究成果,总结成功经验,完成课题研究成果的“四汇两表”,写出结题报告,上报鉴定。
⑶召开课题研究成果总结表彰大会,推广应用研究成果。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构建整合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1、建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多媒体教学模式
⑴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精心设计学生喜欢的、生动的、形象的、饶有情趣的教学软件,比如,一个故事、一个问题、一段录像、一段音乐、一幅图画、一次游戏、一个实验等等,目的是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当学生从内心产生“我要学”的冲动时,创设的情景才能称得上成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⑵自主探究适时评价
本环节,学生根据创设的数学学习情景,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对师生提出的数学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小组内所有成员参与解答辩论之中,为每个学生提供表达见解的机会,让学生探索、体验、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在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切磋、讨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适时进行评价,根据学习内容,主要采取学生自我评价、伙伴互评与教师评价的方式,“学生自我评价”评价内容以“说说我自己”为主题。
“伙伴互评”评价内容以“大家评评我”为主题。
“教师评价”评价内容以“老师眼中的我”为主题。
这样做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本课题旨在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提高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学习任务之一。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在开发想象力和开放的思考方面下功夫,既要培养学生能按部就班地进行逻辑思维,又要提倡一题多解,尽可能地选择最佳解决方案,例如,在计算中,既能迅速地掌握一般方法,又能自觉灵活地采用简便算法。
⑶自主练习巩固提高
学生将学到的新知识运用到现实的各种具体问题情景之中,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加强对新知识的巩固应用,有时还可以课堂达标的形式,检查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对从中暴露出的缺陷和错误及时矫正。
还可以引导学生初步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及其它学科的问题,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此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进行评价,可以让学生对合作、交流、探索、研究学习过程中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过程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
比如,探索发现的是否充分、问题解决得是否有效、彻底、简洁,得到的方法和结果又何应用价值等,让学生在不断的评价中得到巩固提高。
⑷归纳总结提高升华
教师在此环节依然扮演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教师有针对性地分层指导学生小结。
教师在引导学生小结时,首先从心态方面肯定学生独立思考并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态度和主动精神。
其次,是对认知结构的归纳引导。
教师应引导帮助学生理顺思维,强化认识。
对讨论中的某些争论不必做出结论,保持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留下继续思考的余地。
再次结合讨论的实例,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再归纳总结的同时,适时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肯定学生课堂中善于动脑、积极参与的良好学习品质,更好发挥媒体评价的激励功能。
2、初步探究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网络教学模式
多媒体网络课的优势在于:
能为教学提供满足不同层次需要,信息丰富的课堂学习材料,教师通过优良的交互性对学生进行及时辅导和反馈、评价,以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可通过网络向教师或同学提问,便于让全体学生都能掌握有用的数学知识,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各有所得。
小学数学网络课的教学具有以下环节: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交流互动——归纳点评。
⑴创设情境。
课堂上学生的心理状态如何直接影响着师生的教学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使学生心理愉快、积极探求知识的课堂氛围非常重要。
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思维能力等因素,明确创设情境的目的,引起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
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实验教师先播放了中央电视台大风车栏目的开场音乐,然后让学生猜这是我们经常看的什么节目,当学生猜到这个节目后,就问学生你知道这个节目什么时候开始播放的吗?
(生:
下午六点半),最后,实验教师打开网络视频,让学生此时屏幕当中正出现的时刻,从而激起思维的火花,接着再显示银行的营业时间表,火车站的营运时间表,广播电视上播报的时刻等,使学生了解到“24时计时法”的广泛运用,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⑵自主探究。
①教师提供的供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材料应尊重教材,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利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学习。
例如在教学数学网络课《圆的认识》这一单元时,实验教师用flash制作几个学件,然后又做了几个有关本单元概念知识的超文本链接,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具体如下:
教学“圆的认识”:
内容是显示大小不同的圆形物体,如钟面、车轮、呼啦圈等,从而建立圆的表象;
教学“圆规画圆”:
电脑演示圆规画圆的过程,一脚固定,一脚旋转,转动一整圈,就画出一个圆;
教学“圆的各部分名称”:
电脑动态展示圆心、直径、半径,使抽像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通过观察比较深入认识圆各部分名称及相互关系;
教学“圆的面积”:
屏幕展示将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等分,然后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图形,动态演示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一半,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半径,最后使得学生自然推出面的面积公式。
学生可以通过这些直观的动画学习新知,辅导学习,学生也可以在自主探究时根据个人需要自主选择要了解的部分,将学习的形式更加自主化。
②注重以学生为中心:
在学习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探究知识,体现出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
让学生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③交流互动。
学生在网络课堂中将各自学习的结果进入网络交流。
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的网上交流应精心组织,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尽可能让学生自由发现见解,得出正确的结论,并作适当的点评和鼓励。
学生们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学生的思维和智慧也会被整个群体所共享,不受任何拘束。
⑷归纳点评。
在归纳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技能和信息素养两方面进行总结。
①知识技能方面,将学生所得的结论在网上利用语言和文字进行交流,教师将发言学生的学习结果转换到大屏幕上,并进行归纳小结,也可利用多媒体设计出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内化。
如在教学数学活动课《数字与编码》时,课后小结这部分,实验教师利用教师机的网络影院功能向同学们播放一则电视新闻:
“一位司机在肇事后逃逸,但汽车车牌号码已被屏幕记录——”此时屏幕被暂停在这个车牌号上,学生的解决问题的兴趣非常高,通过共同交流,得知该车是某市某地区车辆,接着屏幕继续播放“通过交通部门的进一步核实,已得知该驾驶员的身份证号码是——”屏幕继续被暂停,此时学生一下子被这一连串的身份证号码所困,面对这样的困难学生解决起来难度很大,我“突发其想”:
“前几天,我在网站中发现一种能直接输入身份证码就可以查出真实身份的软件,网上有很多这种软件的,现在大家有办法解决了吗?
”学生听到这样的话后,恍然大悟,后来通过师生之间共同协商,想出决定先从搜索软件(如XX)中找到该软件,然后再输入此身份证号进行查询。
这样通过大家的努力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为了对大家的答案进行认证,实验教师将新闻继续播放完毕。
学生在此活动中既对今天新课内容进行总结,又真实经历了解决问题的全部过程。
②学生信息素养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运用多媒体网络这样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策略进行点评,如:
如何进行信息检索、加工、利用;
师生、生生之间如何利用网络交流。
为了避免在网络课堂中出现问题,实验教师在教学之前和计算机教师联系,了解学生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再作进一步的计划,也可以配合计算机教师先把上网的相关知识教给学生。
附件一:
《年月日》网络课设计案例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优势明显,用它辅助数学课堂教学,具有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化静为动、形象直观的特点。
这些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合理应用,促进了教学形式、方法与内容的变革。
1、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促进教学形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整数学学科教学应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课余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教学《简单的统计》时,实验教师用Flash制作了一个汽车行驶的马路场景,先是让学生自己去统计各类车辆的数量,学生没有充分的准备,统计结果不尽人意,后来通过大家的交流进行人员分工统计,并用“正”字统计法进行统计效果自然很好;
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实验教师先布置学生从网络中搜索整理有关百分数的知识,然后带到课堂进行交流,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教师为学生创造这一系列的自主探索过程,不仅让学生汲取更多的知识,而且让学生深深地领悟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和价值性,更重要的是学会和正确对待身边的各种信息,教学形式丰富,教学成果丰硕。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将成为学生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
2、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具有常规电教媒体的特有功能,并且能综合它们的优点。
计算机辅助教学带来了教学手段的一次现代化的大变革。
计算机能事先存储大量的信息,它操作方便快捷,可以避免教师在课堂上某些环节上时间的浪费,能为学生练习、思考赢得更多的时间,从而增加了教学容量,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带来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的教学情境,编写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让学生轻松巩固已学知识,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教师及时提供学生评价和反馈信息的方法与途径。
如口算练习是绝大多数的数学课必备的组成部分,利用电脑中的随机函数编写算式,可以根据要求无限量地供应题目,并判断你输入答案的正误,还可以设定答题时间,超过答题时间,电脑自动告诉你答案,让学生与电脑比速度。
如在形式上再略加修饰,不失为一种学生喜欢的数学电脑游戏。
3、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促进教学方法变革
⑴信息技术有助于教师创设更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将教学内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内容,极大地支持了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观念的寻求与研究。
尤其是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启发思维,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
⑵促进实验教学在数学课堂中应用
G.波利亚提出:
“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在创造过程中的数学,看起来更象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数学的学习,更需要数学实验、猜想.在数学实验中,观察、分析、对比、归纳、建立关系,处理数据、发现规律,信息技术的应用给数学实验提供了可能。
譬如,使用《几何画板》这个数学教学软件。
该软件功能强大,能方便地用动态方式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既能创设情境又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
如对“轴对称”概念的讲授,教师可以先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一只会飞的蝴蝶,这只蝴蝶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够让同学们根据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现象很快就理解“轴对称”的定义,并受此现象的启发还能举出不少轴对称的其他实例。
这时再在屏幕上显示出成轴对称的两个三角形,并利用几何画板的动画和隐藏功能,时而让两个对称的三角形动起来,使之出现不同情况的对称图形。
在这种通过实验的方法中学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认真观察、主动思考,并逐一找出对称点与对称轴之间、对称线段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
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为开展数学实验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把猜想与证明相结合,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⑶促进教学活动向开放性转变
问题设置、教学过程要具有开放性,提供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动手的空间和时间,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综合、归纳、类比、猜想、抽象、概括等探索研究性活动,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的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技术,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
把问题建立在学生丰富的生活背景之上,以扩大学生探索数学的视野。
为学生提供可探索性的、能从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
以激活课堂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如:
录制生活中一些场景或将平时与教学有关的资料(背景材料)以现代信息技术形式存入电脑。
教学时根据需要选择其中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片断设置为问题情境在课堂上播放。
从而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的探索活动,参与问题的发现及问题的分析过程,让学生在有趣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⑷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总结教学经验的工具
教师利用计算机及工具软件记录、管理教学日志,并定期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教学体会,与其他教师交流。
通过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对于好的教学成果,我们可以方便地进行交流,如课件、教学设计等我们还可以较好保存下来,以便于后人借鉴与更广泛的学习。
(三)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信息技术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数学本身是比较抽象和枯燥的,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教学活动静中有动,动中有变,变中激趣,寓教于乐,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使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数学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为了解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我们组织了四、五、六各一个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情况如下:
能否激发兴趣
能否帮助理解
能否激活思维
人数
%
能
47
94
44
85
41
82
一般
3
6
8
15
9
18
不能
从上表可以看出,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使学生思维活跃,能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信息技术也促进了学生的研究氛围,为学生探究提供了更广阔的信息源。
2、信息技术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新课标指出: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而内容的呈现应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多媒体技术可实现对小学生数学教学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它们管理的信息不仅是文字,而且还包括图形、图象、声音、视频等媒体信息。
多媒体以及网络技术,给学生的多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提供了可能,可有效改善学习方式,加快学生的理解进程,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课本只提供了三幅例图:
枫叶、蜻蜓和天平。
如果只依靠课本,感性材料的数量是绝对不够的,容易引起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片面理解。
且课本中的“天平“并不是学生生活中所常见的天平,缺乏时代感,难以与学生已有的经验产生联系。
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网上寻找资料,则很容易解决了上述问题。
教师在互联网上下载了近百张图片,其中有非对称图形、对称图形;
在对称图形中有轴对称图形,也有中心对称图形。
图片范围有航空、植物、人体、动物、建筑物等等,都是学生日常生活或电视节目中常见的。
教师把下载的图片按范围制成若干网页,学生可自由浏览、搜索、比较、分析。
3、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方式转变
现代信息技术要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武器,尤其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深层次地智力参与,有利于因材施教,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层次自主参与,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
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
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